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在人云亦云的人生哲理故事

时间:2022-09-07 09:05:33 哲理故事 我要投稿

有多少人在人云亦云的人生哲理故事(精选6篇)

  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生动的,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多少人在人云亦云的人生哲理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有多少人在人云亦云的人生哲理故事(精选6篇)

  有多少人在人云亦云的人生哲理故事 篇1

  别人怎么说,也就跟着怎么说,这就是人云亦云。随着QQ、微信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云亦云的更是不在少数了。

  从正向看,人云亦云是人们有着共享心理;从反向看,说明缺乏主见、爱跟风的人大有人在。这种跟风,表现为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孰真孰假从不探究,毫不负责地将自己都有所怀疑的消息传播出去。这样的人云亦云,在一定程度上,是足以左右视听、混淆黑白的。

  说到跟风和人云亦云,想起了苏格拉底通过一个苹果教育学生坚持真理的故事:一天,他拿着一个苹果,慢慢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然后,他回到讲台上,举着苹果问:“有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道?”

  一位学生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儿!”苏格拉底又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

  苏格拉底再次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说:“请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味道。”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味道了吗?”这次绝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

  片刻之后,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嘻笑,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透视历史事件来到现实生活,特别是现代网络生活,又该有多少人云亦云!比如“上海女孩蹲着等地铁”事件,就带出了许多议论和闲说。照片上,两个女孩蹲着等地铁,既没有不规范候车行为,也没有妨碍他人。却有网民评价说,在公共场合蹲着,有失教养。

  如此一来,一批缺少独立思维能力、跟惯了风的人,也就“道德、教养”地评判起来,这样的人云亦云,暴露的恰恰是这些人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准。

  如此这般鹦鹉学舌,随声附和,盲从随众,将真理和道义丢在了一边的人云亦云,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这样的人云亦云,最直接的功效就是:扰乱视听,混淆是非,损人不利己。

  一个人,只有在人云亦云的氛围中,不为表象迷惑,不为压力改变,用眼睛观察世界,用头脑思考问题,抛弃急功近利,驱除患得患失,独善其身,坚持真理,才能够有所作为,有所成长。

  有多少人在人云亦云的人生哲理故事 篇2

  一群喜鹊在女儿山的树上筑了巢,在里面养育了喜鹊宝宝。它们天天寻找食物、抚育宝宝,过着辛勤的生活在山洞里,一点都不怕风。

  有一次,一只老虎从灌木丛中窜出来觅食。它瞪大一双眼睛,高声吼叫起来。老虎真不愧是兽中之王,它这一吼,直吼得山摇地动、风起云涌、草木震颤。

  喜鹊的巢被老虎这一吼,又随着树剧烈地摇动起来。喜鹊们害怕极了,却又想不出办法,就只好聚集在一起,站在树上大声嚷叫:“不得了了,不得了了,老虎来了,这可怎么办哪!不好了,不好了!……”附近的八哥听到喜鹊们叫得热闹,不禁又想学了,它们从山洞里钻出来,不管三七二十一也扯开嗓子乱叫:“不好了,不好了,老虎来了!……”

  这时候,一只寒鸦经过,听到一片吵闹之声,就过来看个究竟。它好奇地问喜鹊说:“老虎是在地上行走的动物,你们却在天上飞,它能把你们怎么样呢,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大声嚷叫?”喜鹊回答:“老虎大声吼叫引起了风,我们怕风会把我们的巢吹掉了。”寒鸦又回头去问八哥,八哥“我们、我们……”了几声,无以作答。寒鸦笑了,说道:“喜鹊因为在树上筑巢,所以害怕风吹,畏惧老虎。可是你们住在山洞里,跟老虎完全井水不犯河水,一点利害关系也没有,为什么也要跟着乱叫呢?”

  八哥一点主见也没有,只懂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也不管对不对,以至于闹出了笑话。我们做人也是一样,一定要独立思考,自己拿主意,不盲目附和人家。不然,就会像人云亦云的八哥一样可悲又可笑了。

  有多少人在人云亦云的人生哲理故事 篇3

  某单位有一位中年职工老王,好打听事儿,而且挺信实,凡是听见了新鲜事儿还准得传播下去,人送外号“大喇叭”。

  这个单位还有另一位中年职工老张,挺能说、爱逗,经常凭空“制造”一些“新闻”。

  有一天,老王干活时不小心碰伤了手指,忙去单位医务室包扎。恰巧此时老张也去开药,他看见老王伤了手指,还掉了一块儿肉。就有意无意地说了一句:“听说某某医院自制了一种外伤药,叫什么‘生长膏’,抹上以后很快就能长出新肉来。”

  老王处理好了伤口,返回车间后立即对同事们“宣传”起了生长膏的妙处。有一个年轻徒弟爱较真,他就问老王:“师傅,那得抹几次呀!”

  “记住,挺多抹三次!要是抹多了,长出来一个肉橛子多碍事呀!”老王煞有介事地告诉徒弟,就像他见过这种生长膏似的。

  第二天,年轻徒弟碰见老张,又缠着他问:“张师傅,你说的那种生长膏,在哪儿可以买到呀?”

  老张瞪大眼睛看了一会儿年轻徒弟,摇了摇头说:“大喇叭的传言你也敢信?”随后他又笑着说:“玩笑岂能当真?以后遇事要多用用这儿,千万别像你师傅那样人云亦云。”说着,用食指点了点太阳穴。

  有多少人在人云亦云的人生哲理故事 篇4

  喂,你这是怎么了?狼问兔子。

  我得尽快地逃跑,越快越好。兔子上气不接下气地边说边跑,已跑得无影无踪了。

  狼抓了一下后脑壳,心想:兔子那么拼命地逃跑,肯定有它的原因。

  我最好也赶快逃跑。想到这里,它也赶快撒开腿,跟在兔子后面跑了。

  正当狼过河时,又遇到一只猴子。猴子问道:

  狼兄弟,你这么急急忙忙地上哪儿去呀?

  我得尽快逃跑,越快越好!狼边说边跑。转眼已到大草原那边了。

  唔,这可有点不对劲!猴子想,像狼那样滑头的家伙也会这样拼命地逃跑,一定是哪里出了什么事情,我还是跟着赶快逃跑为好。想到这里,猴子也拔腿就跑,紧紧地跟着前面那只狼。猴子跑了一段路,又遇到一只熊。这只熊正在捕鱼,它见到猴子正拼命地奔跑过来,便吃惊地抬起头来问道:

  喂,猴子兄弟,干吗如此慌张?

  我得尽快逃跑……后面的话,熊再也听不清,因为猴子早已跑远了。

  啊呀!熊想,我这位猴子兄弟都如此慌慌张张,那肯定是已到了不得不逃跑的最后时刻了。快,得赶快回家,万分火急!想到这里,它立即摇摇晃晃地跟在猴子后面跑了起来。

  跑了一阵,熊才追上它的猴子朋友,只见它正蹲着后腿,坐在草原中央;离它不远,坐着狼;再过去一点正坐着那只气喘吁吁的兔子。熊跑上前去,万分惊讶地问道:你们怎么都坐在这里不动了?我还以为,你一定有什么急事呢。为了什么,猴子兄弟?你干吗这么拼命地跑?

  呵!猴子答道,我是看到狼从我身边跑过。当时我便想,小心为妙,快跑!于是,我也就跟着逃跑起来了。如果你想确切地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那我们还得问问狼。喂,狼,你干吗那么拼命地跑?

  我也不知道。狼答道,我看到兔子从边上跑过,为了谨慎起见,我也就跟在它后面跑了。你们去问问兔子吧,为什么它那么急急忙忙地奔跑。

  三位朋友来到兔子跟前,只见兔子还上气不接下气地直喘。

  刚才你干吗如此拼命地跑?熊问道。它对这件事非常恼火。

  唔,兔子答道,刚才我正在啃柳树叶的嫩头,突然‘轰’地一声,一大团雪从棕树上掉下来。当时,可把我吓了一大跳,我就赶快逃跑了;那团雪差一点打在我的头上。想到此事,我现在还吓得要命。

  熊、狼和猴子一听就明白了,它们使劲的嘲笑着兔子,笑啊笑啊,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有多少人在人云亦云的人生哲理故事 篇5

  小时候上语文课,我是答问题的一把好手。

  当时有篇课文,讲述了一个被老板虐待的童工给爷爷写信的故事,当然,信被发现了,没寄出去。老师上课时让我们讨论了一个假设性问题:“如果老板没发现信,爷爷最后会不会来接小童工?”

  小伙伴们七嘴八舌,纷纷说出各自的答案和理由。答案似乎也不复杂,有人说爷爷最后会来接小童工会,有人说不会,毫无疑问,后者占多数,我也不例外。

  我在教材全解上找到了类似问题的几种答案,其中一个是:“不会,因为他的信上没贴邮票”。其他几个答案早就被同学们用类似的话回答过,只剩这一个。我很激动,觉得自己像发现了诸神的宝藏,便一直高举着手,希望能得到陈述这个非凡答案的机会。这个答案太与众不同了,既切合内容,又符合实际,更重要的是还没人从这个角度切入回答呢。

  然后我听见老师叫了我的名字。

  然后我自信地说出这个答案,期待着得到众人的佩服和老师的赞扬。这几乎是我回答问题后的“标准待遇”。

  但那一次没有。

  我听见了哄笑声,看起来大家都觉得我的答案太傻了。那时我觉得自己像极了班上那个奇怪的孩子。他的答案没错,但听起来总那么奇怪。

  想起童话里狐狸和小兔子的故事。狐狸骗了小兔子之后为什么自己也没有好下场?他会说,因为狐狸智商低。其实,我们都知道,应该说狐狸罪有应得。

  不过老师帮我打了圆场,似乎有些怜悯我,却让我在失落的同时更有些不自在。

  但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当众说那些奇怪的话了,尽管我骨子里一贯排斥人云亦云。即便自己说不出多么深刻的话来,也希望自己的思考是诚实而独立的。

  有多少人在人云亦云的人生哲理故事 篇6

  很久以来,一直都听人说某个我认识的实权人物“不好说话”、“很黑”之类的话,而且,我也看到过几次熟人去找她办事没说成的,从她那里回来满脸怒容,听到的都是不干不净的牢骚。所以,尽管她跟我也是熟人,可是,我从来都没去找过她。一旦有人来跟我打听她管的事,我都会赶紧先告诉人家我说不上话。还有好几次,我直接把传言和看到的那些找她碰了钉子的情形绘声绘色地讲了出来,目的不是想埋汰实权人物,而是想证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让求我说话的人,望而却步。说到底,还是不想让自己出面去讨二皮脸。

  听说的关于实权人物的评价,几乎没有什么好话,我便渐渐也认同了别人对她的评价。知道了其“为人”,便决定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去找她而让自己下不来台。

  有一次,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去找她协调一个不得不发生的先斩后奏的事情,求人的人正好是我特熟悉的一位大哥,我很敬重他,他说的话我从来不怀疑。

  那位大哥从她办公室回来,对我描述了找她的`经过。

  大哥说,朋友的事情,由于突然发生了的情况,来不及先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就自行处理了。现在就得给您添麻烦了。

  她根本不像平时的和颜悦色,而是扳着脸对大哥说,以后朋友的事情,你少管。

  从来都是受人尊敬的大哥,哪受过这等不礼之遇?他满脸憋得通红,无语。

  好在,总算她还给补批了手续。

  听了这些,我更坚定了不到不得以的时候坚决不去求她的决心。

  亲朋中,不管谁,一旦发生了与她工作相关的事情,我都是认真提醒赶紧按程序办手续,别等到最后,本来正常的事情还得去找人说小话儿,何况即便低三下四说了小话儿也解决不了想要解决的问题。

  在我的提醒下,很多人都懂得了按套路出牌,办事时该走哪一步都按程序来了。

  都是正常的了,就根本无需找什么人了,我也就从来没去为亲朋犯过话。

  我真希望这样你好我好她也好的情形一直能保持下去。可是,突然有一天我婆婆的事情,不得不违规操作,而违规了就得去跟她打招呼。

  直系亲属,有事了,我这在他们眼里心中还有两把刷子的儿媳妇,没有坐视的任何理由。可是,想想那些关于她的传闻,我真的打怵。

  思想斗争了好久未决,后来觉得反正也不是违反大原则的事情,为了亲人的微笑,我还是硬着头皮去找她了。

  到了她办公室门口,我的手抬了半天,才敲响了门。

  见了是我,她热情地跟我打招呼。

  我拘谨地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婆婆的事情想求您帮忙。

  她听了原委,却出乎预料地和蔼地跟我说,你别太着急,是你婆婆的事情,又不是违反大原则的,何况此前你从来没为任何人找过我,我会想一个既不违反规定又能为你婆婆解燃眉之急的两全办法的。

  一点儿不玄乎,立刻地我的眼泪在眼圈儿里直打转儿。

  其实,不是因为她这么痛快答应帮忙,而是,我为此前那些根据道听途说对她的误解和自己变相散布关于她的传言而羞愧。

  真的感觉挺对不住她的!

  现实版的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让我就这么清楚地看到甚至还无意地参与过了。

  在事实面前,我终于明白,正是由于她手中有一定的权力,而找她的人,都是想让她利用权力为自己开绿灯的。

  而凡事都有度,超过了度,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求她的人的心理,有的是想见好就收,有的则是欲壑难填地不考虑政策界限,提出过分的要求。

  在这样的时候,她怎么能让所求之人达到满意呢?

  求人的人满意了,她的饭碗打了,谁来埋单?

  求她的人既不考虑政策要求也不考虑她的安危的,心知肚明的她怎么能给出虚伪的好脸色呢?

  至此,我可以断定,那些传说她黑的人不好说话的人,大多是没有达到自己自私目的的人。至于双方误解的,另当别论。

  我之所以把这个事件写出来,既是对她的道歉,也是想告诉大家,对待任何人事,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亲眼见了亲耳朵听了,然后认真分析其所以然,再下结论,才不会发生偏差,也才不会冤枉一个好人。

【有多少人在人云亦云的人生哲理故事】相关文章:

哲理故事:有多少担当就有多少力量08-08

哲理故事:你的容量有多少07-27

经典的人生哲理故事有哪些11-18

成功需要多少年人生哲理故事11-18

哲理故事:井,不知自己有多少水04-10

幽默人生哲理小故事有哪些11-17

让人有启示的人生哲理故事10-09

幸福不是一个人在努力的人生哲理故事08-31

有多少生命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