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作文1100字

时间:2021-05-27 17:45:37 重阳节 我要投稿

有关重阳节的作文1100字3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重阳节的作文1100字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重阳节的作文1100字3篇

重阳节的作文1100字 篇1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饮酒赏菊登高望远,思念亲人。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时,不禁吟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种远客思乡之情,深切感人。宋女词人李清照在重阳节时思念亲人,写下“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忧愁。

  重阳节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关爱老人也同样是关爱我们的将来。作为21世纪的我们,敬老爱老的道德意识就显得更必要了。在九九重阳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去感恩吧!

  学会感恩,应当首先学会感恩父母,感恩长辈。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他本性纯真,孝敬父母。韩伯愈的母亲对他的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错,就举杖责打。有一天,伯愈犯了错,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泪竟然像雨点一样掉下来。他母亲觉得很奇怪,问道:“以前打你时,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对母亲说:“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欢喜;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觉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身体衰老,体力微弱了,所以禁不住伤心地流下了泪水,并不是不甘心忍受疼痛。”

  呜呼!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伯愈的至孝不得不使我们惭愧的低下头了。

  想想我们现在:当我们用很轻松的口吻说自己蹉跎岁月时,当我们用很浪漫的心情与朋友闲逛时,当我们用很自豪的态度上课看小说时,当我们用潇洒的姿态应付生活时,而我们的父母呢?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呢?他们总是以很富裕的方式给我们掏钱,总是以很轻松的口吻对我们说上班不累,总是以很奢侈的方式让我们吃顿饺子,总是以一种幸福的口吻对我们说拥有我们这样的孩子他们高兴。

  都说隔辈亲,当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有父母变成父母及祖父母的双重身份时,他们把余生都放在了我们这里,没有时间享受,只有整日操劳,他们每天都精心地为我们准备着可口的饭菜,默默地收拾着我们杂乱的书本,然后微笑着看着我们一跌一撞地走着,并时不时地用他们温暖的大手扶起滴着泪水的我们。

  你问:那怎样才能做到孝呢?我想反问:你是否在爸爸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奶奶的生日时打个电话?在姥姥烦恼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给他们亲自做一顿也许算不上可口的饭菜?你可曾记得关掉吸引你的电脑,在灯下与他们说说自己的快乐与烦恼,听听他们的唠叨?

  其实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你做到了吗?如果没有赶快行动吧,相比那爬满岁月的额头定会舒展开吧!

  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还流淌着许多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

  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里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朱总司令蹲下身子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老师欧阳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

  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名,使他们都拥有美好的素质——感恩。

  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感恩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能使我们增长智慧,实现梦想;感恩是一种心灵良知,它彰显了我们心灵的'真善美;感恩是一种营养液,能滋润我们的生命,升华我们的灵魂;感恩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是我们感情寄托,是我们心中的玫瑰,让我们细心去栽培,用心去呵护。让我们时时心怀感恩,感恩生活的给与,感恩生命的多彩,感恩自然地恩赐,感恩一切的一切,让幸福和快乐过来把我们拥抱!

重阳节的作文1100字 篇2

  坐在办公桌前,望着窗台上吐香摇曳的九月菊,我心驰神往、感慨万千。对于九月菊,我总是偏爱。这是因为九月菊的飘若浮云的独特风姿,以及“凌霜留晚节,殿岁夺春华”的可贵风格。九月菊少牡丹之霸气,无梅花之傲气,与红叶凌霜,如青松傲骨。故历代文人墨客多以菊之品德自励自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韩琦的“莫嫌老圃秋容淡,犹看黄花分外香”;苏东坡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皆为千古流传之咏菊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办公室外的嘈杂声,将我缠绵于赏菊醉意拖了回来。可不是嘛,光顾赏菊,殊不知重阳至。心中忽然就想起了那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诗句来。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情有独钟者当属重阳节了。若问缘由,那就得从其别称——“老人节”说起。据报载:去年重阳节,某报记者进行了一次随机性的街头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接受采访的年轻人并不知道当天是重阳节,有的虽然知道是重阳节,但不晓得有老人节一说。

  由此可见,重阳节在当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恰恰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影响的日渐式微。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而对中国传统的“七夕”却不屑一顾,实乃可悲!

  工作二十余载,虽不能功成名就,但也编鉴修志五部。每逢重阳,带领女儿、儿子到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帮助他们干干家务、陪陪他们说说话,这样以践促行的行动,促成其尊老、爱老、敬老的行为养成。

  前文提及我对重阳节情有独钟,其实还有一段与奶奶有关的点滴当属其因。

  自打记事起,我跟太太、奶奶一起生活,幸运的是,她们对我百般呵护,生怕我受到一丝一毫的委屈。记忆里,奶奶对我最好了。虽说那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靠奶奶每天步履蹒跚地务农维持生活,但吃穿方面从没亏待过我。重阳节那天是奶奶最喜欢的日子,我喜欢看她在这一天绽放难得的笑容,宛若灿然盛开的菊花;我喜欢听她在这一天讲述自己的故事,充满曲折和苦难;我喜欢和她在这一天去县城凑热闹——逛“九月九”白云寺庙会;我喜欢听她在这一天说出自己的愿望——到老家宁夏海原走走。

  十多年前,奶奶饭量突然减少,时常呻吟心口痛。于是我和父亲、叔叔带着她去了省城兰州诊断,确诊为食道癌。这晴天霹雳的诊断结果,使全家悲痛欲绝。当奶奶硬撑着,笑容满面地走下车时,许多人以为诊断错了。刚上炕,她就一下子瘫倒了……

  从她去世那一年,至今整整十多年了,每每忆起,心里都会有不可言喻的隐痛。仿佛又看到了她对我慈爱地微笑,我泪眼模糊,声音哽咽“奶奶,孙儿等着带您去逛“九月九”白云寺庙会;给您备好到老家宁夏海原走走的车辆”。唯有此时,才能真正理解“子欲孝而亲不在”的苦楚和无奈。

  “九月九”重阳节这一天,我都要来到奶奶的坟墓念穆斯 林的“许热”,祈求伟大的安 拉赐予她永久的乐园。

  一阵微微的秋风掠过窗口,办公室的九月菊香气扑鼻、沁人心脾。接孩子的时间到了,看着走出校门的儿子,心里默想:重阳佳节,我要给他好好讲讲有关太太、奶奶的故事。教他如何做人,学会感恩,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道理;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引导他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汲取营养、茁壮成长,真正成为“知书达理、尚礼重义”的祖国栋梁之才。

重阳节的作文1100字 篇3

  节日起源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节日习俗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赏菊

  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