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写作 自由表达 --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写作教学(教师中?/title>

发布时间:2016-6-1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邵逸夫中学 沈霞红

摘要:作文是检验语文综合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写作教学应有怎样的回应和改革,中学语文教师应有怎样的角色转换,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应得到怎样的重视和发挥,本文就以上几方面结合自己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作了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自主 自由 主体地位 创新意识

如果不是那场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轰轰烈烈的大讨论,语文教育工作者恐怕永远不会想到自己的工作竟会和“误尽苍生”、“祸国殃民”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这次讨论涉及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对作文教学的批判语气也与之相仿,认为中学作文教学是一种应试作文教学,缺乏真情实感和生活气息,其坑害后代的程度不亚于“八股文”。

的确,一直以来,在应试教学中,更多的中学教师都很重视培养学生考试能力,对中考、高考出现的新题型、新内容尤为关注,每当中考、高考过后,所考作文类型常被那些应试意识较强的教师无休止地采用。一周两篇,甚至两天一篇,循环往复,可这样大剂量的强化训练下,学生的佳作却越来越难觅。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教师对学生写作主体地位的忽视是一重要因素。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统得过多、过宽、过死,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甚至让学生做“无米之炊”,“无病呻吟”。所以,见文不见人,假话、空话、套话在学生作文中泛滥成灾。

殊不知,写作是一种最富个性特征的创造活动,可当学生在教师规定的圈圈中写作时,顺利地应付交差已是艰难,又怎么奢谈个性,奢谈创造呢!教育部制订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一针见血,直指传统写作教学之积弊。基于此,我认为要提高中学写作教学效益,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让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是关键。

(一)自主是内核,是前提;自由是表象,是手段。

张志公先生在对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作文训练的步骤应该是“先放后收”,即写“放胆文”。作文教学改革,就得先致力于疏通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倡导写“放胆文”:让学生放开思想、放开形式,不拘内容、不受任何压力,使学生在思想解放、心情愉快、宽松自由的情境中写作文,写片段、写整篇都可以,只要能写出来就好,各自在自己的基础上前进;课内外结合,训练形式多样,逐渐地把文章写顺,把笔头放开。

(二)发挥主体精神,进行创意表达。

只有当学生充分发挥主体精神,真正做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时,才有可能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回顾近年的中考、高考作文命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命题者已经开始重视写作主体的自主发挥和自由表达了。一方面降低审题难度,变材料作文为话题作文,写作范围较为广泛,保证了人人都会写,人人有话说;另一方面,减少了文体限制。文体限制的松动,极其有利于学生自身优势的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此外,在一些作文竞赛的命题中,也都正朝着有利于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的方向发展。学生写作有很大的自由度,不必拘泥于某一命题,适宜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像在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韩寒面对杯中的一个纸团,竟能像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指物作诗立就”,写出了令人叹服的优秀作文《杯中窥人》,没有限制,没有约束,给韩寒的写作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让学生贴近生活,“放胆”写作,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是作文训练一个好的开端。

我在十余年的写作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体会:批阅学生的随笔比批阅所谓的“大作文”有劲得多。不作任何要求的随笔可自由写作,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他的自在之趣,抒他的自然之情,议他的自得之见……一幅幅活生生的面孔,一幅幅灵动的画面。由此,益发感到自由写作的可贵与必要。那么让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的作文教学空间该如何创设呢?

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系统

写作能力是有阶段性的,中学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总目标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即是“通过写作关”;用张志公的话说,即是能具备“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的高效率的”书面语言能力。这样说当然还很笼统,那么,怎样才算是“通过”了呢?还得有一个具体化的标准。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将其梳理为“四大方面,两个等级”。“四大方面”指作文内容、作文形式、写作习惯和写作速度,“两个等级”指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现列表说明:

等级

内容 基础等级 发展等级

习作内容 (1) 观点明确

(2) 内容充实

(3) 感情真实健康

(4) 符合题意 ()深刻透彻,()如: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生动形象,()如: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形象丰满,()细节生动,()意境深远

()有文采,()如: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的手法,()文句有意蕴

()有创新,()如: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材料新鲜,()见解新颖,()有个性特性

习作形式 (1) 根据中心选取材料,(2) 合理安排结构

(3) 根据需要,(4)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5) 恰当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6) 符合文体要求

(7) 语言规范、简明、连贯、得体

写作习惯 (1) 书写规范,(2) 标(3) 点明确

(4) 养成观察、积累、思考的习惯

(5) 养成多写“我”的习惯

写作速度 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

作为教师,在这样的目标观的指导下,引导并培养学生写作所必备的取材能力、思考能力、结构能力、言语能力,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先使他们能写符合基础性目标要求的“合格作文”,然后引导他们深刻透彻地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采用新颖独特的视角,自由地、自主地运用精巧的构思和灵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写出富有创意、充满个性的佳作来。

(二)构建切实可行的教学程序。

1、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没有人能够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方面--写作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写作质量的高低。有专家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写作教学应以此为准绳,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要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意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一旦产生,就会成为取之不尽的动力源,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能够全身的地投入,一个人创造力的大小,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视其为“包袱”,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因为它反映了写作主体想象力、创造力的严重萎靡。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一是要扫除头脑中的“我不会写”的思想障碍,二是要善于捕捉学生习作中的每一处精彩之笔,或者是一个优美的词句,或者是一个独到的见解,或者是一个浪漫的幻想,这每一处无不折射着学生思维的火花。肯定学生的一次成功,往往成功就会接踵而来。

2、注重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古人云:“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写作的良好习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勤于阅读和积累的习惯,多动笔的习惯,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打就腹稿、一气呵成的习惯,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习惯……

尤其是要注重学习阅读积累的习惯,“培养学习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真正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要求。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良好的写作习惯会大大增加学生的素材储备,学生的写作才能才会挥洒自如,“厚积而薄发”正是此理。

3、根据学生的实际确立写作话题。

写作“话题”如能切合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实际,要谈的是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或他们关心的“心里问题”,这样就击中了学生的“要害”,他们就“可说”、“想说”了。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个体活动,作者必须有充分的自主权,而传统的作文教学最影响作文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就是“命题”问题。话题仅仅是一个写作的范围,有了具体的内容、范围,自会产生相应的题目,因此,实际作文时完全可由学生自己来命题。在教学的实践中,我具体是这样做的:(1)定向(选定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2)征题(由学生自由拟题)(3)筛选(去掉明显不佳的)(4)评优(筛选出来的几个题目进行讨论评比),这样把传统指令性的命题变为师生双向交替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它就一定会打上创造者思想感情的烙印,反映出作者的独有个性。好文章正是因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的色彩才显得分外有价值。我们可以在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鼓励学生抒真情。只要能写出真情实感,文章也就具有独特的鲜明个性,就已成功了大半了。一篇作文,就算把别人的东西堆成一座小山,也远不如说出或写出自己发现的一句话更有价值!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活生生的有个性、有思想的人,而不是同一个机床上“复制”出来的规格相同的“零件”;重视的是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而不是固守成规的因循思想。所以,在每次提起笔之前,学生都应该明确:作文这种“精神产品”的创造是不可重复的,写作时既不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也不能踩着自己的脚印走,而是要做到次次有心得,篇篇有新意。

其次,打破框框,还学生“自由”。这种“自由”包括“精神的自由”和“笔墨的自由”。所谓“精神的自由”,就是不轻易地为他人的意见所左右,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所谓“笔墨自由”,指写作内容是广泛的,不受限制的,文章形式是开放的,不受约束的。要告诉学生,不要被一些人为的机械化的作文模式牵着鼻子走,而是要全神贯注于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用笔去宣泄你发自内心的情感,用文字去贮藏你不忍忘却的瞬间。

我们只有将“创新”二字嵌入学生头脑,学生才会在作文中大胆地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由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这样一篇篇富有个性、充满真情的佳作才会产生。

5、维护学生的写作热情。

作文评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一份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评判能够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反之,则可能挫伤学生写作的热情。所以,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评判作文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多一些鼓励、表扬,一切从有利于学生发展出发。但在现实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特别是经历过中考或高考的教师,在平常作文评判中习惯以中考或高考的阅卷要求来衡量学生的作文,并且常常不自觉地压低学生的分数,以期尽可能地接近中考或高考时的分数。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可怕的,因为它让大多数学生丧失了写作的兴趣。我以为大可不必如此,完全可借鉴魏书生老师的做法,让我们的作文评判也多一些人文关怀。一是在培养写作兴趣的阶段,可采用专项评判的办法。例如,满足了字数的规定,运用了某一种写法等,只要符合本次写作的要求,完全可以给高分,甚至像魏书生老师那样给100分。二是平常写作“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让你的评判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成为学生写作热情的催化剂。操作时,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写作基础,予以不同的评判,只要学生习作中有一点进步都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褒扬,切不可吝啬自己的分数和赞语。

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和宽松的张扬个性的写作空间,是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的需要,但自由是有“度”的限制的,让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需要妥善处理好几种关系:

(1)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主写作,绝不是不要老师的指导;老师也不可轻易地放弃自己的指导职责。二者应是有机的统一。教师应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作好规划,同时指导好每一次作文的写作,努力让学生时时品尝成功的快乐,积淀写作的热情。其次,教师应给予学生写作的自主权和自由的空间、时间,让学生没有丝毫压力和束缚,能够畅所欲言,说真话,抒真情。

(2)自由写作与写作体系之间的关系。每一套语文教材都有自己的写作体系。让学生自由写作能不能不顾及教材的写作体系呢?当然不能。要处理好二者关系,我们教师要建构写作体系下的自由写作的机制,增强写作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杜绝写作的随意性。学生自由,是写作时立意、选材、结构成文的自由,而不是游离于写作体系之外任意为文的自由。如果那样,则写作教材也不成其为教材矣。

(3)自我宣泄与主题健康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在现实情况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这就造成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我们教师很难做到也不可能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具备积极的人生信念。如果放任学生自我宣泄,就有可能在作文中出现一些不健康的甚或反动的言论,要学生表现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感情健康的主题,依然是我们写作教学不可偏废的重点。

知识经济的时代呼唤着非凡的想象力和全新的创造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并支持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广大学生的作文都能喷发出创新思维的绚丽灿烂的火花吧!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探析》刘福根主编

2、《语文教育学导论》王尚文

3、《中学语文教学法》朱绍禹

4、《新课程标准》

5、《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1、2期)

[自主写作 自由表达 --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写作教学(教师中?/title>]相关文章:

1.写作教学课件

2.小学写作教学课件

3.作文写作教学课件

4.写作议论文教学反思

5.小学写作的教学课件

6.公文写作教学课件

7.写作语言简明教学课件

8.浅谈散文的写作技巧

9.初三英语写作教学课件

10.雅思写作教学计划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