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时间:2020-11-23 18:47:3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范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1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一课时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一)趣味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吴刚砍桂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全面,教师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联系自己在课外所查询的资料。)

  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三)深入理解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品味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五)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结束上课。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2

  教学设想: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 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 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三、名句重读,读懂词情;

  四、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一、教学导入

  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③“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

  ④赏析上阙,抓住“不知” “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 “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体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

  比较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问:比较中发现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词中的更妙处且不论说,就来看看它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3、评述中接着还有一句“好的作品,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

  这就是说好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好更多地读出自己所思所悟的东西。

  (借余光中的诗句脱化一下,来对名句说出你的味道与理解……)

  师:点拨长久与婵娟

  千年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 我明白

  ————————————

  ————————————

  4、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五、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

  水调歌头

  苏轼

  月

  怀子由 离愁别恨

  叹人生 失意矛盾

  悟真谛 超然高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

  借助多媒体手段,将词的文字美,用过音乐、画面、书法等特定的情境渲染,将学生带进词人的心灵世界,加深学生对词人特有的精神世界的理解;将吟哦引进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景

  ▲音乐欣赏《水调歌头》(多媒体演示:《水调歌头》书法、苏轼举杯邀月的图画。教者踏歌哼唱)

  二、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女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等)

  ▲这些诗词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古人为什么要通过月亮来寄托这样的情思呢?

  (古代交通、通讯落后,联系困难,离别的思念无以寄托;亦可联系自己年插队落户时特定的思家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

  课前我们欣赏的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以中秋赏月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

  ▲媒体演示:《水调歌头》配乐朗读。

  《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哙炙人口。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媒体演示:

  清朝胡仔《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谁能介绍一下苏轼?

  ▲请说说对“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的理解。(追问:由此我们发现了什么?)

  ▲媒体演示:

  苏拭(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拭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悠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三、 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解决生字生词。

  思考: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上阂写什么?

  下阂写什么?

  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阅读中有哪些疑问?

  ▲巡视了解自读情况:

  媒体演示;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宫阙(qì) 琼楼(qónɡ) 玉宇(yǜ)

  朱阁(ɡé) 绮户(qǐ ) 婵娟(chán)

  ▲学生质疑。

  四、 文本研读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题序来看,这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

  作者对兄弟的怀念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借望月怀人,思念弟弟苏辙。

  上阕写什么?

  望月(写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间青天”,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正因为如此,他潇洒的“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万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遭遇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作者以“滴仙人”自居。 “我欲乘风归去”他到天上,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他到天上,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从字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

  ▲媒体演示:

  上阕——望月(写景)

  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实写)

  宫阕、琼楼玉宇(虚写)

  下阕写什么?

  怀人(抒情)。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

  ▲同学们觉得有哪些人在这种情况下“无眠”呢?

  (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明确哪种情况与这首词的意境吻合,可引导联系标题、“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等词句来思考)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一本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因为上面己经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旬的意思是:月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难道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你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一致呢?我们人类离别的悲哀难道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

  由上片的“把酒间青天”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感情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逐渐领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还告诉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要要全面、辩证。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现出诗人的美好愿望,旷达的心境。这个结局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作者最终自然会达到这一高度。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烩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

  ▲媒体演示:

  下阕——怀人(抒情)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词中仅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

  五、 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会有此感慨?

  ▲媒体展示:

  苏轼一生坎坷,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对政治上失意的人来说,难免对现实不满。这从“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可以看出。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又告诉我们:他的心胸是旷达的。既然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为什们不能“一切随缘”呢(苏轼因为失意而信佛、信道)?结句在表现出诗人美好愿望的同时流也露了他对禅理的独到见解。

  ▲范读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

  ▲学生齐读《水调歌头》(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进一步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谁能从己的课文中举一两个运用“联想” 和“想象”的例子?

  学生自由举例。

  ▲媒体演示:

  联想:

  泰山“街灯”图—天空“明星”图(《天上的街市》)

  想象:

  “天空云彩” 图—羽毛、鱼鳞、羊群(《看云识天气》)

  ▲在这首词中作者举杯对月,联想、想象到些什么?

  ▲媒体演示: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想象

  月圆(天上) —人圆(人间) 联想

  ▲媒体演示:

  提供两张图,让学生想象。

  ▲媒体演示:

  词,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在唐五代时称曲子词、曲、词歌词。曲指的是音乐,词指的是文辞,词与曲二者分离,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如《水调歌头》,指词所配的乐调。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

  六、 背诵课文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吟哦录音激趣,提出背诵要求。

  ▲媒体播放 《水调歌头》乐曲,学生跟着哼唱、背诵。

  提名试背。

  师生齐背。

  七、 布置作业

  以“遥望夏夜的星空,浮想联翩……”开头,写一篇短文。

  纵导横拓尽潇洒——观凌宗伟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说课稿11-03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秀说课稿范文3篇11-3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八年级教案11-19

苏轼《水调歌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12-16

《9加几》教学反思03-04

几和几说课稿11-13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2篇08-01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15篇05-28

苏轼水调歌头说课稿范文03-16

教学设计范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