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

时间:2022-06-06 10:15:42 教案 我要投稿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 篇1

  【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

  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

  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

  2、声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 发生 。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 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 ,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 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

  (2)、该实验的方法是 。

  (3) 该实验的结论是: 不能传播声音

  7、声传播的快慢用 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 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 体,在 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 有关,还跟 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 ,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

  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 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回答: 。

  2、找组内一名同学不看书解释声波的形成。

  3、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找出事实或做实验支持你的说法。

  4、温馨提示:要想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以上。

  计算过程:

  (温馨提示: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秒,人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但可以使原声加强)

  5、 对着远处的高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此时有没有回声?

  6、同样的声音在教室说和在操场说听起一样吗?为什么?

  7、本节我们一会儿说声,一会儿说声音,它们一样吗?

  【知识小结、总结升华】

  我学到了什么呢?画知识树

  【当堂检测、查漏补缺】

  必做题

  一、填空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如图,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泡沫塑料接触发声的叉股时,泡沫球会被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物体都在___________。

  3.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4.如图3-1-5所示,图甲为人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________产生的;图乙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

  5.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6.东城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

  7.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选择

  1.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A.1秒B.0.1秒 C.0.01秒D.0.001秒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 )

  A.快B.慢 C.一样快 D.无法比较

  3.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

  A.运动B.振动 C.温度升高D.体积膨胀

  4.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传的。

  A.电磁波B.真空 C.空气D.耳朵的鼓膜

  5.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不同。

  6.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

  A.1声B.2声C.3声D.4声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于光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金属中传播得快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在旷野里谈话比在屋子里响亮

  拔高题

  1.某人对着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崖的距离大约是_____m.( m/s)

  2.一架在3015米高空飞行的飞机,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35米/秒.则飞机发出的声音传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时间是________秒。

  3、百米运动会上,计时老师听到枪声才给一学生计时,那么,老师给该生多计时还是少计时了,时间是几秒?

  挑战题

  1、体验生活:捉两只蝉,观察会发声蝉和不发声蝉结构的不同,并了解发声蝉是怎样发声的。

  2、我们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但有时候我们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振动,如桌子、音叉你分别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在振动。(温馨提示:放大法。)

  (1)、敲桌子

  (2)、敲音叉

  2、设计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

  (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知识补充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课本第12页图片,让同学说说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进行新课

  1.声音的产生

  (1)教材所给的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让学生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2)实验探究,总结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方案一: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

  ①能听到什么?同时注意观察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

  ②当震动停止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方案二:让学生用刻度尺做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让学生观察尺子振动情况:

  ①听到什么?此时的尺子处于什么状态?

  ②当振动停止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讨论)阅读课本P13想想议议,教师解释:

  蝉的发声器官在腹部,它是以振动鼓膜的方式发声,再经过其他部位的共鸣,便能将声音传播到很远。所以,蝉的发音既不是翅膀的振动发声也不是腹部摩擦发声。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A、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B、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C、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D、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E、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F、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3)知识小反馈

  ①人在说话唱歌时,用手放在喉咙附近,便可以感到喉咙在;打鼓时用手轻触鼓面,也可以感觉鼓面在;用手按住鼓面,使鼓面停止振动,发生也就了,这些事实证明声音使由物体的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

  2.声音的传播

  (1)情景设置:观看教材图1.1-5宇航员在太空用无线电波交谈,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它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声音的传播有什么条件吗?

  (2)探究活动:

  ①(固体传声实验)用课桌做实验,一只耳朵贴在桌子上,另一只耳朵堵上。另一个同学在桌子的'一端敲打桌子。

  ②同学阅读p15“想想议议”并距离回答。

  (3)声波

  既然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那么同学知道声音在这些介质中是怎么传播的吗?阅读P15内容。

  (4)知识小反馈

  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可以在钢轨中传播

  C、声音可以在海水中传播

  D、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3.声速

  (1)情景设置当你面对着障碍物大喊一声,过一会儿能够听到你的声音,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其实,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的,我把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描述声音们传播的快慢。

  阅读课本p15“小资料”,并比较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2)声速公式:v=s/t。其中v表示声速单位是/s(读作米每秒);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t表示时间,单位是s(秒)

  完成p16“想想做做”

  (3)知识小反馈

  ①、敲一根长长的铁管,能听到几次响声?分别是从那里传来的?

  ②小明对着高山大喊了一声,经过3秒后听到了自己的回声,则小明离大山的距离大约是多少?(v=340/s)

  4、本节知识小补充

  (1)回声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秒。

  计算: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已知:v = 340 / s, t = 0.1 s

  求:s

  解:s=v t / 2 = 340 / s × 0.1 s / 2 s = 17

  答: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17 。

  (2)雷电

  打雷和闪电同时发生,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什么?光速比声速快

  对学生活动结果进行点评

  板书设计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声速公式:v=s/t。其中v表示声速单位是/s(读作米每秒);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t表示时间,单位是s(秒)

  (3)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4)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s。

  4.回声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秒;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17 。

  教学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作业设计

  1.“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1、3、4、5.

  2.完成配套练习册中相应的内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让小朋友对身边的现象产生兴趣,关注周围的事物。

  2、声音产生和转播的原理,并有保护耳朵的意识。

  准备材料:

  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铁,水槽,水,白纸,少许沙粒

  活动过程:

  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

  1、 你看到什么?

  2、你听到什么?

  实验一、声音的产生

  1、 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 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

  3、 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

  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

  1、 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

  2、 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

  3、 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

  4、 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平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

  实验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

  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

  最后,请小朋友注意保护我们的耳朵,因为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我们才能听到。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 篇4

  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桌子传声—————固体能够传声。

  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真空铃”演示:———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测评与小结:

  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四、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学习重点

  声音产生的原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学习难点

  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

  教具与媒体

  鼓一只,吉他一把,纸屑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闹铃一只,气球一只。

  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教学程序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依据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同学回答)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依照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总结出4个,然后逐个进行探究。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究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一)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1、先观看有关的视频(什么是声现象)。

  2、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些运动”的方法?

  观看视频资料(奇妙的现象)

  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二)声音传播的探究性活动

  1、提出问题:我的讲课声是怎样传到你的耳朵的?

  2、空气是气体,那么液体能传播声音吗?

  3、固体是不是也能传播声音呢?

  实验: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或把一个正在广播的收音机用塑料袋装起来,用细线吊着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样也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他们都是能够传声的介质。

  4、引导学生做些小实验。

  桌子的传声实验:将耳朵紧贴桌面,另一同学在桌子的另一端敲击或摩擦,会听到清晰的声音。

  5、观看视频(声音的传播)

  声波:声音向外传播时形成的波(与水波相似)

  6、真空能是能传播声音呢?

  让学生观看真空罩实验的录像。

  思考问题: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如何进行交流呢?

  (三)声速

  1、提出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2、生活实例:距离不同的两个喇叭,我们听起来的声音是不同的,总感觉近处发声早。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几种物质中的声速。

  找出传播最快的、最慢的传声介质,并总结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声速小于液体的声速,液体的声速小于固体的声速。

  4、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5、测声速

  我们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不同,如果我们能够测出其时间差,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这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了。

  能听出。

  学生: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学生动手做实验

  师生共同活动

  让学生回答感受

  观看视频

  通过空气

  让学生举一些固体、液体能传声的生活实例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声音靠振动产生,它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理解在空气中声波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用视频展示一组高山流水、虫鸣鸟叫、交响乐、人声嘈杂的画面,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学习声现象。询问学生有关声现象,同学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呢?

  预设: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呢?声音为何不尽相同?为什么有的声音动听,而有的声音却是噪声等等。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其中的部分问题予以解答。(板书标题)

  (二)、探究学习

  1.声音的产生

  学生小活动:动手使身边的尽可能多的物体发声。

  活动时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与同桌讨论发声的物体又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预设:有抖纸张,弹橡皮筋,倒水,拍手,敲桌子,吹气球,说话唱歌等等。

  通过对比师生归纳声音的产生实质都是在动。教师讲解这实质是绕中心位置来回运动,物理学中称之为振动。也即是说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

  提问:那么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实验探究:用锤敲击音叉,请同学聆听并观察,可以听到悦耳的乐器声,但很难看到发声的物体音叉是否振动,如何才能观察呢?教师介绍一个好的办法,用铁架台下悬一只乒乓球,音叉挨着乒乓球,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乒乓球的状态,发现不敲击时球静止,敲击时球有明显跳动。

  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跳动?为什么跳动?请学生试着说一说。

  通过观察,知道敲击音叉时才跳动。是因为敲击时音叉发出声音,音股在振动,靠近很轻的乒乓球时带动球跳动。这种把叉股看不见的振动转化为可以看见的乒乓球的跳动,物理学上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转化法。

  请同学思考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预设有同学提出了用水或者撒上胡椒粉等。请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把音叉放置水中,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的状况,可看到后者水花四溅,原因是发声的音叉的叉骨在振动,放置水中会使得水发生振动甚至激起水花。也是转化法。)

  教师讲解: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均表明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补充小资料:早期的机械唱片发声原理。即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这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靠振动发声的,那么声源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到人耳的呢?

  演示实验:声音两个相同的音叉A与B,相隔一段距离,A音叉靠近静止悬挂的乒乓球,用力敲击B音叉,发现乒乓球也会跳动。

  提问:音叉B并没有与乒乓球接触,为什么球会振动,又是谁将振动传给了A呢?

  得出:他们之间只有空气,应该是空气传播了声音。

  提问:那空气又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呢?

  教师点拨:原来敲击音叉时,叉股不停的左右振动,引起他周围的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形成声波。声音就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最后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听力。平时我们人与人的交流就是靠空气传播声音的。

  那只有空气才能传播声音吗?你还知道什么可以传播声音呢?同学们请看下面的实验看看他又说明什么问题。

  用气球包裹一个手机,打开音乐,并将他悬吊起来,放入空桶中,可明显听到空气传播的音乐。接着往空桶中注入水,请学生观察并聆听是否还是可以听到声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什么可以传播声音。

  结论:两个实验分别说明空气是气态,水是液态都能传播声音。

  提问:那固态物质是否能传播声音呢?你又有什么具体实例来说明呢?

  预设压在枕头下面的手表,可以通过枕头传播指针走动的声音;土电话传播声音,有细线连接可以听到,没有细线不能听见,说明细线可以传声。

  总结:大量的实验表明一切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作介质传播声音。

  提问:思考有没有不能传声的地方呢?

  预设月球上,两名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通过无线电来交谈。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也即是在真空状态不能传播声音。

  演示实验:用小实验辅助理解真空不能传声: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用电动抽气机逐渐抽走里面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可以引导推想如果把罩内抽成真空,就不能听到声音了。再做对比实验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师生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或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生活现象:生活中电扇雷鸣的天气,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讨论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说声音传播有一定的速度。

  教师讲解:我们把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称为声速。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具体。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展示ppt,列举一系列声音在介质中的出纳博速度,请同学仔细观察数据,有何发现?

  可以看到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请学生记住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一个同学在山谷间呐喊,那他的声音大概是以什么速度向外传播的呢?(340m/s左右)可是过一会儿就会听到连续不断的声音,那这是什么现象呢?

  教师讲解:这是回声现象,用物理的语言描述就是声波遇到障碍物的反射现象。

  提问:但是平常人们在讲话时并没有听到回声,那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听见原来的声音和回声呢?

  教师讲解: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大于0.1s回到耳边,人们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而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耳难以分辨,但是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拓展小资料:回声现象除了测量声速之外还有很多应用。如在建筑学中我国天坛的回音壁巧妙利用回声享誉中外,医学上疾病监测,工业加工除尘,军事中利用声纳海底探测等等。

  (三)、应用提升

  科学世界资料补充:《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生物课上知道基本过程就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在这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产生的信号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们也能感知声音。例如,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递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骨传导常应用在工业和战场上,利用骨传导原理制成的助听器、耳机等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物理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让我们不禁感叹好神奇的物理世界,它造福于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美好。

  习题巩固: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请说出其中的道理。

  (四)、小结作业

  师生小结:声音的产生原因与传播特性。

  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能听到房间里蚊子的嗡嗡声?然而蝴蝶飞行时翅膀也在振动,我们却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惑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试着寻找答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相关文章: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复习提纲_900字04-29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11-06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通用5篇)05-17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课件设计05-16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02-14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02-14

《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精选6篇)05-17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10篇02-14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7篇)05-11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精选11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