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散神聚---谈散文单元选文的共性--谈散文单元选文的共性(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5-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河北省南皮县第一中学 曹洪新 (061500)

人教版2003年必修本《语文》教材第二单元散文单元撷取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这四篇文章虽作者各异、时代有别、国籍有差、立意不同,但在某些方面却有着很多相同点。在此笔者谈一谈教授之余的体会,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自然是伟大的。她像一位无私奉献的母亲,默默的以她特有的方式关爱着她的子女们。她不仅给予我们物质的滋养,更给予我们精神的慰藉、生命的启迪、审美的陶冶,使我们由抑郁而欢乐、由消沉而振奋、由烦躁而冷静、由绝望而希望……她以她宁静、博大、宽容的胸怀,为我们提供了精神栖息的家园。

四篇文章都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朱自清在那片宁谧清新的“荷香月韵”中,摆脱了“不宁静”的心境。从作者绘形绘声绘色的笔触中,我们不难看出他那畅然清松的心情,是美丽的自然排解了他心中的郁闷,是美丽的自然消释了他心中的块垒。作者完全沉醉于那片难得的自由的天地,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

李乐薇对心中“圣境”出神入化的描写,体现了他对“小屋”的情有独钟。是何原因使他对“小屋”倾注这样深的感情呢?“小屋”完全没有任何诱人的现代的设施、装饰……一般人所钟爱的它一无所有,它所拥有的只是“自然”。“小屋”正是因为融入自然,与自然的山、水、树木、阳光融为一体,才具有了那样神奇美妙的色彩,才成为作者心中的“仙境”。在作者眼中,“小屋”是幸福自由的所在,其根本原因就是能充分的走进自然、拥抱自然、享受自然。

史铁生在生命的悬崖边上,幸运的走进了那个古老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在他的眼中,平凡而卑微的自然生命似乎都包含了另外一层深义:那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转身疾行而去的蚂蚁、那忽悠一下腾空飞走的瓢虫、那空荡荡的蝉蜕、那阳光下滚落的露珠……这些不为人所重视的生命,也许从来就没有人理会过它们、关注过它们。然而它们依然按自己的生命轨迹积极的生活着,奋斗着。

这些小生命启示了他: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轨迹,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命方式,每一个人都应该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和自然的生命相比,自己又该何去何从呢?从这里他找到了几年来时刻困扰自己的“生命”的答案,解开了“生命”的谜团,从而走出忧郁自伤的阴影,坚定的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人生路。

多年的倾心交流,使他与自然产生了难以言传的割不断的情结。正如作者所说: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个园子已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是自然给予了他生命的启示、给予他生活的希望;自然是他灵魂的避难所、是他生命的加油站。

川端康成在一个偶然的机缘发现了“花”之美。其之所以发常人之所未发,见常人之所未见,源于他对自然的崇尚与热爱。而他的崇尚与热爱又根源于自然之美。正如文中所说: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这一偶然的发现更影响了作者的艺术观,使他在艺术与生活、写实与虚构之间,过分的强调生活的真实,强调写实。

从内容来看,四篇文章都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了人对自然的热爱,因为自然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她是抚慰我们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我们漂泊心灵停泊的港湾,是我们孤寂心灵的寄托,苦难灵魂的避难所。

自然人生社会

从某种意义来说,现实世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自然和社会。人做为一个社会人,似乎从根本上和自然是对立的。社会的存在,就是以改变自然为前提,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所以做为社会,它失去了许多自然所独有的特点。

人是从属于自然的,更是从属于社会的。其本质是社会的,人生就是在自然与社会两个天地间的徘徊。当一个人难以承受社会所带来的压力、折磨、苦难时,便自然的从社会空间转向自然空间,去寻求一种超越于社会的解脱,去获取一种远离现实的平静。

四篇文章正面涉及人生、社会的笔墨并不多,但从作者对自然倾注的情感,从作者对自然的钟爱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人生处境、所生活的社会现实。也就是说通过自然可以从反面折射出社会、人生在独的状况,这样就会使文章具有更为广泛深刻的内容,使我们由自然→人生→社会,逐步深化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重在写出了自然的“静”,因为他的内心是“颇不宁静”的。而造成“颇不宁静”的原因恐怕只有到当时的社会,到作者的现实人生中去寻找答案了。按已经形成的基本认识来看,造成朱先生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也许是因为1927年混乱不堪的社会现实,也许是因为家庭拮据的状况或者是家庭内部的矛盾。究竟为何,在此不作讨论。但有一点是无庸置疑的--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人的情感的产生,情绪的变化根源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及人生。

朱先生正是在难以摆脱社会、人生所带来的“不宁静”,才暂时离开那个令他心烦意乱的“社会人生”,走向另一个暂时属于自己的另一世界--荷塘来的。而荷塘月色的宁静也正是现实社会人生所缺少的。因此可以说,“自然”的静正折射出当时社会人生境况的“不静”。

李乐薇对“小屋”的钟爱之由是: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对这种境况的向往追求,也正说明他所生活的现实社会人生不是“独立安静”的。也正缘于此,本来十分简陋的“小屋”才成为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成为幸福的所在。

史铁生的人生苦痛自不待言。青春韵华突然残废了双腿,自己的一切年轻的梦想与憧憬也随之成为泡影,未来需要自己做出新的抉择,而自己该何去何从,一时又难以找到答案。意外的打击、前途的迷茫、肉体的折磨使他痛不欲生--“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面对苦难,要想不被苦难击倒,他需要寻求新的活下去的支撑点,活下去的理由,活下去的动力。这个问题需要独自一个人去冷静的思索,而能否找到答案也是一个未知数。地坛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可以让他冷静思索的空间,如文中写到: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川端康成“崇尚自然”的艺术观的形成和他苦难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幼年时的家庭变故,在他的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也影响了他的性格。可以想像,做为孤儿的他所饱受的社会的嘲弄和歧视,使得他对于人,对于社会有着一种本能的敌视和对立,使得他不愿意同周围的人、同社会去交流,从而将精神的触角转向自然,去和自然沟通。这也是他性格孤僻内向的原因。

可以说,朱自清、李乐薇、史铁生、川端康成都是被社会、人生推向自然的。当他们难以承受社会的纷扰、糟杂,人生的苦难、打击时,便自然会投向另外一个天地去寻求精神的慰藉。基于此,我们对于过去岁月中,那些放弃功名利禄而归隐山林的举动也就不以为奇了。

而人做为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难以逃离他所处的时代和人生的。所以,朱先生从宁谧的自然所获得的宁静是暂时的,李乐薇的“小屋”只能是梦想中的“空中楼阁”,史铁生从自然获取的生命力量去从容地面对人生时,仍然时时重回自然找到片刻的宁静。川端康成最终走向自杀的绝路。

审美观念

《花未眠》旨在提出一个艺术创作原则,就是追求自然,忠于自然。也就是追求写真,注重写实。要求艺术要完全忠于现实,这固然与我们的艺术观有很大的差异,它似乎走向了一个极端,在此我不讨论两种艺术观的优劣。

《花未眠》表现的观点: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自然无论何时何地都是美的,然而我们却对自然之美视而不见。之所以我们有时认为自然不美,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发现;之所以没有发现自然之美,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个适当的审美环境。

作者能够发现司空见惯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为“静”;二为“孤独”。那么其它三篇文章中,作者眼中所呈现的自然之美,是否都是因着同样的原因呢?

《荷塘月色》中写道: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我们不禁要问:既然作者日日走过荷塘,为什么没有发现荷塘之美,或者说不曾留意荷塘之美,而唯独在今晚上却独独发现了呢?朱先生发现荷塘月色之美与川端康成发现海棠花之美的审美环境是一致的,那就是“静”、“孤独”。

古语云:静观万物皆自得。

唯有“静”,观赏者才会心无旁骛,心神集中,才会观察细致,所观之物才会入眼入心,才会发现物的真谛,才会有所感、有所思。

《荷》文: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子迷迷糊糊的哼着眠歌……这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白天就少人走,夜晚就更加寂寞……

《花》文: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唯有“孤独”,才会有更充裕的时间做细致的观察。

《荷》文:路上只我一个人,……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这是独处的妙处……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花》文:凌晨四点起来,我一个人凝视着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将史铁生描述的情景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相对照,可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千次万次观察蚂蚁、瓢虫、蝉蜕、露珠、草木的机会,但我们却不曾留意匆匆错过;也可能我们有过许多次的观察过它们,可却没有发现它们身上闪光的美。而史铁生却发现了,我想彼时彼刻,他那被苦难折磨的奄奄一息的心灵应放松了;他那被痛苦蒙蔽的双眼也已看到了生命的曙光。因为他的心已经“静”下来了,才会有如此细致的观察,才会有如此深刻的顿悟。

作者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也许是上帝的苦心安排,给我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

同样,李乐薇在独立的、安静的自然中,超脱了世俗的羁绊与纷扰,才会以空灵的想像放飞心灵的翅膀,才会登上那“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如果把《花未眠》的观点作为一个总论点,那么其它三篇文章就可以做为它的论据。四篇文章表现了一个共同的审美观念: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在孤独、安静的环境中,更容易走近自然、感受自然、同自然做心灵的交流。

如果把整个单元看做一篇散文,虽然它们有着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在这三个方面却是极为相同的,就姑且算是“神”吧,那整个单元也就具有了形散“神”聚的特点。

作者邮箱: chx-7301@163.com

[形散神聚---谈散文单元选文的共性--谈散文单元选文的共性(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爱情散文精选文章

2.散文家谈散文教案

3.散文家谈散文的教案

4.漫谈中秋散文

5.精选文言文翻译

6.散文家谈散文教学教案

7.梁实秋散文谈友谊

8.《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案例

9.浅谈散文的写作技巧

10.竞选文明学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