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 与课堂教学(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4-1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马莉

作文或其它的艺术创作的紧要之处,着上关键的一笔,内容会更加生动传神,这“一笔”被称作“画龙点睛”。其实,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加些“点睛之笔”,课堂气氛不但活泼,不还会更好的帮助学生们理解课文,记住所学的内容的。下面就来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如在教学《社戏》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很多同学小时候,甚至现在,都愿意随妈妈到外婆家去,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同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步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至在他四十一岁时,写下了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戏》。”这段导语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亲切,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动人情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得益匪浅。这可谓是这堂课的“点睛之笔”。

其实,不仅精彩的导入会激发学生的兴趣,生动的模仿也会帮助他们进入文学的殿堂。在教《变色龙》一课时,我先放了一遍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内容,然后模仿奥楚蔑洛夫的声音,有声有色的读给学生听,这样不仅带给他们娱乐,更能让他们清楚的认识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本质,进一步把课堂活动推向了高潮。所以,适时的模仿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课堂教学。就这样,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一节课在活跃,和谐的气氛中结束了,而这正是模仿的结果。所以,逼真的模仿也可谓这节课的“点睛之笔”。

一堂好课,不仅表现在动情的导入,生动的模仿,更应体现在设计问题的能力上。授课离不开提问,但叶圣陶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要把握主旨,给学生以指向;问,要问得巧,让学生愿意思考;问,要有坡度,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学生们只看到了科举制度对范进的毒害,却未看到对世人所造成的影响。正当他们沉浸在欣赏胡屠户对范进前后的态度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胡屠户对范进由居傲到敬畏、恭维,除了范进中举后地位变了,还说明了什么?”启迪学生思考,讨论。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得出胡屠户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完全是被功名利禄所扭曲。趁机我又问“那仅有胡屠户一人被扭曲吗?”学生恍然大悟说,“不,还有范进的众邻居”。由此可得,科举制度所毒害的、扭曲的不仅是读书人,还有他那些邻居及市侩。通过提出的这一问题,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对比手法所起到的讽刺效果,比单纯地问更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更能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更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记忆,这也正是授课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总之,“点睛之笔”不仅增添了文章亮点,还让课堂充满生机,不妨让我们的课堂多些“点睛之笔”吧!

通联:河北威县第一中学  邮编:054700   电话:0319(6182750)

 作者邮箱: wxmali@163.com

[画龙点睛 与课堂教学(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画龙点睛造句

2.

3.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

4.画龙点睛中华成语故事

5.画龙点睛的读后感

6.

7.画龙点睛的意思和造句

8.

9.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教案

10.2017画龙点睛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