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文本,认真设计程序灵活驾驭课堂,立足长远发展(教师中心稿)

发布时间:2016-1-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解读新的湖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评价标准

丁  洪  生

我有幸观摩了2002年湖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和2002年孝感市高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这两次大赛都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来临之际举行的,这两次大赛使用的都是新的湖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展现了教育专家对十多年来“何为优质课”的反思以及对优质课走向的探索。下面我根据两次观摩的感想,解读一下新的湖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评价标准。

一、教材的把握和处理:要求对文本进行实事求是的解读,重视文本的文化内涵,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文本教育资源。

教法的运用与教材的理解是形和质的关系,教法上的艺术实际上是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反映,离开了对教材的精研深钻去讲求教法的多样化是舍本逐末,其结果即使不是哗众取宠或弄巧成拙,也只是局部的或细微末节的 “成功”。只有深入钻研了教材,教学艺术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文本必须踏踏实实地钻研,实事求是的解读,深入细致的鉴赏,恰如其分的评价。再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化或者生发,切切不可脱离文本架空分析,去寻求表面上的热闹。如参加竞赛的某个代表,她讲的是《再别康桥》,她的课堂构思是,引导学生鉴赏诗艺美,即欣赏音乐美,把诗编成曲吟出音乐美;欣赏绘画美,放映多媒体制作的诗节所包含的画面,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欣赏感情美,通过与其它告别诗曲如《送元二使安西》、《西厢记长亭送别》等比较,来领略这首诗与众不同的别情。这似乎丰富了课堂内容,注重了知识的迁移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但恰恰缺少了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深入解读。这么构思,可以说是一堂信息技术课,课堂显得热热闹闹,却不是一堂好的成功的优质课,正因为对文章的解读不够,课文被大卸八块,课堂显得极不流畅。

代表孝感市参加湖北省高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的孝感一中教师方彦萍能够夺得省优质课第一名,其中最基本的一点:她对选择的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哲理散文《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师生重新审视庄子,教师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社会进行积极的思考,不仅思考了庄子,也思考了以庄子为代表的一类文人的生活态度与人格魅力,开掘其丰富的文化矿藏。

文本的处理因课而异。有的应化易为难,由浅入深,从简单的文字中引发深邃的思考。如《山民》、《再别康桥》、《将进酒》等,言简而意丰,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作深入的探讨。有的必须化繁为简,以简御繁。如《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与地坛》等,教学时多的头绪只能让学生无所适从,而短暂的一堂课也不能面面俱到,只能解决一两个大问题,多数时候只能坚持一课一得的原则。

抓关键问题,抓关键词句是解读文本的关键。方彦萍老师讲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是学生倍感困难的课文,她在处理文本的时候,从课题质疑入手:鲍鹏山先生为什么会在现代人无路可走的时候,推荐庄子呢?这就自然导出另一个问题--庄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于是整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这一个问题展开,最终达到以现代人的眼光解读庄子的目的。这就使课堂主题突出,线索明晰。对于文中引用的《秋水》中的故事,因为材料简单,所以没有作为语言材料来处理,而只作为一则事例来解读庄子的精神世界。而最难理解的7~8段是解读全文的关键,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方老师找到解读全段的一个关键词“孤独”。它上可承接“超凡绝俗的智慧”,因为庄子追求自由的境界在当时非一般人所能及,如恩格斯所说“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向自由的一步”,所以他孤独;还可承接“清洁的精神”,因为拒绝诱惑与黑暗,为人类守住纯洁的精神家园是何等困难,在文化屈从于权势的社会中,他如何不孤独?下可启“心灵月亮的树”、“不可企及的妩媚”等难懂而重要的词语,真是“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她围绕这个词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回答灵活地加以引导,从文本出发,又不拘囿于课文本身,引导学生贯通古今,启发思维,调动原有知识,思考和探索新的知识。所以笔者认为:只有抓准了教材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整体把握教材;如果不能抓住突破口,就不可能分析好教材,更不能从“整体”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神”。而且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分析课文应咬准不放的关键词句的提炼,以及板书的设计等等,都是基于这个“神”的。

整体把握得准,重点把握得好,一切都可能迎刃而解;反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是在一些细微末节上琢磨,就会把教材搞得支离破碎,使学生不知所云。

二、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适合文本和学生学习实际,既要有程序功能,又要有一定的张力。

课堂教学创新的总归,就是改革或破除串讲式、讲析式、问答式等陈旧的教学方式,建立学生自主阅读式、活动式、探讨式、研究式等等新鲜的教学方式,而学生的课堂活动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瓶颈。

教学过程的设计既要适合文本,又要适应学生实际。参加2002年孝感市优质课竞赛的安陆一中教师金雅萍,讲的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她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开头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引出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话题,再说到中国的作家史铁生也在与命运抗争,是地坛让他获得新生的。接着引导学生“走进地坛”,分组讨论让学生抓住描写地坛中景物的关键字眼,品读出地坛古老荒芜却又生机勃勃的特点,得出结论:史铁生在地坛获得对生命的参悟。接着一转:除了地坛,还有一个人始终伴随着他,那就是他的母亲。接着分析母亲“苦难而伟大”、“命运艰难而意志坚定”、“对史铁生的爱毫不张扬”的形象特点,屏幕上的板书是:古老荒芜而又生机勃勃的地坛和艰难坚韧而毫不张扬的母亲支撑着我组成一个大写的“人”。既而又抓住“长大的孩子的倔强”--和母亲闹别扭的事,老师讲了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让同学们也讲一个“和母亲的故事”,在感情的共振中,使学生受到感染……最后师生在《懂你》的音乐声中齐读最后一部分结束。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不在教化,而在潜移默化。这个过程既考虑了文本,又考虑了学生,同时操作又有一定的灵活性。

设计教案应考虑周全,教学过程要依照教案而又不能拘泥于教案。再如方彦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作者评价庄子的语句时设计了这样几种方案:学生找到的并不一定是老师要的“孤独”一词,如果是“超凡绝俗”这一句,教师就追问“这样一个大智慧的人在当时的处境又如何”,从而引出“孤独”;如果找到的是“不可企及的妩媚”一句,教师又引导学生“作者极力赞美的庄子在那个时代的处境如何呢”,也能引出“孤独”。这多种设计就是教案的张力,体现了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的教学思想。

这种张力体现在教案设计的周全性和给学生一定空间以及课堂处理的灵活性上。这里也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即课件的张力,板书的张力,不要让教师设定的词语和课件限定了学生,课堂上应以学生的感悟和活动为主。

本人的体会是:课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老师在课堂上做的事,化解为具体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去试做,去进行,去完成。应该说让学生活动充分的课堂,是高层次的教学境界。省教研室的史绍典老师评课时,就批评有的优质课为“高度封闭的工业流水线式的课堂程序”,也给我们提出了以下思考:“讲课是否就是教案的原版复制”,“精心打造的预定的课堂教学程序与师生互动的深层关系”。笔者认为: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成为学生思维的指南针、助推器、脚手架,而不应该成为限制学生思维的枷锁囹圄、窒息学生创造力火花的冰雪严霜,教学过程设计应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来进行,想办法让学生充分的“活”起来、动起来,才能体现教学的张力。

三、应以“立足课堂,促进发展”为原则,对学生课堂学习进行评价。

课堂应是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师只起穿针引线、起承转合的作用,师生在共同创设的民主与平等的氛围中推进课堂,老师激发学生,适当点拨、恰当评价,师生互动,在动态的课堂上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否则,老师讲,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讲得枯燥,学生听得乏味。即使学生学到了一些知识,也只能算记住了一些死的概念,不能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思维的碰撞,是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方法,它表现为:课前让学生预习并提出他们的疑问,教师参考学生提出的“疑问”确定教学的目的以及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步骤;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难解疑,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怎么样”,“假若……又如何”,“请你分析一下”,“请你示范一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方位思考;课堂上还应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再提疑问,师生共同答疑,或师生交流学习感受,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课堂上加强双边活动,需要老师充满激情的读、讲、引、导。潜江文昌中学的马金诚老师讲《将进酒》成功地获得省优质课A组第一名,其原因在于,能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品味诗歌的感情:你说是“悲情”,那为什么,请你示范一下读出“悲情”来;你说是“乐情”,那又为什么,请你示范一下读出“乐情”来;你说是“愁情”,那又是为什么,请你示范一下;你说是“激愤之情”,为什么,请你示范一下……再请同学品评总结,教师示范朗读。即通过不断“品读”,几种观点不断碰撞,师生互动,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感受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评价”不能只是 “好……好…好……”,而应该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的角度、回答的侧重点进行引导和恰到好处的点评,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是纯真的开阔的,他们回答的问题有时是我们未曾预想到的,此时我们不能单纯盲目地说“好”,更不能打击学生。而应注重学生思维的方法和角度,并以此来“点拨”、“激发“、“评价”、“交流”,引导学生在教师“赏”前发问、“赏”中发问、“赏”后发问,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注重整合“问题源”,这样,教师的课堂评价既具有评价性、启发性,又具有引导性和整合性。教师不一定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但在学生面前一定要是一个注重民主善于交流的人。

两次观摩课后,一位评课老师说:新一轮教改成败的关键是什么?教师的素质(观念转变,理念更新,激情燃烧,机智灵活,文化底蕴),这一句话给了我极大的感触

四、学习效益:着眼学生在语文素养层面上的显收益和长远影响。主要看教者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给学生充分展示和表现的机会,看学生在这一堂课中真正有多少收获,有多少体验,看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有无较好的体现。

当代教育理念认为,老师的主要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引导学生思考,和学生交流和切磋。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原则,在课堂上表现为:学生能以自己的思维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去认识和再创造,同时还能够自觉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积极向老师质疑请教,要求答疑,相互研讨,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造就能自主学习的新一代,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转变角色,给学生充分展示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教师主讲型教学模式变成学生自主型的教学模式。教师依据学习目标设计一个科学的、情感和思维训练兼顾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教师只是组织、协调,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想象、思辨、展示的空间。把教师讲授变成学生讲课,一个人讲多个人听变成人人讲人人听,让全体学生以主人的身分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就课型而言,把讲授型变成讨论型、自学总结型、诵读评价型、发问评点型,让学生在活泼多变的课堂上,在真实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探讨,去感悟,去体验,而不是让学生死板地去记抽象的知识结论。

学生有收获、有体验的地方,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得到较好的体现的地方,则是这一堂课的最大亮点,好似文章的高潮一样,高潮要潮起来,亮点则一定要亮起来,不然则不能成为优质课,甚至一堂好课也算不上,而这些地方正是让学生展示才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初步赏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重点之所在。例如方彦萍的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庄子是个怎样的人”以及最后化繁为简,采用教师范读的方式处理难懂的最后一部分,让师生在优美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庄子悲天悯人的情怀与无力为之的现实间的冲突,整个课堂完全可用鸦雀无声来形容,这就是课堂的高潮。安陆一中金雅萍的《我与地坛》的高潮是讲“我和母亲的故事”。李永健的《再别康桥》的高潮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刻画那三幅画……而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在课堂上活动才亮起来的,只有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才能让学生有语文素养层面上的显性收益,并在不断体验中受到长远影响。

以上引用和参考了许多老师的话,对新的评价标准的诠释也许不够准确,敬请大家原谅!

二00二年十二月十六日

[深入解读文本,认真设计程序灵活驾驭课堂,立足长远发展(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1.教师专业发展演讲稿

2.快发展靠教师的演讲稿

3.幼儿教师自我鉴定文本

4.教师个人读书心得体会文本

5.教师的辞职报告文本

6.目光长远议论文作文

7.教师课堂教学如何评语

8.课堂教学革新中的教师思维方式发展的论文

9.中职教学中开展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10.要有长远的眼光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