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酹江月驿中言别》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3-01-12 10:25:43 古籍 我要投稿

《酹江月驿中言别》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酹江月·驿中言别》是宋末词人邓剡(一说文天祥)的作品。此词上片开头三句回忆抗元斗争的失败,接着两句惋惜懊恨抗元的失败;下片回顾救国斗争的艰苦经历,并向友人表示誓不屈服的决心。全词写情写景较为融洽,用典颇多,借历史人物,抒发自己胸臆。词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韵,难度极大,但仍写得气冲斗牛,感人肺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酹江月驿中言别》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酹江月·驿中言别》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文天祥。其古诗全文如下: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注释】

  ①恨东风句:三国时吴将周瑜联合刘备大战曹操于赤壁,因东风有利火攻,取得了完全胜利,后人于是有孔明借东风的传说。英物,英雄人物。

  ②蜀鸟吴花:蜀鸟指杜鹃鸟,鸣声凄厉,能动旅客愁思。吴花,指江南的花。

  ③铜雀句:铜雀,台名,曹操所造,旧址在今河南临漳县西南;杜牧《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说赤壁之战如果不是东风帮忙,曹操打了胜仗,就会把大乔、二乔姊妹俩掳往铜雀台了(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这里指南宋亡后,皇后嫔妃都被元兵掳往北方。金人,铜人,传说东汉亡后,魏明帝把长安建章宫前的铜人运往洛阳,在迁运时,铜人眼里流出泪水,这里借比南宋亡国之惨。

  ④剑气句:古代传说好的宝剑有剑气直冲斗、牛(星名),观望斗、牛之间的剑气,能够根据方位推测宝剑的所在。奇杰,指宝剑。

  ⑤南行句:指作者从元军手中逃脱乘海船去温州和福州的事。属,嘱托。

  ⑥鸥盟句:鸥盟,隐居水乡,象和鸥鸟结盟做朋友,这里指战友。涛生云灭,比喻时势的变幻莫测,此起彼伏。

  ⑦睨柱句:睨柱吞嬴,指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睨是斜视。嬴即秦昭王嬴稷。

  ⑧回旗走懿,指蜀汉诸葛亮死后。当地百姓见蜀国退兵就告诉司马懿,司马懿断定诸葛亮已经死了,便率兵追杀蜀军,但魏延擅自据南谷口逆击杨仪。断后任务落到姜维手上,姜维令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急忙收军退回,不敢逼近。

  ⑨无寐句:无寐,睡不着觉。秦淮,河名,在南京。

  【翻译】

  江水连天一派辽阔,可恨东风,不肯帮助人间的杰出英雄人物。蜀地的子规金陵的花草都在夕阳斜照里,怎能忍心看到这荒芜的都城,倾颓的墙壁!铜雀台的春恨之情,金铜仙人的秋日眼泪,这个亡国耻辱要靠谁来洗雪!光芒四射的剑气上冲云霄,辜负了它把自己作为特出的豪杰。

  想不到前回脱险越过江海得到余生,历尽艰辛往南行程万里,把生命交托给小舟一齐出发。为的是与海鸥结成盟友才留下这双醉眼,仔细观察浪涛起伏烟云幻灭。要象蔺相如持壁睨柱的壮气压倒秦嬴,像姜维令杨仪反旗鸣鼓惊走司马懿,千古流传的上冲冠的怒发。陪伴人们没有入寐,应是秦淮河上孤零零的明月。

  【赏析】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为了把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精炼的语言之中,文天祥较多地借用了典故和前人诗歌的意境。

  开头三句回忆抗元斗争的失败。这里借用了三国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火烧曹操船队的典故。据说那次正好碰上东南风,仿佛老天有意帮助周瑜成功一般。可是南宋军队凭借长江天险却未能抵挡住元军,又仿佛老天不肯帮忙似的。“水天空阔”写长江水面宽阔,本来正是阻挡敌人的有利条件。“不借”,不肯帮助。“英物”,英雄人物,这里指抗元将士。

  “蜀鸟吴花残照里”到“此恨凭谁雪”,写这次途经金陵时所见。“蜀鸟”指子规,也就是杜鹃鸟,相传它是蜀国望帝死后变化成的,啼声凄厉。“吴花”指吴地的花草,三国时金陵是吴的国都。“残照”指夕阳的照射。“铜雀春情”是化用唐人杜牧的两句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赤壁之战要不是东南风帮了周瑜的忙,那么曹操的军队早就打过了长江,把乔家两姊妹(孙策及周瑜的妻子)掳去关在曹操造的有名的铜雀台里了。杜牧的诗只是一种假设。但南宋灭亡时宫中嫔妃确实遭到元军掳掠,所以文天祥用“铜雀春情”来指这件史实。“金人秋泪”,汉武帝曾在长安的.宫中用铜铸造了一个重千斤的仙人,也叫金人,汉亡以后魏明帝曾派人到长安去搬取这个铜人,据说铜人不愿离开故土,竟流下眼泪来。这里借指南宋灭亡后珍贵文物被元军劫掠一空。总之,文天祥这次经过金陵,满眼都是金人破坏后的残破景象,使他心中充满了仇恨。但他又痛苦地想到:自己已经被俘,很难再重整旗鼓,仇恨和耻辱无法被洗刷。

  “堂堂剑气”两句是懊恨自己的失败。古人传说好的宝剑,有精气上通于天。“斗牛”指北斗星和牵牛星。“空认奇杰”,白白地认我为英雄。这两句是说自己所佩的宝剑倒是把好剑,剑气上冲斗牛,可惜自己已经落入敌手,辜负了这口把自己当作英杰的好剑。

  词的下片回顾抗元斗争的艰苦经历并向友人表示誓不屈服的决心。

  “那信江海余生”以下三句,是记一二七六年他从镇江摆脱元兵监视,经海路南逃的事。“江海余生,南行万里”,是说他那次先逃到通州(今江苏南通市),然后乘小船(扁舟)出海继续南行。“余生”等于说幸存的生命。“鸥盟”原指与海鸥交朋友,这里借指抗元战友。“醉眼”原指喝醉酒看东西,“留醉眼”是深情地看的意思。“涛生云灭”指战局的风云变幻。这两句说明他之所以南行万里是为了寻找战友共举抗元大业。“睨柱吞嬴”以下三句用了两个典故。“睨柱吞嬴”用蔺相如的故事。战国时代,秦王提出用十五个城池换取赵国的美玉和氏璧,蔺相如奉赵王之命送璧到秦国,看到秦王没有用十五城来换璧的诚意,就拿着和氏璧怒发冲冠地倚柱而立,警告秦王说:如要夺璧,宁可将璧在柱子上击碎!秦王不敢强夺。“睨柱”就是眼睛斜盯住柱子看的意思。“吞嬴”是说蔺相如怒气冲天象要吞掉秦王似的。“回旗走懿”,是用三国有关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死于军中,司马懿领军来追,蜀军突然回师(回旗),竟把司马懿吓退。文天祥用这两个典故表示自己大义凛然,不畏强敌,就是死了也决不放过敌人。“千古冲冠发”,是讲千百年前,蔺相如怒发冲冠警告秦王的事。

  最后两句回到现实,意思是说上面讲的那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眼前他被拘留在金陵的驿馆,只有秦淮河上的孤月伴着他这个无法入眠的人。秦淮河,是流经金陵的一条河。这两句表明,现实虽然是如此残酷,但顽强的斗争的精神却仍使作者激动不已。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邓剡和文天祥被押送燕京途中。南宋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为虏。次年南宋最后的厓山行朝覆灭,邓剡跳海未死也被俘。邓剡和文天祥是同乡好友,被俘后同被囚禁在一起,又一同被押解北上元朝京都。到金陵时,邓剡因病留下就医,文天祥将继续北上。临别之际,感触良多,作此词赠友人,为之壮行。文天祥集中有《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一词,当为此词唱和之作。

  整体赏析

  此词上片的主旋律是亡国之痛。“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感叹金陵的水阔天空。“世间英物”,指的是文天祥。面对长江,不禁令人心思神往:长江险阻,能拒曹兵,为何不能拒元兵。英雄没有天的帮助,只能遭人怜惜。“东风”如此不公平,可恨之极。这两句,凌空而来,磅礴的气势之中,蕴含着无限悲痛。随即引出许多感叹。“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写金陵城中残垣断壁的惨象。“蜀鸟”,指产于四川的杜鹃鸟,相传为蜀亡国之君杜宇的灵魂托身。在残阳夕照中听到这种鸟的叫声,令人顿觉特别感到凄切。“吴花”,即曾生长在吴国宫中的花,现在在残阳中开放,有过亡国之苦,好像也蒙上了一层惨淡的色彩。凄惨的景象,使人不忍目睹;蜀鸟的叫声,更叫人耳不忍闻。“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杜牧曾写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这本是一个大胆的历史的假设,现在居然成了现实。借历史故事,描写江山易主的悲哀。三年前元军已把谢、全二太后掳去。“金人秋泪”典出自魏明帝时,曾派人到长安把汉朝建章宫前的铜人搬至洛阳,传说铜人在被拆卸时流下了眼泪。但宋朝亡国,国亡数被迁移,此恨难消。“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宝剑是力量的象征,奇杰是胆略的化身,所向披靡。可如今,却空有精气上冲斗牛的宝剑和文天祥这样的人物。对文天祥的失败,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词的上片情景交融。金陵风物是历代词人咏叹颇多的。但此词把其作为感情的附着物融入感情之中,别有一番风韵。蜀鸟、吴花、残垣断壁,是一种惨象,但表现了作者复杂的情感。

  下片主要写情,表达对文天祥的倾慕、期望和惜别之情。“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颂扬文天祥与元人作斗争的胆略与勇气。几年前文天祥被元军扣留,乘机逃脱,绕道海上,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南方。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邓剡前面跳海未死,这次又病而求医,为的是“留醉眼”,等文天祥东山再起,再起复宋大业。“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睨柱吞嬴”,赵国丞相蔺相如身立秦庭,持璧睨柱,气吞秦王的那种气魄:“回旗走懿”指的是蜀国丞相诸葛亮死了以后还能把司马懿吓退的那种威严。用典故写出对文天祥的期望之情。这自然是赞许,也是期望。“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最后再转到惜别上来,孤月意喻好友的分离、各人将形单影只了。作者虽然因病不能随之北上,但将在一个又一个的不眠之夜中为友人祈盼。这句话虽然普遍,但朋友之情,家国之悲深蕴其中。

  这词在艺术上的特色除了写情写景较为融洽之外,还用典颇多。借历史人物,抒发自己胸臆。各种历史人物都已出现,较好地完成了形象塑造。这阕词用东坡居士词原韵,难度极大,但仍写得气冲斗牛,感人肺腑,是因为这其中蕴含着真情。

  名家点评

  清代陈廷焯《放歌集》卷二:悲壮雄丽,并无叫嚣气息。

  清代王奕清《历代词话》卷八引明陈子龙语:气冲斗牛,无一毫委靡之色。

  作者简介

  邓剡(1232—1303),一名光荐,字中甫,号中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三年(1262)进士。曾追随文天祥赞募勤王。祥兴元年(1278)六月,从驾至厓山,除秘书丞,兼权礼部侍郎,迁直学士。宋亡,投海未死,为元兵打捞而获,与文天祥同押北上,久之,得放归。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有《中斋词》一卷。

【《酹江月驿中言别》的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酹江月·驿中言别原文翻译及赏析05-08

酹江月《驿中言别》原文及赏析06-12

酹江月·驿中言别原文及赏析05-08

古诗酹江月·驿中言别原文翻译及赏析06-16

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原文、翻译及赏析03-23

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原文翻译及赏析07-03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原文翻译及赏析06-17

酹江月·驿中言别原文翻译及赏析7篇05-08

酹江月·驿中言别原文翻译及赏析(7篇)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