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作文

时间:2023-01-17 09:18:23 重阳节 我要投稿

重阳节作文六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作文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重阳节作文六篇

重阳节作文 篇1

  金黄的树叶离开了树梢,在空中如蝴蝶样飞舞,最后以柔美的弧度悄无声息地落在地上。一片片的金黄,为冷寂的街道作了最美的点缀,渐渐的,秋天的韵味浓了起来,秋天又来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枫叶正红时,又是重阳节到了。我踏上了家乡的路。往日泥泞的小路。如今还十分亲切,路旁的景物依旧。只是觉得更添了一份愁绪。因为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是的,重阳节,难免让人回想起过往的人,过往的事,过往的一切。更难免让人触景伤人,不经意间,我又想起了我那已故的、亲爱的外公。往日外公的欢声笑语,又在我脑海中浮现,让我对他的思念在秋风中更加强烈。

  几年前的一个重阳节。那时外公还在我们身边,他是一个很活泼很可爱的“老小孩”,因为他有一颗常青的心,又有宽广的胸怀。他的笑。是那么爽朗、清澈又慈祥,他的一切,都感染着身边的人。

  可生老病死—这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终究让外公从此成为过去,只给我们留下似枫叶般的回忆,徐徐的落下,沉甸甸地压在心头。那爽朗的笑容从此定格了。那一刻,我似乎长大了,明白了人世的悲欢离合,明白何谓亲情,明白在世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一切。

  如今重阳节,我站在往日的小路上,习习秋风,夹杂着思念,吹乱了我的.思绪,古往今来,人们都喜欢悲秋。又值重阳,我终于明白这“悲”从何而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时此刻,我反复咀嚼着这句诗的韵味,尝到“少一人”中包含的那份沉甸甸的思念,其中有对现实的无奈和对过往的追忆。我于这迷离的秋色中,试图寻找昨日一幕幕珍贵的画面,不知不觉,太阳已滑到了山间,像一只泛黄的大石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心里默念着,踏向了归途……

重阳节作文 篇2

  古时候,汝河边一个村里,有个叫桓景的小伙子,一家人生活得和睦幸福。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一年,汝河附近出了个瘟魔,流行起瘟疫来,很多人都死了,桓景的家人也没能幸免。

  桓景一心想铲除瘟魔,为民除害。于是,桓景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拜能降妖除魔的神仙费长房为师,向他学艺。师父交给桓景一把降妖宝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桓景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师父便给他一把茱萸叶、一瓶菊花酒,让他骑在仙鹤背上回了家。

  这时,瘟魔又出来害人了。中午时分,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一口菊花酒,然后带领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瘟魔四处张望,发现村里一个人都没有,便趾高气扬地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桓景趁势手持宝剑和瘟魔展开了搏斗,并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袭扰了。

  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一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重阳节作文 篇3

  重阳节是我国农历九月初九。“重阳”的称呼同古老的《易经》有关,《易经》中八卦以阳爻为九,所以将“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月是九为阳,而日也是九为阳,两九相重为重九,两阳相重为重阳,所以九月初九既称“重九”,又称“重阳”。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在我国很早就已成风俗。《武林旧事》中说,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阳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宫从九月初一就开始吃重阳糕,初九重阳,皇帝还亲自到万寿山登高。清代,皇宫御花园内设有供皇帝重阳登高的假山。在民间,早期以登阜城门外五塔寺和左安门内法藏寺为盛,晚清以登陶然亭、蓟门烟树(德外土城)、八大处等为多。据《燕京岁时记》载:凡登高,必“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在重阳节日里,相对于宫廷,民间活动内容要更丰富一些,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吃重阳糕等等。

  关于重阳登高,有一个传说:相传古时候,汝南县有个叫桓景的人,有一天遇见一位白须飘胸的仙翁。仙翁对桓景说:“你家九月九日有大灾难。你赶快回家,叫家里人做彩囊,里面装上茱萸,挂在手臂上,一同登上高山,再喝点菊花酒,就可以消除灾难。”桓景到九月初九都照办了。当晚回家一看,大吃一惊,所养的.牲畜全都“暴死”。此事很快传开。此后,每逢九月初九,人们就纷纷插茱萸、带菊花酒外出登上高山。久而久之,成为习俗。《千金月令》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菊以畅秋志。”东晋诗人谢灵运为了登高的方便,还自制了一种前后装有铁齿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人称“谢公屐”。

  这一登高传说,现在看来当然是不可信的。不过从中却可以看出古人怀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即如何避祸消灾、健康长寿。因为重阳节正值天高气爽的季节,人们登高远眺秋色佳景,心旷神怡,而登高本身就是一种有益的体育活动。菊花酒饮后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茱萸可以驱蚊杀虫,入药可治遗的精、腹泻、呕吐和便秘等症。古人把重阳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同消灾防病联系在一起了。

  自古至今,重阳就是文人笔下的常客。大诗人李白在《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写到:“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群山岳,了然楚汉分。”王维则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吟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真切地描写出重阳登高活动和诗人与亲人深厚的情谊,广为后人所传诵。

重阳节作文 篇4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海小全体师生将要去东方盐湖城游玩,那个陌生的地方,令海小娃们期待无比、欣喜若狂。

  东方盐湖城位于中华道教名山—金坛茅山,它享有“山水养生城”的美誉。走进景区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四面八方的山石,石山上还坐着三座用石头精雕细刻的道人石像,石像身旁还漂浮着许多雾气,似乎飘飘欲仙。一座假山上写着“道天下”三个气势磅礴的红字,我仿佛穿越时光来到了道家,这奇妙的感觉可真令人兴奋。我们随着人流来到了震雷场,随着优美的.音乐声,几位身穿道袍的人缓缓走了出来,摆出一个鹰头的队形,而音乐声忽然变得急促起来,鼓声慷慨激昂、响彻云霄。舞者挥动着铿锵有力的双臂,舞动的高挑修长的双腿,舞者那么的热情,人们激情澎湃。音乐声又变得柔和,女舞者挥动着手中色彩斑澜的丝绸,宛如天女散花般的美丽优雅,又如同一只只如花似玉的蝴蝶跳起美轮美奂的舞姿。

  我们随着时间的倒流来到了纸花阵,听唐老师介绍:“金坛是刻纸之乡。”我们在纸花阵内发现许多惟妙惟肖的刻纸:脸谱、生命树、鹊桥会、贵妃醉酒……看得我眼花缭乱。最令人惊叹的是《从雅典到北京》长卷,作品以剪、刻、斯的方法和点、填、染的手法逼真展现了以五环标志为主,用祥云和运动福娃组成花朵,并用20xx只和平鸽穿插点缀,充分展现人们对北京奥运会的祝福。

  吃完午饭,开始了自由活动时间,我走进东方符图精品店,那儿的东西小巧玲珑,古典又不失优雅,优雅中又不失可爱,我挑选了一支精致的京剧笔—人物知音买了回来。

  这次的东方盐湖城之旅,不仅让我对道家文化有了深入了解,还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真是收获良多!

重阳节作文 篇5

  重阳节过去了,但是与此有关的一条新闻却发人深省。重阳当日,解放日报记者进行了一次随机性的街头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被访的年轻人不知道当天是重阳节,有的虽然知道重阳节,但是却并不晓得重阳节与尊长敬老之间的关系。

  重阳节在当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影响的日渐式微。年轻人可以用学习压力大、工作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这种忘却,但无法回避的另一个事实是,在传统节日被淡忘的同时,西方节日却在不少年轻人中风光无限。如今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却对中国传统“七夕”节不屑一顾,就是一例。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形式,都是传统伦理观、价值观的特定反映形态。然而我们不少的年轻人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重阳节登高、赏菊,更是无法体会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敬老的伦理内涵。在此次调查中,百分之九十的年轻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从未想到在重阳节为父母送去一份祝福。这种对重阳节“有名无实”的认识,反映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不少年轻人观念中的某种弱化。

  当然这种弱化需要辩证地看待。对于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这种弱化无疑有益。但是对于那些类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之类优秀的东西,这种弱化就不应该了。因为,恰恰是孕育于后者之中的伦理规范与价值观念,成为构筑现代人格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重阳节被一些年轻人逐渐淡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脆弱,好在这种淡漠已经引起社会的注意。目前北京已有25所中小学把诵读四书五经的部分内容列入课程表。在全国估计已有100万孩子开始把诵读古诗文作为日常学习的必修课。

  我想重要的并不是孩子们背了多少古诗,而是让他们多了解一下自己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在这种优良文化的哺育中真正成为“知书达理、尚礼重义”的栋梁之才。

重阳节作文 篇6

  重阳节,在我们中国的传统中,不但是登高眺远,怀念亲朋的日子,更加是尊老敬老,发扬中国优秀传统的日子。

  我现在还能回忆起童年时,奶奶或背着我,或牵着我的小手,穿行在桥东的大街小巷。每当我渴了饿了,抬头望着奶奶,总能望见奶奶慈祥的笑容,接着就能得到她亲手所做的可口美食。那是一段多么值得回忆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爸爸妈妈从小都是非常严格教导我尊老敬老。“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先,幼者后;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在日常生活中,包括起床后,睡觉前,都必须向奶奶问安。吃饭时,应该让奶奶先就坐,且先动筷子;奶奶喜欢吃的菜总要放在她的'面前,而且要主动劝奶奶多吃一些。在节假日里,我和弟弟总爱牵着奶奶,一起去公园散散步,奶奶还是一如既往,满脸慈祥的笑容,幸福地看着我们玩耍。阳光照在奶奶满头银发上,我突然发现奶奶比以前老了……

  重阳节,妈妈建议我们外出过家庭日,陪伴奶奶去吃她喜爱的素食。奶奶嫌弃我们浪费钱,可我明明见到她满脸幸福的微笑。吃完素食,我们全家还看了一部叫《我的爸爸是森林之王》的亲子电影,某些场景确实让奶奶发出愉悦的笑声。这些都将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中。

【重阳节作文】相关文章:

重阳节的作文:有趣的重阳节07-21

重阳节作文:重阳节到了11-01

重阳节作文:重阳节抒怀09-02

重阳节的作文:重阳节前的感想10-21

重阳节作文1000字:重阳节1200字-重阳节作文01-17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重阳节的故事900字-重阳节作文01-18

重阳节感恩作文:重阳节敬老作文10-15

度过重阳节作文-重阳节作文12-22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重阳节的祝福09-17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欢度重阳节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