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的作文

时间:2024-03-05 17:44:35 习俗 我要投稿

[热]习俗的作文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习俗的作文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习俗的作文6篇

习俗的作文 篇1

  我的家乡坐落在连州的一个小山村,一出门就会看见一座座郁郁葱葱的小山丘再配上那一把把风力发电的大风扇,有时候风扇还会发出嗡嗡的叫声,就犹如勤劳的小蜜蜂。我们家乡的人非常热情而且直爽,老妈常自嘲说那是“开门见山”的缘故。

  在我的家乡有个非常非常热闹的习俗,那就是中秋节的舞“火龙”,要说这火龙它却不是真龙。它的龙珠是由柚子与龙香组成的,龙头与龙身是由稻草和龙香组成的`。而所谓的龙香用料则是平时人们祭拜的那种香的原料,它只是做得比别的香更大些长些,因为这样舞龙的时候才会更耐烧,不用时常的换龙香。

  中秋舞龙时间为三天,八月十五吃了中午饭,村里有经验的中年人就开始着手准备了。搬来割稻谷时准备好的稻草在村里门楼的大树底下就开始编龙了,先把龙头弄好。接着编龙身,这龙身的编法其实就跟女孩子编辫子是一样的,可别着简单要编出二三十厘米宽,十几米长的“大辫子”还是挺费手劲的,如果舞龙的时候不小心拉断了可是要倒霉的。

  吃过晚饭大概七点钟的时候,咚咚咚咚锵,罗鼓声喧天而起。这时只见十几个早以准备好的赤膊青壮年,大声喊道:“舞龙咯”,他们把准备好的龙珠、龙头、龙身等,先在一头插上一根直径五厘米左右的小木棍,以便舞龙时操作。龙身一般是九至十三人,取其吉祥之意,舞龙的青壮年们迅速的把香点着再快速的把香均匀的布满在龙珠、龙头、龙身上。

  一切准备这时指导员一声令下,十几个赤膊青壮年齐刷刷的把龙举起,那龙珠上下翻动,那龙头摇来晃去,那龙身则是S形的,那龙香发出的光芒是火红火红的,表示生活定会红红火火。仪式开始要先祭拜村里的祠堂、水井,这时的鞭炮声是小量的。

  祭拜完了也就即将进入高潮了,只见那龙珠像个圆圆的大火上下翻飞,逼真的龙头也跟着摆动,龙的身躯也跟着一摇三摆的出现了。“嘿哈”舞龙者双臂用力龙舞动着,活灵活现生动极了,更像一条真正的火龙在半空腾跃。

  咚咚咚咚、锵锵锵,锣鼓喧天,人们的情绪顿时高涨,只见天上有紫色、红色……各色的烟花,光彩夺目。还有的观众把鞭炮往舞龙者的身上扔,别看他们打着赤膊,可他们并不害怕把鞭炮烧伤,据说挨的鞭炮越多来年的生活也将越红火。

  这就是我们家乡带有传奇色彩的中秋节,据说舞火龙能避邪、祈福、来年风调雨顺。

习俗的作文 篇2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今天正是20xx年农历二十三,我一边哼着童谣,一边和妈妈一起穿梭在乡下热闹的集市里。

  过年的集市可真热闹!大大小小的店铺循环播放着欢乐的迎新年歌曲,宽阔的街道两旁摆满各种人们过年需要准备的物品,什么对联啦、抄年货啦、农产品啦、自家酿的米酒啦,还有卖衣服的,吃的喝的玩的用的,样样俱全。每个角落都能听到小摊贩热情的吆喝声。到处都是浓浓的年味儿。

  我和妈妈在集市里采购了许多年货,正准备回家时。我被一股浓郁的香味给吸引住了。这股味道香香的、甜甜的、糯糯的,不停往我的鼻子里钻,好闻极了!“那边居然有做芝麻糖的!”我的疑问还没问出口,妈妈便惊喜地拉着我往一处摊位跑去。原来刚才那股香甜的味道是从一口大锅里散发出来的。“这种纯手工做的糖只在我小时候做过,以前过新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做糖,为过年做准备。”妈妈一边让老板称糖,一边跟我说她小时候的事。“这糖是咋做的?”我来了兴趣,一直盯着那口大锅看。只见做芝麻糖的叔叔把一大桶的麦芽糖倒入一口巨大的铁锅中。然后开始打开火煮糖。糖还能煮?我好奇极了。

  没一会儿,原本平静的锅面慢慢地、慢慢地,冒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白色泡泡,泡泡“咕嘟咕嘟”地不断往外爆开。站在一旁的我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两步,生怕被滚烫的糖汁溅到。而那位叔叔却仍然镇定自若地搅拌着。温度越来越高,已经冒烟了。看样了火候差不多了,叔叔开始往锅里撒入芝麻,那一大盆的芝麻加入之后,刚才还气焰嚣张的麦芽糖瞬间没了脾气。这时,叔叔拿起了一把巨型大铁铲。大铁铲挥舞着手臂,趁着麦芽糖虚弱之时,只听“沙沙沙”几声,可怜的麦芽糖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在大铁锅中晕头转向地被迫翻滚着了。

  经过一刻不停地翻炒后,麦芽糖从好看的金黄色变得黑不溜啾,芝麻紧紧地附着在麦芽糖上。叔叔用铁铲搅了搅麦芽糖,已经很浓稠了,他点点头,满意地笑了。我真搞不懂,芝麻和麦芽糖都粘在一起了,变得这么难看,为什么还是一件好事呢?而叔叔的下一个动作却让我更加吃惊:热乎的冒着白烟的那团又黑又粘的麦芽糖被叔叔从锅里铲起来倒入了一个木头做的正方形框架里!这又是干什么?我好奇极了!只见叔叔从桌子底下抽出一根擀面杖,叔叔利用擀面杖不停来回擀着麦芽糖,很快麦芽糖被压得扁扁的,完全和木框架成为一体,这时候它已经不那么烫了,表面也变得光滑。紧接着,叔叔取掉木框架后,拿出一把巨大的刀。那刀寒光闪闪,让人看了不寒而栗。“滋滋——!手起刀落,伴着一声刺耳的声音,一条长方型的芝麻糖被精准地切了下来。“哇,原来这团黑乎乎的就是芝麻糖的原型呀!”我恍然大悟,不禁拍起手来。

  站在一旁的阿姨从叔叔的.手中接过糖条,“笃笃笃笃”三两下就把一根长条型的芝麻糖变成了我们平常看到的样子。“阿姨,这芝麻糖可以吃了吗?”我馋得已经开始分泌口水了。“可以吃了,不过有点烫,等冷一点再吃更香哦。”我接过阿姨递过来的糖迫不及待扔进嘴里。呀!这也太美味了吧!香香的、脆脆的、甜丝丝的,不仅有麦芽糖的香味,还有芝麻的香味混合在一起,刚出炉的芝麻糖还带着温热,很快它在我的嘴里快乐地跳起舞来。妈妈笑着说:“这才是年的味道!”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我快乐地唱着小曲儿,拎着满满一袋“年的味道”回家咯!

习俗的作文 篇3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

  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习俗的作文 篇4

  立春的由来

  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天文意义上它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

  对立春的理解,古籍《群芳谱》中这样解释的:“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地拉开。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立春节气各地的习俗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这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比如宋代的《梦粱录》中就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一、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从乡村抬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其他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二、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迎春设春官,该职由乞丐担任,或者由娼妓充当,并预告立春之时。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三、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另外还有采茶祭春牛活动,湖北地区还举行龟子报春活动。除了皇历上有春牛图外,各地年画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图,作为春节期间的吉祥图。

  浙江地区迎春牛有其特点。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就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四、咬春

  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此处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过去认为咬春就是吃萝卜,其实也包括吃春饼;二是所谓讨春就是迎春之意。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盘是由五种辛辣食物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习俗的作文 篇5

  祭灶是春节传统习俗之一,灶神是民间家家灶房供奉的菩萨,被尊称为“灶君司命”。早在夏代,他就是民间尊奉的一位大神。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或说钻木取火的“ 燧人氏”,神农氏(炎帝)的“火官”,黄帝作灶的“苏吉利”为灶神,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尊敬。

  灶王龛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或将神像贴在墙上,上书“ 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等文字,两旁的对联为:“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一家老小的'安全。

  民谣云:“二十三,糖瓜粘。”这是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祭灶之日。又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指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老百姓在二十四日,水上船家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其意在于欢送灶王府君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来的善恶行为。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将新的一年中这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交给灶王爷之手,由他掌握处置。因此,每户人家都十分重视祭灶。

  祭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灶王神像敬香,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再摆上纸马和草料。焚香完毕,请出灶王神像,连同纸马和草料,在院子里点火焚烧。全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此时,有的地方还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

  除夕之夜,灶王爷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又回到了人间。每家要换上新的灶君神像,点上新灶灯,摆上供品,在灶龛前焚香化纸,算是“接灶”,灶王爷又开始了新一年的监护工作。

习俗的作文 篇6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也是老人节,重阳节的时候要喝菊花酒,还要佩戴茱萸。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重阳节登高习俗的由来。

  从前有一个叫桓景的人,跟随一个道士在外地游学。一天,道士突然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会有灾祸。你快些回去让家里每人都缝制一个香囊,再装上一种叫茱萸的植物,然后佩戴在胳膊上。这一天,你还要带着全家躲避到高处去,喝点菊花酒。”桓景听了,赶紧回到家乡,并全部按道士的话去做了。到了重九这天,桓景家中的鸡狗牛羊果然全部暴死,而桓景和他的家人,则因听了道士的话,避免了这场灾难。从此以后,每到重九这一天,人们便借登高、喝菊花酒来免除灾祸。久而久之,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现在重阳节的活动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边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作为老年人的.节日受到大家的关心,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习俗的作文】相关文章:

习俗的作文(精选)08-26

(经典)习俗的作文09-09

(经典)习俗的作文09-19

习俗的作文【精选】09-18

习俗的作文【经典】10-26

[经典]习俗的作文11-19

习俗的作文(经典)10-28

(精选)习俗的作文12-12

习俗的作文(经典)11-06

[精选]习俗的作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