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寓言故事

时间:2022-09-20 09:33:38 寓言 我要投稿

关于智慧的寓言故事(通用9篇)

  寓言往往是一个简短的小故事,它通过精炼的语言锻造成一个富含人生哲理与教训的故事,让读者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下面是相关的寓言故事,快来围观吧。

关于智慧的寓言故事(通用9篇)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1

  01 屠龙之技——做事脱离现实一场空

  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原文:“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庄子·列御寇》)

  解析: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02 随珠弹雀——考虑不周,得不偿失

  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原文:“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庄子·让王》)

  解析: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一定要考虑成本,一定要考虑代价。否则就算做成一件事

  03 鹏程万里——坚持梦想不怕冷嘲热讽

  远古有一种鸟叫作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

  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安鸟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他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我们在蓬蒿飞来飞去,也算是飞到边了。大鹏鸟究竟想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解析: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远者的追求的。战国时期的商鞅说,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要成就大事,不应该去听从身边人的意见或者建议。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这一原则通俗地说,就是谋求特别重大的事情,不必与人商量。因为谋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与气度,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别人商量,反倒麻烦搜索。就像鸟雀不能理解大鹏的志向一样。

  04 望洋兴叹——人切忌自满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解析: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望洋兴叹字面意思是为因伟大事物抬头叹息,引申义为形容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这则寓言,意在告诉我们,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那种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想法和做法实在要不得。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05 鲁侯养鸟——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演奏古时的音乐《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太牢”给它吃。

  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解析:办事不看对象,完全根据自己的好恶行事,好心也会把事情办糟。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这只鸟是被他吓死的。

  06 触蛮之战 ——争来争去,蜗角之利

  戴晋人对梁惠王说:“您知道有一种名叫蜗牛的小动物吗?”梁惠王回答:“知道。”晋人又说:“蜗牛的角上有两个国家,左角上的叫触国,右角上的叫蛮国。

  这两个国家经常为争夺地盘而发生战争。每次战争后,总是尸横遍野,死亡好几万人;取胜的国家追赶败军,常常要十多天才能回来。”

  惠王说:“呀!这都是您瞎编的吧!”晋人说:“请允许我来为您证明。您的想象在无广阔的宇宙中有边界吗?”惠王说:“没有。”晋人说:“您的想象在宇宙中任意驰聘,而一回到现实中,您能够到达的地方却只限于四海九洲之内。拿现实的有限与想象的无穷相比,岂不是若有若无,微不足道吗?”惠王说:“你说的对。”

  晋人说:“在我们所能够到达的领域里有一个魏国,魏国迁都大梁后才有梁国,有梁国才有梁王。梁王与蛮氏,有什么不同吗?”惠王想了想说:“好像没有什么不同。”魏晋人走了以后,梁惠王情绪低落,好像丢失了什么。

  解析:在大千世界中,我们都是很渺小的。我们在珍惜生命,珍惜我们这个世界。

  07 呆若木鸡——深藏不露,动静以时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

  十天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训好鸡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

  十天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纪渻子回答说:“还是那么顾看迅疾,意气强盛。”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纪渻子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已不会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精神全部凝聚在内,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周宣王高兴极了,立即带着这只鸡去斗鸡了。

  解析:庄子认为,真正有大智慧、有着高超技巧和真正勇敢的人应该是藏而不露的,他们的表现也许是愚钝,笨拙和胆怯的。但是,在真正需要他们的时候,这些人冷静、沉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能力。

  庄子通过这则寓言,阐述了道家的辩证思维,即“相反的两极在某种高度便相互接近转化”的道理。

  08 与惠施论鱼

  庄子与惠施在濠上观鱼。庄子说:“鱼游来游去,多么快乐呵”

  惠施是逻辑论辩的专家,马上抓住一点:“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一笑,以同样的逻辑回答:“你也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懂鱼的快乐呢?”

  解析:在逻辑学上,这是著名的一例。有人说在逻辑上庄子有些诡辩。但实际上这说的是另一回事:庄子告诉惠施,不要把你的学说强加于人,因为你不能代替别人。惠施古称博学,出行时随带五车之书跟在后边,靠雄辩博学博取功名,所以庄子有此一说。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2

  一个黄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领着他的三个弟(和谐)子来到一片麦田前。

  “现在,你们到麦田里去摘取一颗自己认为最饱满的麦穗。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采摘了就不能再换。”

  三个弟(和谐)子欣然前行。

  第一个弟(和谐)子没走多远,就看到一颗大麦穗,如获至宝地摘下。可是,越往前走,他越发现前面的麦穗远比手中的饱满。他懊恼而归。

  第二个弟(和谐)子吸取前者的教训,每看到一个大麦穗时,他总是收回了自己伸出去的手:更大的麦穗一定在前头。麦田快走完时,两手空空的弟(和谐)子情知不妙,想采一颗,却又觉得最饱满的已经错过。他失望而归。

  第三个弟(和谐)子很聪明。他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去识别怎样的麦穗才是饱满的麦穗,第二个三分之一的路程去比较判断,在最后的三分之一的路程里他采摘了一颗最饱满的麦穗。他自然满意而归。

  如果把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和谐)子归类,那么显然第一个是属于“先做了再说”之列。“先做了再说”,省略了思考过程,必然会导致行为的盲目性与无序性,其结果当然“懊恼而归”。

  第二个当属于“等等再说”之列。“等等再说”,总是在思索、观望这个台阶上停滞不前,“只想未做”必定两手空空,“失望而归”。

  第三个弟(和谐)子则是“先想后做”。对事物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及足够的判断之后,才不慌不忙地出手,他当然能够“满意而归”。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3

  晋文公登上国君的宝座后不久,就下令征伐曹国。晋军的铁蹄即将踏上曹国的土地时,晋文公重耳下了一道特别的命令:“任何人不许进入僖负羁的家里,也不许伤害他的族人,违令者斩。”

  小小的曹国显然不堪一击,曹共公很快成了阶下囚,皇宫也被洗劫一空,唯独大臣僖负羁家因为晋文公有令在先而得到了保全,面对众人疑惑的目光,晋文公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原来当年作为公子的重耳因骊姬之乱出走国外,身边只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等几个人跟随。他们先逃到狄人那里,然后奔卫、齐,后又来到曹国,曹国的国君曹共公是个好奇心很强的人,他早就听说重耳长得和别人不一样,他的肋骨一根挨着一根排得很紧密,从外面看是一整块。这激发起了他的偷窥欲,为此他特意做了安排,趁重耳洗澡的时候,躲在屏风后面偷偷观看。自己看看也就罢了,他还觉得不过瘾,又让群臣都来偷看,就像观赏一只奇异的动物。君臣们看过之后,都非常开心。而重耳在得知此事后,觉得受到了莫大的羞辱,气愤难当。

  曹共公想观看重耳的骈肋时,大夫僖负羁就曾劝谏说:“晋公子很贤能,又与您同姓,穷困潦倒之时来投奔,为什么不以礼待之呢?”曹共公不听。僖负羁很郁闷,回家把国君偷看重耳洗澡的事跟夫人说了,夫人郑重地说:“我看晋公子重耳的随从,个个都是将相之材,重耳在他们的辅佐下,日后一定能重返晋国,登上王位。重耳成为晋君之后,也一定能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僖负羁也觉得曹共公这样无礼地对待重耳太过分,于是就悄悄给他送去一盒点心,里面还藏着一块玉璧,以示友好。重耳接到这小小的礼物,很感意外,也让他愤怒的心稍稍得到一些安慰。他留下了点心,把玉璧归还了回去。

  正是这一盒点心救了僖负羁全家人的命。这一点小小的礼物虽然微不足道,但当它出现在一个人最感寒冷的时刻,它所释放的善意,会像火一样让冰冷的心融化。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4

  吃肉与智慧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很有钱的富翁他聚集着很多财产,可是就是不懂知识一家人全部孤陋寡闻。一天艾子对那个富翁说您的两个儿子虽然长得都很漂亮可是都没什么学问怎么能继承祖先基业呢?富翁一听很不高兴他把两个孩子叫来让艾子考考他们。结果怎么样呢,小朋友们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有个富翁很有钱,家里积聚着很多财产,可就是不懂得知识,一家人孤陋寡闻愚蠢至极。特别是两个儿子,表面看上去还人模狗样,穿着华丽,可实质上只不过是一对“绣花枕头”,而当父亲的这个富翁却从来也不知道教育他们。

  一天,艾子对那个富翁说:“您的两个儿子虽然长得都很漂亮,可是都没什么学问,又不通晓人情世事,将来长大了怎么能继承您家祖先的基业呢?”

  富翁一听很不高兴,生气地说:“谁说我家孩子不通世事?我家孩子又聪明又有才干,谁也比不上他们。”

  艾子笑了笑,说:“把您儿子叫来,我不考什么别的,只想问问他们吃的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他们说得清楚这一个简单的问题,就算我错了,我情愿承担诬蔑不实的罪名,你说行不行?”

  富翁把两个儿子喊来,站在艾子跟前。艾子笑着问他们说:“两位公子,你们每天吃的白米饭,不知这大米是从何而来?”

  富翁的两个儿子一听,心想:我以为是考我们什么了不得的学问哩,原来就这简单的问题,米从何来?这不明摆着的事吗?于是他们嬉皮笑脸地说:“我哥俩岂能连这点小事也不知道?米是从米缸里取来的!”

  富翁在一旁听了,气得直跺脚,脸上现出一种难堪的神情,他赶紧纠正他们说:“真是两个笨蛋,愚蠢至极,米是哪来的都不知道!告诉你们,米是从田里取来的呀!”

  艾子笑了笑说:“有这样的父亲,还愁不会有这样的儿子吗!”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5

  原文

  郁离子之市,见坏宅而哭之恸。或曰:“是犹可葺与?”

  郁离子曰:“有鲁般、王尔则可也,而今亡矣,夫谁与谋之?吾闻宅坏而栋不挠者,可葺。今其栋与梁皆朽且折矣,举之则覆,不可触已。不如姑仍之,则甍桷之未解者犹有所附,以待能者。苟振而摧之,将归咎于葺者,弗可当也。况葺宅必新其材,间其蠹腐,其外完而中溃者悉屏之,不束椽以为楹,不斫柱以为椽。其取材也,惟其良,不问其所产。枫、柟、松、栝、杉、槠、柞、檀,无所不收。大者为栋为梁,小者为杙为栭,曲者为枅,直者为楹,长者为榱,短者为棁,非空中而液身者,无所不用。今医闾之大木竭矣,规矩无恒,工失其度,斧锯刀凿,不知所裁,桂樟柟栌,剪为槱薪。虽有鲁般、王尔,不能轻施其巧,而况于无之乎!吾何为而不悲也?”

  注释

  1、鲁般、王尔: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发明家。

  2、挠:弯曲。

  3、甍桷(mengjue):甍,屋脊。桷,方的椽子。

  4、“间其蠧腐”:此句“间”,原误作“简”。据明成化本、正德本、嘉靖单行本改。

  5、楹(ying):厅堂前的柱子。

  6、柟:“楠”的异体字。

  7、栝(gua):木名,即“桧”(gui,亦读hui)。

  8、槠(zhu):木名,结实如橡树。

  9、杙(yi):小木桩;也指尖锐的小木条。

  10、栭(er):顶柱上支持屋梁的方木,即斗拱。

  11、枅(ji):亦读jian,柱上的横木。

  12、榱(cui):屋椽屋桷的总称。

  13、棁(zhuo):同“棳”,梁上的短柱。

  14、医闾:医,亦指“翳”,遮蔽;闾,里巷的大门。

  15、栌(lu):木名,即黄栌。

  16、槱(you)薪:做燃料的木柴;薪,柴草。

  译文

  郁离子走到闹市,看见一座房屋坏了,就哭得很伤心。有人问:“这个样子还可以修整吗?”

  郁离子回答说:“如果有鲁般,王尔那样的能工巧匠就可以修了,但他们都早已死了,谁能修整呢?我听说房屋坏了而栋梁不弯曲的还可以修复,如今栋梁都快要朽断了,一动它就会塌下来,不可触动了,不如暂且保持原状,那样屋脊上的方木椽子未开的地方还有所倚附,而等待能修的工匠。现在如果振动并摧毁了它,将归罪于修缮者,承担不起啊!况且修理房屋必须改用新材料,间隔开那些被虫蛀腐的部分,那些外表完好而内里溃坏的应全部废除,不能捆起椽子当楹柱使用,也不能砍了柱子当椽子用。选取材料,只要是质地良好的,不管它是哪里产的。枫、楠、松、桥、槠、柞、檀,无所不取,大的.材料做栋梁,小的材料做小木桩,或者做斗拱,弯的做柱上的横木,直的做楹柱,长的做屋椽,短的做梁上的短柱,只要不是空心并烂了树身淌水的,都有可用之处。如今修造里巷大门的大树全用尽了,方正无常,工匠失去了他的尺度(标准),使用斧、锯、刀、凿,不知怎么栽截木料,把桂、樟、楠、栌等上好木料,截成劈柴用,这样即使有鲁般、王尔这样的工匠,也难以施展他们的技巧,而何况又没有他们呢?这叫我怎能不感到悲伤呢?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6

  夕阳西下,寺庙里,一群小和尚围着老方丈席地而坐。

  老和尚手持一把扇子悠然自得地摇着,小和尚唧唧喳喳,问老和尚道:

  “师父,什么样的人才能是高僧、是智者啊?我们都想做高僧,做智者呢。”

  老方丈眯着眼,微笑着望着这群小和尚,笑道:

  “达摩祖师有一大群弟子,其中三弟子和小弟子两个人最受尊敬,被你们称为高僧、智者、大师……总之,当时能用的称谓都用上了。忽然有一天,达摩祖师让这两个弟子云游四方,普度众生,两名弟子欣然而应。于是,两个人就一起下山了。

  “后来,两个人都做了不少好事。当然,也都受到了不少赞誉,只是两个人在助人时的性格迥然不同。三弟子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地帮助着别人,只要别人有需要,他都绝不吝啬。小弟子就不一样了,他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了。于是,很多人都认为小弟子喜欢偷懒……同样是高僧,对三弟子的评价总远远比小弟子多。

  “二十年过去了,达摩祖师圆寂了。他的弟子们都继承了他的遗愿——行善助人,普度众生。这时,三弟子的名声盖过了小弟子,在所有弟子中最为响亮。

  “又十年过去了,三弟子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别说帮助别人,甚至连自己都需要人照顾了。此时,众人忽然发现,身边助人的僧人越来越多了,都十分年轻,且都有一个习惯,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了。于是,众人就想到了那名早年成名的小弟子。

  “不久后,人们果然发现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这些年轻僧人都尊称那名小弟子为师父。”

  说到这,老方丈顿住了,问小和尚们道:“知道最后人们为什么喊达摩祖师的小弟子为高僧、智者了吗?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深山里又去干什么了呢?”

  “去教弟子啦。因为他教了好多弟子呀,这些弟子都能在他老的时候继续帮助别人呀。”小和尚们唧唧喳喳着。

  “这不是主要原因。”

  “那主要原因是什么呀?”小和尚们眨着眼睛,问老方丈道。

  “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山上,是去休息了,去快乐了。真正的高僧,真正的智者,应该懂得休息,懂得享受快乐。一个僧人,连自己都快乐不了,休息不好,就是连自己都没有度好。既然连自己都没有度好,又怎么去度人呢?”

  “所以啊!做个真正的高僧,首先应该懂得快乐,先度自己再度别人。”

  小和尚们似懂非懂,却做醍醐灌顶状。

  看着小和尚的样子,老方丈哈哈大笑。小和尚们也笑了,瞬间,小和尚们发现:这一刻,自己也成了高僧。

  先懂自己,就犹如先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理由去说服别人。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7

  原文

  郁离子曰:民犹沙也,有天下者,惟能抟而聚之耳。尧舜之民,犹以漆抟沙,无时而解。故尧崩,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非威驱而令肃之也。三代之民,犹以胶抟沙,虽有时而融,不释然离也。故以子孙传数百年,必有无道之君而后衰,又继而得贤焉,则复兴。必有大无道如桀与纣,而人有贤圣诸侯如商汤、周武王者间之,而后亡。其无道未如桀、纣者不亡;无道如桀、纣,而无贤圣诸侯适丁其时而间之者,亦不亡。霸世之民,犹以水抟沙。其合也,若不可开,犹水之冰。然一旦消释,则涣然离矣。其下者,以力聚之,犹以手抟沙,拳则合,放则散。不求其聚之之道,而以责于民,曰:“是顽而好叛。”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

  注

  ①抟(tuan):把松散的东西捏聚成团。

  ②考妣(bi):对父母死后的称谓,古时亦用以称在世的父母。《尔雅释亲》曰:“父曰考,母曰妣。”

  ③遏密:指皇帝死后要停止举乐。《书舜典》曰:“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八音,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也。

  ④适丁:适,正,恰好。适丁,意谓正遭逢。

  译文

  郁离子说:“老百姓就像散沙一样,占有天下的人是由于能把他们抟弄并聚集在一起罢了。尧舜时的百姓,就像是用漆抟和起来的沙子一样,没有分开的时候。所以尧死后,老百姓如同丧失父母一样哀痛,三年中,全国停止一切音乐活动,这并不是用权势强迫他们如此肃穆的啊。夏、商、周三代的老百姓,就像用胶抟和起来的沙子一样,虽然有时融为一体,但不用分就能离散。所以子孙传了数百年,必定有无道的君王出现而最后衰亡,又接着得到贤明的君王就又复兴起来了。随后又必定有更无道的君王如桀和纣出现,而又有贤圣诸侯如商汤、周武王出现,间隔一段时间又最后衰亡。那些无道的君王没有一个不是像桀、纣那样迅速衰亡;无道的君王如同桀、纣一样,并且贤圣诸侯不能恰好正在那时候间隔出现的,也没有一个不衰亡的。靠武力统治下的老百姓,就像用水抟和起来的沙子一样,他们合在一起好象是不可分开,就仿佛水凝成冰的样子,一旦消融,就涣散分离了。他的下属用暴力聚拢他们,就像用手抟沙子一样,攥紧拳就合,放开手就散。不寻求聚拢他们的方法,却指责百姓顽劣喜欢叛离。唉呀,那是多么不善于动脑思考啊!”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8

  第一个寓言故事《拒绝成长的苹果树》,成长远比得到几个苹果更重要。在我们还是一棵小树的时候,我们可能无法左右我们周围的环境。比如,我们可能会任由风吹打我们,雷电肆虐我们,一场雨水可能就能把我们淹没。但是,如果我们因为周围恶劣的环境而停止生长的话,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弱,它们可以肆无忌惮的摧残我们了。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把周围恶劣的环境当成对我们的考验,我们不停地生长,扩增我们的根系,粗壮我们的枝干。那么,当我们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它们再也不能随意的肆虐我们了。我们不会随风摆动,不会被一场大雨淹没,就算雷电也会敬畏我们的。

  在生活中,每个人刚开始的时候都是一棵小树,如果我们因为周遭的恶劣环境,或者不公平的待遇,我们就放弃成长,那么我们放下的将是我们唯一可以摆脱恶劣环境的武器了。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总是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也许这些困难或者磨难正在折磨着我们,但是,请不要忘记,痛苦的日子即将过去,只要我们永远不要放弃成长。在磨难中成长,在磨难中长大。只要当我们长得足够大的时候,这些困难才不能阻止我们,我们才能把它们踩在脚下。

  在工作中,有时候我们会认为我们为公司付出了很多,但是却得到了一点的回报,于是我们自暴自弃,我们不在努力。殊不知,我们已经停止了成长,我们对公司带来的利益越来越小,因此我们得到的回报也就越来越少,慢慢的我们将不在重要,我们是公司80%的人,我们为公司仅仅带来了20%的效益。最终,我们将会成为被裁减的人。但是如果我们不在乎我们得到了多少,我们还一如既往的努力,甚至我们会加倍努力。假设我们开始的时候付出了一百份努力,得到了20份回报,我们的付出占到公司总付出的10%。如果我们付出了150份努力,我们就会得到30份回报。我们的付出占的公司总付出的15%。如果我们再加倍努力,加倍成长,当公司相当一部分利润是由我们创造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公司会不给我们增加报酬。我们在公司的地位就会越来越重要,没有人能再随便撼动我们的地位了。

  第二个寓言故事《孩子在为谁玩》。当孩子把玩当成已经是自己快乐的事,自己的事的时候,即便是没有一点酬劳他们也会很高兴。然后,当孩子们把玩当成是为了别人而玩,也就把玩当成了一份工作了。如果他们觉得他们的报酬远远低于他们为了工作而付出的劳动的时候,他们就对工作失去兴趣。如果他们得到的报酬越来越低的时候,他们就会放弃这份工作,转而寻求其他的。

  这则寓言教会我们一件事情,有些事情表面上可能很难处理,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也许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9

  魏王决定建造一座很高很高的台阁,它的高度恰好是天与地之间距离的一半,并将这座高台起名叫“中天台”。很多人知道魏王这个决定后,都觉得很荒唐,于是纷纷前来劝阻魏王。魏王感到非常生气,他传下命令说:“谁要再来反对我的决定,一律杀头!”这样,大家都不敢再说什么了,只是在心里着急。

  一天,有个叫许绾(wan)的人背着筐,拿着铁鍬到王宫来求见魏王。他对魏王说:“听说大王要建一座‘中天台’,我愿前来助大王一臂之力。”

  见到这个前来帮助建造高台的第一人,魏王感到很高兴。魏王问他:“你有什么力量能够帮助我呢?”

  许绾说:“我没什么了不起的力量,我只是能帮助大王您商量建台的计划。”

  魏王连忙高兴地问他说:“你有什么高见?快讲来我听。”

  许绾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您在建造高台之前,先得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魏王很不理解地说:“你这是什么意思?”

  许绾说:“请大王听我分析。我听说天地间相距15000里,中天台的高度是它的一半,那就是7500里,要建7500里高的台,那么台基就得方圆8000里。现在拿出大王的全部土地,也远远不够做台基的。古时尧、舜建立的诸侯国,土地一共才方圆5000里。大王要建中天台,首先就得出兵讨伐各诸侯国,将各诸侯国的土地全部占领。这还不够,还得再去攻打四面边远的国家,得到方圆8000里的土地之后,才算凑齐了做台基的土地。另外,造台所需的材料、人力,造台的人需要吃的粮食,这些都要以亿万为单位才能计算;同时,在方圆8000里以外的土地上,才能种庄稼,要供应数目庞大的建台人吃饭,不知道还得要多大的土地才够用呢。所有这些,都必须先准备好了,才能动工造高台。所以,您应该先去大规模地打仗。”

  许绾说到这里,魏王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魏王当然是放弃了造中天台的想法。

  许绾劝说魏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使魏王明白自己所要建的“中天台”只不过是毫无客观基础的盲目蛮干,它当然不可能实现。

【智慧的寓言故事】相关文章:

智慧寓言故事三则04-05

庄子的经典智慧寓言故事01-22

兔子的智慧寓言故事08-10

乌龟的智慧寓言故事04-22

智慧的来源寓言故事06-18

退让的智慧寓言故事06-17

胡杨的智慧寓言故事09-11

人生智慧寓言故事12-09

智慧寓言故事(精选18则)06-16

关于智慧的寓言故事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