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小树林,避难所、伤害与救赎--听肖培东老师说《心声》 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2016-7-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2016年12月,肖培东老师在成都上了一堂现场课,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黄蓓佳的《心声》。细节就不说了,其中这样一个环节深深吸引了我:

师:小说大多数的场地在什么地方?

生:教室里。

师:但有一个地方是?

生:小树林。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躲”到小树林里,这个“躲”字怎么理解?李京京成功地朗读了课文,为什么不是激动地跑到阳光下去欢呼、去歌唱?为什么还要“躲”进小树林里?--这个人内心的孤独有没有排解掉?

生:和万卡相似。万卡也是躲在小树林里。

师:这说明那天的朗读没有真实地把他解脱出来。作家给我们设置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小树林。

师小结:小树林拓展了“心声”的内涵。

我是凭记忆大体记录的,可能不够准确。刚开始我不太同意这样的解读。我以为,人在内心激动、难以自控时,也会想要躲起来,只和自己亲密的人分享;我以为,老师的解读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文本中难以找到更多明确的证据来支撑;我以为,说小树林拓展了心声的内涵,是有点冒险的。但我还是被这样的解读深深吸引了。因为它使这篇原本看来平淡无奇的小说陡然间焕发了新的神采。《心声》这篇小说放在九年级上册,我们大多数教师是不太满意的,大家觉得内容太简单,没多大价值。不过,自读课文嘛,学生随便看看也就是了。但肖培东老师随手拎出的这个“躲”字,却使小说顷刻之间有了复杂和深长的意味,因为它指向人类的一条普遍道路--避难所、伤害与救赎。

我想我应该回头重读这篇小说。

于是,小说开头,像电影镜头一样,我们首先看到李京京在程老师的呵斥声中,“扭回脸来”。可这是怎样的一张脸呢?作家没有描述。反倒是描述了老师那张脸:短头发,眉毛粗黑,嘴巴棱角分明,模样有点像男孩子。在这个镜头中,老师那张有点刚硬的、带着怒气的脸被作家突出和放大了,而孩子的脸则被有意无意地虚化了。这是李京京在小说中的第一次出场。一张没有面容,没有神情的脸。

接下来,第二次,是程老师安排同学朗读的时候。小说里的李京京有了神态、动作,他“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这时候,老师又出场了。“李京京,又是你不定神。”这个“又”字,既说明李京京的“不定神”是经常的,也说明程老师的“不满”是经常的,更说明二者之间的这种紧张和对峙是经常的。于是,当老师以“嗓子沙哑”为由拒绝李京京朗读课文时,小说里有一句李京京的内心独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这句独白很有意思,这是孩子内心小小的讥嘲与反抗。可是,面对外界的强势与威权,他也只敢在心里说说罢了。

在这样的情形下,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颇具意味的“小树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树林”呢?有多大?种了什么树?有花吗?能听到鸟语虫鸣吗?……这些作家仍然没有写。她写了什么呢?她只写了一句,“树林子里静悄悄的,远远近近都不见行人。”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安静、隐秘的所在。这就是“小树林”的特点。在这样的“小树林”里,李京京可以去做不被外界允许而他自己又渴望去做的事情。比如,轻声朗读课文,思念爷爷和小伙伴,回忆往事……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什么是你人生的避难所”,在他收到的四五千条留言,有101个人提到了厕所。“厕所是一个并不‘美好’的地方,但如果一个人在这世界上实在没地方可躲了,他会去厕所,会经常去,而且很久不出来。”(摘自《你一直躲在厕所里干什么?》,《新世相》第265篇文章)所谓“避难所”,往往就是我们最后的阵地,是你受到无可避免的伤害后,还能有一丝挣扎余地的地方。或许我们应当庆幸,在小说里,李京京还有这样一个“小树林”做他的“避难所”。

在“小树林”的回忆里,作家插入了对李京京家庭背景的介绍。语句仍然很简短,但读来触目惊心。“爸爸妈妈总吵架,总吵架。一吵起来,妈妈总是打他,一边哭一边打,他害怕极了。”这是一个充满暴力和伤害的家庭,尤其是“妈妈”的行为,让人感觉可怖。在通常一个普通家庭里,“妈妈”总是孩子的港湾,是守护神,是让孩子可以感到安全和安心的所在。但是,像李京京这样的孩子,连这也没有;他们有的,只是那片无人的“小树林”。这是多么荒凉的“心声”……

于是,“小树林”就这样成为李京京人生里的最后一个安慰之地。当他在教室里成功地朗读课文时,“他心里在想,等放了学,我一定要、一定要躲到那个小树林子里,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信,一封长长的、像万卡写的那样的信。”他想的仍然是“躲”进“小树林”里。这就是为什么肖培东老师后来会说这孩子承受了太多的孤独和压抑,不可能因为一次朗读和掌声就排解掉。我想不止是排解的问题,也包括外界的伤害依然存在、难以改变。李京京会相信,因为一次成功的朗读,程老师就不再呵斥他了吗?他会相信,因为一次掌声,爸爸妈妈就不再吵架,妈妈就不再哭着打他了吗?……这个世界不能给他需要的安全和信任,所以,他还是只能

“躲”在小树林里,给他最亲爱的爷爷,写长长的信……

当伤害无可回避,我们唯一能做的,便只有孤独的自我救赎。不止李京京,千千万万渺小的孩子,千千万万渺小的个体,或许都只能如此。“心声”难以排解,“心声”无从呼告,“心声”只能回荡在那个孤独的“小树林”里……

也许,只有敏感的心灵,只有细腻的情怀,才能在千千万万的文字中,独独拎出那一个“躲”字,才能用温润的讲诉,去抚摸许许多多受到伤害的、孤独无告的心灵……这篇小说因为这堂课,从文本深处生长出新的精神;这堂课也因此深深植入这篇小说,与它相依相融,难解难分。

感谢肖培东老师。

[孤独的小树林,避难所、伤害与救赎--听肖培东老师说《心声》 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1.《肖申克的救赎》的台词

2.肖申克的救赎的台词

3.肖申克的救赎人生哲理

4.心声教学课件

5.师说优秀教案

6.有关师说的教案

7.《师说》教学课件

8.师说课件设计

9.师说原文及翻译

10.师说名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