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读后感总结

时间:2021-06-11 15:35: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于丹读后感总结

  于丹读后感篇一: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读后感总结

  《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读后感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宽容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作出选择。

  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地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牟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的态度。《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于丹论语心得》理想之道读后感

  谈及理想,不得不感慨自己永远是个胸无大志的人。或许也曾经有一瞬间想要做出些什么事、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最终亦不了了之。于丹对于理想的阐述是我心底所真正信奉和实践的。“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个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这远比要挣多少钱、要有怎样的地位来的实际。

  我的理想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能成为一个善良、快乐的人。工作后对社会逐渐接触,越来越清楚这两个简单朴素的词组,对很多人来说是奢侈。

  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

  “神于天,圣于地。

  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区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

  同学、朋友说我总是活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其实我只是倾向于美化一点、乐观一点,笃信人性本善。苏轼和佛印的故事深刻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我愿意为了一天充足的阳光、寒冬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而感动,继而感激别人的赐予。这些表面看来或许毫无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为自己设定的关于理想的那个淡定的起点。“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从来不否认自己有虚荣的一面,我喜欢穿漂亮的衣服,我喜欢精致可口的食物,我喜欢出行可以有车接车送??但一直很庆幸,仍旧可以被生活的细微而触动,于是,我的快乐变得很具体、很悠长。

  《于丹论语心得》人生之道读后感

  在现代人的视线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繁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连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语演绎出来,把孔子及其弟子描述的这个人生坐标放在了今天,让每个凡夫俗子去体验、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这部论语心得给了我以心灵上的洗涤!

  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以为这种人生坐标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她认为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岁就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那么“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四十而不惑”又不惑在何处?“五十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么?什么又叫做“六十耳顺”呢?所谓的“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就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呢?孔子对人生境界的划分对我们现代人的意义何在?我们真正能够理解这其中的含义吗?古往今来,七十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概,这种感概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其实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这么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的这一段生命镌刻成什么样的模样,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每一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一种思想,但是一切从人的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

  今天,我们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关于学习,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标准说得好,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其实这颠覆了我们过去的标准,过去认为导致思维改变就是好的学习,比如说一个观点一个理论,哪怕一个道听途说的见闻,入手耳、发乎口,可以去讲给别人这就是一种学习。但是今天只有导致一个人整个价值体系的重塑,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这才是个好的学习。其实我们今天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太多了,所有好的东西都有它的度,与其贪多嚼不烂,把自己的脑子复制成一个电脑的内存,还不如把自己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于丹认为: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它不在于很多外在的事物形成对立,而是形成一种融洽与提升;四十不惑就是人面对很多世界给你的不公正、打击、缺憾,不再孜孜以求追问为什么不公平,而是在这样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到了四十就是淡定而从容;五十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所以五十才能够知天命,也就是说到了这个时候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忧人了;六十而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以包容,也就是说真正可以了解和理解所有人的出发点与利益,这是一种包容、是一种体会;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人生苦短,等到七十就太晚了,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早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呢?那就是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只争朝夕这句话用在今天再合适不过了,一万年太久,七十年也太久,学习《论语》、学习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编短历程。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的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于祖先,也才能知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读后感篇二:《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

  用孔子的智慧来生活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

  黄 芳

  最近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感悟》这本书,读后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作了经典的诠释。全书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这七个方面,立足于今天社会需要的核心价值,大到治世,小到家庭和谐、个人成才,是对传统经典在当代社会的又一次激活。全书语言保持了于丹一贯的风格,具有哲理诗的特点,流畅亲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彻。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迷茫和失落,《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还会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让每一个人活得自在一些。下面结合自身情况从几个方面谈谈体会:

  一、用“乐之者”的境界享受工作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丹

  教授解释说,对你的职业、行业,你有了解,你能掌握技能,这算“知之者”,这是第一级;你真正热爱它,你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你愿意废寝忘食,把自己连工作之外的休闲时间也都投入进去,这叫“好之者”,这是更高一个层次,处在这个层次的人固然在事业中可以完整地去实现自己,但是这种投入未免太过沉重;最高的境界,叫“乐之者”,就是在这样的事业投入过程之中,你感觉到生命被提升的大欢乐,你不仅创造事业,而且创造自己,你的心是舒展的,是被成全的,你享受这个过程。

  我的职业态度就是从“知之者”到“好之者”再到“乐之者”转变。我从事的是财务工作,刚进入这个行业时我具有文凭和资格证,是“知之者”。出于对职业道德的遵守,我对工作兢兢业业、克尽职守,这时的我是“好之者”。处于这个阶段时,我尽自己的所能勤奋努力地完成工作,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我天天和数字打交道,非常的繁琐、枯燥。每天几乎是一到办公室坐下来就直至下班,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还要加班加点地干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像个陀螺一样旋转不停。并且财务工作属于后勤性质的工种,不像业务部门那么容易出成绩,我内心一度曾感到十分压抑。当在《论语感悟》中读到“乐在其中,生命在这个职业中的穿越是莫大的享受,在终极穿越的过程中不仅是这个行业成全了我,而且由于我自己的心智成全了这个行业,在这种相互成全中,我获得莫大的享受与欢乐。”这些话时,我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热爱这份工作,将快乐充盈于工作的时时刻刻,得到的也许不是一份薪水,不是一个业绩,不是一个表扬,而是一种生命的大欢欣。我转变了思想观念,认识到财务工作虽然属于后勤性工种不容易出大成绩但是却是非常重要

  的基础性工作,财务工作虽然琐碎但是正好发挥我细心的优点,财务工作虽然压力大但是“人无压力轻飘飘”,通过锻炼自身能将压力转换成自己能力。此后我变成了一个“乐之者”,用最佳的状态将快乐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成就了我的品格,我成就了工作的完满,我的心体验到欢欣与鼓舞,这样的我不仅是在做工作,而且还是在享受工作。

  二、用“真爱”对待他人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爱周围的人。那么怎样爱呢?

  于丹说得好,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而恒久。学会了宽容,我们就不会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随意动怒;学会了宽容,我们的内心将会有一 种坦荡荡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为财务工作者的我们,与机关的其他同志接触较多,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有的同志对制度、程序不了解,在报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错。我们在处理时,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要多一些耐心。只有这样,你才能与同志们进行良好的沟通,让财务工作更好地开展。只有这样,同志们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与融洽。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三、以“内省”规划人生

  “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里的这段话,是孔子在讲自己的人生轨迹:十五岁的学习的起点,选择好方向,三十岁能牢固地自立,四十岁对各种问题不疑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 六十岁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就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于丹老师把圣人描述的这个人生坐标放在了今天,在天地悠悠,斗转星移中,面对物欲横流、转瞬即逝,让每一个凡夫俗子去体验,去规划自己的人生。都说现代人活得很累,房子、车子将人的身子压弯,职称、职位使人深夜不得入睡,正是房子、车子、职称、职位这些庸俗的社会价值观扭曲了人们的人生规划,陷入了“小人常戚戚”的状态当中。于丹老师告诉我们“三十而立”,“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量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四十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于丹老师用这些娓娓道来的经典将心灵的内在唤醒,让我们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地与栖息地。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来自: 博文 学习 网:于丹读后感)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

  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于丹读后感篇三:于丹中读后感

  读《弟子规》有感

  于丹中 初耳闻弟子规,是偶然看到一个视频“弟子规,一个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的学生给我们上的教育课”,很感人、很震憾的一个视频,也很好奇《弟子规》是本什么样的书,有这么大的一种力量,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很想阅读,但因各种原因未果,直到在寒假期间,有人推荐了这本书,才促使我静下来,细细阅读。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给他的弟子约定的,初稿是由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编成现在1080个字的《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虽然书中讲述的是一些平常待人接物的礼节,但是却通俗易懂,哲理明晰,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文化洗礼。

  有人曾经说过:“你愤怒吗?读《弟子规》吧!你痛苦吗?读《弟子规》吧!……”大意如此。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难免产生几分怀疑的心态。是的,音乐可以使人平静,放松;运动可以使人忘记烦恼,心胸开阔;阅读能使人忘记现实,醉心于与先哲的时空中。《弟子规》这一本小书,又有多大的能耐改变一个人的心情的功用呢?想起《弟子规》的“泛爱众”,想到了“我生活我的生活。我爱所有的人,即便他伤害我欺骗我,我都会原谅他,因为他是我的同类,因为我相信他身上残留的人性”。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臵身于文明当中,臵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社会上有很多专家、学者、商界精英一致认为,《弟子规》不同于以往的肤浅理论,而是我国灿若星河的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目前还找不到一本书像《弟子规》那样能有效规范员工的行为举止。例如“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是指我们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张,忙乱就容易出错;不要害怕困难,应知难而进,也不要马虎草率,要认真对待。“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意思是指看见别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齐,哪怕同他相差很远,只要坚持下去,慢慢地总会赶上,看见别人坏的行为,就要自我反省,有的话要马上改正,没有的话也要引起警惕。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形形色色的大舞台,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有着不同的角色,而唯一相同的是,无论扮演的是什么角色,都要牢记《弟子规》中的训诫,具备一定的素质,规范自己的言行,牢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自己的团队中,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做一名成功的职业人。

  文学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积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劳无功。 让我们学《弟子规》、品《弟子规》、仿《弟子规》、行《弟子规》。

【于丹读后感总结】相关文章:

丹柯读后感02-02

《于丹讲座》读后感06-20

于丹论语读后感04-01

《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06-19

丹柯读后感范文07-11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06-29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04-20

于丹《心灵之道》读后感01-11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