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3-07-04 10:45:3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诗四首》教学设计(通用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诗四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上册《诗四首》教学设计(通用6篇)

  七年级上册《诗》教学设计 1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教学设想】

  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2、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课文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⑴ 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⑵ 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⑶ 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四、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

  3、质疑探究:

  ⑴ 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⑵ 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注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味诗的意境)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⑴ 艺术上的特色;(简单渗透对仗的知识)

  ⑵ 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这样,一方面, 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 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材料二:中国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最终,在中国东莞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⑶ 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6、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尽量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五、巩固教学

  1、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当堂背诵;

  2、请学生默写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同桌互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

  (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学过李白和王维的诗,可从这里所选的诗与以前所学的诗不同之处入手激趣导入)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⑴ 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⑵ 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

  ⑶ 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四、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⑴ 《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⑵ 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⑶ 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⑷ 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⑸ 《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⑹ 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提示学生可结合地理课的有关知识联想)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⑴ 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⑵ 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⑶ 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

  (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知识,但不能也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⑷ 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五、巩固教学

  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六、布景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从这四首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七年级上册《诗》教学设计 2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准备:

  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熟读背诵这四首诗。有条件的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教学设想:

  诵读品味,感悟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归田园居》《游山西村》

  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读。

  同样是写农村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与陆游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各学习他们一首诗,通过比较来了解他们不同风格、思想感情。那么谁能够说说他们的生平事迹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

  陶渊明:(略)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曾因极力主张北伐,被罢官,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教师范读二首诗歌,学生跟读。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译一译: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3、说一说:

  同学们,你觉得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理由吗?

  三、研读品析,语言品味。

  你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人归园田居的情景吗?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意愿。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你觉得陶诗的语言怎样,你能说说吗?(语言“自然、通俗”)

  《游山西村》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吗?

  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你能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成为名句的理由吗?

  A、对仗自然工整,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B、富有哲理:比喻困境中依然蕴含着希望。

  四、比较赏析,学会评点。

  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小组合作学习)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

  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

  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

  陶心情闲适,遁世;陆心情喜悦,留恋。

  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五、诵读体验,互动释疑。

  1、诵读体验:

  你认为我们该用用怎样的情感进行朗读?朗读中你体验到了什么?

  学生模仿古人朗读表演。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学了本诗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2、课外延伸:

  ①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②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一、巩固理解,解释引读。

  1、巩固理解:

  ——《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中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2、解释引读:

  这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那么谁能够说说王维呢?

  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人称“诗佛”。当时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二、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以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三、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说说它的意境吗?(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四、送别诗歌,感受李白。《渡荆门送别》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如高适的《别董大》,那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另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这又是谁送谁呢?

  那么谁能够说说李白写这一首诗的背景呢?

  这首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五、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六、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你能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

  4、本诗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七、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表达呢?

  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八、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学生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2、课外延伸:

  ①背诵这两首诗;

  ②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③课外摘抄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七年级上册《诗》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6.深层探究

  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

  7.学生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四、指导学生自读《使至塞上》

  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选择一首意境雄浑开阔的古曲作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诗句。

  (2)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萧关逢侯骑”,进了萧关却没有遇见将官。“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总言之,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

  (1)学生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多媒体显示边塞奇丽风光,帮助学生想像。

  选两位同学描述诗中的画面,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3)名句赏析

  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多媒体显示: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学生明确: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4)体验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沉吟品味,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5.学生默写全诗。

  学生齐背两首诗,默写两首诗。

  五、课堂小结

  让我们在吟诵声中结束对两首诗的学习,以此表达对诗人的崇敬之情吧。

  六、布置作业

  预习《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七年级上册《诗》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四首诗,形成积累。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情入题

  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补益无限。今天我们来感受这四位诗人的.诗歌吧。

  二、粗读感知第一、二首诗歌,把握思想感情

  1.朗读中感受形象。

  2.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3.师范朗读,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

  4.师生合作,扫除字词障碍。

  5.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三、赏析《归园田居》

  1.导入。

  由学生交流陶渊明及其诗歌的事迹入手,了解课文的背景及作者的性格,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如:陶的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使得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感受到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诗文,了解这首诗的大意。

  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侧重写诗人对什么的体验?

  ②为什么写这些景物?围绕这些景物写了什么事?“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③“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上册《诗》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朗诵这四首诗,要求能够正确背诵、默写。

  2、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充分调动学生联想和想象,以提高理解、欣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归田园居》和《使至塞上》

  教学过程:

  (一)《归田园居》

  (1)陶渊明及其《桃花源》

  (2)熟读《归田园居》

  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①种豆的地点以及劳动成果

  ②劳作的辛苦与执著

  ③自己的田园之乐

  (3)学生发挥想象本文描写了什么场景?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表面上写劳作之乐,实际上“愿”有它的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4)联想:鄙弃官场生活的诗文语句联想。

  A、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鱼不须归。

  B、柳宗元的《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C、刘禹锡《陋室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诗歌特点:平淡自然,不见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起来,形成了陶渊明的艺术特点。

  (二)《使至塞上》

  A、背景:开元25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疆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

  B、诗歌内容:

  所行: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疆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所感: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比喻诗人觉得自己就象“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所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诗人的传神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所遇: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将官在燕然前线,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是诗歌却在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渡荆门送别》与《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

  (一)《渡荆门送别》(从表达方式入手)

  (1)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诗歌中的表现:

  首联:叙述,交代起因。叙事

  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绘景物的变化。写景

  颈联:通过两幅画来形容江上的美景。写景末联:发出深沉的乡情之叹。抒情

  全诗运用古诗深沉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

  (2)学生赏析本诗以“我最喜欢…………这一句诗”为句式说话。

  (二)教学《游山西村》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似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常常蕴涵着希望。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衣着简朴,吹萧击鼓,结队而行,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动力。

  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造句。

  与《归田园居》进行比较:《归田园居》流露了归隐田园的遁世思路,《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村纯朴风俗的留恋。

【七年级上册《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冰心诗四首》教学设计02-17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冰心诗四首》教学设计12-20

《木兰诗》教学设计12-16

木兰诗教学设计11-16

《马诗》教学设计08-12

《杂诗》教学设计06-09

诗的材料教学设计05-17

《木兰诗》教学设计12-16

木兰诗 教学设计10-18

《木兰诗》教学设计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