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语文课一片朗朗书声(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6-2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南京市大厂区旭东中学 温健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社会各方面已形成共识,但现实中许多做法,仍值得各界的探讨。多年来,语文教育习惯于让学生在文山题海中跋涉,习惯于把理解与欣赏变成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学知识传授,总试图“通过少数经典范文的反复嚼烂,让学生举一反三,读懂天下所有文章”。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认知上的误区。

误区一:主客颠倒

目前的阅读活动普遍存在“主客颠倒”的现象。阅读课上教师总是扮演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和终极裁判官的角色,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们的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体验、感悟等活动。其实,教师只是组织者、协调者,学生才是阅读课的主人。

误区二:重阅轻读。

有人将阅读仅仅理解为无声默读,造成语文课堂只能见到学生埋头看书的身影,而听不到朗朗读书声。其实,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重阅轻读乃至只阅不读的片面做法应该摒弃。

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的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要改变过去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在阅读目标的确定、阅读对象的选择上做有效的指导,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加强朗读教学,还语文课一片朗朗读书声。

一、 教学千法读为本

语文教学是语言和文字的教学。任何一种语言教学都离不开读。汉语有其独特的音韵美,节律美,尤其要把“读”摆在首位。“疯狂英语”之所以效果显著,不外乎就是痴迷地去说,投入地喊,在激情中积累句子、培养语感。同为语言教学,语文学习也理应如此!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即是指出声的朗读。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就是通过吟哦朗咏、朗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对私塾教育,我们不能简单斥之为“死记硬背”,而要对其经验加以整理、继承。)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思并用的综合阅读活动。琅琅成韵的诵读与阅览相比 ,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反复诵读,在不经意间就对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文章蕴含的情感拥有深切的体验;

朗读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

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

朗读有助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书山有路“读”为径。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

阅读教学要十分重视朗读训练,要去掉那些繁琐的分析,努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主张读得多一些,讲得少一些,练得多一些。” 的确,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要多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读中感悟、品味语言,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理解作品内涵。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才能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二、 朗读教学的形式

指导有方的朗读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独有的音韵之美,从而培养良好语感,提高审美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阅读文本的语言风格,从不同的教学目的出发,设计吟读、表演性朗读、背诵性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的教学活动。

配乐朗读是运用较多的一种朗读形式。让音乐走进语文,用音乐来诠释文字,烘托气氛,的确能收到珠联璧合的效果。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赋予春以感情和生命,描绘了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唱出了一曲热烈的春的赞歌。这样,可在朗读时配以小约翰施特劳斯欢快的《春之声圆舞曲》,让学生从音乐、文字两方面都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

大声的、激情的朗诵是体悟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是获得语感、积累语言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美读。笔者在教《诗词五首》时就采用“诵-吟-背”结合的方式,效果显著。

笔者先示范朗读,并对学生的朗读从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学生的朗诵水平显然是参差不齐的,不论其读的水平如何,都要求学生说明为什么这么读(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诗歌内容、情感方面入手分析)。这样,学生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了诗歌内容,理解了诗歌内容从而就能够很好地把握诗歌情感,对诗歌蕴含的情感领悟了再来读诗,朗诵的水平自然会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吟读”这个环节最受学生欢迎。笔者先引导学生:“古人喜欢吟诗作对,诗要吟诵,我们今天就来学学古人,来吟咏诗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放声吟诵:有的摇头晃脑,有的边踱边吟,还有的手舞之、足蹈之……不一而足,学生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吟读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他们在吟咏中品味、感悟语言,在品味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歌经过反复的朗读、吟咏,内容早已烂熟于心。这时进行背读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采用竞争性背读的形式。

朗读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要能够进行科学的朗读指导。对教学中所读的材料,要努力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丰富情感,让学生也感受到、体味到,以此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三、 朗读教学三忌

朗读教学形式多样,既能活跃课堂,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少老师在开公开课时尤其喜欢用。朗读无可厚非,但如果朗读教学只为追求气氛的热闹,为读而读,则收不到应有的效果。针对当前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朗读教学应做到以下“三忌”:

1、忌读前不加指导

朗读重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味,如果朗读前不理解阅读文本的内容、情感就放手让学生朗读,则无疑是浪费上课时间。读前应有一个感情的积累、酝酿过程,学生由于阅历及领悟能力存在差异,不能很好的感悟文章蕴涵的情感,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具体的指导。一方面要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内容;另一方面要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等方面给学生以正确指导;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文章,老师应示范朗读,同时配合面部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这样可让学生很快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感氛围。

2、忌读而不思

朗读教学从现象上看,是凭借语言的一种交流,而实际上语言承载着思维的信息,是语言和思维在共同起着作用。因此,真正的朗读教学,它应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带有一定的目的要求,决不能流于形式,表面化。

比如教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文章的感情基调是热烈奔放的,要用高亢激越的语调来诵读,但是于细微之处又有变化。在读到“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时笔者让学生自己揣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学生用轻柔低缓的语气读完此句后,再次要学生读描写腰鼓的句子:“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时再让学生对比欣赏CAI课件《安塞腰鼓》和《苏州评弹》,引导学生完成下表,思考:安塞腰鼓是诞生在陕北高原上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为什么没有诞生在杏花烟雨的江南?

艺 术 形 式

类 别

安塞腰鼓

苏州评弹

诞生地域

黄土高原--陕北

江南水乡--苏州

地域特点

厚重沉实

温婉秀美

艺术特点

激越 奔放

细腻 婉转

这样,不用老师多讲,学生自然就领悟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安塞腰鼓与厚重的黄土高原是分不开的。

强调重视朗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老师要放手让学生读,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

3、忌评价浮光掠影

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要千遍一律地采用“读得不错”、“读得很有感情,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如一位学生铿锵有力地诵读具体描写安塞腰鼓的句子后,笔者也充满激情地评价:“你读得真棒!你读出了鼓点的节奏感,读出腰鼓的磅礴气势,还读出了腰鼓人飞扬的生命激情!”对朗读水平欠佳的学生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的方式。

近年来,专家学者对语文教学改革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其中认为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太少的呼声尤为高涨。的确,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而且,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非朗读不足以感受到其朗朗上口、悦耳动人的魅力!

朗读教学在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陶冶情操,丰富语汇,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朗读教学势在必行!

请还语文课一片朗朗书声!

作者邮箱: zccf126@yahoo.com.cn

[还语文课一片朗朗书声(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

2.最美的读书声的阅读答案

3.最美的读书声阅读答案

4.开学第一课朗朗观后感

5.一片树叶美文

6.语文课文开天辟地课件

7.语文课背影的课件

8.故都的秋语文课教案

9.语文课教学计划

10.初一语文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