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20 17:36: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篇1

  《桃花源记》为传世佳作,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作。对于这篇古文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有道理的。那么这篇课文究竟能给同学们哪些知识和能力呢?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

  一、继续巩固同学们课外通过查资料预习的方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能力。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大意。结合课文注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对课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这时能发现问题,那就是学有所获的表现。

  三、对古文知识点的识与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习文言文,必须进行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的积累。

  而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点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古今异义词;其二,一词多义;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现突出,要在翻译时根据意译的方式适当补出来。我认为通过对全文的背诵,是对文言知识点识记的最好方法。

  本文的教学我的设想是以学生诵读教学为主,教师点拔为辅,“学、问、讲、练、创”为教学理论支撑。在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疏通文中的字词句,再借助幻灯片把桃花源记的美景与文字结合起来,并联系今天的和平、安定生活,引导学生去探讨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主旨,最终达到背诵的目的。这节课上有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对本文比较感兴趣。只有一些后进生还不能进入状态;还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裕。

  如果能引导学生主动就课文思想内容作更进一步地探讨,结合现实社会进行反思,那就锦上添花了。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篇2

  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感觉很美,美得摇头晃脑,佩服的五体投地;后来教《桃花源记》感到很爽,无论是通篇纵览还是咬文嚼字,无处不感到其美美不胜收。究竟它美在何处呢?我反复品味,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语言美,如歌

  1、叙事简约,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余地。例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要回答的内容本来应该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话三个字“具答之。”作为回答,简约至极。类似的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诣太守,说如此。”

  2、长短句相间。课文中长句、短句交替出现,错落有致,形成一种节奏美。例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桃花源记》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律美。

  二、景色美,如画

  在作者笔下,由于诗人的奇特的想象,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试看课文中的两次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潺潺的小溪流水,两岸满山遍野的灿烂的桃花又是何等的如画美景。若是一对浪漫的情侣漫步其中将是何等的惬意?再看问、文中的另一幅画面,不,我们不妨把他们看着一副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画面由山水画渐渐变成了风俗画。

  三、意境美,如诗

  无论是桃花林景色还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风光无限,美丽如画,一派迷人的自然风光。如画的美景更多地是靠读者的想象,读者的艺术再创造。经过读者的艺术再创造,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有着诗歌般的意境。更何况文章本身就是《桃花源诗》的序呢?

  四、人文美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安宁的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中国的乌托邦。这儿的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桃花源人富有同情心,对渔人所言世人之不幸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五、结构美

  1、层层设疑,引人入胜。(详见教参)桃花源如梦似幻,飘渺若无,若幻似真,扑朔迷离,充满神秘色彩;

  2、结构自然,脉络清晰。按照渔人的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重访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除了上述众“美”之外,如果我们用心去仔细分析品味肯定将会有更多的收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桃花源记》完全可以看做一篇唯美主义的力作。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篇3

  《桃花源记》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起来依然不会有多大困难,大多数学生能够读懂。其实,文中内容很“奇”。如:

  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回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

  桃源中人也甚奇。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

  既然故事这么的“奇”,所以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前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有关桃花源的图片,让学生的脑海里存下印象,在观看图片的时候同学们都很入神,效果不错。

  其次,文言文要读,在读中理解。读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最后,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比较弱的学生更重要。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篇4

  《桃花源记》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名篇。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同时,又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反复诵读,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桃花源记》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教学过程品味佳句。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文章的写作顺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对外界的戒备,及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学生都找到关键句子理解回答,学生深深体会到了那种简洁、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篇5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起来依然不应该有多大困难。但不管怎么说,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字解句意的工具性必须放在首位,怎样让学生在感受文章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又能识记理解文章的字解句意,我还是使用一贯用的方法:多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常听说熟能生巧。文章读熟了,好多意思自然而然就悟出来了,试想,一个同学文章都读的不通顺,想让他理解是不大可能的。

  于是我抓住早读课时间,让同学充分预习,反复的读,先把课文读通顺,然后找到自己感觉优美的句子,再反复读,能成诵最好。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疏通这篇课文文意时,我没有采用串讲的方式,因为我发现串讲的效果不大好,班级除了几个好学生能认真听讲记笔记,其他的同学坚持不了几分钟,也不能完全怪他们,因为串讲确实比较枯燥乏味,一节课讲下来,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一节课基本就是填鸭式,效果甚微。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一小节一小节疏通文意。先把这一小节的重点字词划给同学,因为理解文言句意时,关键字词非常重要,关键字词解决了,这个句子的意思就差不多了,然后我再让同学根据注释,同桌或前后桌分组讨论,实在讨论不出来的字词先放那儿,然后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加以指导。这样,他们的积极性比较高,而且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甚至是成绩很差的同学都能回答对问题,因为好多词意注释上都有,只要他们“有意注意”了,就能回答出来。即便是如此,我在讲到文句优美的地方,还是放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反复读,我觉得这个很有必要。

  第二课时,由于时间紧张,很多第一节课该有的环节到这节课上都没有了,学生读的不够充分,自己展开也不多,因为紧张好多原来想好的过程都乱了,加上自己“功力”不够,所以感觉不好。因为很多文言字词,在已学过的多篇文言文中反复出现过,帮助学生找规律,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增强他们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但在第二课时这方面我做的很不够。好在由于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在分析文章思想时,学生配合的比较好。文章的写作顺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对外界的戒备,及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学生都找到关键句子理解回答,这点让我感到比较欣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课堂的细节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要锻炼自己的心里素质,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教学水平。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篇6

  我这堂课是《桃花源记》的第二课时。在前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复习旧知和理解主旨。

  古文的字词解释比较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两个检查的环节:“大家来找茬”和“古今大不同”,让学生找错纠错,辨析古今词义,学生发言踊跃,达到了复习的效果。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社会理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前我布置学生研读课文,针对课文内容提出六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我把问题汇总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了精心的筛选、分类、组合、提炼,排列,整理出六个探究题。为了使自主探究顺利展开,我又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课上,我把学生的问题和提问者的名单一起出示,提高了学生研究的热情。我以小组讨论作为探究的形式,各小组选择两到三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指定一名成员代表小组在全班交流中发言。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巡视,了解各小组的选题及进展。最后交流时,各小组都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或各抒己见,或达成共识,相互质疑,相互补充,完善了自己的研究结论。总结我的这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流程清晰,教师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学生平等对话,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虽因时间关系未能完成所有的探究题,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主旨的理解也更进了一步。

  反思这堂课,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结合我研究的课题“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我在教师的评价语言上还应作以下的探索和改进:

  1评价语言的激励性还要强化。我在本课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多为“好”“很好”,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

  2评价语言的分析性还要细化。当学生答不到点时,教师不应只做简单的否定,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分析。

  3留白还要艺术化。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教师的评价要有意滞后,留给学生争论的空间,使问题在思维的撞中得以解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锤炼评价语言,使之更凝练、更优美、更机智、更丰富。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篇7

  本周二至周四,我校所有高级教师和省、市骨教师每人上一堂公开课。于是,我按照教务科贴出的时间表,根据本班学生的教学进度,在本周二上午第三节顺其自然地上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篇千古传诵的文言文。

  对于九年级的听障学生,采用降一级人教版语文教材学习古文是很有挑战性的。好在《桃花源记》是以记事为主,借助情节曲折的故事来为读者展现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富足、民风淳朴的美好世界,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没有多大难度,难的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上这节公开课前,我们师生已用几个课时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学习了生字词,重点句子的意思和一些常用的文言文知识,基本掌握了课文内容和理清了文章思路。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背诵课文。在此基础上,我把这节公开课的重点设为“感受桃花源的美”,难点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确定好重难点后,在实施教学时,我分五个环节进行,首先是“问题导入”,我设的问题是:看看桃花源美在哪里?想想它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两个问题实际就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接着就是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用“桃花源”为中心词,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梳理文章顺序,再请一位学生简单复述课文,这其实也是温故知新,为学习下文做铺垫。然后就利用图文并茂的课件,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学习重点句、段,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来感受桃花源的景色美、生活美和人情美,水到渠成地突出了重点。然而,由于没有把握好时间,后面的环节有点仓促,不能自然地突破难点,最后一个“读后感悟”的环节也没时间感悟,只好草草收兵。

  后来,我又听了好几位老师的公开课,感觉受益不少。再次反思自己和借鉴同事,这几天来,我感悟最深的是:今后,无论上公开课还是平常课,不求自己有多完美的表现,但求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能专心地看,投入地读、大胆地说,尽情地写,从中获得一点知识,得到一点锻炼,受到一点启发。这,我就满足了。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篇8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传授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探索。下面我把《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学习文言文要激发学生兴趣。文言文是我国古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点很重要。我在课前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有关桃花源的图片,在学生的脑海里,在观看图片的时候同学们都很入神,效果不错。

  第二、在检查预习的环节中,我让学生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加强文言文学习的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示范朗读、学生自己的大声朗读、学生的示范读教师加以指导,这些环节我认为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四、第一课时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重要。若老师指定学生翻译,要么哑口无言,要么不动脑筋拿着参考书照念;若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便无所事事,亦不愿主动记笔记。对于这一问题,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想法走出困境。我就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1、2段,然后各小组在质疑相关的字词句,教师加以点拨,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效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学生活动还不够积极。

  第五、本文的重点就是感悟桃花源的环境美、生活美,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我先让学生感悟桃林美景,出示了桃林的图片,同学都踊跃举手回答,说出了桃林美景。再次感悟桃源的美及感情时,我认为这是较难的,并且是教学的重点,就设置了合作探究的环节。但学生的掌握情况看,桃花源的美这个问题可以不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偏难,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法。为了进一步的启发引导,我也出示了相关的图片,但这些图片所起到作用不大。同学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我启发引导她们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去分析理解,学生就很顺利的回答出来。

  第六、在拓展迁移的环节我让学生畅谈现在美好的生活,但由于讲课剩下的时间已经很短,只让一个学生来回答,这里缺少过渡语,"我们已经过上了桃源般和平宁静幸福美满的生活。"

  第七、由于课堂时间后半节课比较紧张,学生配合又不是很好,复习巩固的环节丢掉了,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

  总之,本节课突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由于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强,显得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教师各环节的衔接语言、启发引导还不够到位、教师基本功还不够扎实。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课堂的细节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调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篇9

  为了实践“尝试教学”和“小组合作”在语文课堂的运用,我开了一节《桃花源记》的公开课。在开课前,我认真学习了有关“尝试教学”和“小组合作”的基本理论,在备课的过程中,我积极与率先尝试教学的同仁讨论课堂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的安排;在上课的过程中,时时注意贯彻、落实教学设计的内容。现将课后反思总结如下:

  1、学生是可以在语文学习中尝试学习的

  在上课之前,我精心设计了学生的预习作业,并给了学生较长的时间预习,不仅个人预习,还带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预习。效果在课堂上的体现就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都有话说,也能提出质量较高的小组讨论的问题。所以说,只要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尝试教学是可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落实的。

  2、教师是可以再语文教学中尝试教学的

  在上课前,其实有较多的顾虑:学生预习不全面、学生看文章不完整、学生不能按照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考问题等等,但是这些都在我精心备课设计教学环节,抓住学生课堂上的反应积极应变下迎刃而解了。所以,教师要想在课堂上落实尝试教学,其实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方方面面都想到,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随时可能产生的课堂生成资源。只要厚积,就能在课堂上薄发,进而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虽然课堂上还是出现了一些遗憾:比如课堂时间的掌控不准,教学内容的深度不够等等,但是这些并不会阻止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落实尝试教学的实践。我会继续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尝试教学运用其中,争取早日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篇10

  今天上了《桃花源记》一课,在课堂上我采用质疑引导的方法,没料到效果出奇的好。这不由引起了我许多思索。学生的思维一旦得到启发,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节课反思如下:

  1、渔人发现桃花源上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我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从“忽”字可见,渔人发现桃花源是无意的。我反问到有没有不同看法呢?刚开始没有学生吭声,不一会就有学生站起来说:“渔人是特意去寻找桃花源的。”我问:“你有什么依据吗?”这位同学站起来说:“渔人是缘溪行,他缘溪行并不只是为了捕鱼。”我被这一回答吸引住了,随口问道:“那他还为了什么呢?”那位学生接着说:“文中提到落英缤纷,桃花漫天飞舞,就有可能飘到小溪中,渔人有可能是顺着小溪一路追寻桃花从而到达了桃花林。”我问别的同学他的看法有无道理?同学们说:“有。”可见这位同学读书时动脑思考了,我们大家今后在课堂上也应开动自己的大脑,力争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2、源中人为何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让学生自己质疑课文。有学生提出:“桃源中人自秦朝就进入桃花源到晋朝,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外出,为何他们的衣服会和渔人的一样?我国每个朝代的衣服都有各处的特点的?”有同学站起来说:“可能他们中间有人外出过。”马上有人反对说他们没有外出过,从文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可见他们确实没有外出过。“那何这样写呢?”我趁机问道。有的学生思考后说:“本是文陶渊明虑构出来的,到底是不是完全一样?为什么完全一样谁也说不清楚。”我说:“说的很好,可见你也动脑思考了。”桃源中人到底为什么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3、你怎样看待渔人的行为?(他的对外人道。)

  这一问题,一提出马上有学生说:“渔人是个不讲信誉的小人,人家桃花源中人好好把你招待,你却出卖人家。”马上又有学生站起来反驳说:“渔人不算言而无信,因为渔人并没有答应村中人要求。”我趁机又问:“那渔人为何又要再寻桃花源呢?”学生齐声说:“为了追求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那他为什么不带着自己的一家人去,而要诣太守呢?”有同学说:“渔人行为高尚,想让别人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又有人反驳道:“渔人诣太守说明他热衷功名利禄,他想让别人过上幸福生活为何不带上村中人去呢……”这许多问题都是我备课时没仔细考虑的。我随口又问:“那渔人没找到桃花源,太守会怎样做?如果渔人顺利找到并再次带入进入了桃花源会怎样呢?请同学们下去想像一下,构思一簏作文,题目是《渔人再入桃花源》。

  4、怎样看待桃花源中人?

  同学们很快就说出,从文中“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余有捐款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句子可看出村中人热情淳朴等。“还有别的不同见解吗?”我问。“他们为何不足为外人道也”“不想让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有人站起来说。“还有别的吗”?又有同学说:“源中人在一定程度上有自私心。”这一点大出我的意料,“为什么?”这位同学说:“村中人和渔人的谈话已让他们明白,外面的生活,他们应当接纳外人让他们也过上幸福生活。”又有人反驳说:“如果外人都进入桃花源,那就没有净土了,不能单因为不让外人进入就说他们自私。他们自私就不会热情款待渔人了。”

  5、你向往桃花源的生活吗?为什么?

  有同学回答向往,因为那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没有战争、没有压迫。也有同学站起来说不喜欢,因为那里原始落后,没有现代高科技的文明。我趁机又布置了一道作文,你能把桃花源中的人劝出桃花源吗?以《给桃花源中人的一封信》为题,构思一篇作文。《桃花源记》只是记托了作者的一种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当课进行到这时,我认为已完了,随中问:“还有别的问题吗?”没想到还有人问“桃花源洞口才通人,牛是怎样进去的?”同学们又议论开了。

  一堂课下来让我感慨迫多,原以为这是熟课了,自己也教了七八年,课已不用再备了,没想到还是有很多地方想的远不如学生。由此我想到了,新型语语文课堂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打开?这节课可见学生思维打开了,课也好上了,学生也活跃了。我想这样的课堂也许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篇11

  《桃花源记》这篇课文已经教过很多次了,这次重新再教,我又有了新的感悟,新的收获:

  在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时,我用幻灯片出示了与课文语句相符的彩色图片,学生非常感兴趣,都被那优美的桃源之景深深吸引了,就连那平常上课爱开小差的学生都大声地朗读起来。我趁机让学生练习朗读,谁读得好,谁就有机会开启下一页的美景,结果学生非常踊跃。而在教学之前,我还担心这一教学设计是否幼稚,会不会让学生只注意图片,而忽略了对课文的学习。这一出乎意料的结果启发我深思究竟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主体?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想想学生希望以什么样的形式学习,教师如何设计才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方式,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在我校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生命课堂教学改革,其目的和宗旨也是希望通过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益,朔造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而我认为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一个一直在提,但一直未解决的课题就是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上学期开始,我校在各班开展小组学习以来,应该说,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由于教师加强了对小组的评价,各小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操作,发现有些时候小组的发言成了默认的那么几个学生的事,甚至成了组长的任务了,一些学困生在历经失败后,又是兴趣缺缺了。至此,小组学习已经陷入了流产的危机,该如何及时采取措施弥补、挽救?

  这一课的教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否不要只盯着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能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学生的需求,然后着重思考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去教学,才是学生所能接受的,所喜爱的。教师的教学不是只要我的教学完美了就可以了,而是应该以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为标准。只要从这一目的出发,采用什么教学方式都是可行的。所以我认为我们不能只依赖于小组学习,还应该采用形式丰富的教学模式,让我们的课堂丰富起来。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时时体会到语言的美,生活的美,要善于用美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乐于学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篇12

  《桃花源记》是一篇经典文言文,如何能让学生既能理解文章的意思,又不至于冲淡文言文的韵味?教学本文前,根据学校“三环六步”教改新思路,认真专研了教材,了解学情,但教学效果总觉得不够满意。在教完后我做了一些反思。

  一、变过去全文翻译为半文半白

  我在准备《桃花源记》时,摒弃那种全文翻译的老套路,另辟蹊径,半文言半翻译的形式。过去是对重点语段、重点句子做重点翻译,我反其道而行之,对重点语段进行保留,让学生在品读中来领悟句子的含义。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文言文教学重点应落实,该记住的一定让学生多读多记,辅之必要的练习。在考试未改革前,学生能得高分才是唯一。

  二、变过去客观翻译为主观叙述。

  为了进一步激发其同学们学习兴趣,我让学生以渔人身份来叙述发现桃花源的过程,在叙述的过程中,可以依据个人理解适当增加内容,如“我”在发现桃林是心里怎么想的?“我”在看见村庄时心里又是怎么想的?我出了桃花源后又是出于什么心里去告诉太守这件事的?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学生的热情还是比较高涨的,对人物心理揣摩也较到位。

  三、重点句子重品味轻翻译

  对于文章的重点句子,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段文字是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具体描述,对于这类句子不能只带领学生们翻译一下就好了,关键是透过文字让同学们明白到陶渊明理想社会的模样。为此设计让同学们仔细品读本段文字,通过字词想象这个村庄的特点、它的环境、气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表情,精神状态等。同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又结合陶渊明的生平及个性特点,补充在《桃花源诗》中的有关诗句,加深理解。

  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尽量从他们的切身感受出发,尽量让他们把每一个想法,每一次表达说清楚,说透彻,如很多学生都提到“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看到一幅安宁、和平的画面,这些都是同学经过想象得到的,如果不做细致品读,我们如何能想到呢?或许这正是文言的魅力所在,言有尽而意无穷。我在教学中还有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中还的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的能力。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篇13

  一、选课匆忙、不慎重:

  《桃花源记》为传统名篇,平时教学至少需要两个课时,备课时并没有细细的去感觉时间的长短,虽然课堂环节压缩了一些,课堂流程也自以为紧凑。但文言文教学要求实实在在,基本的教学内容是必须要完成的。

  二、联想、想象的环节没有补充出来。

  曾经听过一节课:“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琅琅美读、巧妙设问所引发的对作品难点的轻松理解、学生精彩纷呈的发言、“一一为具言所闻”的内容想象、“豁然开朗、无人问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词语积累,亮点迭出,听课老师和评课领导反映挺好,那节课是在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处理字词、疏通文意,这是枯燥的环节,却是最基础的铺垫。没有第一课时的平淡与扎实,就没有第二课时的从容与创新;没有平时教学的训练有素,就没有听开课时的潇洒与亮丽;所以第二节课处理得局促吃力,没有平时的从容与轻松,因该引起学生更多精彩回答得地方,例如“皆叹惋”,叹惋什么?““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的内容是什么?等环节也没有启发起来,上完这节课有无限感慨。

  三、创新与稳重:

  当别人称赞你稳重时,或者说,当稳重成为你的风格时,当惊醒:你也许已经老了,是否锐气不再,灵感不再,创新不再了?应该回放你的课堂——语言是否罗嗦?环节是否拖拉?节奏是否缓慢?设计是否陈旧?切不可盲目自大,止步不前。课上了不少,好象从来没有这样沉重过,甚至有些惶恐不安了:人到中年,没有老教师的境界与胸怀,好象也失去了年轻时的激情与创意。

  四、课比天大:

  反思此课的全过程:匆忙备课,没有试讲,没有说课,好象胸有成竹。静心感觉自己的内心,其实是一种轻视,一种无所谓,不参赛,不评比,上课小菜一碟。其实,课堂是一台戏,讲课是一种艺术,无论观众多少,无论舞台大小,都应该精心对待,精雕细刻,以求完美。不可欺的是你自己的心情,课有缺失,会有难言的不爽与懊恼!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篇14

  今天上了《桃花源记》的第二课时,由于这篇文章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所以需要老师讲解的比较少,而我就采取记者穿越时空,采访渔人和陶渊明的方式来进行一个扩展。我希望通过这个形式,学生能形成一种思考,同时学会语言的表达,学会倾听。

  活动首先在二班展开,二班的同学基本上围绕渔人与记者的谈话进行,但是访谈的问题不外乎几点而已,一直局限在一个框架内。而在访问过程中,其他同学不是大吵大闹,就是说别人说的不合理,不是说不合理,就是直接置身事外。我原本以为很具有吸引力的形式,却没能让他们积极参与,挺大的失败。

  紧接着在一班的时候,我就事先将要求告知大家,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这样下来,一班的同学思维明显开阔很多,口头表达能力还是强许多。但是还是会有随意发表议论的同学,还是会有哄堂大笑的结果。一班的孩子在课文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自己的想法,虽然很多想法很世俗,但是这样是他们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无可厚非。不过今后在举行这样的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控制整个场面,需要预想到将会出现的种种情况,并事先做好准备。

  语文,是培养一种能力,我现在着重于这样的教学理念,而对于学生的题海战术,以及死记硬背的要求在慢慢淡化。但愿我走的这条道路会有所收获。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篇15

  《桃花源记》是古文中的经典名作,它的文采斐然、意境深邃,是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古文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古文学习能力也是中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目前中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不高,虽知学习古文是有用处的,但缺乏动力,“上课乏味”,“内容枯燥”,“难以学好”是学生最普遍的反应,这是和我们执教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的。怎样让学生把《桃花源记》学得又好又愉快呢?我颇费了一番心思,现总结如下:

  一、从“趣”字入手,做好新课的导入。

  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与现代文相比,古文因时隔久远,内容深奥,文章背景与学生的生活也相去甚远,更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导入时要架设古今生活的桥梁,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前我考虑到学校附近有一个闻名清远的旅游景点----清远桃源生态旅游区,这里湖光山色,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森林茂密葱郁,生态原始,四季如春,桃花烂漫,长年烟雾缭绕,仿如人间仙境。于是特地前往拍摄了许多美丽的图片。当以优美的音乐为背景播放着这些图片时,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自己熟悉的景物出现时,学生还充当起了解说员:“这是桃花湖,里面的鱼多着呢,泥鳅、鳝鱼……。那里是桃花坞,每年的3、4月份桃花开得最灿烂……。”我再问学生:“这些图片美吗?图片美实景更美,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世外桃源”,据说在一千多年前的晋朝也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今天我们来学习《桃花源记》。经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兴趣盎然,已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这样能深深吸引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课堂气氛。

  二、改“讲”为“读”切入教学。

  当前的语文课堂中古诗文教学还是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字字落实,句句串讲”,过于重视字词的解读和翻译,常常把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分割得支离破碎,教师讲得累,学生也听得倦。参考了一些文献和名家的教学视频后,我决定从朗读切入教学,先要求先读准字音和句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熟读到背诵,把过去从字词到段落篇章,变为从整体入手,由篇章段落到字词,把字词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讲解。这样摆脱了传统把文言文分成诸如解释词义、分成串讲、归纳全文、布置作业的框框,突出了文章的整体特点,注意了字词、诵读、分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课堂的表现与听课老师的评价看,效果应是比较好的,评完课后我又特地找了一部分学生了解情况,普遍反应比以前学得容易、轻松、又有趣。后来看单元测验有关本文的答题,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三、从“写”字入手,进一步理解文意。

  以前古文的练习与作业一般是字词语句或课文的翻译。后来我注意到其实很多学生都是照抄参考书的,在复习的过程更是发现学生对很多语句甚至段落都没印象。后来就想了一个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写出课文内容,有能力的学生写出细节,因为文言文文字精炼,言简意赅,字里行间大有充实丰富的回旋余地,这样既训练了写作能力,又熟悉了古文内容。

  上完课后细细思考,也发现自己很多不足,比如:

  1、用辩论的方式去探讨课文内在的人文内涵更好。

  《桃花源记》中为世人描绘了一幅宁静淡泊、远离世俗尘嚣的理想生活境界,在兵祸连结,民不聊生的东晋写出这样的作品,其中的内涵不言而喻。我先让学生思考有关桃源人避世是否正确的问题,然后再请几位学生表达看法,最后引导学生明确:要读懂一篇作品,必须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虚构出来的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其实是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上完课好,我仔细思考,这样的方式似乎是“水过鸭背”,远不如让学生先进行一个小型辩论赛后再归纳好,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学习到用理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2、教师熟背课文对学生的示范更好。

  黑格尔说:“老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标准、流畅、富有激情地把课文背下来的话,学生就会被感染,认为背诵课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而且教师背诵经典文本对提高教学设计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深入文本,读出自我,这是《课程标准》给我们做出的规定;著名语文专家于漪老师就是从背课文、背教案开始,严谨治学,扎扎实实,靠硬功夫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只有把书读到滚瓜烂熟,我们才可能像于漪等名家一样,达到设计教学如鱼得水,课堂实施左右逢源的境界,而这,是其它任何策略和技巧都不可以替代的。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成绩是会出来的。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07-14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07-14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01-22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1-25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1-26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1-13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09-17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09-17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