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休为相的原文和翻译

时间:2022-03-01 17:16:04 古籍 我要投稿

韩休为相的原文和翻译

  《韩休为相》出处《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原文甲寅,小编整理了《韩休为相》的原文翻译,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韩休为相原文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休为人峭直①,不干②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掺④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旨,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译文

  甲寅年时,唐玄宗任用韩休当做皇帝近侍、同平章事。韩休为人严峻刚直,不求取名誉权势。等到担任宰相后,所做所为很得当时民心。起初,萧嵩认为韩休性情淡泊,容易控制,所以就把他引荐给唐玄宗。共事的时候,韩休持守正道不阿谀奉承,萧嵩就逐渐厌恶起他来。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饮欢乐或在苑中打猎游玩,偶尔玩得过度,就对左右的人说:“韩休知道不知道?”话刚说完,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唐玄宗常常对着镜子默不作声,左右的人说:“韩休担任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为什么不罢免他?”唐玄宗叹息说:“我的容貌虽然清瘦,天下一定丰饶了许多。萧嵩禀报事情常常顺从旨意,他退下以后,我无法安睡。韩休经常据理力争,辞别以后,我睡得很安稳。我任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我自己啊。”

  写作背景

  大唐帝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繁荣昌盛、灿烂辉煌的朝代之一。唐朝,从兴起到灭亡,历时290年。“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762年)在唐朝290年中创造的一个治世。从登上政治舞台到一代英主“唐明皇帝”,李隆基他在政治争斗的旋涡中,宫闱平乱(铲除诸韦,诛灭“太平”);贤臣当国(始终注意宰相的选拔与任用,并亲选地方官);抑欲而昌(销毁服玩,罢谴宫女,诏禁厚葬,自上而始);完善法制(宽仁为本,废除酷刑,行罚先亲,刊定法典)。终于使唐代社会达到鼎盛,出现了“开元全盛”的景象。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唐玄宗的用人之道。以《资治通鉴·唐纪·玄宗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证。

  韩休简介

  韩休(673年-740年6月8日),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凤阁舍人韩大敏之侄,洛州司户韩大智之子。

  韩休出身于昌黎韩氏,制举入仕,后被举为贤良,历任左补阙、主爵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虢州刺史、工部侍郎、尚书右丞。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韩休受到中书令萧嵩的举荐,担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他生性刚直,数次犯言直谏,因与萧嵩产生矛盾,被罢为工部尚书。后加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韩休病逝,时年六十八岁,追赠扬州大都督,谥号文忠。宝应元年(762年),唐肃宗又追赠韩休为太子太师。

  韩休为相练习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 ( )

  (2)及后苑游猎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

  3.唐玄宗为什么要“以韩休为相”?

  【参考答案】

  1、(1)做,担任 (2)游玩

  2、韩休担任宰相,陛下(变得)很瘦,为什么不罢免(驱逐)他

  3、韩休为人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禄;为了国家大计,敢于与皇上争执。他是个有良好声誉的官员。

  《资治通鉴》百科介绍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三百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杂文随笔

  公元前67年(汉宣帝地节三年)4月,汉宣帝立子奭为皇太子,任命丙吉为太傅、太中大夫疏广为少傅。6月,汉宣帝又任命丙吉为御史大夫,疏广为太子太傅,疏广侄子疏受为少傅。

  疏广、疏受每天教八岁的皇太子刘奭诵读《论语》、《孝经》。叔侄两人花了五年的时间,十二岁的皇太子才把这两本读熟。这一天,太傅疏广来到疏受房中。疏受见他若有所思,便问道:“叔父大人,您在想什么呢?”疏广呷了口茶,说道:“我听说一个人能够知足,就不至于受到侮辱;懂得该退让时就退让,才不会有危险。”疏受赶紧起身问道:“莫非叔父是说,咱们应该辞职,衣锦返乡?”疏广点了点头说:“现在,我们已做了二千石的官,名望也有了,如果还不辞退,恐怕将来要后悔的。”疏受在房中来回踱步沉思了片刻,说道:“那咱们就先推说有病,请求回家养病吧?”疏广赞同道:“很好。”

  当天,他们就向汉宣帝呈文称病请假,汉宣帝准允。不久,他俩又上书皇上,请求辞职,告老还乡。汉宣帝实在留不住他们,只好同意他们辞职,并赏给他俩二十斤黄金。皇太子为感激师恩,自己又加了五十斤黄金。叔侄俩叩谢皇恩。

  回乡的那一天,送他们叔侄到城外的大臣和朋友的马车,就有好几百辆。道路两旁,围观的人有的说道:“这两位大人多么贤德啊!”有的人还感动地哭出了声。

  疏广、疏受衣锦返乡,回到东海兰陵,受到家乡父老的热请迎候。他们回到老家后,吩咐家仆卖掉黄金,天天供办酒宴。请来亲戚、朋友和老相识,一起饮酒取乐。

  一天,有几个亲朋好友劝疏广,说:“你们也应该节省点,好为子孙后代多留点财产。”疏广一听,哈哈大笑地说:“你们以为我们真老糊涂了,不惦念子孙吗?我们如此花费,正是为了子孙后代着想。”亲朋好友听他这么一说,更觉奇怪,有人问道:“你们这样怎么是为了子孙后代呢?”疏广站起身来,对他们说:“我家里原有的田地,只要子孙能够安心耕种,就可以过日子,和普通的人一样生活。现在,如果再给他们增加财产,就会有多余,这样做,是教子孙懒惰罢了。”接着,疏广语重心长地说:“有才德的人钱多了,就会削减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钱多了,就会增添他们的罪过。再说,阔人是惹大家怨恨的。我既然没有什么能耐来教育子孙后代,也就不打算增加他们的罪过,使人们对他们产生怨恨。”亲朋好友听了,互相点头称道:“真有远见。”

  疏广说完坐了下来,怡然自得地说:“那些金子,是皇上赏给我俩安度晚年的。我们乐意跟大家共享这种恩赐,以度过晚年,不是挺好吗?”

  在座的亲朋好友,被疏广的这一席话,感动地齐声向他致谢。

  读《资治通鉴》有感

  《资治通鉴》是我国非常经典且著名的一部长篇历史书。由宋代的司马光编写而成,上至文明起源,下至宋末元初,乃一本集百家(史书)精华之大成作。不但文笔流畅,且内容简洁非常适合人们阅读钻研。

  上古三皇五帝治理、建设社会。论古代的'伟人,谁如大禹勤奋、能干,若无本领怎能治理全国水流,河道;谁如蔡伦机智,将更多的人拥有写字读书的机会,让人的书写成本降低;谁如岳飞关羽一类精忠报国,为国捐躯;谁如秦始皇,齐桓公懂得治国,把一块巨大的国土瓜分大半,称霸一方。念韩信一代英杰,治国能臣,却落了个被主公杀死的悲惨结局;念杨玉环倾城国色,却只能做土里冤死鬼;念王安石身怀经天纬地之才,却无法一展宏图。为什么自古能人、美人皆难以活完一生,不能有个好结局。

  李白、苏轼挥散笔墨成千古名作;关、岳二人马上冲锋,杀人无数;张良、孔明饱读经书只为建国大业。华夏如此多人才,江山如此多娇,中国不愧是东方的一颗明珠。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

  万里长城绵延不绝,五岳壮观雄伟,长江黄河。

  养育我们。龙的传人无时不刻都在为祖国而奋斗。愿祖国的明天更美丽!

  读《资治通鉴》有感

  今天我读了《资治通鉴》的刘备三顾茅庐,讲的是司马微向刘备介绍人才,他说:“一般的儒生和俗士,怎能认清时物,能认清的只有卧龙和凤雏。”刘备问是谁,司马微说:“就是诸葛亮与庞统。”后来徐庶来这里也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刘备便带着关羽张飞去了,可是他见了三次,才找到诸葛亮,这时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便不去打扰他,等他醒了,才进去,诸葛亮将天下分析了一下,刘备认真得听着,后来刘备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出山。

  后来刘备的天下几乎都是诸葛亮出谋划策,说明诸葛亮很聪明,可刘备前两次都没有找到诸葛亮,难道真的就这么巧吗?我觉得有可能是诸葛亮故意设计出去的,他早已料到刘备要来拜访,所以溜了,等刘备一走,他再回来,是要考验刘备是否真心真意,如果是,他绝对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来找他,如果不是,有可能来一次就走了,到了第三次,诸葛亮故意睡觉,看刘备走不走,不过刘备不等到诸葛亮还不走了,直到诸葛亮起来,可见刘备多么有诚意而且信念坚定,不管怎么样刘备还是等到了诸葛亮,而且让诸葛亮出山了。就从这里就能看出诸葛亮很聪明。(注意,此纯为自己猜想,并非真实。)

  诸葛亮真聪明,我佩服他。

【韩休为相的原文和翻译】相关文章:

《范仲淹为将》原文翻译和赏析12-11

岑参《喜韩樽相过》古诗原文10-27

惠子相梁文言文原文翻译11-27

离骚的原文和翻译10-24

观潮翻译和原文11-12

观潮原文和翻译11-12

休洗红_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望岳的翻译和原文10-22

杜牧《读韩杜集》原文和赏析12-25

天净沙秋思翻译和原文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