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道高考题谈诗歌鉴赏的指导(教师中心稿)

发布时间:2016-4-1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江苏省上冈中学  彭程  

    古诗鉴赏,一题6分,这个比重是很大的,考生多半会在这道题上拉开距离。《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有两点:“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二是分析评价作品思想内容、意境。”根据这一要求,加之这种主观题型初次出现,这道题的设置,一般说来不会太难。但如何做好这道题呢?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分析与解答   洛城:洛阳,唐代的东都。暗飞声:从远处飘来的声音。散入:飘入。折柳:《折杨柳》,古乐曲名,属汉代横吹曲,内容多写伤春离别之情。故园情:思念故乡之情。

这首诗,前两句写笛声的美妙动人,同时作者凝神谛听、心神为之而动的情景,似乎也浮现在我们面前。第三句进一步写笛子吹奏的内容。的四句一个跳跃,由写听笛转而抒情,使作者的乡思在春夜、春风及美妙的笛声中自然得到升华。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答第一问)。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解答第二问)。此问亦可答为:异地夜间闻“折柳”曲,不免引起游子对“故园”的思念之情。“折柳”一词是显现诗歌主旨之笔,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之笔。

一.诗作审读

1. 知人论诗  以察诗情

拿到题目,不要匆忙动笔。首先审视一下,作者是否熟悉,作品是否与以前的题目有关联或共同点(如题材、主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若是诗文大家,我们应尽力回忆起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经历、作品的风格。对于非著名诗词曲作家,应充分重视作品朝代和题下小注(高考试卷无多余字句)。

例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清新飘逸,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则沉郁顿挫。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风也有细微的差异。王诗中更富有禅味,意境幽美;孟诗中则更多生活气息。

2.推敲诗题   以明意旨

题目即诗歌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例如:《枫桥夜泊》从“枫桥”、“夜”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姑苏城外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推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漂泊情怀。

3.品位语言   披文入境

古诗中的一些重要的词句有时会对表情达意起到关键作用。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所谓诗眼即诗词中最能体现题旨、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抓住诗眼便可知晓诗歌的情感脉络。做诗歌鉴赏题要祛除胆怯心理,养成逐字逐句品位语言、分析形象,反复诵读、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读“懂”作品是读“透”作品的前提,准确理解是科学赏析的关键。

(1)诗歌主旨往往是藏而不露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作品时,由于没有选项这个阶梯可借助,对作品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精妙之处,只有逐字逐句地推敲、玩味,才能对那些隐藏于语意深处的“七分”用意达到准确的领悟,才能写出合乎要求、合乎情理的鉴赏性文章。

(2)诗歌语言往往是凝练而富有形象性的。因此,我们若要准确的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和意境,就必须透过文字的表象,进入作品的情境中去。“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所以我们在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能把握艺术形象之中的情感内涵。

4.把握特色   重点突破

从高考命题的角度看,选做鉴赏的古代诗歌,均是篇幅比较短小,语言较为浅易,特色较为明显,多为写景、咏物、咏史的诗作。因此,我们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要尽力把握诗歌在语言、修辞、立意方面的特色。这样,更有利于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从而写出符合要求、合乎情理的鉴赏性文章。

如:送别诗应注意谁送谁,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还是分别后的思念或是对远行友人的劝勉。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战争诗和思乡诗,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也有表现诗人杀敌报国的豪情。借景抒情、咏物言志诗多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二 写法指津

1.填空型:看清题目要求,注意题目空格前后相互照应的语言及能给我们启发、暗示的文字。所需信息尽量在诗句中提取。

2.问答型:认真审题、 明了要求。读全、读准、读懂题目。明确答案来源于何处(如全诗、上阕、首联等),答题要有得分点意识。

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一般可采用“总-分-总”式。(1)概括特色(一个判断以标明观点,回答题中所问)(2)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3)揭示这样写的好处。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妙处。

另外,做诗歌鉴赏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紧扣要求,围绕题旨展开论述。

2.不能用读后感、诗句解释代替诗歌鉴赏。

3.对作品理解、评价,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随意拔高。

4.术语表述要正确。切忌不着边际,乱套名词术语,费时而不显功。

三.热身训练

㈠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②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1.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2分)

2.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㈡、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完成1-2题(6分)。

夏         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1.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____和第三中的____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____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2分)

2.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4分)

㈢、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题目(6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                         辛夷花尽杏花飞 。     

  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综合全诗,诗人主要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什么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㈣.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下面一首古诗(6分)

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注:①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②西陆:指秋天。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

㈤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4)题(6分)。

                                        小重山               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qi6ng):蟋蟀。

  (1)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    )。

    A.. 久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B.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词中说的“心事”指                                           

  (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4)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㈥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展开议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唐代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题为《江南春》的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针对杨慎的意见,清代的文学家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进行了驳斥说:“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

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名曰《江南春》。    

要求: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㈦阅读下面一首唐人七绝,完成①②题。(6分)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①根据对“桑条无叶土生烟”一句诗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或短语。(2分)

诗人紧紧抓住春旱的特点:桑树无叶,故只有“条”;庄稼枯死,故只见“土”。再加上土地冒烟,更形象地写出了         的严重。           ,         均受到严重影响。

②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及分析

㈠.第一问: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报国精神的赞扬与 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2分)

        第二问:例一,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没有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画面美,又是对戍边将士英勇精神的反衬。

    例二: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入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颔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㈡.  此题主要是考查对诗歌形象及思想情感的认识

1、第二句与第三句中“扣”住诗题“夏意”的应当是“石榴开遍”和“树阴满地”(一定要写进“开遍”和“满地”,因为这两个词才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气氛”,单写进“石榴”、“树阴”不能给全分。什么气氛?“石榴开遍”,明丽、清新;“树阴满地”,幽静;故填“清幽”最为妥贴。

2、要把握准诗人的心境,必须体察作者笔下物境的特点,前文已作了分析,还要结合“注”了解诗作的背景:“削籍为民”、“隐居不仕”。据此,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宠辱偕忘,忘怀得失,也可以答反衬出内心的痛苦,但必须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

答案提示: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2分)“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梁”,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当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夏意”“之意”,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2分)

㈢、解答分析:

⒈诗人刻画“幽竹”所用的手法,综合全诗这是解题的一把钥匙,应是“对比”或者“反衬”而不是“拟人”。

⒉有两问,第二问重点要回答幽竹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诗词往往有所寄托,从“诗言志”这一角度来看,应突出竹的外在形象特点和内在品质特点。

答: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出幽竹不改初衷,不为俗屈的高尚品质。

在“鸟归”“花尽”的暮春时节,窗前阴幽环境下的竹子,翠绿葱茏,摇曳多姿,不改初衷,深情的迎接我的归来。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㈣、解答分析:

这道题目审题误区:①审题仓促,易把两问误为一问;②对表达技巧这一概念把握不准,不知从何着手而乱答一气。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借物抒情诗。诗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格,却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的凄恻之情。

表达技巧(表达技巧,这在诗歌鉴赏中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在鉴赏时抓住其中某个突出特点作答即可):这首借蝉咏怀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是其中的一个明显特点。用“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受压制。达到物我同一之境。“无人信高洁”既在写蝉,又在写己,以蝉自喻高洁的品格,抒发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郁愤之情。

(五)(1)C  (2)希望抗金报国  (3)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4)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 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

(六)提示:“千里”、“四百八十寺”均为夸张手法。 在文学创作中,是允许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夸张性描写的。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是运用的这种艺术手法。李白的“白发三千丈”也是夸张。这 种夸张反而使读者感到很真实。《江南春》通过 联想与想像,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到处“莺啼绿映红”的 一片春意。“四百八十寺”句,讽刺当时的统治者,不顾国计民生,一味信佛。

  ㈦①旱情(春旱)   养蚕(殖)业   农业生产

   ②本题只要抓住表达技巧(对比写法)和语言特色(语言含蓄,讽刺性强)两点作答,意合即可。参考答案:一是采用对比写法,前两句写农民春早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优,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

二是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抒写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寻欢作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出诗外。

㈧“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答第一问)。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解答第二问)。此问亦可答为:异地夜间闻“折柳”曲,不免引起游子对“故园”的思念之情。“折柳”一词是显现诗歌主旨之笔,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之笔。

通联地址:江苏省上冈中学

(邮编:224731 电话:0515-6418298    13962060598)

[从几道高考题谈诗歌鉴赏的指导(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1.诗歌鉴赏形象的教案

2.诗歌鉴赏:专用术语

3.《送李端》诗歌鉴赏

4.诗歌鉴赏说课稿范文

5.雨雪曲诗歌鉴赏

6.鉴赏写水的诗歌

7.白居易早期诗歌鉴赏

8.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9.诗歌鉴赏练习附答案

10.总结鉴赏诗歌有哪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