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作文

时间:2022-06-14 08:42:18 艺术话题作文 我要投稿

艺术的作文合集9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艺术的作文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艺术的作文合集9篇

艺术的作文 篇1

  写的出一个好字,就造得出一个好句;造得出一个好句,就创得出一篇好文章。认得出一个字,就读的懂一个句子;读得懂一个句子,就欣赏的了一篇好文章。

  书中的知识,就像是无际的天空;书中的乐趣,就像无垠的大海;书中的哲理,就像无边的森林;书中的历史,就像深海的宝藏一般,深深的诱惑着我。

  所谓读书,并不是抱着书死读,读书,是对艺术的欣赏。闲暇之余,浸泡在书店之中,翻一翻巴金先生充满忧伤的《家》,品一品冰心奶奶费尽心思为我们写的《寄小读者》,午休的时候,翻出《水浒传》来看一看,一百单八将的豪迈,朝廷的腐败,让人义愤填胸,午后,搬出一把摇椅,躺在上面,一边听着音乐,一边翻阅着《三国演义》,让人见识到诸葛亮的聪慧过人,临睡之际,躺在床上,开着台灯,读着《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辛酸,体会着林黛玉的痛楚,走在放学路上,欣赏着外国名著的另一番风味,似乎忘了时间,忘了一切。

  书中的知识,就像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放眼望去,那么的辽阔,那么的纯洁美丽,几朵轻逸的白云随风飘荡,将蓝天点缀的更加美丽,有了一种全新的面貌。

  书中的乐趣,就像是广阔无垠的大海,时而泛起小小的波涟;时而平如明镜;时而微波粼粼;时而波涛汹涌;千变万化,各具风味。

  书中的哲理,就像是清静幽雅的森林,越往深处,就越是神秘,时而听到一声鸟叫,感觉是那么的亲切,那片森林在我们心中的样子,始终是那样,不会被改变。

  书中的历史,就像是深海的宝藏一般,引得无数人去探索,去找寻,那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历史,不仅是我们的过去,也是我们的未来,那其中的宝藏,就像是黄金湖一般诱人。

  书籍,不仅仅是一些文字的合集,更是人类知识的结晶,也是自己祖国文化的结晶,前美国总统曾说过:“当中国人的下一代失去自己的文化时,我们就可以去攻打它。”多少人不知中国文化为何物?多少人崇洋?多少人多少人狂喷中国文化?中国之后再无中华!

  所以,读书不是读死书,学习不是学课本,我们要从一些书籍中,去学习前辈的经验,去欣赏前辈的“艺术”。

艺术的作文 篇2

  一提起艺术,我们也许会想起高雅的钢琴曲、散发墨香的书法,还有让人产生无限联想的雕塑……而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幅让人沉浸在青山绿水间的写意国画。

  这幅国画出自于一位名家之手,让人一看便仿佛置身其中。远处的白云任性的像一个孩子,一会儿把巍峨峻拔的高山挡住,一会儿又跑到树林中间的小径之中……薄雾慢慢散去,巍峨峻拔的高山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山中有郁郁葱葱的松树林,里面好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松树林边上有一座房子,里面是否住着一位诗人呢?正在这让人痴迷的高山、白云、流水之中寻找创作的灵感。房子的周围有松树、枫树、杏叶树……美不胜收。

  近处的悬崖峭壁间有一条瀑布,它像一条玉带缠绕在山水之间,我仿佛能听见巨大的瀑布声。那声音磅礴大气,让人心生悲壮之情。我想,瀑布的水一定是凉凉的,让人心旷神怡。瀑布下面是一个深不可测但清澈见底的水潭。伯牙和子期两位知音在岸上一唱一和,让潭中的鱼儿都“探”出头来欣赏这天籁之音。伯牙的琴声伴着哗哗流淌的瀑布还有山间鸟儿的叫声,谱成了一章大自然的乐曲。这就是国画的魅力,让人沉迷其中…………

  这幅国画让我感受到了国画的意境美,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会带着对国画的欣赏,开启我的国画学习之路……

艺术的作文 篇3

  生活中的我们,总是喜欢催促人。大人经常催:快点吃饭,等下冷了!同伴经常催:走快点,等下只能坐二排了!就连幺妹都经常催:哎呀,小妹呀,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不能这样……

  在教书的这些年来,我却体会到了慢的好处。有些事情,需要赶紧做。有些事情,却必须慢慢来。我总觉得,快即是慢,慢也是快。

  就拿习字来说,家长们经常吼自己的娃娃们:快去写字,你看你的字像个啥子哟!孩子倒是离开了家长的视线,但是,真正用心的孩子不多。这样的每一次催促,每一次快的要求,仿佛都在折损着孩子们的耐心,也打击着家长的信心。其实,这些就是无用功。这样的快其实就是慢。我教孩子们练习毛笔字的时候,曾经要求过学生们写一个字至少要安排一分钟:20秒看帖,20秒写字,20秒对比写好的字与原帖的异同。大部分孩子都很快地完成了书写,本来一页24格子需要20多分钟的习字,结果他一分钟内就“涂”完了。另外一小部分则能够坚持10分钟,能够写几个像样的字。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够完全按照规定认真观察、书写和再次观察,在慢慢地观察和书写中,一点点地进步。练习了半学期,习惯性应付的基本上就不练习了,习惯于半认真的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只有慢慢练习的学生开始在自己的进步中体会到了慢慢练习的好处和快乐!都说练字是有好处的,几乎人人都晓得这个道理,可是,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最后,真正慢慢练习的孩子们在20xx年的各项比赛中大放光彩。从教学生习字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慢就是快的道理,也收获了慢的性格。

  或许,我生来就反应迟钝,比别人都慢一拍,于是养成了慢的习惯。但是,在我教书的过程中我却意外地发现了慢的艺术。调皮捣蛋的学生很多,但他们也不是一无是处,相反,他们本来是很优秀的,只是,他们的想法太多而没有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上,换句话说就是:想得多,做得少。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们成年人身上。想做的事太多太多,都是必须要做好的,都是希望尽快达成的目标,可是,却没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只能有所舍弃,这也是我体会到的慢的艺术。当我们放下心中的执念而专注于一件事情时,我们最容易让自己在这方面优秀,也就是让自己慢下来学习和体悟,让自己真正获得某项技能或者知识。当我们一件事完成后,再去认真干另外一件事情,你会发现:原来,我也干得漂亮!慢慢地干,干好了,接着又干,又干好了,再进行其他项目。其实,这也是聪明人的选择:在看似慢的成长中积累下来的成功不容小觑,最终会帮助你获得大的收获!

  这就是慢的艺术:慢就是快!

艺术的作文 篇4

  一、花香蝶自来目美养人眼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题目,就像一双秋波流转、顾盼生辉的美目,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题目只有确切精练、独到新颖、有意蕴、有文采,才能眉目清秀,摄人心魄。精彩而又富有个性的题目,定会令评阅老师在众多平庸的题目中犹如在沙漠中见到绿洲一样眼前陡然一亮,靓丽夺目的标题既能使文题明眸善睐,起到眉目传神的作用,为作者提供一个明确的中心点,又能扣住评卷老师的心弦,迅速激发起阅卷老师的好奇心和阅读快感,对其作文一见心动,甚至“一见钟情”,大笔一挥,就不吝惜给高分甚至打满分了。因而拟一个犹如深谷幽湖,使人忘俗,或明眸一睐秋波转,韵味无穷养人眼的标题,让其晒出第一抹亮丽,给阅卷老师良好的第一印象,不管是从审美的视角,还是功利的选择,都是值得我们穷尽才华而为之的。

  拟题的方法有:①妙用修辞显灵动;②引用化用见智慧;③巧用术语新耳目;④借名拟题添亲切;⑤反向思维收奇效;⑥运用符号增魅力;⑦中外结合出幽默;⑧巧用算式激奇趣;⑨设置悬念勾魂魄;⑩物象点染(诗情画意)出韵味。

  二、活画作文魂题记抢眼球

  女为阅己者容,文为阅读者撰。考场作文要亮点频显,让阅卷老师的法眼为之一亮。高考作文阅卷就像流水线,一波未伏一波又起,评卷者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把你的文章当咖啡细酌慢饮,其间深藏的况味,是不大能轻易看出来的。因此,如果能够刻意地在文中设置几个醒目亮点,以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如是,作文便入“流”了。而题记,占据着标题之下、正文之前的“抢眼”位置,其意义自然不可小觑。拟一个能开宗明义、画龙点睛、渲染气氛、意味绵长,从而活“画出作文的灵魂”的题记,是大有必要了。写好题记,不仅可以增添文采,还能激发阅卷者的阅读兴趣,导引情感倾向,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考场作文,如能设计一则别出心裁而又与文章内容相关联的题记,定会给阅卷老师以美好的第二印象,营造愉悦的评阅心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作文的“印象分值”。

  题记的语言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借用名人名言,可以引用一首小诗(或若干诗句),可以是俗语箴言,还可以是一段自我感悟的文字,抒情性和哲理性是题记的主要特点。题记的写作要点就是:短短的语句,美美的语言,淡淡的情感,浅浅的哲理。

  如何写出让人过目难忘,成为点睛之笔的题记呢?

  ①题文映衬,俯仰生姿;②点明题旨,开宗明义;③设置悬念,尺水兴波;④抒发真情,文采尽现。

  三、万事开头难凤头展才情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事情成功的一半”,写文章亦如此。清人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若审准了题,立好了意,理清了思路,再打造一个不同凡响、引人入胜的开头,那作文就有了吸引力,能达到阅卷老师“尝一口想得一杯”的效果,“凤头”乃文章的关键,积累好的开头样式,平时写东西时要形成自己的套路,高考时最好不要去玩新花样,平时怎么写就怎么写。常理上,评卷者一般都喜欢充满才华的炫示文字,如果考生在文章的开头又激起了评卷者的兴趣,那就为获取作文高分加重了砝码。

  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文采斐然,出语不凡是开头的要诀。优秀的作文开头方法大约有如下八种:①名句引入法;②名句切入法;③提问进入法;④悬念切入法;⑤开门见山法;⑥排比切入法;⑦故事引入法;⑧比兴开头法。

  四、过渡如行云接榫须自然

  过渡句段对于文章的整体架构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它是连接上下文的桥梁或纽带。如果考场作文中没有恰如其分且文采斐然的过渡句段,文章就会给人一种不自然或者雕琢的痕迹,从而构成阅读障碍,造成分值的下滑。说起过渡句段的作用,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说:承上启下。这固然不错,然而如果仔细研读各种满分作文过渡句段的上下文,耐心品味其前言后语,我们就会发现在这高度概括过渡句段的“承上启下”四字里,还应包含更为明确的意义和内容,那就是强化主题,沟通文意,画龙点睛,完善结构。考试作文时,我们只有在内容的开合处和转换处巧妙地设计出耀人眼目的过渡句段,才能让评卷老师抓住题旨,把握中心,顺理成章地理解作者在行文中的良苦用心,从而于瞬时之间理解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严谨,过渡自如,衔接自然,细针密线,天衣无缝,就会达到获取高分之目的。

  过渡的形式大约有如下八种:

  ①“如此”“亦然”“物”“转人”;②“曾看”“曾听”引事例;③现实生活巧转入;④关联词语妙过渡;⑤“相对”“相反”转反例;⑥序数词语来缝合;⑦小标题来巧衔接;⑧问句、时间来接榫。

  五、余音绕梁在千娇百媚生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也有人说,有了凤头,还需豹尾。文章的结尾同开头一样,是文字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元人乔梦符认为,好的结尾应短小精悍,刚劲有力。明人谢榛说,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以上种种,皆言结尾要简洁有力,“如截奔马”,留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余味而耐咀嚼。清人李渔则如是总结:“终篇交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笔留连,若难遽别。”所谓媚语,即富有文采、意蕴深刻的语言。有文采的结尾,耐人寻味,让评卷者爱不释手,久久不能释怀。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为文章留下最后一抹亮色,从而收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该多好啊!令读评者“龙”颜大悦,击节赞叹,高分在握,岂不美哉!

  结尾技巧如下:

  ①首尾呼应,凸显主旨;②言为心声,呼唤号召;③巧妙发问,引人深思;④引用佳句,多姿多彩;⑤抒情议论,气势不凡;⑥景物烘托,诗情画意;⑦卒章显志,感悟升华;⑧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六、书写宜规范整洁在文面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又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高考作文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靠书写与文面啊!高考中因书写不规范,文面不整洁而使作文扣分的教训很多,因为高考作文往往是在90秒之内就被“判定”生死。现在是电脑扫描阅卷,字一定要写大些,阅卷教师一眼扫去一清二楚,尽可能写楷书,当然漂亮的行书也很好,在平时就要高度重视文面的修饰。

  文面包括文字书写、标点符号、行款格式、修改符号、字数控制等内容。卷面文字是作文的外包装,卷面整洁,字体端正娟秀,使人看了有愉悦感,老师给作文评分,带有较强的主观任意性,不像判标准化题,对错分明,因此卷面整洁,文字端正,既是对考生的要求,也是考生作文获得评卷人好感的重要手段,因而不可草率从事。

  书写及文面的要求是:

  ①文字书写应端正;②标点位置宜合理;③行款格式要规范;④修改符号不马虎;⑤字数控制要适量。

  考场作文如果从以上六个方面进行必要的内外包装,给阅卷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视觉冲击,你的作文想不得高分都不可能。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艺术的作文 篇5

  今年暑假,我第一次独自离开家,跟着“童画”的师生们一起去参加了一场大型的写生活动——福建云水谣6天5夜的艺术之旅,这次活动让我收获多多,十分难忘!

  一大早,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一路上说说笑笑,坐了四个多小时客车才到达目的地。老师先带着我们到“半月楼客栈”安排入住房间,放好行李。然后带着工具写生去了……

  在陈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风景优美的云水瑶,眼前溪水清澈见底,一条鹅软石路一直通往古色古香的小屋,最吸引人的是小屋旁边那架大大的水车,不停地旋转。我们在一棵挂满许愿带的大榕树下坐下来,开始第一场写生……

  在韦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大胆地构图,挥动着手中的画笔,一会儿轻笔细描,一会儿浓墨涂抹……过了不久,一副副美丽的画就完成了。

  这几天,我们还游览了具有闽南特色的各种土楼,如:和贵楼、永定楼、永定文化村和梅林镇古村落等。边玩边写生,每个人都完成了7幅作品。一路上得到了游客们的频频称赞。

  最难忘的是最后一个晚上,我们开了一场精彩的“分享会”。首先陈老师表扬了小朋友们这几天来画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还特别表扬了几位表现出色的小朋友。最后公布到目前积分榜的排行情况(吃饭,洗衣,排队,集体意识等方面表现分数)我排名第三,再接再厉。接着,由指导员韦老师点评第三至第四天的作品,我的作品被评为了满分。心里特别高兴特别激动!点评完后,是发表感想的环节了,轮到我时,我紧张地走到台上去发表自己的感想,没想到也得了满分。

  终于等到最最期待的“重头戏”——颁奖环节,当陈老师念到:“获得本次艺术之旅一等奖的是……”我听到了自己的名字,自豪地走到台上领了奖品,并定格了这美好的瞬间。这时,我的心就像喝了蜜糖一样甜。

  难忘的云水谣艺术之旅就是这样结束了。期待下次的旅行……

艺术的作文 篇6

  学习电子琴是我的一个主要爱好,它占用了我一定的休息时间。你知道我是怎样爱上和享受这门艺术的吗?

  一天,学校有一次合唱比赛,同学们纷纷来参加,我也不例外,报完名后便开始了课余时间的培训。我们的培训是老师弹琴,我们跟着唱。那美妙的琴声一响起,大家的歌声便脱口而出,我对琴有了一些了解。六年级上音乐课时,老师爱带我们去音乐教室上,经过老师的讲解和弹奏,我慢慢对琴产生了兴趣。

  不久,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一架电子琴。刚买回家,我便迫不及待地弹上了,可我简直是乱弹,爸爸叫我静下心来。从最简单的练习曲{欢乐颂},开始练起。可我总是静不下心来听、看,急急忙忙地往板凳上一坐,便开始乱弹。学习电子琴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简单。开始我认为只要弹好叨、啦、咪、发、稍、啦、西这七个音就万事大吉了,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光这七个音阶弹起来都好难。而且基本功也很重要,要认识简谱掌握节奏。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我终于学会了这首曲子,还能自弹自唱了!

  我爱音乐,我爱电子琴,爱这能陶冶情操的音乐!

艺术的作文 篇7

  在我的艺术之路上,我对书法情有独钟。我十分喜欢书法、喜欢练字。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我饱含着艰辛。曾经有过许多困难,有时也想过要放弃,但每次失落时,我往往会得到意外的收获。因此,我一直在努力地练习书法,从而坚持了两年。直到现在,我还在学。

  没有哪一条艺术之路是一帆风顺的,我自然也不例外。书法最重要的就是那笔要稳,不然写出的字就不那么美观了。现在,学书法的经厉历历在目:

  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当春节来临,院子里的邻居就会拿着对联,兴高采烈的把春年贴在了门上。还有人是拿一张红色的纸,让一些擅长书法的人来帮忙写。那一个个笔画连绵、苍翠挺拔的字映入眼帘。时而跳跃奔舞,时而踽踽而行。也许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书法是美丽儒雅的,祥和而又神秘的艺术灵魂,他深深地根植在我的生命之中。老师、父母对我人生的教诲,对书法领域的理解,我都永远铭记在心。

  在我练习书法的这几年里,我一直在坚持。是什么力量使我有这般动力?是因为我知道,书法是一种很有用的东西,它可以引领我进入佳境;他可以帮助我走向成功的道路;它还可以给我带来快乐的时光,从而使我更加热爱它。从远古开始,人们就是用书法来写信写的。一根细长的毛笔,把我带进了一个我从未去过的时代。

  通过老师对我的教导,我明白了什么是书法——一种艺术。而对于我来说这种特别的艺术是不同于其他的,从楷行草隶篆到现在的简体字,他们经历了都少风霜,我们很难想象。书法在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是那么悠久。书法的各种字体也是各有千秋的。篆书和隶书,古色古香。而行书流畅自如,正楷却又端正无比,狂草竟是那么的奔放。

  默默地看着我自己写的书法,真正感受到了书法的韵味在其中,也就是增添了许多的“味道”。看到“太阳”二字好想感受到了光和热;可一见“月亮”二字好像一盏明灯闪着清理的光辉。“笑”字令人欢快,“哭”字一看就想流泪。“冷霜”散发出一种寒气,“幽深”又让我进入到宁静的森林。书法可真是神奇,我为祖先们的神奇创造惊叹不已。

  每当看着这抑扬顿挫的字体,同人的气质又是那样的相似。要不怎么会有人说“字如其人”呢?看柳体,挺拔如峰。再看看王羲之的《兰亭序》,又是清亮如溪。

  我在书法中慢慢成长,舞台如一炉火,练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

艺术的作文 篇8

  学习目标:

  1、合理运用虚实关系,进行训练写作。

  2、掌握空白艺术运用的规律,形成自己写作技能、技巧。

  学习难点:

  1、弄清虚实的联系。

  2、空白艺术规律的提取。

  训练方法:

  材料----研讨----小结----练笔相结合。

  一、导入

  有三位画家都非常擅长丹青。他们聚集到一起,讨论画技时,总是争执不下,谁也看不起谁,都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于是他们去找一位艺术大师,请大师评判。大师让他们各以龙为题材画一幅画。他们很快就画好了:第一位画家画的是一条龙在空中翻舞,栩栩如生;第二画家画的是一条龙的首和尾,这条龙在林间穿梭,活灵活现;第三位画家画的是龙的头部,这条龙在云中叱咤,惟妙惟肖。请问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那位大师,哪一幅画最好呢?(生答:第三幅

  ),很好!你们就是大师,不过,老师想知道你们为什么会选第三幅?(生1:第三幅有一种残缺美;生2:这就叫神龙见首不见尾;生3:他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说得都很好!这就是虚实相生的妙处,画家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空间,留下了一个空白,我们把这个空白称之为空白艺术。能不能从我们的知识库中找相关的材料说明?(生答:略),如果我们在写作时也学会运用该方法,我们的作文一定能升格。

  二、方法技巧

  材料1:《祝福》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鲁四老爷有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可恶…..,然而

  ……

  请同学们用恰当的内容填写完整。

  交流:

  生1:......  生2:......

  生3。

  大家的补充出乎我的意料,对场面的描写、人物性格、时代背景的想象可谓细致入微,不过请大家比较一下,你们的扩充好还是鲁迅的简笔好?

  生1......  生2......

  说得非常好,虽然内容有了,可是意蕴没有了,为什么呢?没有空白了,也就是没有艺术了。材料2:再请大家阅读高中第四册语文练习册上的一篇文章《第一个公诉人》,思考为什么会让你发笑?

  生1:......  生2:......  生3:......

  大家真是各抒己见,妙语连珠。我们能不能归纳一下写作中空白艺术的第一个方法或技巧:人物描写藏语言

  练笔:描写一个父母送别孩子外出的场面,注意语言的隐藏。

  讨论:让学生自由朗读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品评。

  材料3:《项链》

  请一位同学复述《项链》的故事情节。

  生1:借————丢--————赔————识

  思考:如果课文开始就明示项链是假的,原文的味道会怎样?

  生1:......

  生2:。

  生3:。

  生4:。

  同学们的踊跃发言令我感动,你们的热情令我倾倒,大家的智慧令我振奋。现在请大家揣摩揣摩老师提这个问题的目的好吗?

  生:(略)

  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好吗?我们再看一则材料吧。

  材料4:《有种水果叫香蕉》

  阅读后思考,是什么吸引了你?

  生:(略)

  请结合上一则材料,仔细考虑两篇文章有什么共同之处?我们剖析一下空白艺术是如何运用的?我们得出了空白艺术运用的第二个技巧:场面描写藏情节。

  练笔:续写《项链》的结尾。

  交流发言:略

  三、课堂小结

  在法国卢浮宫,有一面空墙,每天游览的人络绎不绝,因为那儿曾经挂过蒙娜丽莎的画像,后来画别偷盗了。人们面对空墙时,各种情感都有。而且现在创造出的经济效益是以前的几十倍,如果我们在作文中也能得体地运用空白艺术,我们的作文也会比以前高出几十倍。

  四、课后作文

  以“雨夜”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艺术的作文 篇9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划,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原来艺术品的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决不是偶然的。即都是为全体而然,不是为个体自己而然的。于是我想象:假如有绝对完善的艺术品的字,必在任何一字或一笔里已经表出全体的倾向。如果把任何一字或一笔改变一个样子,全体也非统统改变不可;又如把任何一字或一笔除去,全体就不成立。换言之,在一笔中已经表出全体,在一笔中可以看出全体,而全体只是一个个体。

  所以单看一笔、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在绘画也是如此。中国画论中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西洋印象画派的持论:“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一幅大画,毫无生气。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的三昧境。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所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碧岩录》),就是这个意思吧!这道理看似矛盾又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的特色,美学上的所谓“多样的统一”,很可明晾地解释。其意义:譬如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就是“统一”。只有统一是板滞的,是死的。小孩子把它们触乱,东西滚开,就是“多样”。只有多样是散漫的,是乱的。最后来了一个画家,要照着它们写生,给它们安排成一个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两个靠拢在后方一边,余一个稍离开在前方,——望去恰好的时候,就是所谓“多样的统一”,是美的。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这是艺术的三昧境!

  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人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勃雷克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艺术的字画中,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一笔。即宇宙间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倘不为全体,各个体尽是虚幻而无意义了。那末这个“我”怎样呢?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小我,应该融入予宇宙全体的大我中,以造成这一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