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读后感

时间:2022-06-16 16:41: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通用10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通用10篇)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 篇1

  虽然说这是一本推理小说,可却又和以往看过的推理小说有比较大的区别,感觉和传统的探案小说不一样,我想,或则作者并不是把这本书定位在探案小说吧。如果你是一个急性子,希望能够一开始就进入推理现场,那钱瑞勒的作品就不适合你了,他的节奏很慢。《漫长的告别》亦是如此,他好像是在讲述一个过程,慢慢的,一点一点的,甚至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一点没有案件的影子,只有那浓浓的酒味和香醇的咖啡味道......

  《漫长的告别》有两层含义,首先是艾琳对特里长达几十年的期盼,最终在起自杀后与特里永远的告别。第二层则是马洛与特里在两宗谋杀案和艾琳自杀后的重逢、道别。这不长的时间给马洛的感觉却是恍若隔世,因为对于硬汉而言,告别本应是干脆利落,义气凛然的,但和胆小鬼特里的告别则显得拖泥带水。在这个故事中,我觉得作者借以讽刺了特里的胆小、懦弱、以及不负责任;同时也有暗赞艾琳为爱的举动,虽然说这个举动是错误的犯罪,可心里的那份漫长的为爱等待着实也有让人佩服的地方。

  有没有一个人,和你经历过漫长的告别,你们不断的成长,不断的说再见,然而,总会在下一个路标处巧遇或者重逢。相逢后彼此面对面的叙旧,彼此叙说着各自的故事......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 篇2

  “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人生由许多“你好”和“再见”串起。所有的“你好”一定对应着一声“再见”,直到和这个世界说“再见”。这是一本哀伤的小说。

  作家们塑造了许多侦探,彼此性情各异,只有一点相同:都是虚构的。因为真实的世界不存在如此有魅力的侦探(们)。我知道的侦探手指头数得出来:工藤新一,金田一,福尔摩斯,大侦探波洛,马普尔小姐,再就是这部《漫长的告别》中的菲利普.马洛。许多人应当都熟悉前面几位侦探,但对马洛很陌生。不奇怪,大部分人都没听说过雷蒙德·钱德勒,他在中国谈不上著名。我从这本书才得知这个作家。和其它侦探小说相比,本书侧重的不是逻辑推理,而是人物,命运,和故事——至少我的感受如此。

  本书在国际上闻名遐迩,曾获爱伦坡奖(此奖项在世界推理小说界享有极高声誉)——而且受村上春树推崇(以及艾略特、加缪、钱钟书等多位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曾阅读此书多达十余次:“每当我的写作没有灵感而停滞不前时,就会翻这本书。”进一步说明《漫长的告别》不仅仅是一本侦探小说,更是一本重要的文学作品。我把本书当作严肃小说阅读,希望从中学到一点写作技巧。

  一个作家曾这样评价《漫长的告别》:每一页都有闪电。雷蒙德·钱德勒擅长描写和比喻,短短一两句话勾画出生动鲜活的情景,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甚至可以让读者“看见”,“听见”,“闻见”,享受到文字的美妙,不时地会心一笑。精妙绝伦的句子几乎每一页都能看到。如此高超的表达技巧只有少数顶尖作家才具备。另一本让我体验到“每一页都有闪电”的书是钱钟书的《围城》——而钱钟书是钱德勒的粉,他们都姓“钱”。

  侦探马洛的形象与其他侦探的不同之处突出表现在“硬汉”二字——马洛是一个硬汉。他身上具有美国文化中的拓荒精神,粗旷,豁达,西部牛仔的勇敢和正直;他对朋友义薄云天,对顾客忠诚尽职;“好管闲事”,“怜香惜玉”体现了他浪漫的一面。他幽默乐观,不畏强敌,蔑视凶狠狂妄的人,遭受打击毫不气馁。此外,还能映衬“硬汉”形象的是他手中的卷烟,总是一支接着一支,几乎永远不会停。马洛身上吸引人的地方很多,最有感染力的是,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会挨打,会受伤,会郁闷,伤心,痛苦,悔恨。这是其它侦探不具备的。我们成为不了福尔摩斯,但是从马洛身上,或许可以看到一点点自己的影子。

  我读的这个版本译者是东北人,文中多处出现东北俚语,我需要查百度才能知道它的含义。翻译难以做到完美,译作总体瑕不掩瑜,感觉良好。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 篇3

  说一声告别就是迈入死亡一小步。

  初读钱德勒,按照我的习惯,第一次读一个作家的书必然先去找找他的照片。钱德勒的照片传递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傲慢,铁骨铮铮。我一直相信,相由心生。

  果不其然,他的傲慢在每一页,每一行,每一个字里表现的是那么的淋漓尽致,让我不免的怀疑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钱德勒的一个侧影。

  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这场漫长的告别也是发生在那个奇迹的时代,艺术的时代,挥金如土的时代,充满嘲讽的时代,疯狂的爵士乐奏响在洛杉矶厚重深邃的夜空中,禁酒令意想不到的导致着享乐主义的盛行。这个时代的侦探小说却并没有这个时代的疯狂,相反的,钱德勒的作品出乎寻常的冷静,不注重小说场景的描绘和人物心理的描述,而将整个故事融入生活的日常。疯狂呢?疯狂融入了小说人物的骨髓,转变成了特里烂醉如泥、穷困潦倒、饥肠辘辘、精疲力竭但却傲骨铮铮的样子,转变成了马洛冷酷而又温情的高贵的硬汉灵魂。

  马洛开始了调查,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为那比萍水相逢多了一点点的友情,上流社会、黑白两道人人意欲掩盖,政界法院、新闻媒体出于各自的利益阻拦马洛。可是一种傲慢,或者说是优越感,让马洛一意孤行,不顾重重阻挠将调查进行到底。

  没有读到结尾之前,《漫长的告别》如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姊妹篇。特里用自我毁灭来保全艾琳,就像盖茨比为那美丽的黛西去受难一样。正如马洛所说一百个人当中大概能有一对神仙眷侣吧。剩下的都只是在努力维持婚姻。西尔维娅背叛了特里,罗杰背叛了艾琳。婚姻与爱情的虚伪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当自己心心念念的旧情人娶了自己丈夫出轨的的情妇,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被西尔维娅夺走时,艾琳的报复也显得似乎合情理。特里决定用生命来保全艾琳。艾琳如同甜美的海伦,召出了千艘战船。

  特里是这么的像盖茨比,白发,疤脸,清澈的声音,还有礼貌,看上去真像一个还没丧失赤子之心的人。可惜了,只能停留在真像。

  马洛猜到了凶手,却没有猜到最终的真相。残酷的战争早就让特里看破了人性,也丧失了赤子之心。他巧妙地用金蝉脱壳的办法让自己逃离这场灾难,并没有为爱而死。他逃脱了,骗过了所有人,包括马洛。

  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那样的话,特里还是一个傲慢而纯洁的人。

  这个故事比菲氏的小说残酷的多,因为《了不起的盖茨比》写的不仅是美国梦幻灭的悲哀。它也写了人类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梦想的顽强生命力,盖茨比虽九死而不悔的追求就是它最好的印记。而特里却因战争早就失去了人性,一个道德上的失败主义者,是那场战争造就了他,在这本作品里,特里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更沉重的打击,他用金蝉脱壳的妙计挽救了自己的性命,却又永远的丢掉了自己的灵魂。

  当然,小说的最后还是给予了我们希望,那个唯一没有失去赤子之心的人,马洛。那条硬汉,六英尺高,有一双灰色的眼睛,我猜他长得一定很像钱德勒。不顾黑白两道的劝阻,毅然决然的调查真相,追求真实,只为那份比萍水相逢多一点的友情,却又因真实与特里告别,只因他不愿接受这颗已经变质的灵魂。

  告别是这样一个伤感、决绝、又无法挽回的词呵。这是特里与艾琳的漫长的告别,告别曾经的郎才女貌纯洁美好的爱情。这是特里与马洛的漫长的告别,告别那萍水相逢却为你奋战到底的友情。这更是特里与我们这个时代的漫长的告别,告别那单纯高贵为爱无私的赤子之心。

  再见了,特里。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 篇4

  历时近两个月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原先看这本书是因为村上春树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书,名人推荐果然不一样,尽管我不记得自己看过几本村上春树的书吧,可能只有1Q84,也完全不记得里面的内容。

  刚开始看有一些深深的被他的文字吸引,文字场景描写很有代入感,如果我的想象力足够,完全能在脑海里还原这些场景。但后续发展太慢,看到一半我才发现这原本是一个推理剧,靠着有始有终的决心才坚持读下去。就我自己而言,推理剧而言,还是东野圭吾的更吸引人,但对细节的描写,人物的刻画,还是很饱满的。

  钱德勒描述的是一个腹黑嘴毒善良只凭本心做事的形象,他对钱财无所谓,他讽刺上流社会的制度,他只做自己相信的事,只为自己心中的疑惑,不相信特里会做这样的事,便一直查下去。在钱德勒笔下,马洛是一个极具魅力,不为强权正直的人吧。现实中如果遇见这样的人,我应该会被迷的不要不要的。

  在阅读过程中,有很多人说这一版的翻译太差,但对于我而言,读起来刚刚好,顺畅朴实,也许我需要再看看另一版的译文,对比才能发现高下吧。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 篇5

  作者孤独的内心加上细腻的笔触总能触发人们内心的共鸣。每个人都有一块静地孤独的纯净的不被人理解的慌恐。钱德勒有一种魔力让人开启这个静地,让我们在他的作品里狂欢。

  钢筋水泥灯红酒绿霓虹灯下的车流变成了画家手里黑白交错的静谧的夜空,星星点点洒落在你心底。马洛是孤独的不合群的,在那样一个不安定的时代他随时都有可能面对死亡,他过的小心翼翼,直到遇到另外一个孤独的灵魂——特里。在特里无助失意的时候,马洛成为了他的朋友。两个孤独的灵魂相互慰藉,只需要一杯螺丝起子酒就能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怀。平静的日子被特里妻子的死所打破,特里逃走了。马洛不相信自己的朋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就如同相信自己不会杀人一样。他的周围突然出现了很多人警察,律师,黑道大哥,韦德夫妇等,这些人随时都可能要了他的命。为了他内心的纯真(特里),他义无反顾的去救赎一位死去的朋友。他想向世界证明纯真是存在的正义也从不会缺席。他就是哪个正义的使者,到最后他找到了真相却失去他。特里哪个和他一样纯真孤独的人,已经变成和周围人一样带着面具生活。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 篇6

  漫长的告别,沉重的告别,无奈的告别……

  特里与马洛在舞蹈家俱乐部的露台外第一次碰面,特里喝醉了,他的女朋友甩了他。但令马洛震惊的是—他是一位绅士且彬彬有礼的酒鬼。

  之后的几个星期,他们再一次邂逅,经过几番交谈,他们的心更靠近彼此,成了一对好朋友。马洛从开始小心翼翼地试探到互心交谈到敞开心扉,两个人都很重视这份友谊。

  马洛曾想道:“我应是条硬汉,可这家伙身上的某样东西触动了我,我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除了他的白发、疤脸、清澈的声音,还有礼貌,也许这些就已足够了。”

  即便是特里与场谋杀案脱不了干系,在马洛心中,他信任特里,他相信:连醉了酒的一个人他的行为举止都彬彬有礼,他穷困潦倒,沮丧,饿肚子,但是他有尊严。这样一个人,他是从哪儿偷来的胆量可以去干这事呢?马洛为还特里一个清白,展开了一系列漫长的调查。

  想象固然美好,但现实却狡猾多端,它会从各个方向去击破你的防线,你只能一忍再忍。对,马洛忍了过来。当他每得到一个新线索,对事件有了一个新发现时,神秘的面纱慢慢掀起,他渴望一个光明、清白的答案。但现实却只为你呈现朋友那鲜为人知的一面。

  一点点靠近真相,而它却反而将你的心绪精力一点点地吸干……

  接触这本书,因为它的名字,给人罩上一股温暖、惬意的舒适情感。碰到新书的那天,即贪婪地开始进行“十天阅读计划”,越看越绞心。本想着早点儿结束了这场“痛心之旅”,但这本书如果不细心去一个字一个字读的话,可能你就是下一个被晕得团团转的人。

  不单是故事情节,作者的比喻是我从未接触过的,需要我们反反复复深读,可能大脑会灵光一闪,悟出了作者想表达的种种道理,而有时,你会一无所获。

  “每一次告别,都是一场死亡”,在探索的过程中,便是一段漫长的告别。每当发现了一条新线索,都给进度条打上了一小格。虽然表面上看是告别的,但马洛真的能够如此轻易将他从脑海中抽离吗?这当然是不能的,告别的时候是无奈的、是悲伤、痛苦的。

  特里与马洛的友谊在一个夜里匆匆忙忙地赶到,而又匆匆忙忙地离去。平时人们所传的伟大、神圣的友谊在真相面前一击即破。

  人们的想象总是完美无瑕的,期待得越多,现实给你的打击往往就越大。友谊是可贵的,但我们宁可选择真相。想象是美好的.,但我们总归需要直面现实的残酷。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 篇7

  用我习惯的字号,这本书有1063页,我是看到500多页以后才感觉到好看的,这书前半部分一度让人觉得无聊想放弃,可能是译本的原因,也可能是我笨拙没有体会到深意。我跟随着马洛去探索真相,被他睿智的头脑所征服,待一切明朗之后,也只能跟着他叹息。

  我可以理解马洛为了告别做的所有事情,被打被关被诬陷还不被其他人理解。但我实在理解不了特里到底有什么值得马洛这么付出的。在我看来,特里就是个吃软饭又懦弱的酒鬼,让人避之不及,他的闪光点唯有脾气好这点,另加十几年前为救人而炸伤了脸,其他优雅什么的不出来啊。

  特里这个早该死去的人,居然还活着回来了。感觉,如果,他诈死前没寄那封信出来,马洛是不是会好过些呢?大概也不会,向他那么执着的人,估计还是会有其他办法去查案,而另一头,那个作家夫人,特里前妻也会对马洛下手,大概明明之中都安排好了的感觉[微笑]

  马洛后来对特里说了一段话,“你深深打动过我,特里,用一个微笑、一下点头、一次挥手和这儿那儿的安静酒吧里安安静静喝几杯酒。感情还在的时候真是不错。别了,朋友。我不会说再见。我已经和你说过再见了,那时候说再见还有意义。那时候说的再见悲伤、孤独而决绝。”

  马洛也不曾真正了解特里吧。 反正以后也做不了朋友啦。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 篇8

  侦探,在常人看来是很冷血的职业,马洛给人的表现亦如此,刚开始亦如斯,对特里忽至的一系列热情不予太多肯定。世界上的两个人再遥远,也会有相似之处,或值得尊敬之处。特里在雨夜烂醉如泥,仍能非常礼貌地给因自己为马洛和门卫带来麻烦而道歉。这么个情况,还表现文雅,撼动了低温度的马洛,亮出了人性的温度。

  把特里带回家,待其清醒,特里晚饭感动。尔后经常前来拜访,时而一起在酒吧小酌一杯。友谊在时间里,在酒精里,在内心一点点蔓延开来。不小心在报纸上看到特里的报道,马洛下意识地遮掩。因为,即使特里是个汉子,也是会难受的呀。

  大概知道一点儿特里的情况。一天晚上,特里恐慌地来到马洛家,一身鲜血,瞳孔里满是恐惧,手里还颤抖地举着一把枪。侦探的素养让马洛故作镇定,安排他洗澡,喝咖啡。凌晨,他送上飞机。

  至此,马洛就再也没有见过特里,我以为,这就是所谓的“漫长的告别”,用一生,用回忆来告别。

  然而,故事并非如此简单。马洛因特里受牵连,被拷打,被质问,被威胁,却不曾透露半点朋友的信息。对外宣扬是侦探的自我修养,内心却很清楚,这是他跟特里告别的方式。

  其中两个人的死也不想详说,最后,特里又出现了,换了一张脸的特里。你没死,真好。马洛心里肯定是这么想的。然后,马洛冷酷地离开了。这一次,才是真正的告别,一个漫长而正式的告别。这种告别,有力量,有温度,没有恐惧,没有不假思索。

  跟你告别,特里,我用了很大力气。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 篇9

  相信每个人的心底里都有不能说的秘密,不见天日,难以启齿,将它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最深处,也许直至随着肉体消失殉葬了,也永远不会为外人所知晓。

  原因何在呢?小说《漫长的告别》半遮半掩地讲述了男主人公的心理波澜变幻,探讨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人,天生具有一颗不安宁的心,然而胆量与气魄却大相径庭,虽然英雄好汉比比皆是,大多数还是屈从种种顾虑束缚,所谓的“有贼心无贼胆”,于是就由此制造出了心底里有不能说的秘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其结果呢?或平和地永远埋葬在心底;或不可控制地而突然迸发,其后果难以预料;或自己忧郁发疯......谁又知道呢!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大学辅导员,身边围绕着三位女性,分别是老婆、老婆闰密、女学生。他迷惑了,到底谁是他的“爱人”呢?他似乎都爱,又都不怎么爱;她们全都爱他吗?敏捷的心灵感应告诉他:他集汇众女宠爱于一身,但雨露可不能均沾,道德、法律、良知等等捆困了行为,于是,男人有了深藏心底里不能说的秘密,潜伏期遥遥无望,他“感到一阵来自生活的琐杂与烦闷,它们像便秘一样不可言说”。“我努力让自己的魂魄游离在外。我感受着眼泪的轻盈与沉重,感受着自身体液的循环,唯其如此,我方能避开一种更加猛烈的情绪,那种情绪,叫作心痛,抑或是,愧疚”。

  小说中三位可爱女性的名字分别叫:老婆——乐思。我猜想,是思考为善为乐;老婆闰密——逃逃。我猜想是欲避,可避不开;女学生——郑杨。我猜想,是上升的爱,难煞老师也!

  面对这些愁死人的现实,被残酷撕裂的心,血淋淋的结局,郑扬自缢了,逃逃跑掉了,只有老婆还守在身旁,思考决定于行动,理智最终占胜“邪念”。然而,不能说的秘密永远躲藏在心底最深暗的角落里,只有他自己独享而已。

  其实,我的心底里也有不能说的秘密,她是我最最亲密的闰密、爱人,只要我不说出来,她永远都会守着我,爱着我,永生永世都不会背叛的。

  爱你,捧着你——你的心底里永远不能说的秘密。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 篇10

  在没有看钱德勒之前,我觉得侦探故事就是阿加莎和柯南道尔,或者东野圭吾那种样子。悬疑开头,紧接着大侦探登场破案,最后真相大白的教科书式走向,而且往往是上帝视角,即便有时候表述是第一人称,代入感比起《梦游症》那类书,弱太多。

  看完《漫长的告别》,我便对侦探系有了更多的参照。和阿加莎比起来,钱德勒笔下的马洛,更风流,更有趣,也更会挑逗你的情绪。说白了,阿加莎就像是在修道院看书,嬷嬷给你端来一杯英式下午茶和几块养身司康饼。

  而跑到钱德勒家,你就是在酒吧的吧台边肆意的坐着,不经意点了杯长岛冰茶,听酒保聊各种奇遇,或者吃到一个价值100万的“瓜”。过了一会儿,你会发现,自己仿佛也被卷入其中,可能是因为那杯长岛冰茶放了太多了伏特加和金,你心情复杂。

  《漫长的告别》就是这样的风格,算不上特别脑洞大,但即便是资深侦探迷阅读过半猜到了结局,也会依旧不离不弃的读到最后一页。因为,这段资本主义兄弟情太过于美味可口,男一男二都那么有魅力,你太想和他们多呆一会儿,不忍心很快读到终章。但是钱德勒坏的地方,就是当你沉溺在他们的感情之中,并愉快的嗑着这对CP时,却把这缘分打上了一种宿命:每说一次再见,就是死亡一点点。我觉得这里的死亡,是指友谊的小船吧。

  单就故事线来讲,《漫长的告别》人物不算多,案件也不复杂,福尔摩斯的很多故事要曲折的多。然而,最妙的在于,当我读到一半,脑中闪过的念头是,如果同一个故事,让阿加莎来写的话,也许会完全不同,会变成另一个故事,也许男主会有另一种做法。当然,侦探卷入案件本身,也许会有争议,但是,我想这才是一个大作家的厉害之处吧,有自己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写作语言,不会害怕写类似的故事,或者说,他永远可以让一个故事复活且更诱人。

  钱德勒比阿加莎更社会,有些句子读到,虽然只是简单一句简单的对话,却突然会从愉悦的情绪被他拉入忧伤的情愫:案发后,马洛始终不愿意一个人再去当初和男二经常喝鸡尾酒的酒吧,用口嫌体正直的方式去回避,却更令人喜欢这样的一个侦探。换作阿加莎来写,波罗一定会去那个酒吧,冷静的连酒吧保安都会去问话一番吧。

  最后,我特别喜欢《漫长的告别》这样一个题目。没有看到最后一章,你以为作为是为了纪念而告别,但是他却通过如此一个漫长的侦探故事,真的在做一个艰难而有不舍的告别。

  人生的悲剧,不是死亡,而是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是不是比阿加莎闷骚多了?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相关文章: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通用5篇)12-29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12-09

我与父亲漫长的告别-情感散文11-22

一场漫长的告别杂文随笔12-06

《漫长的告别》读书笔记(精选5篇)12-29

漫长的夏天读后感1500字01-08

漫漫长夜的读后感09-12

《漫长的冬季》400字读后感07-09

漫长的造句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