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因趣而活论文

时间:2021-07-03 13:56:35 论文 我要投稿

语文课堂因趣而活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形成良性互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课堂因趣而活论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兴趣;学生

  卢梭在《爱弥尔》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的东西。”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做到课前“激趣”,课中“持趣”,课末“增趣”,营造一个充满“磁性”,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环境,语文课堂自然就“活”起来了。

  一、课前导入──激起兴趣

  成功的语文课是从课前导入开始的,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当学生高高扬起求知的风帆,启开学习的航船时,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开始了。

  学生不同,课文不同,导入的方式也不同。有故事导入,提问激趣引入,设置悬念,欣赏歌曲引入,创设情境引入,谈话引入等。无论何种方法,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目的就达到了。

  1.采用谈话方式激趣引入。《明天不封阳台》一课为例:同学们谈一谈家中的阳台有什么作用,再问:如果叫你明天封了家中阳台,你愿不愿意?板书《明天不封阳台》,(众生皆笑)笑声起处,一堂有趣的语文课就开了个好头!接着,可引出思考,同学们不愿封了自家的阳台,都有理由,作者不封阳台却是为什么?作者这样写,想告诉大家什么呢?大家阅读后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然就直奔课文的主题而去了。

  2.巧设悬念激趣引入。以《十三岁的际遇》为例:同学们,你们现在有多少岁了?(老师有点明知故问,学生们有点纳闷:老师这是干什么呢?但还纷纷抢答。)你们十三岁刚读初中,而有一个女孩子在她十三岁时已经上北京大学了,真是一个奇迹呵!大家想不想知道她的传奇经历呢?(用对比反差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味口也早已被吊了起来)都来了兴趣,这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3.音乐激趣引入。如上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用音乐引入,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体验诗中的情境,进入学习理解词的主旨及思想情感。

  4.有时可用迷语激趣引入。如教授《松鼠》这一课时,可用猜迷语的方式来激趣引入:“同学们想不想猜一下迷语吗?”(自然都想啦!)“身子真灵巧,穿件灰皮袄,尾巴当棉袄,白天睡大觉,晚上树上跑。”学生七七嘴八舌地猜了起来。学生的情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课堂激趣引入的方式当然不仅是这四种。教师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的、富有趣味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到课文学习中,犹如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它的作用很大。

  二、上课过程──保持兴趣

  轻松进入课堂学习后,如何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课文表达的情感呢?

  持趣方法一:读法灵活多样

  阅读与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少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读法的设计因课文的不同而灵活多变。对于内容较长的课文,我采用让学生快速默读的方法,当然,得用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采用竞赛的办法,让学生比一比,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文本中获取的信息比较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篇幅较短语言优美的课文,可采用教师范读,听录音朗读,学生比赛朗读等形式进行。让学生读,要引导他们读出特色,要有特色,学生就必须理解课文。对于内容有趣的课文,可采用分角色来朗读。如《皇帝的新装》,学生略显稚嫩但不失原味的朗读,让全班同学都哈哈笑乐了,在笑声中,他们懂得了皇帝的愚蠢、小孩的天真。有一次,笔者给一个小组读完了,全班同学觉得还不过瘾,又给二个小组读,就这样全班同学在愉悦的朗读中快乐地过了一堂课。感情深沉的课文,可采用先品其味,然后通过朗读来诠释。如《人琴俱亡》一课,王子猷猜测弟弟去逝后,说了这样一句话:“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了不悲,都不哭。奔丧睹琴不调后,情不自禁悲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先让学生用心体味王子猷内心悲伤的情感,然后以朗读来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并阐明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调来读,再让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这样全班在浓浓的探究氛围中兴致盎然地学习,其乐融融!

  持趣方法二:巧设提问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语文课堂的提问非常重要。有些教师的课堂很乏味,有时主要原因就是提问过于简单,学生都不必动脑就可回答出来;或者是答案就在提问中,都不需要思考;有的老问“是不是”,学生二选一,百分之五十的命中率,想叫他们有兴趣,难!

  在课堂上如何通过提问来使学生保持兴趣呢?笔者是这样做的:

  把提问的权交给学生。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肯定有自己不能理解、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在课堂上可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然后,让学生论解决。教师的提问要既切题又巧妙。如上《甜甜的泥土》时,在学生通读全全文后,笔者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看完课文,对小亮母子的遭遇,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心情”是引入主题,小亮与母亲的遭遇,谁不同情呢?“为什么?”就是让他们去探究、发现课文的主旨。

  持趣方法三:寻找兴奋点

  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中最能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话题展开讨论,寻找到话题的兴奋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例如《三个太阳》一课,题目“三个太阳”是最先吸引学生眼球的,在地球上而言,大自然只有一个太阳,文章为什么用三个太阳为题呢?学生想“不想”都难。但在课文中,对“三个太阳”的含义却不讲明,这三个太阳到底象征什么呢?笔者便让全班同学讨论,大家各抒已见,开始时有些是不着边际的,再提示他们联系上下文,扣住南极人的精神来理解。经过热烈讨论,各种见解纷纷出炉:有认为“三个太阳”分别象征女画家、她父亲、儿子,女画家希望一家三代都能为南极建设作贡献;有的认为“三个太阳”分别象征过去、现在、将来,她希望南极工作获得新的突破,获得圆满成功:有的认为三个太阳是温暖的象征,女画家认为南极工作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有的认为是南极工作者火热的工作激情。整个课堂探讨得炽热昂扬,思维的火花在这里碰撞、迸发、跳跃。

  持趣方法四:穿插表演──寓教于乐

  表演主要是为了配合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不是为了逗趣,但是往往这些表演又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兴趣也最高,寓教于乐,何乐而不为呢?有些课文,最适合表演课本剧,如《皇帝的新装》,上课前叫学生作好准备,等到分析完课文,学生有些疲惫了,注意力稍有松懈时,演上这一出皇帝赤身游街的好戏,全班同学无不乐哈哈得看,松怠的脑子一下了又有了精神。

  三、课堂末尾──增趣

  开始上课,学生怀着求知的欲望入课,容易激趣他们的兴趣;上课过程,围绕文本重点设计,是一堂课高潮呈现的环节,学生的兴趣持续了很长的时间,这时到了临近课堂结束,在一般情况下是学生注意力低潮期,如何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学生要学好语文,除了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指导提高语文能力之外,还应在课外的阅读中增长知识,提高语文阅读难能力。所以,笔者总是尝试在课堂结尾时,注意激发学生课后的阅读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如在高尔基的《童年》一课结束时,笔者是这样讲的:这一部自传体小说,基本上也是作者真实生活的艺术再现,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的童年经历与他后来成为作家有何关系呢?我想大家读后,你们一定得到启发的。又如上完朱自清的《背影》,笔者在小结时,这样讲:作者以背影表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生活中,你发现你们的父母对大家的爱了吗?可否像朱自清那样从一个特定的载体,来反映你们父母对你的爱呢?有个学生马上就回答:“有,我爸那双手。”“这双手怎样体现呀?”笔者立即就问,“我爸的手像松树皮,为了养育我们,他日夜操劳,这就是对我们的爱。”于是趁机引导学生:“大家课后再找一下类似的文章来读,比较一下,看一看人家是怎样写父母对孩子的爱的,从中找出表现方法来,为以后写这类作文做准备。”后来学生找来了同类优美文章如《父亲的信》、《谁与我同行》《一碗馄饨》等,共同欣赏。

  有人可能会问,课末增趣,重在课外阅读,与课堂有多大关系呢?学生课外阅读多了,语文能力自然就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提高了,理解能力强了,语文课堂不就更好上了吗,这不是使语文课堂更“活”了吗!

  总之,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不胜枚举,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总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也就不愁语文课不“活”了。语文课“活”了,就不怕学生语文能力不提高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田良臣.语文教学的新途径[J].教育科研期刊,2005(6).

【语文课堂因趣而活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趣实的新活的论文06-22

揭趣引活巧练的论文05-10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趣法论文01-19

语文课堂激趣初探(网友来稿)12-06

人因何而活初中作文10-07

活因逆境而精彩初一作文01-29

活的更精彩----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人教版教学论文)12-06

语文教学:一活激起千层趣12-05

“活”用教材论文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