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忍辱负重的越王勾践

发布时间:2016-5-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春秋末期,吴国(今江苏南部)和越国(今浙江北部)互相接壤,互相仇怨,经常打仗。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大败越兵,越王勾践 只剩下五千多兵,被围困在公稽山。勾践 对三军布命令说:“凡是我的父老兄弟及国君的同姓同宗,有能帮助我想法打退吴国军队的人,我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随后派大夫文种到吴国求和,吴王夫差终于把军队撤走了。

为了报仇复国,勾践对本国的人民说:“我不知道我国的力量不足,去和大国结下冤仇,因此害得百姓们牺牲在荒郊野外,这是我的罪过啊,请让我改过。”于是,他埋葬了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慰问那些受伤的兵士,抚养那些幸存的人,安慰那些有丧事的人家,废除那些百姓不满意的规定。他还忍受了奇耻大辱,亲自去侍候吴王夫差,并派三百个士人到吴国当差,他亲自在马前给夫差开道。骄横贪婪的吴王夫差信以为真,允许越国作为吴国的属国而存在。

为了报仇复国,勾践奋发图强,采取了富国强兵的种种措施,鼓励百姓生养儿女,减轻赋税劳役,制定一系列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对那些孤儿寡妇、生病的、穷苦的,由官府代养他们的儿女,对那些有名望有特长的人,国家在物质上给予优厚的待遇,鼓励他们为国出力。勾践自己也亲自参加耕种,不是亲自种出来的粮食,勾践就不吃,不是他夫人织出来的布,勾践就不穿。十年之内,不向老百姓收税。因而,他受到全国百姓的爱戴,老百姓纷纷请求和吴国作战,复国雪耻。勾践一看时机已经成熟,就说:“我不需要那单枪匹马的勇气,我要的是万众一心,同进同退。奋勇向前时想到国家的赏赐,畏缩后退时想到军令的刑罚;如果前进的时候不出力不听指挥,败退了却不知羞耻,这样就会受到应有的刑罚。”老百姓斗志昂扬,互相勉励,都说:“看一看谁是我们的国君,能不为他去拚死杀敌吗?”于是,勾践指挥他决心为国报仇的人民,袭击了吴国,攻入吴都姑苏(现苏州市),他的“水师”又从海道进入淮河,断绝了吴军的归路,公元前473年,终于灭了吴国。

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以弱胜强,实现了复国的夙愿。这个故事被后来人引为教训,并被作为题材编成各种戏剧(如《卧薪尝胆》、《胆剑篇》等),在人民中间演唱、流传,给人民以巨大的教育力量。

勾践报仇雪耻的故事选自《国语》。《国语》是春秋期各国史官记载的史料,全书21卷,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史实。旧说认为它是左丘明的著作,其实这部书是战国人把各国的史料汇编而成的。它具体而深刻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外交上的种种情况,歌颂了客观上符合人民愿望的英雄人物,鞭挞了那些残暴荒淫、卑劣无耻的反动统治者,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爱憎。司马迁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便是取材于《国语》。剧作家曹禺的著名历史剧《胆剑篇》,也是以我国春秋末期吴越战争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为题材,成功地塑造了古代英雄人物勾践形象,歌颂了勾践坚忍不屈、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精神。

[为国忍辱负重的越王勾践]相关文章:

1.越王勾践世家课件

2.人人皆为国王阅读答案

3.为国庆献上玫瑰演讲稿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