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课堂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1-1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宣汉县大成初级中学:罗毅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筛选信息,初步概况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导入:(展示图片)大自然就像一个神奇的智者, 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引入课题--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第一环节:预习反馈

(两名同学到黑板展示,其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分享,互相抽查)

1、走进作者。中国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2、生字词语,注音解释。

翩然(piān)     孕育(yùn)  农    谚(yàn  )  簌    簌(sù   )

萌发(méng  )   连翘(qiáo   )  风雪载途(  zài )  销声匿迹(nì  )

3、词语解释。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载途】满路,遍地都是。           【孕育】这里用来比喻酝酿新事物。                    

【萌发】动词。种子发芽。            【荣枯】形容词短语。指植物的茂盛和枯萎。              

【周而复始】绕完一圈再从头开始。一圈又一圈地轮转。周;环绕一圈。复始:重新开始。 

【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以个体为单位,根据导学案要求,进一步完善导学案,不懂的地方标注符号,在小组内排忧解难)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高效展示。

(小组交流,不能解决的问题,组长可以向其它小组长请教,还是不能解决的请老师指导。然后分工进行展示)

高效展示:(第一小组进行展示4-8题,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完善导学案)

(一)找一找

4、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5、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7、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想一想

8、 再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找出上面所选知识对应段落,

(1)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品一品(第二小组同学展示9、①,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完善导学案)

9、全班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学习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的时间词句。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3)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第三小组同学展示9、②,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完善导学案)

(2)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沉睡、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次第开放,翩然,簌簌,渐渐变黄,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

“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写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

“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

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

写秋风落叶,用“簌簌”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

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第四小组同学展示10题,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完善导学案)

10、快速阅读2-3自然段,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第2自然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

(1)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 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3)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悟一悟(第五小组同学展示11,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完善导学案)

11、 精读课文6~10段,思考并讨论: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不能调整。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思一思(第六小组同学展示12①②③,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完善导学案)

12、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本文用的是逻辑顺序,为什么?因为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既然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那文章题目为什么还要用这一比喻意义引出呢,有什么作用?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同时将抽象的科学概念通俗化.

(六)议一议(第七小组同学展示13,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完善导学案)

13、 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仔细阅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说说它们的作用。

(1)有的从说明事理的需要来举例,如为了说明物候现象而举出的丰富多彩的四季变换情况;

(2)有的例子有明确的针对性,如为了说明物候的作用(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作者举出北京地区在1962年因没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迟而使农业受到损害的例子。

(3)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举了两个例子。为什么这一处举两个例子呢?

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只举一个,具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4)“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5)“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出内陆要迟若干天。 

作用:作者运用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把不容易说清楚的道理说得明白。

14、研究本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谨、)

(第八小组同学展示13,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完善导学案)

(1)、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3)、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4)植物草木荣枯、桃花开,动物的养育往来、燕子归来(用词严密)(5)凡是近海地区,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表示没有例外)(6)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第四环节:巩固拓展,训练提高

三、拓展延伸(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进行抢答15--17题)

15、你是生活的有心人吗?你知道多少谚语?说来听听.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泥鳅静,天气睛。

猪衔草,寒潮到。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16、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应物候知识,课后习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物候现象的第三个因素----高度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17、考考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写的是几月的景象?你的根据是什么?

根据物候特点,桃花始开,江水变暖,蒌蒿遍地,芦苇发芽,应该是早春二三月的景色。

18、积累运用:(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推选两条写得好的同学班上进行展示)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根据示例,选择恰当的事物,仿写一个句子。

示例:从冰雪的消融中,  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从布谷鸟的叫声中。我们感受到了田间忙碌的身影。

从大地的苏醒中。  我们看到了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结束语:同学们在这节课上的表现老师非常满意,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善于挖据自己的潜能与同学们和谐互助,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去享受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实现自己梦想。

罗毅

[《大自然的语言》课堂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大自然的语言》课堂阅读答案

2.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3.《大自然的语言》的课件

4.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5.《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7.《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8.《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及优秀教案

9.《大自然的语言》语文课教学计划

10.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