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2-04-12 10:43:19 古籍 我要投稿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1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创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赏析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从内容方面说,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颔联中,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进到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到了颈联,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的跳跃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2

  《登岳阳楼》杜甫

  作者:唐朝, 杜甫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

  登岳阳楼

  杜甫 〔唐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古称云梦,在今湖南北部的长江南岸,因湖中有洞庭山(今君山)而得名。②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③坼(chè):分裂,裂开。④乾坤:天地,这里指日月星辰和地上景物。⑤无一字:没有音讯。字,这里指书信。⑥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⑦戎马:指战争。⑧关山北:北方边境。关山,关隘与山峰。⑨凭轩:靠着窗户。凭,倚着,靠着。⑩涕泗(si):眼泪。

  《登岳阳楼》杜甫拼音解读

  dēng yuè yáng lóu

  dù fǔ 〔táng dài 〕

  xī wén dòng tíng shuǐ ,jīn shàng yuè yáng lóu 。

  wú chǔ dōng nán chè ,qián kūn rì yè fú 。

  qīn péng wú yī zì ,lǎo bìng yǒu gū zhōu 。

  róng mǎ guān shān běi ,píng xuān tì sì liú 。

  相关翻译

  昔日就听说过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今日总算登上了闻名遐迩 的岳阳楼。

  大湖把东南大地分开隔为吴、楚两块,天地星辰宛如在湖面上日夜漂浮。亲朋故友全无一点儿音信,年老体弱的我漂泊在一叶孤舟上。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我不禁老泪横流。

  相关赏析

  【内容解析】

  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这年春天杜甫沿江由菱州出蜀,经江陵、公安等地,于冬天辗转来到岳州(今湖南岳阳)。他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浩瀚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长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诗人感慨万端,于是写下这首著名的诗篇《登岳阳楼》。

  首联先以叙事的笔法引入话题,“昔闻”说明诗人向往已久,“今上”说明如愿以偿。但世事巨变,今昔各异,唐朝由盛转衰,国家战乱不止,人民流离失所,诗人也已不是当年的意气风发,他饱经离乱,晚景凄凉。登上岳阳楼,本应喜悦壮歌,但是,伤时伤世的感慨凝聚在杜甫的心头。

  颌联写登楼后所见的阔大气象。广阔无边的洞庭水隔开了吴国与楚国的疆域,日月星辰都似乎漂浮在湖面之上,写景气势磅礴。写到此处,如果是“诗仙”李白一定会神思飘逸,但经历了颠沛流离的杜甫面对如此宽阔广大的美景,心中泛起的却是怎样的寂寥之感。句中的“坼”“浮”都很生动既画龙点晴,又很有力度,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壮阔。这样的手法,诗人多次运用,比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等,都是以雄浑阔大的气象来反衬孤苦悲怆之情,这些都体现出沉郁顿挫的诗风。

  颈联转入对自己艰困处境的描述。飘零无依,年老多病,居无定所,唯依孤舟,诗的意境突然由广阔转入狭窄,落寞之至。此联的“狭”与上文的“阔”互为映衬,诗人忧念个人贫病、身家失散的情感异常感人。

  尾联又由对个人悲惨遭遇的慨叹跳到忧国忧民的感伤上来,由个人推及国家,小我与大我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饱含家国之思的悲悯情怀。

  【章法点评】

  情由境生,情景交融

  诗歌由对洞庭湖的向往之情引入,由登楼写起,以登楼所见之景催发情感,以登楼时的悲慨之情收束,情与景互相映衬交融。所写之景阔大无比,暗含着天地巨变、时光流逝的沧桑感和诗人自己孤独寂寞之感。诗人百感交集,所抒之情悲郁深沉,由悲慨个人身家的离散到忧国伤时,感情真挚,催人泪下。颔联的壮景既反衬了颈联中凄苦无助、孤寂穷愁的处境,也与尾联表现的家国之思、忧国忧民之情遥相呼应,情与景和谐统一。

  【鉴赏】

  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五十七岁,离开夔州出蜀,三月抵达荆州,北上遇阻,南移公安、石首一带,又遇阻,过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乱离生活。冬天,经洞庭到达岳阳写了有名的《泊岳阳楼下》和《登岳阳楼》等诗。

  此诗是诗人登楼眺望而感慨抒怀之作。

  起从抒情主人的见闻和行止着笔。号称八百里的洞庭,列我国五大名湖之首,岳阳楼为四大名楼之一,谚云:“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这久已闻名的巴陵胜状,洞庭一湖,今日得以登临。诗人用楼湖互文、今昔对举之笔,跨越广远的时空,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领起以下千古壮观的描绘和感慨淋漓的抒怀。

  颔联用如椽大笔,突现洞庭的浩瀚雄浑,由昔日所思转化为眼前所见,实际上是抒写诗人面对洞庭的一种观感和浩叹。上句云:名不虚传的“天下水”啊!辽阔强大的吴楚古国大地像是在这里东南割裂开来。既以横扫之势,极言湖面之开阔,水势之浩大,又从纵的方面括过吴楚这古老的历史来加强这种浩瀚与深远。下句从上下方位就登临观感加以完善:整个世界、日月乾坤,日日夜夜好像都浮在水面,浮现眼前。洞庭之包罗万象、负载乾坤之雄伟深厚已突现无馀。黄生云:“一诗之中,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西清诗话》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有几云梦也”。然而,字里行间提供给我们的浩瀚雄浑并不是纯然的完美,一个“坼”(chè)字,给人以裂损崩折的感觉,一个“浮”字亦让人感到动荡、飘泊。故为颈联的陡然跌落和末联的涕泗滂沱暗作铺垫。

  颈联承接“今上岳阳楼”之“今”字,抒写诗人今日之飘流沦落,老病孤身。多年辗转漂泊,心力已经交瘁,处境极为凄凉,和亲朋没有来往,连书信也完全断绝,“亲朋无一字”,是沉痛的写实。“老病”二字包含了更凄楚的内容:迟暮之年,原就患有肺病和疟疾,在成都时,又患风痹,流落夔州后,右臂偏枯,左耳失聪,牙齿一半脱落,病情不断加深。衰老多病之身,孤舟一叶,异地飘零,境况可谓凄绝。在这种景壮情悲的对比中,读者领略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时代气氛与诗人飘泊寥落的生平。黄生又云:“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浦起龙对此作出解释:“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景愈空”。(《读杜心解》)。这种阔狭起落,反映了诗人的胸怀与境遇之间剧烈的矛盾冲突,也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集中表现与内在原因。

  尾联由个人身世转出时局动乱、国势安危以及诗人自身的悲慨。大历三年八月,吐蕃十万寇灵武和邠州,白元光、李抱玉各出兵击之,郭子仪将兵五万屯奉天,京师戒严,故“戎马关山北”亦为写实。“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未敢一日忘怀君国的诗人,面对苍茫的湖水,沉浮的人生,由个人处境联852系国家民族安危和人民深重的苦难,凭栏无力,五内如焚,不禁悲哀痛哭,涕泗滂沱。

  全诗前四句写景阔大,后四句抒情悲切。个人身世的凄苦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焦虑交织,用广阔无垠的湖光衬托登名楼、临大湖、遥望北国,涕泗滂沱的抒情主人那老、病、漂泊的形象。正如黄白山云:“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衿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今日读来,总感湖光和诗人胸衿相映生辉,诗歌给湖光壮色。(陶先淮)

  作者介绍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称“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诗人社审言之孙。年轻时应进士举,不第,浸游各地,后客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中提奔唐肃宗,授左拾遗。后弃官入蜀,定居成都洗花溪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式重中任参谋,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出题,漂油江南,病元于途中。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展现了唐代由盛而我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讲史”。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有《杜工邮集》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05-15

杜甫登岳阳楼全文翻译及赏析08-31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赏析02-23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赏析精选03-31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赏析03-17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2篇)04-11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2篇04-11

杜甫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02-17

唐诗三百首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赏析10-18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2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