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读后感

时间:2021-07-02 10:35: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赋能》读后感范文1300字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赋能》读后感范文13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赋能》读后感范文1300字

  《赋能》读后感 篇1

  读罢《赋能》一书,愈发感到有效的管理对于一个团队的重要性。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但说到底,管理的核心是人!是团队中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当然处于领导位置的人会越来越重要,关键的是把握好大势的“变”,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打造敏捷适应性强的团队应对这种变化,以“不变”的强团队应对“变”之外部环境,正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赋能就是此中之“道”。

  一、为什么要赋能?

  传统的科学管理追求效率至上和“正确的做事”,“赋能”管理则更加强调敏捷性和“做正确的事”。其实两者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适应了不同时代的需求。传统的科学管理强调至上而下的集中控制和有序运转,强调“英雄式的领袖”,把人物化为机器中的零部件和“棋子”,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深井”式组织结构。“赋能”管理理念则是在信息化时代的伊拉克战场对抗“基地”的组织过程中形成的,面对的是一个信息高度透明、信息量极速膨胀爆炸,领导难以全面掌握全部信息、年轻员工更加强调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的网络时代,必然要求组织结构的重塑,构建由弹性适应的小团队组成的大团队,以高效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变化。而此时,信息的共享,团队内部的链接互动以及领导作为新时代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和培育者的角色将越来越成为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基业常青的不可或缺因子。

  当然,也要看到,此书作者作为美国陆军四星上将、美国特遣部队指挥官所处的环境与当下中国的我们毕竟有所不同,我们既要面临“赋能”时代诸多不确定性的新环境,又要同时应对管理效率不高、产品从原料到生产、营销等全流程管控水平有待提升等痛点。总而言之,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艰巨,这对我们管理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赋能”,同时也要“增能”,唯有秉持“至善、勤勉、简洁”的价值理念、坚持“围绕满足患者健康需求,建成国际化品牌药企”的情怀追求,唯有持续打造一支适应市场变化的敏捷高效团队,方能以“不变”应万“变”,实现基业常青,做成百年老店。

  二、如何领导并实施赋能?

  基于上述判断,我以为金鸿的管理不是单纯的“赋能”,而应该结合行业和我们自身的实际来领导推动并实施。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在中高层领导和一线管理层培育“赋能”文化,通过信息的共享和部门的连接形成体系化思维和有效协作行动,达成共同目标。二是在基层操作岗“赋能”提升工作满意度的同时进一步“增能”挖掘内生潜力。金鸿的中高层和一线管理层应该将金鸿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尤其是高层肩负着整合调集所有员工和资源力量,领导并推动达成金鸿“国际化的品牌制药企业”这一实业梦想的重要责任。公司中层是推动战略落地的关键网络节点,一线的管理层对一线的情况最为熟悉了解。因此,这三部分人如果都能时刻拥有“大局观”,打破层级和部门壁垒,齐心协力解决不确定性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相信“赋能”会有助于团队应对能力的提升。

  公司的基层操作岗需要在一线管理层适度“赋能”的基层上更好地认清自己的工作在“大局”中的作用,从而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更大的工作动力。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管理效率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金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又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302车间的新建、定家湾项目的上马将给公司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对我们的有效管理带来新的挑战,运用泰勒的科学管理为员工“增能”同样不可或缺。

  《赋能》读后感 篇2

  阅读完《赋能》这本书,我理解它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团队要确立共同的目标,营造互信+共享的氛围,要学会给员工赋能,从而打造能应对不确定性的灵活的团队,由此推动团队目标的实现。下面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谈一谈我通过阅读本书受到的启发和收获。

  一、对泰勒还原论的理解

  泰勒的还原论是通过“科学管理”,经过研究、评估和标准化后,将工作分解为可以被任何人执行的简单步骤,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效率。虽然随着更互联、频率更快、更难预测的时代来临,泰勒的“科学管理”变得有局限性,其僵化的深井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无法应对更加错综复杂的环境。但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我认为仍然有其可取之处。比如应对已知的问题、可重复的流程和工作时,仍然能在工作中发挥其高效的作用。具体到研发工作中来讲,研发过程虽然有许多的客观不确定性,但是方法、仪器、系统的操作规程以及研发的流程、标准和要点等,仍可以通过还原性优化,建立标准化、模块化的流程、文件和制度,来快速的培训员工、避免差错和提高工作效率。研发工作是基于法规符合性的基础之上,无论不同品种情况如何变化,其变化的只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和过程,所有研发工作最终都需要回归到法规的框架中来,均需要符合法规要求。

  二、如何突破深井

  “深井”的特点是:目标分散,信息闭塞,缺乏沟通,因为不了解所以不信任。所以要突破深井,需要统一目标,建立团队互信和信息共享;通过打造多个灵活的小团队来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大团队。研究所今年进行的项目管理改革就与此类似。我们建立了项目经理制,每个项目组就像一个小团队,而部门是一个大团队。项目组由一名项目经理负责,其他均为项目组成员,协助项目经理工作,每个项目组成立时均设定了项目的完成目标,项目经理负责项目整体的质量和进度把控,并及时向部门和公司领导汇报,项目组成员间的信息也是及时共享的。经理项目经理可以是分析人员,也可以是制剂人员、合成人员或注册、临床人员,且各个项目组中的成员是相互交叉的、身份也是不同的,一个项目组的项目经理也可以是其他项目组的项目成员,这有利于不同项目组间的信息和经验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团队间互信,同时也利于项目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三、赋能

  要建立高度灵活的团队,就需要给团队中的成员赋能,我认为这也是最重要和最困难的。赋能并不完全等同于授权,个体成员的独立自主能力,是赋能的必要条件。赋能需是在个体成员知识和经验充分丰富的前提下,对其能力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信任。赋能的关键是如何培养和发现高素质的人才,通过对成员的培养和锻炼,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才能发挥赋能的.最大作用。同时,赋能也是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每个成员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让成员做自己擅长的工作,取长补短,会事半功倍。

  最后,作为部门领导,我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成长。好的领导,并不是事必亲躬,一个个地做出决策,而是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通过建立和监控各种关键流程,形成良好的组织环境和氛围,赋予团队更强的凝聚力。做到眼睛盯紧,双手放开!从而更好的实现个人成长和团队目标。

  《赋能》读后感 篇3

  “赋能”是当前的一个很时髦的热词,简单讲就是指赋予他人以能力。从领导者的角度出发,就是相信团队成员,不断锻炼团队能力,完善组织架构,避免“深井式”的发号施令。通过对《赋能》的学习,个人理解其核心思想是在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给与团队成员更多的参与与决策的权利,增强自我驱动力和工作自尊心,让每个人都成为团队有能力的一部分,从而形成团队的创造力,结合工作,谈几点感悟。

  首先,需要打破组织原有的边界壁垒和厚重的部门墙,全员统一思想,明确团队的what、why、how、when,让信息在组织内部流畅共享,团队、项目的重要决策会议必须让相关人员参与其中,让大家知道前因后果,不仅要清楚自己的任务干好自己的活,还要时刻注意组织大目标,审视自己的小目标是否与组织大目标匹配。作为测试人员,我们要在全局意识的前提下严把质量关,因为修复软件缺陷不仅仅是一个纯技术问题,有时候也要综合考虑市场发布、整体进度、人力以及缺陷的严重级别和优先级,例如,如果修复一个软件缺陷,需要重新修改软件的整体架构,进而可能会产生更多潜在的缺陷,而且软件产品由于市场的压力必须尽快发布,此时即使这个缺陷的严重级别很高,是否需要马上修复,仍需全盘考虑。

  其次,要加强协作和信息共享,提升沟通效率。协作和共享在跨部门、跨团队的工作中至关重要。如果协作顺畅,所有人心都往一处使,就更容易实现项目成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协作不顺畅,最后大家不仅身累而且心累。以软件研发为例,在软件的生命周期中,市场、需求、设计、开发、测试、维护环环相扣,这些环节之间由于上下游不同、技术不同、工作平台不同、工具不同,或多或少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造成彼此孤立、缺乏共享性、业务数据被隔离、信息流程被割裂等现象,使得重要的业务信息无法顺畅地在部门与部门之间流动。解决的方法是建立一个面向研发各个角色的统一工作平台,做到从需求、设计、代码、用例、缺陷端到端可追溯,便于大家清晰工作内容、要求、进度、风险,让一切都暴露在阳光下,因为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再次,建立有效组织,构建能力中台。通过上周的智慧中台培训学习,认识到中台是为业务的敏捷、创新而生,在应对业务需求的快速变化实现业务敏捷、应用解耦、公共能力复用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商业的斗争就是对于客户响应力的比拼,而中台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赋予或加强了企业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商业战争中最最最核心的能力:用户响应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在商业战争中先发制人,抢得先机。

  一个优秀的研发管理人员,需要经过多个项目的锻炼和多年的培养,虽然研究所进行了项目管理方式的改变,团队成员间能做到互信和信息及时沟通、共享,但目前我们项目经理的管理和决策能力仍有不足,还需要不断的学习、锻炼和提高。

  综上所述,无论是打破边界壁垒和部门墙、加强协作共享还是建立有效组织构建能力中台,最终目标都是让我们的产品在质量、效率和成本上具有实实在在的竞争力。实现最终目标的道路可能有很多条,《赋能》或许会带领大家走上最近的那一条。在后续的工作中,还要继续加强《赋能》学习,并结合工作,持续改进,精益求精。

  《赋能》读后感 篇4

  阅读完《赋能》这本书,我理解它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团队要确立共同的目标,营造互信+共享的氛围,要学会给员工赋能,从而打造能应对不确定性的灵活的团队,由此推动团队目标的实现。

  文中提到的泰勒还原论将组织机构各部门比喻成一个个深井,都是一堆垂直的组合,相互之间信息闭塞,里面的人只能看到自己的领导,唯领导是从,彼此之间不交流而导致工作的效率低下。要想突破深井,就需要建立一个灵活、互信、信息畅通的团队,可以通过打造一个个小的灵活团队来使整个大团队变得更加灵活。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个小的灵活团队怎么打造?把一堆人强行聚在一起,做到互相沟通就可以了吗?答案显然是不可以的,这样的小团队还没有办法使整个团队变得灵活,要建立高度灵活的团队,就需要给团队中的成员赋能,我认为这也是最重要和最困难的。赋能并不完全等同于授权,个体成员的独立自主能力,是赋能的必要条件。

  如何向员工赋能呢,首先要建立高度互信的超级小团队,打造超级团队,成员们要建立高度的信任和默契;接下来是突破深井,建立关系,让小团队之间为了各自的荣誉,派出各自队伍的精英人物,去交换,而各个团队可以通过这个人的表现,去了解兄弟团队的运作方式,当回到各自队伍之后,也可以把兄弟团队的优势带到本团队,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这样各个彼此陌生的小团队之间可以很快理解和熟悉起来,各个小团队之间频繁互动,共同交织成一张大网。最后是建立信息共享,想让各个团队之间充分交互,光靠这种这种交互还是不够的,还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让每个团队成员都要有共享意识。在一个网状的组织中,让团队成员像一个整体那样去思考和行动,就必须让每个成员了解团队的整体运行情况,让信息可以在整个网络中自由流动,信息越分享,所具有的能量也就越大,越能打造一张灵活的大网。

  7月校招入职以来,参与了大数据项目组的人口大数据、区域热图和驾驶舱等项目的测试工作,现在通过学习《赋能》,让我对于测试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省领导驾驶舱项目,主要是以数据卡片的形式展示14个厅局和9个地市的数据,数据卡片880+张。刚开始接手驾驶舱项目的测试工作时,时间紧任务重,经过分析,共梳理出6000+测试点。但是一轮测试之后发现仍有问题漏测。项目组召开紧急会议,发现问题主要出现在需求变更频繁,导致测试内容与验收内容有偏差。

  经过充分讨论,决定使用需求生命周期的方式进行管理,确保每一个需求都是闭环管理;同时通过增加A、B角交叉互测来避免因为“熟悉”造成的遗漏;同时提升信息共享——每天早上进行半小时的例会达到小组之间信息互通。最后制定出适合驾驶舱项目的研发测试流程:首轮测试—首轮修复—首轮回归—第二轮测试—再次修复—验收审核—部署到测试环境—再次回归所有历史BUG—部署生产环境。通过这一轮的开发、测试、验收流程,尽量多的发现问题,修复问题,提升产品质量。在测试过程中,组长对我们充分的信任,培养和锻炼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引导我们找到解决办法。项目组内组员之间互相信任,加上各级领导对项目成员的信任,使得项目顺利进行,完美上线,我们也在实操中逐渐建立成一个信息共享,相互信任的小团队,为今后新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这只是我读了第一遍的思考,还需要继续第二遍、第三遍的阅读、实战与思考,在学习《赋能》、应用赋能的路上,还有很多知识值得我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