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作文

时间:2022-06-13 10:31:48 艺术话题作文 我要投稿

【精选】艺术的作文合集六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艺术的作文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艺术的作文合集六篇

艺术的作文 篇1

  说话是一门重要的功课,是我们都必须学习的艺术。说好话,让人听了心悦诚服,还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一个人若是心直口快,甚至口不择言,则可能将自己原先是善意的想法给扭曲了,所以言语的适当是很重要。

  “口说好话,如口吐莲花;口说坏话,如口吐毒蛇。”我们在说每一句话时,都要想清楚再开口,说话的艺术中,告诉着我们:“急事,慢慢的说。大事,清楚的说。小事,幽默的说。没把握的事,谨慎的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的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小心的说。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

  平日我在和同学之间的交谈时,我要多说好话,发现同学的优点,我要适时的用赞美来营造和谐的气氛,且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少批评别人,“说”与“不说”之间,需要极大的智慧与勇气,要学习能适时的说出一句“得体的话”、能及时打住一句“不该说的话”,并且时时提醒自己,说话时一定要有“口德”。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平日我要多背诵佳句、好的辞语,因为它既可以提升文学素养,也可以增加我说话的内涵,使听我说话的人如沐春风。

艺术的作文 篇2

  拜读了报刊、专著上特级教师于永正的精彩纷呈、出神入化的作文课堂教学实录,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于老师高超的作文教学技巧、精湛的作文教学艺术,那挥之不去的教益给我很多很多的启示。当脑中不断再现于老师教学的精彩片断时,我决定从我的视角、观点,试着走近他,走近他那艺术的课堂……

  一、 幽默——课堂的“调味剂”

  如果将一堂课比作一包方便面,那么幽默就是方便面中的“调味剂”。适当的诙谐和幽默是让学生放松又能集中注意力的绝好手段。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时地闪现幽默的语言。请看《于老师印象记》(教学片段选自《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下同。)教学片段:

  生:老师,请问您贵姓?生:请问您尊姓大名?

  师:(非常高兴地)大连的同学真会说话!文绉绉的,多么有教养!(众笑)……

  师:我上课的时候,最喜欢发言发错的同学!谁说错一次,记特等功一次,他们是有功之臣!别忘了,要实事求是,大胆地说,说于老师老,于老师不难过。(笑声)……

  师:我给你记一等功,给刚才两位发言错的同学记特等功!(众笑)再看看于老师的身材怎样?看看够不够当模特的料儿。(笑声)……

  师:再看看于老师的长相,这是重点(边说边用手指指自己的面部,众笑)先从脸型说起。……这才是真正的观察!她不光观察了,而且想了!想得那么深,那么远。——请往下进行(指指鼻子和嘴。众笑。)

  师:回家后,如果家长问于老师多大年纪,长的什么模样,会不会说?谁到前边来试一试?(一名女生来到讲台前。)我妈在家叫你什么?

  生:媛媛。

  师:媛媛,今天上午给你们上课的于老师多大年纪?是什么样的?一定与众不同吧?……于老师的课上得怎样?对同学好吗?……于老师还真不愧是个特级教师,俺媛媛说得真好!(众笑)

  其实,于老师课堂幽默的方法很多:有时“一本正经”,有时“假装糊涂”,有时自我嘲弄,有时信手拈来……于老师之所以运用得如此纯熟,是他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的表现,更是他融融的爱心、博大的胸怀、乐观的情绪的绽放。

  二、模拟——生活的“放映厅”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是作文之泉,是培植作文的土壤。于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别具匠心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外部世界,反映生活的本色,从中寻找说话、作文的灵感,写出原汁原味的生活。请看《劝戒烟》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世界戒烟日那一天,咱们班小颖同学家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小颖和她的“爷爷”上。分别由学生和于老师扮演。)

  爷:(坐在椅子上,抽出一支烟点着)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吸了一口,咳嗽。)

  颖 :爷爷,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爷:什么日子?

  颖:5月31日是世界戒烟日。这一天,全世界人都不能抽烟。

  爷:谁规定的?谁能管了全世界?

  颖:联合国规定的的。

  爷:联合国能管着咱们中国?(笑声)

  颖:爷爷,抽烟的的害处很大,我求您别抽了!

  爷:没事!我抽了几十年了,身体不照样好好的?咳,咳……就是有点小咳嗽。(众笑)

  颖:反正抽烟没一点好处。

  爷:颖颖,天不早了,你该上学了;我呢,到公园溜达溜达。

  (二人下)(而后学生根据上述材料进行说话写作训练。)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一个苹果、一把雨伞、一只电动玩具狗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把自己装扮成打鸟的“猎人”、请方老师入课堂,给孩子们言语交际的情境;“四毛”、“猪九戒”的简笔画张开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于老师把很多能表演的地方放手让学生表演,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活动中搜集素材,记录体验,畅写感想。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不再出现“咬笔头”的孩子,只听到儿童的语言 “真情涌现”。

艺术的作文 篇3

  当你去公园的时候,你几乎看不到到处都是绿色和绿色的眼睛和蝉在鸣叫。其中,竹子是最重要的。

  在古代,郑燮有一句诗:“坚信青山不放松,根在破岩。要打一千一万下,让东风、西风、北风、南风盛行,还是很难的。”绿色的竹竿笔直向上,早春刚刚发芽的新芽已经没有了,但是竹叶却茁壮成长。蝉在树叶间鸣叫的声音阻止了噪音。相反,这是一种“盖房子是在人的环境里,但没有车马的噪音”的感觉,这使人更加陶醉。

  我认为竹子不仅仅是看这种外在的感觉,而且内在的竹子更吸引我。

  王阳明在《诸葛》中认识到人生的真谛,最终成为一位圣人。那么,作为“寒冷时代的三个朋友”之一,竹子的本质是什么呢?

  首先是它的坚韧,就像“仁儿,东,西,北,南”一样。竹子不怕狂风。它认为风雨的侵蚀是对上帝的考验。他无所畏惧。尽管风、霜、雨和雪在他绿色无痕的身体上留下了微弱的痕迹,但他仍然笔直地站着,就像一个巨人,对大自然对手的各种挑战发出不屑一顾的低语。在荒野中谁能与之匹敌?许多人用这首诗来赞美梅花,但实际上我想说的是竹子不能用来形容他的精神。

  说到竹子,很多人会想到隐士、竹林七贤和陶渊明...也许竹子是隐士的偏好。因为隐士大多是高贵而干净的人,他们不接触普通的灰尘,他们更喜欢竹子,因此揭示了竹子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即高纯度。

  竹子不会绞尽脑汁去获得成功。它想要自由自在的生活。春天,鲜花盛开,舞台上看不到竹子,各种各样的草在争斗。夏天,世界充满绿色,没有竹子。秋天,一切都枯萎了,但是竹子仍然在被遗忘的角落里享受它的快乐。冬天;残雪压垮了树枝,风头被“赢得了一会儿雪”的梅花抢走了。然而,竹子仍然以一种不为人知的方式谱写着自己的生命乐章。

  “坚忍”、“高尚”和“旷达”是竹子的艺术。

  你可能还会喜欢:美丽的艺术品,我喜欢的绘画艺术和生活。

艺术的作文 篇4

  注:李力加,教育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美术子课题负责人,教育部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小学常务副主编、全国十大儿童美术教育家,现任绍兴文理学美术学院教授 绍兴文理学院艺术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作为美术教师,不得不思考,美术课堂教学对学生未来成长到底起到多大作用,是不是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很多人甚至包括我们艺术教师都不敢肯定的说,我们艺术课真正促进了学生艺术能力的发展。尽管我们艺术老师念念不忘技能教学,但毕业后的学生有几人还记得音乐、美术课上学的技能东西,就是问到我们的艺术课堂教学“对日后从事美术专业发展的,或者说属于美术专业方向的工作者来说,用处大不大呢?” 这个问题时,答案也是“根本就没有什么用”。

  作为美术教师,美术教育的“飘”这个问题,其实是我们现美术、音乐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共性问题。大家都知道艺术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作用,“但问题是,到底对什么人起作用?起到多大作用呢?”,这个问题李老师问的好,问到本质上了,音乐课同样也如此。通过这样的教育过程与反复的循环刺激,才能使一个学生真正得到发展。最终达到了使普通人的本质力量基本形成,那就是具备了“发现的眼睛”。实现了马克思的哲学观念“具有欣赏形式感的眼睛”,这才是人的本质力量。而且,马克思特别强调,只有自己具备了用自己的双脚走路的这样一种本质力量的时候,才是真正地具备了人的发展的本质力量。否则,就没有达到这样的目标,而只是在说空话。李老师主编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李文章提出“教材内容上出现一些问题也属于正常现象”,将美术教科书中出现的问题推到“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时间还比较短”上。的确,我国的美术教学改革起步比较短,但教科书中出现如此多的低级错误原因恐怕不是特定时期中的原因,教科书中很多常识性的硬伤,更不是我们“美术教学改革起步的时间比较短”所可以原谅的,其暴露出的问题是我们美术教科书的编委极不负责的态度和值得怀疑的专业水准。作为《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成员的李先生花费大量的篇幅阐述“正确认识出现的问题”,力图为编委找到推卸责任的借口,只是对“无锡哪有瘦西湖,以及画家凡高的年龄问题等”认为是“比较明显的差错”。教科书存在的问题暴露后,作为编委对待问题教科书的态度-- “属于正常现象”,这无非更加深了美术教师、学生对不负责任的编辑、学者们素质的认识!

  其次,李先生提出当发现教材中内容方面的问题时“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要重新组织与建构教学“不把教材当‘圣经’”,并认为“这是一个基本合格的高中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仿佛美术教科书出现的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合不合格,有没有能力处理这一情况,将教科书编辑应负的责任推到美术教师身上。作为《艺术课程标准》美术子课题的负责人,我想李先生是知道美术教科书在当前美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以及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笔者从事高中美术教学近20多年,深切地感受到新时期美术教育的巨大变化,更感受到美术教学改革给工作在美术教育一线的美术教师带来的压力,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又要不断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经过近几年频繁的教学探讨交流,多数美术教师的教学理念都有较大的提高,要努力探索发挥美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功能。

  美术教师的素质在近年虽有质的飞跃,但其成长刚刚起步,在有“本”可依阶段的美术教学尚在探索阶段,在美术教科书的权威性值得怀疑时,要求教师在问题教科书的基础上“重新组织与建构教学”, 这既是脱离实际环境的理论家、编委们的一种理论探讨与美好设想,更是推却自身责任的表现。李力加老师所提出的要求美术教师“重新组织与建构教学”,这在极个别优秀美术教师中、教学配套设施较全地区或许可以实施,但在全国实施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无非是自欺欺人。试问李老师,我们的编委、学者们的素养和能力姑且如此,要求美术教师能够“重新组织与建构教学”是否为时太早?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等基本教学条件决定在目前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教科书仍是主要的教学依靠,教科书仍旧是美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对于现行的连常识性知识都多处出错的美术教科书,显然是不能作为教学之“本”。 面对这样一本教科书,教师已不把教科书作“本”了,还呼吁“不把教材当‘圣经’”有何意义。

  第三,“将错就错”学会用教材。

  对这样一本错误百出的教科书,李先生别具匠心地为它设计一套应用方案--将错就错。“在美术教学中,如果发现自己所使用的教材在编写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美术教师可以按照教育现象学研究的方法,在备课前就对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提前设计好一个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活动中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并引导学生以分组或个人的'方式,展开讨论”,这样的好处是“化问题为教学研究和新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推进普通高中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点”、“引导高中学生自主地进行教材的编写与组织”、“而组织本次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记录和反思性文本,又可以成为这个美术教师美术教学研究的案例”,从中获得“一举多得的收益”。这样一本将扬州的瘦西湖划拨到无锡的教科书,在李先生的笔下倒成为一本为美术教师留下自主创作空间、受益无穷的好教材。试问李老师,当你在餐馆用餐,吃到一碗掺有泥沙的米饭时,餐馆向你解释泥沙有利于促进你的肠胃消化、有利于调节内分泌,你有何感想!

  问题教科书的出现,更多地暴露出美术教育在当下阶段所存在的问题,这其中有教材编写者的学术水准与责任心,教材审查环节的淡化、出版社责任编辑及校对的草率等。这些问题在我们认识到后,逐渐强化各个环节,都是可以避免的。问题的出现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待问题的态度。

  作为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美术子课题负责人李力加老师对问题教科书的出现归结为“属于正常现象”,美术教师能否处理好问题教科书下的美术教学“涉及到基本合格的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将错就错运用问题教科书“一举多得”。实是让热衷美术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伤心。我们反复强调美术教师加强自身的素养与能力,有谁来评定教科书的编写者素养与能力,又有谁来评定这些所谓教育专家的素养与能力!

艺术的作文 篇5

  星期五,校长宣布今天下午我们学校要举办艺术节展示。我听后异常的高兴,因为我们应该举行这么有意义的活动。

  我们排好队,井然有序的来到操场上。只见操场中央有个舞台,舞台的大屏幕上赫然写着:“舞动青春,秀出自我”这几个大字。

  活动开始了,首先少先队员们讲了话。校长致词:让我们好好学习,为祖国、为人民而奋斗。接着,精彩的表演开始上演了。有唱歌、武术、小品、舞蹈……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老师和同学们表演的双节棍,先是有排列整齐的同学上场,他们面无表情。右手拿着双节棍的一节,另一节则夹在左腋窝下。只听“哈”的一声换成了左手拿着一节,另一节夹在右腋窝下,这样反复了几次。接着,一位老师随着音乐的节拍走向舞台,她站在舞台的左边。只听“哈、哈“两声,他从左边转移到右边,速度惊人的快,根本看不清他的动作……

  不知不觉五点了,放学的时间到了。同学们都兴致未然,可时间是这么无情。

  这次活动真令我难忘,真希望我们能不时的举行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我们的兴趣,还给我们带来展现自我的机会。

艺术的作文 篇6

  走进公园的竹林,定会听到三三两两的老人拉拉二胡,唱唱戏剧。就在今天,我闻声走进那几乎是老人海洋的地方,便看到一个老爷爷拉着二胡,脑袋随着音乐摇摆,还真有些铿锵有力的味道。身著红色披风的老奶奶面带笑容,神采奕奕,单看那张自信的脸就似乎如沐春风,半晌,她微微张开嘴,眼睛配合戏曲透着俏皮的光,歌声富有节奏,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老太太落落大方,偶尔翘个兰花指在空中划段充满韵味的旋律,我不禁联想到她当年扎着马尾的洒脱身影。

  剑,潇洒,桀骜不驯,武打片中多是帅哥靓女的玩意,而在这些老人手里却似乎柔中带刚,颇有些仙风道骨的意味。仔细品位,缓缓一击,拘泥中带有干练的风骚,收回 又如蓄势待发的雄狮,移步似即将展翅的巨鹰,可不比那刀光剑影更有余味?白色的绸衫被汗浸湿,老人的两颊透着红色的饱满,健康的笑容掩埋了岁月的沧桑。

  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一个90多岁的老奶奶,为了迎接奥运,为了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她每天坚持做剪纸,早晨努力学习英语,她说:“我算了一下,我要出200本剪纸,每个月出5本,一年365天,四年可以出完,给每个国家都送一本。”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毅力,在这个北京老奶奶的话中,我看到了一个世纪老人对祖国炽热的爱。她用已不太灵活的手剪下“北京欢迎你”,剪下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剪下了中国特有的梅竹风骚。

  现在,到吃似乎都讲究“金”,黄金强档,黄金时期,脑白金,黄金搭档……但他们似乎不再去关注金的末尾,这些乐观向上的老人,老人的艺术,承袭的是中华民族龙的精髓,比起事业与流行,或许古板,但是却是华夏儿女更应该引以为豪的一面。

  剪纸、舞剑、唱戏曲,生命的歌被老人们演绎得更为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