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哲理故事

时间:2023-01-12 12:15:05 哲理故事 我要投稿

习惯的哲理故事

习惯的哲理故事1

  一只可爱的画眉被主人关在笼子里,上帝于是对画眉说:“跟我到天堂去生活吧。”

习惯的哲理故事

  “我现在生活的很好啊,为什么要去天堂呢?”画眉说道。

  上帝反问道:“那你有自由吗?”

  画眉沉默了。

  画眉跟着上帝来到了天堂,上帝把它安排在翡翠宫里住下,自己便去忙其它别的事情。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上帝突然想起了画眉,便去翡翠宫看它。他问画眉:“我亲爱的孩子,你现在过得还好吗?”

  画眉哀叹一声,说:“房子很漂亮,大得我

  飞都飞不到边,可是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在这大房子里跟住在笼子里有什么区别呢?”

习惯的哲理故事2

  父亲病逝,家里欠下一大笔债务。办完后事第三天,18岁的我就加入了南下打工的队伍,在老乡的介绍下进了一家大型的汽车修理公司。

  带我的师傅姓史,50多岁,他有两个很特别的嗜好:一是没事就用指甲剪上的小锉刀锉指甲,二是爱替别人洗衣服。

  两个月后我终于赞下一千元钱,给母亲汇完款后我突然想到应该给她写封信,于是就利用午休时间在办公室随便找了一张包装纸写起来。也许是我太投入了,史师傅近来我都不知道,直到他用手敲了敲桌子我才抬起头。他说:“你明明在这里干着又脏又累的活,为什么说你的工作很轻松?”我红着脸说我不想让母亲为我担心。师傅点了点头说:“游子在外,报喜不报忧,这一点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用这么脏的一张纸给母亲写信,她会相信你的工作轻松吗?”

  史师傅看着窗外,缓缓地说:“我很小就没了父亲,20岁那年母亲得了偏瘫,腰部以下都不能活动,我四处求医问药,最后这个城市的一个老中医告诉我,坚持做按摩治疗,有1%的康复可能。于是我就带着母亲来到了这里,我在这家公司找了一份活干,那时条件没现在好,我比你们辛苦得多。在这里拿到第一笔薪水那天我买了好多母亲喜欢吃的食品带回家,在我递给她削好的苹果时,她拉住我的手说:‘给妈妈说实话,你到底做的什么工作?你不要累坏自己啊!’我说:‘我在办公室工作啊,很轻松的。’母亲生气地说:‘孩子,你的手这么黑而且指甲缝里全是黑乎乎的机油,你干的活肯定又脏又累,你骗不了妈妈的,你再也不要花那些冤枉钱了,我的腿不好的。’说完母亲就落下泪来,她还说我要是不辞去现在的工作,他就绝食!

  “一时间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母亲,借故给她洗衣服从屋子里逃了出来,等我洗衣服的时候的时候惊奇地发现我的手是那么白,我就有了主意,马上给母亲说我决定辞去现在的工作,母亲笑了。其实第二天我还是来这里干修车的话,只是下班后我先剪短、锉平了自己的指甲,然后又把同事的工作服洗了才回家,因为洗的衣服越多手越白。母亲检查我的手时一点都没发觉。为了拿到相对多些的薪水给母亲治病,我一直在这家效益不错的公司到现在。”

  史师傅说完从他抽屉拿了一沓信笺纸给我,最后,我在那洁白的纸上写下了:“亲爱的妈妈,哦在这里一切都好,工作也很轻松……”

习惯的哲理故事3

  善射者所以成名,不在其箭,而在其的。

  在一次上时间管理的课上,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教授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学生道:“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

  “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最后班上有位学生怯生生地细声回答道:“也许没满。”

  “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罐子里。倒完后,于是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没有满。”全班同学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

  “好极了!”教授再一次称赞这些“孺子可教”的学生们。称赞完后,教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里。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问他班上的同学:“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得到什么重要的功课呢?”

  班上一阵沉默,然后一位自以为聪明的学生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要挤一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这位学生回答完后心中很得意地想:“这门课到底讲的是时间管理啊!”教授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道:“答案不错,但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信息”,说到这里,这位教授故意顿住,用眼睛向全班同学扫了一遍说:“我想告诉各位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

  提示:对于工作中林林总总的事件可以按重要性和紧急性的不同组合确定处理的先后顺序。做到鹅卵石、碎石子、沙子、水都能放到罐子里去。对于人生旅途中出现的事件也应如此处理。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处在哪一年龄段要完成哪一年龄段应完成的事,否则,时过境迁,到了下一年龄段就很难有机会去补救了。

习惯的哲理故事4

  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我们正在搬运那些重的要命的石块呢,这可真是累死人了。……

  第二个人抬头苦笑着说:“我们在盖一栋高楼。不过这份工作可真是不轻松啊……"

  第三个人满面笑容开心地说:“我们正在建设一座新城市。我们现在所盖的这栋大楼未来将成为这所城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啊!想想能参与这样一个工程真是令人兴奋。”

  十年后,第一个人依然在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启示录:三个砌墙的工人不同的态度和对自己不同的定位决定了你未来的位置。永远不对自己的现状满意,永远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你永远可以做的更好,一个人一旦满足于自己目前的现状中,便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而在这个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比前进就意味着后退,就可能被无情地淘汰。一旦你停止就会被别人赶超。

  每个人每天都有同样的时间,成功人士的秘密在于总能为自己“挤出”所需要的时间,x庸之辈则总是“没有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绝不拖延,立即去做,任何时间都不晚。

  这个世界对那些知道自己要到那里的人总是打开方便之门,你心中的目的地,就在那里等待你的到来。

  小狐狸又去请教小狗,小狗说:你要用诚恳的态度帮助别人,别人自然会给你所感动的。

  哦,原来是这样,谢谢你,小狗。小狐狸恍然大悟。

  从此以后,小狐狸经常帮助小动物们。小动物们也越来越喜欢小狐狸,并逐渐的和他和好。小狐狸有了更多的朋友,过起了快乐的生活。

习惯的哲理故事5

  善终,就是身无病痛地终老,在西去的路上,没有风暴的阻挠;善终,即使万贯家财也难买到,依靠日积月累的行善修造。善终,长命百岁也难遇到,犹如佛家的教义,忘记恩怨,忘记憎恨,以海阔天空的心胸包容一切,才能达到。

  善终,是万众瞩目的终极目标,是生命在江湖闯下的名号。善终,不管人生经历种种浪涛,从来不用匕首和尖刀,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波涛,即使万般的委屈,也要付之一笑。善终,无论地多阔,天多高,永远心存厚道。善终,是一种传统礼教,古德说得妙:临命终时,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期望圣人前来引导,必须消除内心的烦恼,甘愿事事常行菩萨道。

  善终,有大中小之别。常人的寿终正寝为小,没有病苦,没有怨气和内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安心地走掉。而大善终,是自己预先知道,因为大善终是舍生取义,甘愿死得重于泰山,决不轻如鸿毛。

习惯的哲理故事6

  人若怕鬼,鬼就吓人;人不怕鬼,鬼就怕人。

  一位参加夏令营回来的同学问我一个问题:假如在登山的时候,下起了暴雨,你该马上下山还是等待救援?我说:“应该马上下山。”同学说:“错了,应该继续前进。”我奇怪地问:“山上的风雨不是更大吗?”

  那位中学生告诉我,那天早晨,他们登一座高山,刚行至半山腰就遇上了大雨。他们要下山,带队老师不同意,反而要他们赶快往山上走。结果,他们一鼓作气冒着风雨登上了山顶。傍晚下山的时候,他们发现那条道路被水冲刷过了,路上残留着许多石块、泥沙,而且越往下走,泥沙堆积的厚度越高。

  提示:往山顶走,风雨可能更大,但不足以危及生命;如果往山下走,却有可能遇到山洪致人于死地。

习惯的哲理故事7

  有个年轻人脾气暴躁,听到一点点风吹草动、闲言碎语就要生气,禅师好意规劝,他却冲着禅师大骂,禅师不以为忤,反而笑眯眯地为他沏茶,一股股茶香扑鼻而来。

  望着禅师专注而陶醉的样子,年轻人忍不住问道:“您是如何修炼到这个境界的呢?”禅师指指自己的耳朵说:“我给它安了一个筛子,那些对自己有用的话就像面粉一样往里漏,而那些不中听的话就像石子一样被挡在外面。”他听了,朝禅师拱拱手,起身告辞。回到家,他向朋友借钱开了家火锅店,生意越做越大,如今已是身价过亿的大老板。面对,他说:“给耳朵安个智慧的筛子,命运就不会在别人流言蜚语的海洋里倾覆,而是稳稳地在自己的手心里化蛹为蝶。”

  交际哲理:禅师给自己的耳朵安了个筛子,因此对于听到的话有了甄别,如果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们都放在心里,精神上迟早会受不了的。只有懂得什么话该听,什么话不该听,与人交往的时候才能x心静气,让自己专注于该做的事情,获得人生的成功。

习惯的哲理故事8

  没有贪欲的人生是单纯、快乐的人生,他知道自己该追求什么,知道怎么珍惜自己所喜欢的,知道什么是可恨的,知道怎么过才是快乐的一生。人如果有贪欲,就算是身在绿洲,心也会迷失于沙漠,毫无希望。

  从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教徒。为了坚定的信仰,他们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了,饥餐渴饮,日行暮宿,他俩发誓:

  不达圣山朝拜,决不返家。

  两位教徒走啊走,两个多星期之后,他们走在路上遇见一位年长的白发圣者。圣者看到他们如此虔诚地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圣,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从这到圣山还有10天的路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1个礼物!什么礼物呢?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教徒心里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但我不要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这样不公平,不行!”而另外一教徒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礼物呢?”

  于是,两位教徒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

  “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位教徒彼此推来推去,客套地推辞一番后,两人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你干吗!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人啊,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听,没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翻脸,竟然恐吓自己!于是他想,你这么无情无义,我也不必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一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这位教徒的一只眼睛马上瞎掉了,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也立刻瞎掉了两只眼睛!于是他们再也不能到达圣山,也无心朝拜了。

  两个要好的朋友,却因为一点诱惑而白相残杀,就算是有再美好的希望,也会化为乌有。其实他们本来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的,一倍和两倍都是好处,他们却让彼此受到加倍的伤害,可悲啊!

习惯的哲理故事9

  一个农村来的孩子,即便是在校园里散步,也是低着头的。有人唤他的名字,他会如梦方醒般地抬起头,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但就是这个看上去木木的孩子,却在全国的物理竞赛中拿了金奖。我与孩子的辅导老师坐在一起聊天,我问他:“这样的孩子是怎样教出来的?”他摇摇头:“是没法教出来的。”

  我很奇怪。老师说:“我们x已经很难控制自己的各种欲望,而这个孩子却做到了。他的各种欲望没有打开,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你可以说这是他的兴趣,但是兴趣往往是要让他对其他东西没有兴趣。”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我基本认同。我有许多同学从事教育工作,小学、初中、高中以及职校的都有,还有不少老师成为教育系统的局级干部、省级重点中学的校长。与他们交流时,这些教育工作者都会感叹,现在的孩子很聪明,但“学习力”很差。

  “学习力”是一种什么东西?其实就是一种专注力、觉悟力、刻苦力。而现在的社会,已经与我们这些70后所处的那种相对单纯的社会完全不同了,各种欲望之门都被打开了,人们的七情六欲也打开了,孩子也受到波及。

  我参加家长会,年轻的校长说,有位家长为切断孩子的网瘾,已经摔坏了7台手机,但仍然没法阻止孩子对网络的痴迷。许多家长都发出了一声叹息。但我觉得,只要是有血有肉的人,“学习”和“玩网游”到底哪个更舒服?无疑是后者。但到底是谁打开了孩子通向网游的欲望之门呢?最尴尬的应该是家长。

  作家李敖说,有一个人得了一盏神灯,灯点燃后,面前出现一个巨人。巨人说:“主人啊,我是你的仆人,你有什么要求,我都会满足你,但我只能满足你三个愿望。”那人说:“我要许多钱。”“轰”一声,许多钱堆在了他的面前,他高兴坏了。那人没有满足,又提了一个要求:“我要有权力,能统治整个国家。”“轰”一声,他的面前出现了皇宫。那人又高兴坏了,又提出了第三个要求,我想躺在女人的大腿之间。“轰”的一声,那人变成了女人经常用的卫生棉。欲壑难填是人性的阴暗处。而我们的这个社会充当了阿拉丁神灯的角色,让许多人的欲望得以实现。欲望真的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同时也有极大的破坏力,就看你打开的是欲望的哪一扇门。

  有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孩,还在小学阶段,家长就给她买高档衣服,妈妈带她进美容会所,成绩考得好奖励她电子产品,寒暑假带她出境游。班主任善意提醒孩子家长,不要过早地给孩子物质方面的享受。这个女孩后来成为问题学生,打扮前卫,不仅早恋还频繁换男友,让老师大跌眼镜。是谁过早地打开了一个花季少女的欲望之门?

  正确的、合适的欲望会造就一个人,反之那就是一场灾难。

  一个人内心有什么欲望,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习惯的哲理故事10

  现在来回答本章开始时提到的问题:孩子多大岁数时才能放手让他自己去选择?在多大范围、多大程度上进行选择?

  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访谈节目,节目中的父亲遇到了一个难题。他给儿子买了一辆将近1000元的自行车,第二天这辆车就不见了,一问,是儿子送给一个好同学做生日礼物了。他有些生气,觉得儿子太不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随随便便就把这么贵重的东西送给别人。儿子却说:“既然你把自行车给我了,那就是我的财产,我有权利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你无权过问了。而且你也经常教导我,要和朋友分享好东西,我这么做没有错啊。”这位父亲被儿子的话弄得哑口无言。他不知道是否应该给与儿子这么大自由的自主决定权。当时参与节目的嘉宾是一位心理学家,他的回答是一句反问:“那么,您是不是真的给了孩子那辆自行车呢?在给自行车的时候,您是不是说过那车就是孩子的了?”父亲的回答是:“是的。可我并没有让他随便给别人啊。”

  这是很多家长都要面临的问题:孩子还没有完全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给与过于宽泛的自由选择权和决定权,就有可能让孩子犯错误。

  在前面我实际上已经阐述了这个问题,在给与孩子选择权的时候,要提供选项,在一定范围内让孩子去选择,孩子越小的时候越需要如此。也就是说,孩子其实从很小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想法,从这个时候开始,父母就应该给与孩子选择权,但这样的选择不能是完全“放手”、完全自由的,应该给与一定的建议和意见,让孩子既有自由、也有约束。

  以上面那位父亲为例,他在给与孩子处置自行车的自由时,并没有明确提出有什么前提条件,只是在孩子做出自己的决定之后,父亲才感到不妥,这时已不适合再向孩子提什么要求了。因此,在给与孩子选择权的时候,父母要事先进行界定。

  但,相比较而言,不给孩子选择权比给与孩子没有限制的选择权,前者所造成的心理压抑和伤害要大得多。孩子因为选择而犯错之后,自己就能够进行反思,下次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孩子一般都对玩火有很大的兴趣,开始时他们可能不知道那会烧着手的,父母当然不希望孩子因为无知而被烧伤。应该怎么办呢?有两个极端的做法。一端是不予任何警告,孩子就可能被火烧个水泡什么的;另一端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不能碰那个”,孩子因为父母的简单警告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听话地不碰了,另一种是越发起了好奇心,偏偏要去碰。听话不碰的结果是虽然没受伤,却也不知道火到底会有什么危害,好奇心的结果是偷偷地碰、悄悄地碰。从身体受伤的角度来说,自己去尝试和偷偷地去做可能是一样的,但从心理的角度来说,前者会让孩子自己形成一个意识“以后做什么事时要先搞清楚再去做”,后者却会让孩子形成侥幸心理,并逐渐养成背着父母做一些被父母警告过不能做的事情。

  这个例子当然是太过简单,父母很少有不先告诉孩子火的危害而直接采用命令的。但在另外一些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只要求、不解释的局面,更为复杂的是,有很多事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也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的,大多数选择都是硬币的两面,有利也有弊。父母的选择未必就是适合孩子的,就算是适合的,由于孩子没有学会选择,会在心理上难以成熟、人格上难以健全。一点弯路都不走、一点挫折都不受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当这种顺利完全是由父母包办出来的时候,会给一个人在将来形成致命的打击。

  又回到已经多次强调过的主题,爱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成长,不是为了让父母自己感到满意和省心。那么,您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和将来负责,就要给与他选择和自由。

习惯的哲理故事11

  被村民排斥的打工仔收到妻子来信:

  “你外出打工了,咱家的几亩地没人翻,公婆干不动,我身体不好,还得看孩子。”

  打工仔回信:

  千万別翻地,地里埋着宝藏……

  一月后他妻子回信:也不知道乡亲们怎么知道的,把咱家地翻了好几遍,累的吐血了也没找到宝藏,你把宝藏藏哪

  了?

  打工仔回信:

  本来就没宝藏,偷看信件的人帮忙把地翻了,你赶紧种地吧,其它忙我也帮不上了!

  感悟:这就是高手!人在哪里不重要,关键能解决问题。迎接挑战 必须转变观念。

习惯的哲理故事12

  故事发生在一位日本禅师和一位日本武士之间。

  这天,名叫信重的武士向名叫白隐的禅师请教说:“真有地狱和天堂吗?你能带我去参观参观吗?”

  “你是做什么的?”白隐禅师问。

  答曰:“我是一名武士。”

  “你是一名武士?”禅师大声说,“哪个蠢主人会要你做他的保镖?看你的那张脸简直像一个讨饭的乞丐!”

  “你说什么?”武士热血上涌,伸手要抽腰间的宝剑,他哪受得了这样的讥嘲!

  禅师照样火上浇油:“哦,你也有一把宝剑吗?你的宝剑太钝了,砍不下我的脑袋。”

  武士勃然大怒,“哐”的一声抽出了寒光闪闪的利剑,对准了白隐禅师的胸膛。此刻,禅师安然自若地注视着武士说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一瞬间武士恢复了理智,觉察到了自己的冒失无礼,连忙收起宝剑,向白隐鞠了一躬,谦卑地道歉。

  白隐禅师面带微笑,温和地告诉武士:“天堂之门由此敞开!”

习惯的哲理故事13

  在古埃及,传说在某个大海边有一块可以使人们得到无穷财富的奇石,但是谁也不知道这块奇石具有怎样的特征,也不知道应该到哪个大海边才能寻找到这块奇石。所以长期以来,虽然人们对这个传说深信不疑,但是却只能在无可奈何中任由传说中的奇石安静地躺在它一直停留的某个大海边。

  好运常常在不经意的时候降临。

  有一个人从一生下来就很穷,没有什么本事的他只能从人们扔掉的垃圾中寻找一些能用的东西来生活,有时他还可以从垃圾中找到一些东西卖点钱。一次,当他在一个垃圾场寻找有用的东西时,他发现了一本非常破旧的书,他正需要纸卷烟抽,于是就把这本破书带回了家。当他撕开书的一页纸时,他感觉手中的那页纸与其他书的纸不同———比其他书页纸更厚、更重。在一把破剪刀的帮助下,他很快就找到了藏在书页里的一件十分有趣的东西:一张薄薄的羊皮纸,羊皮纸上面写着点石成金的秘密———在黑海边有一块奇怪的小石头,只要随身带着这块小石头,就可以把自己遇见的所有普通石头都变成金子。这块小石头就是古埃及传说中的那块奇石,奇石的外观跟海边成千上万的石头没什么两样,但是它摸起来却是温热的,而被海水浸过的其他普通石头摸起来则是冰凉的。

  无意中得到点石成金秘密的穷人兴奋极了,他很快就带着简单的行囊,朝黑海边走去。经过了长达一年的风餐露宿之后,他终于来到了黑海岸边,开始寻找传说中的那块奇石。开始的一段时间,他把自己遇到的石头捡起来之后又随手扔到了黑海边。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如果这样下去的话,那么他很难区别哪些石头已经被捡起、哪些石头还没有摸过,这可能会导致他多次重复地捡到已经摸过的石头。长此下去,他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大降低,而且摸到奇石的几率也会因此而减少。为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他决定改变一种方式来寻找奇石。以后每当捡起一块冰凉的普通石头时,他就用力向海里扔去,然后再弯下腰捡那些没有摸过的石头。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冰凉的普通石头一块一块地从他的手中抛向大海。一个月过去了,一个季度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寒来暑往,转眼他已经在黑海边度过了无数个春秋,在他捡的石头中始终没有一块是羊皮书中所说的“摸在手里温热的奇石”。多年以来他一直不停地重复着这样的动作:弯腰捡石头———用力扔向海中———再弯腰去捡海边没有摸过的石头,这样的动作虽然机械而无聊,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气馁过,他总是希望自己下一次摸在手中的石头是温热的,他相信自己终究会成为拥有无数财富的大富翁。

  捡石头、扔石头的动作已经被他练到了十分熟练的程度,随着经验的丰富,他后来几乎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去捡石头、扔石头了。一天早上,他像往常一样草草地吃了一些东西之后就去捡石头,当他不经意地捡起一块石头时,他感觉到,这块石头是温热的!他迅速反应过来,这就是他多年以来一直想要得到的奇石,可是就在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却发现,那块奇石已经被他习惯性地扔到了海里,因为往海里扔石头的动作太具习惯性了,以至于他还没来得及反应,那块载着他一生梦想的奇石就被扔到了海里。

  习惯是如此顽强,它一旦形成,就会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而且还会经常左右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有时人们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可能就是因自己不经意的习惯而破灭。所以,任何人都不能轻视那些平常不为自己所注意的习惯。

习惯的哲理故事14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

  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

  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人生哲理:

  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习惯的哲理故事15

  美国一家雪山探险队准备公开选拔一批探险队员,消息传出去,好多雪山爱好者都蜂拥而至,希望自己能被选拔到探险队去然后去雪山探险。探险队长马克对第一个前来面试的雪山爱好者进行了极为严格的体能测试,测试结束后,马克对测试合格的15名雪山爱好者进行了最后一项测试,马克对这些通过体能测试的雪山爱好者说道:“最后一项是心灵测试,只有心灵测试合格的人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雪山探险队员,因此所有的队员必须通过这项测试。”

  马克让工作人员分别把15个候选人单独带进一个房间,然后马克问道:“小伙子,现在假如在你面前的是珠穆朗玛峰,可是在你前面不远处还有一个队员,这意味他将比你先登上珠穆朗玛峰,而你只能是队员中的第二个,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第一个候选人说道:“不就是几步路吗?我会加快速度超过他,成为第一个登上去的人。”马克听了摇摇头说道:“年轻人,你不适合做雪山探险员。”“为什么?”“一会儿我给你答案,你先出去。”小伙子只能无奈地出去了。

  15个雪山爱好者,有14个人的答案是超过他成为所有队员中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最后一个年轻人,身体并没有前面那些侯选人那样强壮,可是他的答案却和前面14个人的答案完全不一样:“没什么,就让他做第一吧,我做第二。”

  马克问道:“为什么?”

  年轻人说道:“我不想争论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我只想登上雪山。不管我是第几名,我只要能把我的双脚踏上雪山就可以了,这就是我的目标。”

  马克兴奋地说道:“祝贺你,你肯定能从雪山上回来,你是我们这次唯一录取的新队员。”其他的候选人不解地看着马克,马克说道:“我和雪山打了一辈子的交道,雪山不是闹市,不是x原,是零下几十度的地方,那里空气十分稀薄,在那儿喘一口气都十分的困难,脚下是随时可以致人于死地的自然陷阱。如果你想超过前面的人,那么势必会加快速度,这样你肯定会缺乏氧气,那么你马上就会因为空气稀薄而窒息,倒在又冷又滑的冰川上。”

  马克一脸悲伤地说:“其实我们好多雪山探险员并不是体力不够或者是技术出现问题,而是因为内心那一点点的欲望所以才永远留在了雪山。一个人的内心有了欲望,那么他的脚下就会布满陷阱,欲望是最深的陷阱。只有那些内心坦荡、不计较名利得失的人才能登上雪山,并最终安全回来。”

  登雪山是这样,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那些心中有太多功名利禄的人有几个能真正登上人生的顶峰,只有那些不计名利的人,心灵没有包袱,才能安全地达到人生的巅峰,达到生命的最高度。

  欲望是最深的陷阱,只有丢掉欲望,丢掉我们命运中的包袱,我们才能抵达人生的顶点。

习惯的哲理故事16

  戴着手套的猫,抓不到老鼠。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麦当劳总公司看好台湾市场。打算正式进军台湾岛之前,他们需要在当地先培训一批高级干部,于是进行公开的招考甄选。由于要求的标准颇高,许多初出茅庐的青年企业家都未能通过。

  经过一再筛选,一位名叫韩定国的某公司经理脱颖而出。最后一轮面试前,麦当劳的总裁和韩定国夫妇谈了三次,并且问了他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如果我们要你先去洗厕所,你会愿意吗?”韩定国还未及开口,一旁的韩太太便随意答道:“我们家的厕所一向都是由他洗的。”总裁大喜,免去了最后的面试,当场拍板录用了韩定国。

  后来韩定国才知道,麦当劳训练员工的第一堂课就是从洗厕所开始的,因为服务业的基本理论是“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只有先从卑微的工作开始做起,才有可能了解“以家为尊”的道理。韩定国后来所以能成为知名的企业家,就是因为一开始就能从卑微做起,干别人不愿干的事情。

  提示:“低就”未必低人一等。对于许多选择就业岗位的人们来说,首要的不是先瞄准好多么令人羡慕的岗位,而是一开始就树立好正常的就业观念。如果干什么都挑三拣四,或者以为选准一个岗位便可以一劳永逸,那么你就可能永远是真正的低人一等。正如台湾的女作家杏林子所说,“现将社会,昂首阔步,趾高气扬的人比比皆是,然而有资格骄傲的却不骄傲的人才是真正的高贵。”

习惯的哲理故事17

  清晨她打开门,发现自家的门口竟然多了一条死鱼,她感觉十分晦气,于是马上把它装在垃圾袋里扔了。过了一会儿,又有一条鱼躺在自家门口,她还是把鱼扔了, 为了抓住了那个恶作剧的人,她选择了待在不远处的楼梯口盯着。不久,一只猫走了过来,把嘴里的鱼放在门口,有些不舍地离开了。她看着那条鱼,想着那只自己 曾经救过的猫。

  ——也许你不喜欢 可是它已经给了你它认为最好的东西。珍惜所有对你好的人

习惯的哲理故事18

  1823年,大诗人拜仑已经开始失去欲望了,他的生活变得无聊,死一般的无聊。于是,他准备把自己的躯体献给战争。那年夏天,他跟着军队朝希腊进发,行军途中,他写信给诗人歌德,告诉他自己的苦恼。

  那年,拜仑35岁,风华正茂。而歌德已75岁高龄了。一个年轻的生命没有生活目标,没有情人,不想结婚,更不敢谈恋爱,将生活寄托于一场战争。而另一个垂垂老矣的生命却正准备向一个年轻的女人求婚,他的'情欲像一个年轻小伙一样旺盛。

  歌德是在拜仑的鼓励下向那个只有19岁的姑娘求婚的,他对这场有着巨大的年龄差距的爱情充满了万丈激情。

  事后得知的拜仑在异国他乡更加忧伤,他说自己是年轻的老人,而歌德是年老的年轻人。

  一年后,他在没有结果的战争中病死。临死前他对医生说:“我对生活早就烦透了,我来希腊,就是为了结束我所厌倦的生活,你们对我的挽救是徒劳的,请走开!”

  拜仑就这样死了。

  而高龄的歌德还在那个青春靓丽的女子怀里享受着生活,他的诗作一篇比一篇华丽而又激情万丈。

  让人迷失自己的有时是欲望,有时又是没有欲望。

  八旬高龄的国画大师齐白石在新凤霞造访时,盯着这位美丽的女子使劲看,让旁人也觉得太突兀。别人提醒他不能这样看一个女人,齐老说:“她美啊!”

  八旬的老人还有激情,不可思议,但又值得庆幸,为他的生命和艺术。

  欲望有时候是生命火焰的指示灯。欲望灭了,一切也就完了。

习惯的哲理故事19

  一天,我听说在弘益大学附近有一家很别致的餐厅,便想前往一探究竟。这是一家名叫“天边”的居酒屋(日式餐厅)。

  到了那里,你就会发现,它的确与众不同。在打开餐厅门的瞬间,便听到六七名迎宾职员的齐声招呼“欢迎光临!”就连厨房的师傅们也热情加入了饭厅服务员的行列,一齐问候顾客。我观察到,他们对每一位出入的顾客都是如此。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饭桌前的顾客称赞师傅的厨艺时,所有职员整齐如一地向着那位发出称赞的顾客送上90度的躬身行礼。服务生看到我们一行人准备碰杯,便走过来询问准备用什么祝酒词,且在将内容记下后走开了。随后,又到我们碰杯时,所有职员一齐呐喊我们的祝酒词。我不好意思地问,这样做是不是太麻烦了,回答是:“这就是我们店里的风格。”

  最让人惊讶的是,所有员工都是从早到晚拼命地干活,并且还能做到始终对客人保持微笑。出于好奇,我询问其中一名职员:“看你们工作得这么拼命,这里的薪水一定比别的地方高吧?”他回答:“薪水虽然高不到哪里去,但我们努力工作是因为我们有梦想。”

  接着,他指向餐厅的墙面。典雅的墙上贴着很多精致的卡片,他说每张卡片上都记载着一位职员的梦想。他自己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将来开一家自己的餐厅。

  后来我才知道,这家居酒屋的创始人叫大嶋启介,是一位35岁的年轻人。这家餐厅在日本已经很有名气了。在日本的自由之丘和涩谷等地方开有五家店面。弘大附近这家是海外的一号店。大嶋启介在著作《天边的朝礼》中写道:“成为天边职员的唯一条件就是,一定要有成为企业家的目标。”在成为天边的职员后,必须将自己的梦想贴在墙上,并且一定要写上实现这个目标的截止日期。

习惯的哲理故事20

  四兄弟在后花园移植了一株罕见的黑牡丹树,他们视之为珍宝,决定由四兄弟共同管理,每人轮流一天。为了能使黑牡丹树更地好成长早些开花,四兄弟都殷勤看护尽职尽责。

  首先由老大看管。他整日里围着黑牡丹树团团转,一遍又一遍地为黑牡丹树松土锄草拣去杂物,工作细致极了,一天下来累得满头大汗。

  第二天轮到老二,他一见提出了异议:“哪有这样松土锄草的,不小心把根部锄坏咋办?再说了,这几天高温闷热,气候干燥水份蒸发快,应多浇水才对呀。”说罢忙去挑来水把黑牡丹树给灌了个够呛。

  第三天刚破晓老三就出现在后花园,见到老二给树灌水马上提出反对意见:“唉呀呀,看你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哪有光浇水树能长大的道理?应当多上肥料才正确嘛。”话一落音就急匆匆地挑来一担农家肥一古脑儿给全施了下去。

  第四天一早老四接踵而至,他胸有成竹地对众兄弟说:“你们都太缺少经验了,要使花开得艳丽整枝是关键。呶,底部多余的叶子没用,养料全被它们抢走了!”说完不管x二十一,操起剪子把叶子几乎全给剪光。

  四兄弟各抒已见个个手忙脚乱。尽管他们满心期望着黑牡丹树早些开花,但事与愿违,不争气的黑牡丹花终于没有开成,几天以后,黑牡丹树就渐渐枯萎,不久就完全失去了生命力。

  ——请外行人来办事无异于瞎折腾,最终难免要把事情办糟的。

习惯的哲理故事21

  英国大英图书馆,是世界上著名的图书馆之一,里面的藏书非常丰富。1973年图书馆要搬家,从伦敦的旧馆搬到圣潘克拉斯新馆。当时,图书馆拥有藏书1300多万册,图书馆负责人一预算,仅搬运图书的运费就得600多万元。而图书馆刚刚建成,有一大笔债务,根本没有这么多钱用来搬运图书。怎么办?图书馆领导层为此召开会议,请大家想办法。有的说找银行贷款,有的说找富商赞助,有的说请x出面请义务工……但最终都被否定。

  有一天,一个名叫卡斯尔的图书管理员,找到馆长说出了自己的建议。馆长听后眉开眼笑,拍手叫好,并付诸行动。结果在两个月后,图书馆不花一分钱的运费就将图书全部运到了新馆。

  这得益于卡斯尔的金点子。卡斯尔建议让图书馆在媒体上发布了一则广告:“从即日开始,每个市民可以免费从大英图书馆旧馆借20本图书,借阅期限两个月,两个月后请到新馆归还图书。”结果,许多市民蜂拥而至,不到十天,就把图书馆所有藏书借光了。两个月后,读者纷纷到新馆归还图书来了。就这样,图书馆借用读者的力量搬了一次家。

  好风凭借力,送你上青云。卡斯尔让思维来了一个大转弯,成功地运用了借力而行的智慧。由读者“借书”,想到读者“搬书”,借读者之力,轻松地化解了难题。

  卡斯尔的智慧对我们职场中人颇有启示。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妨让思维转个弯,思路决定出路,借好力,借足力,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习惯的哲理故事22

  古时候,楚王手下有个叫作宋玉的大臣。宋玉相貌英俊,穿戴华丽,风流倜傥,又写得一手好文章,深得妇女们的倾慕。楚王欣赏他的才华,也很宠幸他,给他自由出入后宫的特权,以便宋玉能写出可供宠妃演唱的歌词来。

  但是宋玉这个人的品质实在不怎么样,他十分好色,仗着楚王的信赖,常到后宫中和楚王的妃子们接近。日久生情,竟跟妃子们私通起来。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一长,就有些风声走漏出去,影响很不好。

  楚国大夫登徒子是个刚直不阿的大臣,他也听到了一些不好的传闻,就去跟楚王进谏说道:“大王,宋玉这个人长得很好看,又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巧嘴,很能讨妇女们的喜欢。他又非常好色,不是个能洁身自好的人,您让他这样肆无忌惮地进出后宫,恐怕不太方便,要是万一惹出什么事来,岂不有损王室的威严?还是不要再让他接近妃子们了吧!”楚王听了,不禁有些心动。

  不知怎么的,这件事却传到了宋玉的耳朵里。他勃然大怒,气急败坏地跑到楚王那里去,先替自己辩解了一番,说自己实在冤枉,因为才学高又得到楚王的恩宠,所以遭到别人的嫉妒和陷害。接着他便开始说登徒子的坏话,声色俱厉地告诉楚王:“其实真正好色的人,正是登徒子本人啊!”

  楚王很吃惊,问道:“你这样说登徒子,有什么真凭实据吗?”

  宋玉得意地说开了:“证据确凿!登徒子的老婆是一个非常难看的丑女人,她有一头乱蓬蓬的头发,嘴是三瓣的,牙齿稀疏,弯腰驼背,走起路来是个罗圈腿,东倒西歪。她全身还长满了疥疮。就是这样一个丑到极点的女人,登徒子还十分喜欢她,跟她连生了5个儿子,这不正说明他好色到了严重程度了吗?”

习惯的哲理故事23

  高三那年暑假,我一个人去位于胶东半岛的崑嵛山区旅游。

  那天我遇到一座不高的小山,经过与地图的仔细对照后,我知道这座山的顶部有“老子道德经”的石刻。

  于是我决定爬上去,凭感觉,我认为自己完全可以用半天的时间到达山顶。

  根本没有路,我只能借助突出的岩石和疯长的青藤艰难攀爬。不断有松动的石块从我身边滚落,过程的艰险程度,远超出我的想象。

  途中,有那么几次,我几乎想放弃。但那个石刻牢牢地吸引了我,激励着年少狂妄的我继续。

  终于爬到山顶了,人却累得骨头散架。我坐在最高的一块石头上,一边喝水,一边很有成就感地四面眺望。突然,我发现,在山的另一侧,有一条路。

  一条青石铺成的台阶路,从山脚,缓缓地通向山顶。台阶的两侧有铁索做成的扶手,台阶上行走着游人,甚至有兜售矿泉水和纪念品的小贩。比起我刚才的狼狈相,这些人更象是在自家的花园里散步。

  显然,这才是一条登上山顶的正确的路。

  我的目标其实只是那个石刻,而不是探险和爬山。那么,我刚才的选择显然是一个错误。虽然最终还是爬上了山顶,但我却付出了比别的游人多出几倍的艰辛和时间。

  其实假如我多看一眼地图,或者找个当地人问一下,那么,我完全可以及早发现这条台阶路,而不必冒着生命危险,一个人在山的另一侧攀爬。但是我没有。年轻的自信和冲动,很多时候,其实是盲目的另一种解释。

  通向目标的路,有很多条。

  在这很多条中,有那么一条,无疑是最短、最安全、最快捷、最适合你的。只所以没有发现,只因为你的面前有一座山。这座山,暂时遮挡了你的视线。

  而那条路,其实就在山的另一侧。

  当然你还可以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如我艰难攀爬的那条。不过这需要过人的胆识、无畏的勇气和充足的时间,以及你对于这条路的了解和把握。而当时我的选择,却不过是一种急躁状态下的盲目罢了。这显然太过危险。

  人生短暂。

  当目标不可动摇,那么,先静下心来选择一条正确的路,远比不顾一切的盲目行动,要重要得多。

习惯的哲理故事24

  一个人开车迷了路,他边开车边查看地图,结果车陷在乡间小路边的壕沟里。他虽然没有受伤,但车却深深地陷在淤泥里了。看到不远处有一个小农舍,这个人便去求援。

  走进农舍小院,他发现根本没有汽车或其他现代化机械。马圈里惟一的牲口是头衰老的骡子。开车人本来以为农舍的主人会说这骡子太瘦弱不能帮忙。可农夫爽快地指着那头老骡子说:“没问题,沃里克可以把你的车拉出来!”

  开车人看了看憔悴的骡子,担心地问:“你确定它能行?这附近可有其他农场?”“住在这附近的只有我一个人。别担心,老沃里克能胜任。”农夫自信地说。

  农夫把绳子一端固定在汽车上,另一端固定在骡子身上。一边在空中把鞭子抽得“啪啪”响,一边大声吆喝,“拉啊,夫兰德!拉啊,杰克!拉啊,泰迪!拉啊,沃里克!”没多一会儿,小轿车就被老沃里克毫不费力地拉了出来。

  开车人又惊又喜。再三谢过农夫后,他忍不住问,“你赶沃里克的时候,为什么要装作还赶着其他骡子的样子?你喊沃里克之前,为什么还喊了那么多别的名字呢?"

  农夫拍了拍老骡子,笑着说,“我喊的都是我原来那些骡子的名字,它们以前都和老沃里克一起拉过车。老沃里克是头瞎骡子,只要它以为自己在队伍之中,有朋友帮忙,干活就特别有劲,连年轻力壮的骡子都比不过它。”

习惯的哲理故事25

  学习是一种习惯

  明朝万历年间,北方的女真为患。皇帝为了要抗御强敌,巩固北方边防决心修筑万里长城。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却早已年久先修,其中“天下第一关”的题字中的“一”字,已经脱落看不清了。

  召集各地书法名家,希望重新把“一”书写出来。各地名士闻讯,纷纷前来挥墨,但是依旧没有一人的字能够表达“天下第一关”的原味。皇帝于是再下诏书,重金征集合格作品。经过严格的筛选,最后中选的海关附近一家,客栈的店小二所写的“一”。

  在题字当天,会场被挤得水泄不通,官家也早就备妥了笔墨纸砚,等候店小二前来挥毫。只见他抬头看着山海关的牌楼,舍弃了狼豪大笔不用,拿起一块抹布往注台里一沾,大喝一声:“一!”十分干净利落,立刻写出绝妙的“一”字。旁观者无不惊叹,有人好奇地问他:“你为何写得如何精妙?”店小二摸摸脑袋,害羞地答道:“其实,我想不出什么秘诀,我只是在这里当了30多年的店小二,每当我在擦桌子时,我就望着牌楼上的‘一’字,一挥一擦,仅此而已。”

  原来,这位店小二的工作地点,正好面对山海关的城门,每当他弯下腰,拿起抹布清理桌上的油污时,抬头刚好看到“天下第一关”的“一”字。因此,他不由自主地天天看、天天练习这个“一”字,数十年如一日,久而久之,他就能把这个“一”字临摹得炉火纯青了。

  这个故事,道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熟练才能精通。那些在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物,尽管他们的工作五花八门,成就大小不一,却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勤奋。读书、学习也一样没有任何诀窍和捷径,只要坚持学、坚持练,日久必成。

习惯的哲理故事26

  1840 年 2 月,在德国杜伊茨一个黑洞洞的军营暗堡里,一个婴儿诞生了。

  他,就是后来成为国际干活动家的奥古斯特·倍倍尔。

  倍倍尔出身贫寒,父母早亡,为了谋生,他十四岁就进了一个手工作坊当上镟工学徒。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德国,手工工场正向着机器生产过渡,资本主义在迅速发展。资本家为了加强竞争,残酷地从工人和学徒身上榨取血汗。倍倍尔的学徒生活当然逃脱不了整个社会环境的制约。他每天早晨五点钟开始干活,一直干到晚上七点,中间没有休息。他唯一能够外出的时间是星期天上午——作坊主准许他上教堂做礼拜。倍倍尔像一只囚禁在笼子里的小鸟,当然不愿将仅有的“自由”时间消磨在教堂里。为了免被识破,他总是先去教堂打听唱哪首赞美诗,由哪个牧师讲道,然后溜出去游玩。

  有一个星期天遇到了不测。吃晚饭时,作坊主问他:“倍倍尔,今天去教堂了吗?”

  “去了!”他大胆地回答。

  “唱的是什么赞美诗?”

  “第十五号赞美诗。”这一说,引得作坊主的两个女儿在一旁咯咯地笑了起来。

  “哪位牧师讲道?”

  “马丁牧师”。又答错了,引起哄堂大笑。原来,这天上午,倍倍尔到教堂的时候,因为太早,教堂职员还没有把当天的赞美诗的号码挂出来,倍倍尔看到的是上一次的号码。

  由于这个疏忽,作坊主再也不允许他上教堂了。从此,倍倍尔丧失了仅有的这一点“自由”时间。

习惯的哲理故事27

  成功来自于你对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事业的专注——而非来自对每一偶然事情的挑战。

  一个商人需要一个小伙计,他在商店的窗户上贴了一张独特的广告:“招聘:一个能自我克制的男士。每星期40美元,合适者可以拿60美元。”“自我克制”这个术语引起了争论,这引起了小伙子们的思考,也引起了父母们的思考,自然也引来了众多求职者。

  每个求职者都要经过一个特别的考试。卡特也来应聘,他忐忑地等待着,终于,该他出场了。

  “能阅读吗?”

  “能,先生。”

  “你能读一读这一段吗?”他把一张报纸放在卡特的面前。

  “可以,先生。”

  “你能一刻不停顿地朗读吗?”

  “可以,先生。”

  “很好,跟我来。”商人把卡特带到他的私人办公室,然后把门关上。他把这张报纸送到卡特手上,上面印着卡特答应不停顿地读完的那一段文字。

  阅读刚一开始,商人就放出6只可爱的小狗,小狗跑到卡特的脚边。这太过分了。许多应聘者都因经受不住诱惑要看看美丽的小狗,视线离开了阅读材料,因此而被淘汰。但是,卡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角色,在排在他前面的70个人失败之后,他不受诱惑一口气读完了材料。

  商人很高兴,他问卡特:“你在读书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你脚边的小狗吗?”

  卡特答道:“对,先生。”

  “我想你应该知道它们的存在,对吗?”

  “对,先生。”

  “那么,为什么你不看一看它们?”

  “因为我告诉过你我要不停顿地读完这一段。”

  “你总是遵守你的诺言吗?”

  “的确是,我总是努力地去做,先生。”

  商人在办公室里来回走着,突然高兴地说道:“你就是我想要的人。”

  提示:专注于你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成功的第一大要素,年轻人只有善于克制自己,把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完成自己的职责,才有成功的希望。

习惯的哲理故事28

  有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小孩苦恼,都已经十六岁了,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禅师,请求这位禅师帮他训练他的小孩。

  禅师说:“你把小孩留在我这里三个月,这三个月你都不可以来看他。三个月后,我一定可以把你的小孩训练成一个真正的男人。”

  三个月后,小孩的父亲来接回小孩。

  禅师安排了一场空手道比赛采向这位父亲展示这三个月的训练成果。被安排与小孩对打的是一位空手道教练。只见教练一出手,这小孩便应声倒地。但是小孩刚倒地便立刻又站起来接受挑战。倒下去又站起来……如此来来x总共十六次。

  禅师问父亲:“你觉得你小孩的表现够不够男子气概?”

  “我简直羞愧死了,想不到我送他来这里受训三个月,我所看到的结果是他这么不经打,被人一打就倒。”父亲回答。

  禅师说:“我很遗憾你只看到表面的胜负,你有没有看到你儿子那种倒下去立刻又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气概。”

习惯的哲理故事29

  在美国,有一个黑人青年,他在一个环境很差的贫民窟里长大。他的童年缺乏教育和指导,跟别的坏孩子学会了逃学、破坏财物和吸毒。他刚满十二岁就因盗窃一家商店被逮捕;十五岁时因为企图插开办公室里的保险箱,再次被逮捕;后来,又因为参与对邻近的一家酒吧的武装打劫,他作为成年犯第三次被送进监狱。

  一天,监狱里一个年老的无期徒刑犯看到他在打垒球,便对他说:”你是有能力的,你有机会做些你自己的事,不要自暴自弃。”

  年轻人反复思索老囚犯的这席话,作出了决定:虽然他还在监狱里,但他突然意识到他具有一个囚犯能拥有的最大自由:他能够选择出狱之后干什么;他能够选择不再成为恶棍;他能够选择重新做人,当一个垒球手。

  五年后,这个年轻人成了明星赛中底特律老虎队的队员。底特律垒球队当时的领队马丁在友谊比赛时访问过监狱,由于他的努力使年轻人假释出狱。不到一年,年轻人就成了垒球队的主力队员。

  自由是我们人人都有的,它存在于自由选择的绝对权利之中,我们所有的人都有这种权利。虽然你失败了但你拥有自由,拥有选择的自由,这已经是失败给你的最大恩赐了。

习惯的哲理故事30

  公孙弘在汉武帝时曾任宰相,从一介贫寒布衣到位高权重的宰相,公孙弘走的是以退为进的路线。

  公孙弘曾担任狱吏,因为过失而被撤职。回家后他发愤苦读,六十岁时被汉武帝以贤良征为博士,出使匈奴时,因为陈述情况不符合皇帝心意而免职。七十岁时,公孙弘再次被征为文学儒士,因为博学多才,很快被提升为左内史。

  公孙弘见闻博广,每当议事时,他总是先把事情详细陈述出来,然后让皇帝自己去选择,如果遇到不同意见或者遭到同僚们的驳斥,公孙弘亦不争不辩。

  公孙弘位高权重,生活上却很节俭,常盖布被,一时传为美谈。时任主爵都尉的汲黯有些看不惯,于是对武帝说:弘位三公,俸禄甚多,然为布盖,此诈也。汲黯认为公孙弘是哗众取宠,没有必要装节约。公孙弘听了也不争辩。

  武帝就问他,汲黯说的是不是事实呀,你怎么不争辩呢?公孙弘老老实实地回答:汲黯说的是事实,但武帝却认为公孙弘是谦让,对他很信任。

  有一次,公孙弘和众大臣在朝廷外商议事情,可是上朝奏请皇帝定夺时,公孙弘临时改变了想法,所陈述的事情与众大臣意见不符。汲黯很生气,当庭斥责公孙弘: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背之,不忠。汲黯认为,你和我们商议了,就得按商议的结果奏明皇帝,可你却临时背叛了众人的意思,实在是不忠呀。

  面对汲黯的指责和众人的误解,公孙弘也不争辩,默默地独自承受着。后来,皇帝就问公孙弘,“事实证明你所陈述的事情是对的,可当大臣们诘难你的时候,你为什么不争辩呢?”公孙弘淡定地答道: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汉武帝听了连连点头,认为公孙弘很谦虚。

  公孙弘出身贫寒,面对仕途沉浮宠辱不惊,与人交往不计小节,最终封侯拜相,靠的却是不争的智慧。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不争是一种智慧,不争才会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习惯的哲理故事31

  十四世纪,在现今比利时一带,有一位名叫雷纳德三世的国王。后来,他的弟弟爱德华发动x,夺取了王位。

  爱德华把雷纳德关在一个房间里,并且许诺,只要雷纳德能走出这个房间,就给他自由。这个房间有门有窗,并没有人把守,而且门窗都是开着的。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出入这些门窗根本不是问题,但对于雷纳德来说,却比登天还难——因为雷纳德患了肥胖症,体形庞大,他的身体无法通过这些正常大小的门窗。雷纳德要走出房间获得自由,办法只有一个:节食减肥。

  但爱德华深知雷纳德的弱点,每天送最好的食物给他吃。雷纳德禁不起诱惑,来者不拒,他的体重不减反增,体型变得越来越庞大了。就这样,雷纳德在这个敞开门窗的房间里一直待了10年,直至最后病死。

  【温馨提示】

  很多时候,关押人的囚笼,不是那有形的墙壁,而是来自内心深处那无形的欲望。

习惯的哲理故事32

  狮子让一只豹子管理10只狼,并给他们分发食物。

  豹子领到肉之后,把肉x均分成了11份,自己要了一份,其他给了10只狼。这10只狼都感觉自己分的少,合起伙来跟豹子唱对台戏。虽然一只狼打不过豹子,但10只狼豹子却没法应付了。豹子灰溜溜的找狮子辞职。

  狮子说,看我的,我教你如何提高管理水x!

  狮子把肉分成了11份,大小不一,自己先挑了最大的一份,然后傲然对其他狼说:你们自己讨论这些肉怎么分。为了争夺到大点的肉,狼群沸腾了,恶狠狠的互相攻击,全然不顾自己连x均的那点肉都没拿到。

  豹子钦佩的问狮子,这是什么管理法则?狮子微微一笑,听说过绩效工资吗?

  第二天,狮子依然把肉分成11块,自己却挑走了2块,然后傲然对其他狼说:你们自己讨论这些肉怎么分。10只狼看了看9块肉,飞快的抢夺起来,一口肉,一口曾经的同伴,直到最后留下一只弱小的狼倒在地上奄奄一息。

  豹子钦佩的问狮子,这又是什么管理法则?狮子微微一笑,听说过末位淘汰法吗?

  第三天,狮子把肉分成2块,自己却挑走了1块,然后傲然对其他狼说:你们自己讨论这些肉怎么分。群狼争夺起来,最后一只最强壮的狼打败所有狼,大摇大摆的开始享用它的战利品。狼吃饱以后才允许其它狼再来吃,这些狼都成了它的小弟,恭敬的服从它的管理,按照顺序来享用它的残羹。从此狮子只需管理一只狼,只需分配给它食物,其它的再不操心。

  豹子钦佩的问狮子,这回你的用的是什么管理法则?狮子微微一笑,听说过竞争上岗吗?

  第四天,狮子把肉分成5份,自己拿了3份,然后把1份分成9小份,对狼们说:每个都领一小份,我考察你们,最后决定最优秀的可以额外获得那份最大的。然后狼群们迅速拿了各自的那块,各自考虑了一番,有些狼拿出来了自己那份的一部分来给狮子,有只狼把全部都上交给了狮子,却换回来的优秀员工奖励——那块大肉。狮子得到了全部80%的肉。

  豹子这时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问狮子这是什么管理法则?狮子微微一笑,听说过官场规则吗?

  最后一天,狮子把肉全占了,然后让狼去吃草。因为之前的竞争,狼群已经无力再战了,于是只逆来顺受。豹子钦佩的问狮子,这个管理法则怎么说?狮子微微一笑,听说过和谐社会吗?

习惯的哲理故事33

  英国劳埃德保险公司曾从拍卖市场买下一艘船,这艘船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触礁,13次起火,207次被风暴扭断桅杆,然而它从没有沉没过。

  劳埃德保险公司基于它不可思议的经历及在保费方面给带来的可观收益,最后决定把它从荷兰买回来捐给国家。现在这艘船就停泊在英国萨伦港的国家船舶博物馆里。

  不过,使这艘船名扬天下的却是一名来此观光的律师。当时,他刚打输了一场官司,委托人也于不久前自杀了。尽管这不是他的第一次失败辩护,也不是他遇到的第一例自杀事件,然而,每当遇到这样的事情,他总有一种负罪感。他不知该怎样安慰这些在生意场上遭受了不幸的人。

  当他在萨伦船舶博物馆看到这艘船时,忽然有一种想法,为什么不让他们来参观参观这艘船呢?于是,他就把这艘船的历史抄下来和这艘船的照片一起挂在他的律师事务所里,每当商界的委托人请他辩护,无论输赢,他都建议他们去看看这艘船。

  它使我们知道:在大海上航行的船没有不带伤的。

  人生哲理:

  虽然屡遭挫折,却能够坚强地百折不挠地挺住,这就是成功的秘密。

习惯的哲理故事34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都还赤着双脚走路。

  有一次,一位国王忽然心血来潮,要到那些偏远的乡间旅行。结果因为道路崎岖不x,遍地碎石子,硌得国王双脚疼痛难忍而败兴而归。等回宫后,气急败坏的国王一边揉着青紫的双脚,一边愤愤不x地下了一道圣旨:“把全国的道路给我用牛皮铺起来!”而且他还颇有“人文关怀”,认为这样大动干戈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国百姓的双脚着想……于是越想越觉得应该铺路。

  可问题是就是把全国的牛都杀掉,也不够用来铺路。然而圣旨如山倒,谁敢不从?于是百姓们只得摇头叹息。这时,有一位聪明的仆人斗胆向国王进言说:“与其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牛,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双脚呢?”国王如梦方醒。

  据说,这就是皮鞋的来历。

习惯的哲理故事35

  大学毕业初期,小A对干哪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由于求学时期的窘迫,她的工作方向是向“钱”看。小A毕业后的五六年,几乎是每年换一个工作。先是在办公室当文秘,一年后保健品很红火,就应聘到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去当推销员。没干多久,保健品就臭了街。这时有位朋友拉她去一家营销策划公司,月薪还不错,于是她第二天就去报到上班了。这回干了一年,收入虽然比以前多了些,但离脱贫致富还有很大距离。

  一次偶然的机会碰上一位老同学,他开了一家小贸易公司,从广东往北京倒腾一些热门商品,“钱”景诱人,正需要帮手。小A毫不犹豫地加盟他的贸易公司。半年后,公司生意转淡,她去了一家广告公司。没过多久,满街都是拉广告的业务人员,她又去报社当记者……

  每次只要去别的公司能赚到比原先那家公司更多的钱,她都会欣然前往,这样折腾来折腾去,虽然也赚到了一些小钱,生活得到了些许改善,可是每每静下心来,却会发现:自己其实一事无成……

习惯的哲理故事36

  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到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他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

习惯的哲理故事37

  有一天,庄子在濮水边上钓鱼,正好楚威王派来两位大臣,要请庄子到他的朝中,做楚国的宰相。

  庄子一点也不动心,仍旧握着钓竿,反问那两位大臣:我听说贵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一直将它供奉在庙堂上;你想那只神龟,是愿意死了被供奉起来,还是宁愿活在地上到处爬?

  两位大臣都说:宁愿活着在地上爬。

  庄子说:是啦!你们请回吧!我也宁愿在地上自由自在的走。

  启示:

  庄子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学者,他一生不求名利,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所以当楚国的国君要请他去当宰相,他立刻拒绝了。

  自由,是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争取的;法国人为了自由而革命,美国人也为争自由

  而革命。现在我们生活在宝岛台湾,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相反的,要是我们被关在铁幕里,一点自由也没有,非常可怜。在铁笼子里的动物也还是千方百计设法逃出铁笼子,争取自由,这就证明了自由的可贵。

  庄子的人物生x: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

  庄周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只在不长的时间里做过管漆园的小官。

  庄子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行过分析批判。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小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你赶快给我走开,不要侮辱我。我宁愿象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快乐,也不受一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让我永远自由快乐。”

  庄周的才学不可小视,然而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后厌恶仕途,隐居著书,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道教祖师、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他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聃的思想,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习惯的哲理故事38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有个渔夫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爱不释手。然而,珍珠上面有一个小黑点。渔夫想,如能将小黑点去掉,珍珠将变成无价之宝。于是,它就用刀子把黑点刮掉。可是,刮掉一层,黑点仍在,再刮一层,黑点还在,刮到最后,黑点没了,珍珠也不复存在。

  人们往往坚持完美而扔掉了一些他们原本可以有的东西,但他们是不可能拥有完美的,虽然他们还在永远找不到完美的地方到处搜寻。

  想追求完美无缺的事物,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种愿望落空也是经常发生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相比较而存在,即便是最好的,也不等于是最完美的。

  提示:高标准自然是美好的愿望,但是楼外有楼,天外有天,凡事宜从实际出发。

习惯的哲理故事39

  弟子前去拜见禅师,问道:“师傅,为什么我觉得自己这些年来总是进境缓慢,难以突破?”

  禅师笑着说:“我来给你倒杯水喝吧!”于是就拿起桌上的茶壶,往杯子里倒水。水块满了,但禅师却仍不罢手,依旧往杯里注水。

  弟子提醒他:“杯子已经满了。”禅师意味深长地对弟子说:“再倒一些吧,说不定能更多一些呢!”

  弟子笑着说:“杯子已经满了,您再怎么倒也不能增加杯里的水。”

  禅师叹道:“说得有道理呀!其实不仅是倒水如此,学业进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弟子听了心头一震,自言自语说道:“是啊!人生也是这样的道理,心里装的东西太多了,自然就装不进其它的了!”

  禅师看他有所醒悟,便笑着说:“是啊!很多人只想着往心里装更多的东西,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但是他们越是这样想,就越不能得到,因为他们的心已经满了,怎么能装进去东西呢?倘若心中的那只杯子装满了杂念,我们就会陷入精神上的老化,变得无法接受新事物,无法更新我们的所思所悟。学业的进境更是如此,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不能时常清理固有思维,接受新观点,那么必然会难以突破本来的自我。”

  禅思禅悟:心就像一个容器,也有自己的容量。要想把新的东西装进去,只有把原来的旧东西倒掉。你的心装了多少杂念?又装了多少美好的事物呢?既然心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如让我们的心中拥有更多美好的东西,而少一些忧伤与烦恼。

习惯的哲理故事40

  阿涓系多年前我在南方部制衣厂工作,所认识的一个朋友,虽彼此已失去联络,但她的节俭,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

  我在商务部门,阿涓是车衣工,常常必须到我的工作场所领取针、线、商标、洗标或裁片等等……。有时会驻足与我聊上几句,我们因而相识。

  厂方供应伙食,每个月从薪资扣几百元的伙食费,假使不想搭伙,可以自备便当来工厂厨房蒸。阿涓总是自己带便当,但她的便当盒里面,只有菜没有饭。工厂用餐系采取自助餐式,每个人凭餐券端餐盘排队分发菜肴,饭和汤则自由取用,此即是阿涓便当盒只有菜的原因。不过这不足为奇,很多自己带便当的同事都如此。

  阿涓高人一等的俭约术,是我逐渐与她熟稔之后,才真正见识到,而且她们是全家力行。

  某个夏日的星期天,阿涓邀我至她家玩,盛情难却之下,跟她一起来到位于城郊的家。

  阿涓的家是一条小巷弄里的一幢老旧公寓,我走在她的后头,喘吁吁地踩着狭窄的阶梯步上五楼。阳台上杂乱的摆着一堆鞋子、拖鞋。屋内由于采光不佳,即使大白天也显得十分幽暗。映入眼帘的是满布壁纸的墙壁。客厅几乎没有什么摆设,简直可用“家徒四壁”来形容。

  一套皮开肉绽的沙发,据她说是原本让人丢弃在马路旁的空地,被他出门散步的老爸发现宝物般,跑回家差遣几个儿子帮忙抬回家里。柜子上的电视机,屏幕不时沙沙响,显然已有年岁。两架叶片有缺角的电风扇,吃力地转动着,吱吱嘎嘎的发出哀叫声。

  三十坪左右的小公寓,挨挨挤挤的住着一家八口。据阿涓说某次她老哥带回初识不久的女友到家里,看到这幕凄惨的景象,吓得跟他从此说再见。

  原本我以为他们家一定过得很清苦,后来才知道他们另有两间位于城市黄金地段的电梯大厦租给别人。何以舍新潮的电梯华厦不住,一家人却窝在破旧公寓?原来是为了收取昂贵的房租。而他们有如今这个局面,也是全家奉行不渝“大富由天,小富由俭”这句座右铭的成果。简简单过日子,已成为他们的生活乐趣。阿涓说她爸有句口头禅:“富贵转眼过,金钱永留存。”

  不过他们家这副不修边幅的穷酸样,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据阿涓说整栋公寓住户都曾遭小偷光顾,唯独她家始终幸免。

  阿涓的妈烹饪手艺不错,我在她家受到热忱的招待。饭后水果是西瓜,切好的西瓜每人分一片。我把吃完剩下的瓜皮,正要往垃圾桶丢,被阿涓的妈眼尖接个正着,原来他们家的习惯,白色的瓜肉,削下来可以煮一道可口退火的清汤。

  据阿涓说,在那个五爪苹果还很昂贵的年代,她妈妈有一次为了庆祝家中某人生日,特地从菜市面买回一个苹果,切成八小块,每人分一块,虽然一丁点儿的果肉,还不够塞牙缝,然而“不患寡患不均”,至少家中每一份子都尝到苹果的滋味。

  我到盥洗室如厕,发现他们家上完一号,没有立即冲水的习惯。事后才听阿涓说,他们的家规,除了大号之后马上冲水,尿尿得要等到一定的“浓”度,才可以冲马桶。每天一清早,阿涓的妈先上完一号,就会吆喝其它的家人,陆续来上,俟全家都解决了,才一并冲马桶。这般省水费的功夫,真是令人瞠目结舌。我诧异如正如书上所言“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他们一家人,可能早已习惯这股气味。

  阿涓一家人始终将“俭约”奉为家训,且乐在其中。家里从来没有饭后馊水,因为他们总会喝下最后一滴菜汁,绝不浪费。

  阿涓说,他们家人户外散步,还有一项寻宝任务,举凡垃圾堆里的旧电器、旧家具,只要还可以使用,必定会视若珍宝,想办法搬回家。我打趣说,像他们这样热中资源回收,环保单位应当颁发一块匾额嘉勉才对。

  我曾在工厂午休时间,看见阿涓正经八百的埋头记载她一天的支出事项:买青菜七元,茶叶蛋五元,打公用电话用掉一元……。时下很多年轻人,追流行,赶时髦;花钱如流水,刷卡刷到爆。倘若知道有阿涓这号人物,一定会将她视为外星人。

  而今我离开那一家工厂已经多年,和阿涓也早已失去联络,但阿涓和她的家人始终让我记忆深刻。近几年,景气直下挫,百业萧条,到处一片冷飕飕。我敢臆测,这一波寒流,绝对打不倒阿涓他们一家人。

习惯的哲理故事41

  男人的魅力不在于有多少钱,长得有多帅,而是遇事有多大担当。 女人的魅力不在于长得多漂亮,而是有温柔善良的性格和一颗宽容的心!人和人相遇,靠的是一点缘分。人和人相处,靠的是一点诚意。 思念别人是一种温馨。被别人思念是一种幸福,最难的是相知,最苦的是等待,最美的是幸福,缘是天意,份是人为 。 知音是贴切的默契。知己是完美的深交。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对不起谁。只有谁不懂得珍惜谁。 生活中,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自然而然留在身边的,才是最真,最长久的。真正的耳聪是能听到心声,真正的目明是 能透视心灵。看到,不等于看见;看见,不等于看清;看清,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透;看透,不等于看开。当我们知道脸面是最不重要的时候,我们就真正 成长了。 相遇最美,今生能相遇就无比幸福,无论是擦肩而过,和谐共事,相扶相持,相约百年都十分的珍贵,永远珍惜这份美好。 感谢我今生相遇的每个人!

【习惯的哲理故事】相关文章:

习惯的哲理小故事03-12

被习惯绑住的大象哲理故事09-16

打破习惯才能创新哲理故事05-24

哲理故事:打破习惯才能创新07-25

优秀是一种习惯的哲理故事09-04

关于学习是一种习惯哲理故事11-18

人生寓言哲理小故事:习惯决定一生08-13

英语哲理故事哲理故事09-23

习惯的故事作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