浅论运用四结合优化语文课(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8-1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重庆市铜梁县东城中学 李德忠

重庆市铜梁县第一实验小学周朝君

摘要:本文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就西部农村城镇中小学开展“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验研究”,阐述了学校以多媒体及网络为依托,实现语文课教学环境的信息化,教材内容的信息化,学习过程信息化,从而优化学习环境,改革教学结构,培养创新精神的理论与实践,对如何将整合的目标,思想、方式落实到具体教学中,作了有益的探索,还对整合的“情境-探究”、利用资源-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基本模式作重组与创新,突出了整合的科学性、实效性、操作性,为广大西部农村城镇中小学用好现有设备,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探索的途径。

关键词:“四结合”;网络;优化; 语文课

引言:语文是重要交际工具,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其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则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基础,成为每个人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养成必修课。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标提出更高要求“……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必然地把语文教学带入一个广阔的天地。这个整合正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加上语文课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征,使之成为素质教育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大新亮点、新链接、新突破。在西部农村城镇中小学如何运用现有的多媒体及教室网络科学地、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教改崭新的课题。

正文:

语文课程以它自身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成为每一个现代人必备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的必修课。随着素质教育的强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专门设置语文课程,是以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为目标奠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特征”(江泽民)以多媒体为网络和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突出特征。因此信息技术是现代人必备的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创立,把语文教育带进广阔的天地。由于语文课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本质特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为深化素质教育中的一新亮点,从教学策略讲,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将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个必然的链接亮点、突破口,以此达到对学生立足于社会的神圣启蒙,成为一个人格锻造的过程。我校以教室网络为支撑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实验,旨在就地处西部地区农村小县的中心中小学如何运用先进的理念,用好现有设备,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研究和探索。经过2年的实验,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优化学习资源,激发语文兴趣。

杜威先生说过:“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因此,对所学知识的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我们深知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动力,是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源泉。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即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内容信息化、学习方式信息化)我们在语文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化环境,注重对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优化学习资源,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向预定教学目标前进。保持注意的心向、认识倾向、探索的心理,进而形成 学习动机。如小学教材《鸟的天堂》一课,(1)网络展播,表象激趣,一开课将课文中逼近大在榕树一段录像展播,在优美的韵乐中,出现在同学眼前的是一幅幅蓝天白云、碧水绿树的美丽画面,榕树翠色欲流,叶茂枝繁,金辉灵动,随着画面徐徐展开,我们看到大榕树枝上生根,一部分根直垂水面,且形状各异,景观奇特,教师引导同学说说自己感受,景物哪处最美,同学的兴趣高涨,抢着发言,加深了课文中“一簇堆在另一簇上”,“象有无数小生命在颤动”理解。(2)人机交流,虚拟环境,创意了声音控制动画的情景。如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天再过大榕树情景,先展现大榕树华盖如云,枝叶如织,静立水面,当学到“把手一拍”老师真的拍响声音,声音刚停,马上从那浓密的树丛中飞出一只鸟来,老师再拍,又飞出几只鸟来,这下同学不约而同全班拍手,随着拍手声,画面上各种鸟千姿百态,越飞越多,同学热情达到高潮,对课文的感悟水到渠成。(3)超文本技术,化枯燥为神奇。教材中的画眉飞出来,掌声一拍,它一惊,又飞回树丛中,继续鸣唱一节,平谈无华,。应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先整个画面出现画眉,特写,头、眼、翅异常美丽,老师掌声一响它又飞回树丛,站在技头,应用超文本方式重播,让全班同学体验拍掌,看画眉飞动,有趣极了。由于学习环境信息化,学习内容信息化,单元目标要求的观察顺序,同学们通过看录像,如身临其境印象深刻,单元重点训练的作文,动静结合,也是亲身去实践感悟,整课学生兴浓厚,效果极佳。

又如上《颐和园》一课,简短提出导语:“‘烟景学潇湘细雨轻航暮屿,晴光总明圣软风新柳春堤’, 这是颐和园十七孔桥上的一幅对联,请看:这里既有"潇湘"的"细雨轻航",又有杭州的“西湖”(古称“明圣湖”)的新柳春堤,好一幅春光明媚下的皇家经典园林--这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颐和园》。” 教师点击主机,学生的屏幕上出现一帧一帧的《颐和园》的景观图,在抑扬顿挫的配乐朗诵声中,课文内容一一显示在屏幕上。 教师提问: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浏览颐和园的? 学生立即各自点击屏幕,沿着作者的描述寻找浏览的顺序,在各个景点上标记,一路浏览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佛香阁、十七孔桥...... 几分钟后,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被反馈到教师机的屏幕上,教师及时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状况。电脑还会给回答正确的学生一段悦耳的乐曲作为奖励。

二、创新教学结构,激励自主学习。

何克抗教授指出: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我们知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教学,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认知功能作用、自主探究、交流协作、创新工具等功能,创新教学结构,运用“主导-主体”理念,采用“L-fromIT”方式“L-with-IT”方式(即“情境-探究”、“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基本模式)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演译出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讲-演示-讨论-试作-交流;观察思考-范例激趣-自主探究-创新实践;加上按兴趣重组学习小组,多向反馈,培养合作精神,人机对话,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挥创造性等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用多媒体和网络支撑,把语文搬进网络教室,采用“L-with-IT”方式,即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创新了课堂教学结构,(1)网页展示,以境激情,通过网络,点击“圆明影库”播放《火烧圆明园》配课文录音,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目睹侵略者的暴行,深刻感受他们的疯狂洗劫,对文明的毁灭的罪恶行径。(2)主题探究,合作学习,网络再展现全国人代会通过重建圆明园议案,要同学们当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重建设计,以此为主题展开对课文深入学习,得出三个必须解决问题,即布局、景物、珍宝。(3)网络资源,自主探究,引导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分题研究,同学各自通过网络收集有关信息。即圆明园布局相关的信息库,(如圆明园布局资料、人文景观、圆明园珍宝的介绍以及它现在何处)真切感受圆明园布局“众景拱月”的新奇,殿堂的恢宏,买卖街、山乡林野的情趣,诗境再现的韵味,西洋景观的典雅,名种奇珍异宝的珍贵,同学既深切理解课文,又激起探究的情趣。网络还提供现代人文景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的诗、黄角瀑布、九寨沟、巴黎铁塔、凯旋门等资料,拓展视野,激发创新热情。(4)人机对话,实践创新。在分主题探究,应用网络,设计新圆 明园布局图。中间是大图框,四周有可以拖动的扳块资料,如亭楼、花草、名胜古迹、世界著名建筑,学生拖动在框中拼出新圆明野外布局,张扬个性,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在让圆明园珍宝回归主题研究中,同学们又有自己见的,或通过国际市场拍卖收买,或通过网络发信息寻求海外侨胞捐赠,可通过外交途径促督交还……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同时这个环节集学生语文表达,美术创作,人文社会、思想教育综合实践一身,同学们乐于参与,善于实践效果很好。又如:《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过程可以是: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特点。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找出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划出文中描写双龙洞特点的句子,体会双龙洞的神奇。 2、创设情境,网络浏览,制作简报。根据课文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分成山上、外洞、孔隙、内洞四个组,明确各组的学习任务。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在教师提供的网站上搜索查寻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出一份电子简报。3、展示汇报,转换角色,深化理解。学生当小导游向全班学生演示电子简报并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扩大知识领域,激发创造思维。

著名电教专家南国农指出:“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创造新人才。”语文课的特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的目标指向也是现代交际和人文素养。因此它能及时吸纳现代科技,特别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工具进入语文课程,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这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获取与保持)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协商会话),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信息(有利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协商会话),(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发展创新思维),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活创新思维火花。

如《长征》一课的教学,学《长征》这首诗,依托多媒体及网络环境,再现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飞夺泸定桥,攻克腊子口等艰苦的行程,激烈的战斗,透彻地理解远征“难”;还创设情景激活思维,展现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大渡桥高悬天宇,铁链铮铮,引发同学思考,“金江水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中“暖”“寒”表现什么意思?有的同学认为金沙江水流湍急,拍打崖石,拍热了,表现金沙江强渡非常艰难,有的认为指红军强渡金沙江成功,心情非常的热烈,高兴,有的说暖对寒主要说长征经历过两大战役……又如《鸟的天堂》网络中展现大榕树叶子繁茂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阳光辉映绿灵动,让同学以此景理解颤动,学生看着图画展开联想:是风吹榕树叶晃动,是阳光照在树叶上角度不同出现光的闪动,是榕树丛后有归巢的小鸟在跳跃,树叶反射水面波光在颤动……丰富的资源激发创新思维:在《长征》一课中,学习了长征诗,设计了毛主席诗词知多少演讲活动,同学们上网(校园网)查询,下载,学习、理解、演讲,有的讲菩萨蛮 大柏地、忆秦娥 娄山关、沁园春雪,讲出东方欲晓,莫到军行早长征的艰辛,讲出弹洞前村壁激烈的战斗,讲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雄才大略。每个独特的见解,都展示着同学们创新思维的一个新境界。

四、注意学法探究,激励钻研精神。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教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因此,教法必须为学法服务,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语文学习方式”因此,语文课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主体性、自学性、操作性、协作性、循序性的原则,结合实际,创设情境,设计教学过程,安排必要的训练,指导学生独立探求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一夜的工作》采取创设情境--主题研究--合作的模式,充分运用网络再现周总理光辉的一生:井岗会师、长征路上、开国大典、联合国上直到鞠躬尽瘁。然后引入主题研究,他工作的辛苦,生活十分简朴,按自己的兴趣重组学习小组,专题研究分两个问题,一是同学们查看资料,有总理办公室的布置,桌上一尺来高的文件,二是读课文编阅读提纲,小组讨论,代表汇报。应用网络展播研究提纲,用“……”划出中心句,用“△”标出重点词,读句子,体会几句话的联系,表达的意思。如划出含劳苦的句子,用“△”标出劳苦,句子的联系“一尺一叠”说明量大,“今晚”一词说明必须处理,说明时间相当紧,综上所述可以说明劳苦。有的组找的后段中批阅文件一段分析,更能突出劳苦,句子“一边看一边思索”“相当长时间才交给我”。一句一句审阅,思索想当长才读懂了,可见总理工作认真负责,再一次回印如此批阅一尺高的文件,可见劳苦功高。怎样读课文表达我们对总理的崇敬之情。同学自己小结出阅读课文的一种方法:查阅有关资料(校园网,网络教室)--找出重点段--划出重点词--认真体会句子之间联系--品味课文中心--读出滋味。也有不同提纲是主题研究--说明主题的事例--表达段落,句群、中心句……重点语--朗读品味。也有同学一开始抓精彩片段,根据课文内容,逐层发散开去,体验网络创设的情境,结合自己认知水平,品味教材,发现问题协商讨论,如《一夜的工作》有“我”站起来,把椅子碰歪了,总理走过来把它扶正,有同学认为这课写总理劳苦生活简朴,扶椅子与中心无关这段应删去,教师引导同学讨论有的同学认为椅子轻轻一碰就歪了,说明椅子以陈旧,这正说明总理办公室里设备不但简单,而且是简陋,更衬托总理生活简朴;有的同学认为从总理扶椅这个常人不经意的细节,而且是在一夜辛劳工作过后,这是总理办事认真态度的自然流露,如此认真的态度对待这一夜的工作,要决策那么多国家大事,多么劳苦,最后统一认为这一段不是画蛇添足,而是深刻反映总理生活简朴,工作劳苦,让读者感受到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崇高境界,这与最后作者了发出感叹,敬仰作了铺垫,这是作者独巨匠心运用的地方,不能删掉。总之注意学法探究,帮助同学构建自己的学习思维模式,对他们后继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创造学习情境,提高学习质量。

李克东教授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由于多媒体与网络环境的运用,使语文课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它丰富的形象、艳丽的色彩、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结构和运动形式、自然风光、事件场面等主动展现出来,还能对运动的声音、制作流程加以记录和重放,同时这些信息提取与筛选超文本方式,使老师演示、讲授融为一体,重难点迎刃而解。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也从单纯语文知识讲授进入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信息素养广阔境界。

《黄山奇石》教学重点理解黄山奇石的神奇有趣,难点是体会重点词 句的意思,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采用以“像”创境,成像译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通过课件创设出生动、形象、感人的画面和音乐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学习“仙桃石”一节屏幕上出现苍松翠竹,群山起伏,云海茫茫,在一派悠扬的音乐声中,一块石头划过美丽的弧线,从天而降,稳稳落在一座座山峰上,引导同学观察它的形状奇特如大桃子,它的来历和环境尤如仙境,突出有趣。再放录音教读这节,理解表达情感(新奇、喜爱),学习“猴子观海”,在学生自学奇石的形状、地方、名字后,对“翻滚的云海”理解困难(平时看着不动、有动的向一个方向,只有下暴雨或冰雹时云才会翻滚。)通过课件展示黄山云海翻滚,让学生如亲临其境,观察、体验,不但突破词语理解,还了解这壮观现象,也是黄山秀丽神奇景色之一,在学习“金鸡叫天都”,让学生运用多媒体计算在屏幕上,想象画出这块石头,通过自己实践,深刻体会它的奇、趣。在最后一节中还向学生提供网络环境下的资料库,展示各种奇石,有关传闻,展示学生敏锐的观察、丰富的联想、积极的求异,良好个性,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益。

又如《白杨》一课采用校园网,播放大戈壁、大风暴情境,狂风怒吼呜-呜有声,沙尘遮天蔽日,一片浑黄 ,还迎面再现一排排白杨被狂风吹弯了树梢,奋力抗争,战胜风沙,如哨兵挺拨,油油的枝叶,给大戈壁带来无限生机,引导同学讲重点句“哪儿……哪儿……哪儿……无论……无论……”理解就深刻了。

在创设情境的同时,还注意训练表达。如低段看图课文《运南瓜》,通过课件展示小兔看见小熊骑自行车路过,特写自行车轮子转动,南瓜动画地从地上竖起来,象自行车轮一样滚动,启发小朋友说一说,小兔当时怎么想的。由于把静止的画面变活了,儿童争着表达自己想法。又如《帮助小鸭》一课中小猴想找根棍子救小鸭,小熊提水填坑救小鸭,小象用长鼻子救小象,同学一说用杆子救出小鸭,课件播放出现小猴救小鸭情境,说话内容丰富,讨论谁的办法好,名抒己见,争论结果一起动手,齐心协力,很快救出小鸭,说话不但训练好,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启迪。

结论:

通过几年的实验,表明运用“四结合”,确实优化语文课,优化学习资源,创造学习环境,创新教学结构,扩大知识面,开展学法探究,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一批表年教师茁壮成长。青年教师参加县级赛课,陈霓霓的《乡愁》获语文优质课县一等奖,王君的《怎样画大桥》获计算机教学县一等奖,教师科研论文,2001-2004年获国家级奖15篇,市一等奖10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9篇。

参考文献:

[1]《我的教育信条》 杜威教育论著选[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年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上、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1,(8-9).

[4]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作者邮箱: lz008@sina.com

[浅论运用四结合优化语文课(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研究论文

2.数物结合教案

3.四年级语文课教学计划

4.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5.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下载

6.秋天结合冬天的成语

7.运用开辟造句

8.英语读写结合教学课件

9.加法结合律课件

10.语文课文开天辟地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