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的作文

时间:2024-02-06 09:43:52 习俗 我要投稿

习俗的作文精品[7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习俗的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习俗的作文精品[7篇]

习俗的作文 篇1

  今天,我和姐姐走上了街头,用眼睛看到了,用耳朵听到了,了解了许多关于中国春节“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的传统习俗。

  我题目:姐姐,今天是除夕夜,家家户户怎么都挂上了红灯笼,在门上贴上了新春联,就连窗户上都贴上了窗花,而且晚上还要放爆竹,这是为什么呢?

  姐姐题目:说来话长呀!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夜就会出来吞食牲畜伤害性命,人们只好在这一天逃往深山。有一年,一位白发老人说他能将“年”兽驱赶走,大家不必再躲入深山。众人不信,但老人坚持让大家留下。就这样,当“年”兽来时,老人突然点燃爆竹,“年”兽被炸得心惊胆战,仓皇而逃。原来“年”兽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每年大家都贴对联、窗花,放爆竹,防止“年”兽。明白了吗?

  我题目:那为什么门上的“福”字要倒贴呀?

  姐姐题目: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习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就有人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到”。

  啊!原来我们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含有这么多意义呀!

习俗的作文 篇2

  七夕作文: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乞巧,是节日的主要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山东。在济南、惠民、高青等地,陈列瓜果乞巧,等待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鄄城、曹县、平原等地是吃巧巧饭: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

  浙江。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广西。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东。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习俗的作文 篇3

  暑假到湖南旅游时,由于唐导是土家族的族人,所以给我们讲了不少土家族奇特的习俗。

  第一是“踩脚Y”。大家认为就是生气地狠狠地踩人家的小脚Y,或者是鞋子。在土家族可不是要决斗的意思,这里可隐喻着爱情呢。究竟什么意思呢?请听我细细道来:土家族的男孩十分直率,喜欢谁就直接告白或“踩脚Y”,踩得越疼就说明你越喜欢她。如果女生也喜欢对方的话,那她也会踩一下男孩的脚Y。在此,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感人的故事。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位姑娘叫“翠翠”,她花容月貌,有很多男孩子喜欢她。经过层层挑战,一对兄弟成了候选人。翠翠就让他们唱山歌,谁唱得好听,她就嫁给谁。第一个晚上,哥哥唱起子山歌,不知是哥哥嗓子好还是声音圆润,博得阵阵掌声和句句赞美。弟弟起了嫉妒心,跳江自杀了。哥哥不敢相信,于是,便追寻弟弟去了,生死未卜。翠翠就一直去小溪边,等,等哥哥来娶她……;男孩子告白方式还有就是“攀高楼”。在土家族有一种建筑是上面一间屋子,下面八排竹子。女孩子站在屋里,男孩比攀高楼,谁先攀上去,谁就可能被接受,如果女孩不喜欢这个男孩子,就把他狠狠地推下去。

  第二是“哭嫁”。当女孩子到了该嫁的'年龄时,婆婆就会将她许配给一个男人。在出嫁前的两个月,也是十分有讲究的,第一个月要接受祝福,从哥哥嫂嫂,叔叔婶婶,阿姨姑姑那儿“要”点儿手链、挂坠、项链等之类的贵重物品。怎么“要”呢?当然就是在他们来跟姑娘告别的时候,哭哭啼啼地抓住他们的手臂、衣襟、脖子,死活不肯放手。然后长辈们就会拿出银项链或者手链等贵重物品安慰姑娘……第二个月,姑娘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日日哭,夜夜哭……

  看了这么多土家族习俗,大家是不是十分惊奇呢?你是否也知道不少民族的一此习俗呢?那就一起来分享吧!

习俗的作文 篇4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节“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习俗的作文 篇5

  前两天,我去妈妈的老家—山西平定参加表舅的婚礼了。

  我是婚礼的“一叫孩”,就是要过去接新娘,新郎的姐姐也要去,所以妈妈也去了。过去时我披着红布,我很奇怪,为什么要这样?回去时又多了一条绿布,顿时感觉热了不少,妈妈解释说:这是婚礼的习俗“披红戴绿”,所以我能有什么办法来拒绝呢?反正我以后也不能这样几次了,所以我忍住了。婚礼习俗还有很多,比如不能空腹接新娘等等。

  鞭炮声好响啊!我们开着车,转眼就到了新娘住的宾馆房间。这个房间号非常奇怪,“88888”。新郎先给守房门的人行贿,一人一个红包,每个红包里都装着一百元到两百元不等。新郎不给红包,看门人就不让新郎进门。进门后新郎又给了守在卧室门口的人一个红包,真是重重关卡啊。最后还要找新娘被藏起来的鞋,找不到鞋有要给红包。整个过程下来,新郎总共要给四个红包,总共六百元。习俗真可怕!看来钱不多的人注定在平定娶不到老婆。

  更可怕的是,新郎要背着新娘回家!新郎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流,这时,新郎朋友开始打新郎,因为新郎非常疼,所以要叫他以后疼新娘。在打新郎过程中,新郞摔倒了,新娘差点摔伤。我的'天哪,太恐怖了!

  我收到了当“一叫孩”的红包,打开一看,一张闪闪发光的一百元映在我面前,看来这次努力没有白费!

习俗的作文 篇6

  家乡人把正月十二这天称为老鼠娶媳妇、观灯火的日子,祈福家家年年红红火火和和美美。童年过年是孩子们最盼望的节日,因为只有到了过年,我们才能有新衣穿,有肉、饺子、馒头等好吃的。家乡人讲究过年的东西吃出正月。过了“二月二,龙抬头”,就又开始了一年的轮回。

  正月十二这天,天不亮人们就起床了。奶奶告诉我们,谁也不能动剪刀,因为剪刀的“咔嚓”声,很像老鼠啃咬家什的声音。谁要是动了剪刀,家里今年就会招来老鼠。村里的姑娘媳妇们把剪刀用红绳或红布捆绑包裹好,放到孩子们不容易找到的地方藏起来,生怕有人动了剪刀,给自己家招来鼠害。大娘、大婶们手拿木棍,敲打着可能藏有老鼠的地方:炕洞里、墙角的老鼠洞、墙根的砖缝里、木柜底下、牲畜棚里、柴垛里、茅房里……凡是房屋、院落的各个犄角旮旯儿都要敲打个遍,嘴里念叨着:“打、打、打旮旯儿,十个老鼠九个瞎,留下一个拨眼的,眼里长个萝卜花!”孩子们高兴地学着大人的样子各处敲打,让老鼠无处藏身。

  这天,是新过门媳妇在婆家的日子,寓意合家团圆。那年,堂哥媳妇刚过门。新嫂子穿着打扮甚是好看,人也长得俊俏。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为了讨得糖吃,在新嫂子家跑呀闹呀,喊着:“小媳妇儿捺底子,捺不了小壳子儿”。在过去,新过门的媳妇进门后,要为婆婆做一双新鞋,一是表示对老人的孝敬,二是看是否有活路,针线活做的咋样,好活路讨得婆婆喜欢,也是婆婆在外对儿媳的谈资。嫂子很是害羞,拿出糖来分给我们吃。我们拿到糖,就欢快的跑着玩去了。

  到了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这包饺子也是有说头的,手巧的奶奶把饺子捏成老鼠模样,有嘴、有耳朵、有尾巴,还用绿豆作眼睛。一个个饺子就像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俨然是一件件面塑艺术品。奶奶告诉我们说,这天的饺子,一定要把饺子边捏得死死的,表示把老鼠嘴捏住了。被捏住嘴的老鼠就不能偷吃粮食、啃咬东西了。这样,一年中家里就不会有老鼠了。

  到了晚上,村里人是要观灯的。新过门的媳妇家人要烧鞋底子。“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短”。因为吃了人家给的糖,为了得到更多的糖。我们就义务为新嫂子挨家挨户收集旧鞋底子。奶奶叮嘱我:“不要没大没小,显得没规矩。见了人该叫啥就叫啥。一定要记住,要说是旧鞋,不要说是破鞋。你说破鞋别人会不高兴。”我没等奶奶把话说完,和几个本家弟兄们一起跑着出了家门。奶奶喊着“慢点,别摔着”的时候,我们早一绺烟似地跑的没影了。从村东头开始,提留着篮子到各家敛米、背着筐敛旧鞋。鞋与“邪”同音,把旧鞋扔出去就是把一年的邪气扔掉。当家嫂子婶子婆婆们都会抓一把米放到篮子里,再找些旧鞋子放到我们背的筐子里。鞋底子都是自制的粗布鞋底,一般穿一年就不能穿了。

  那天晚上,村里的人们从各家收敛了很多棉油、棉花籽皮儿、谷糠什么的,备以放灯。有人扮成老鼠,有人扮成媳妇,有人敲着锣打着鼓,老鼠们抬着花轿,老鼠娘子步行在无底的轿里,很是逗乐。人们用车拉着放有火种的大锅,绕着街道转悠。走到哪家门口儿就放上一个灯,为家人祈福。家人们在门口迎接着,表示谢意。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跟头咕噜滚下来。”这天晚上家家做灯仔,用面做成的灯仔放在笼上蒸了。到了晚上,用来散灯。谁家的灯仔多就家业兴旺。奶奶把蒸好的灯仔放上棉油,放在灶台上,一家人一年有吃有喝;放在窗台门台外门口,一家人家庭幸福,平平安安。第二天早上,再把这些灯仔收起来,放在灶上腾热了,一家人再吃了。

  这天晚上在大街上,新嫂子家人把垒成老鼠窝样子的旧鞋点燃,象征着把全村的老鼠都烧掉。那天,新嫂子的婆婆,也就是我的大娘准备了很多年货,有花生、红薯、馍馍片等,在火上让人们烤着吃;在火上架上锅,把从各家敛来的米放到锅里煮熟。说是吃了那食物好,不得噎食(食道癌)和倒食(胃癌),有胳膊腿腰疼病的烤烤就不疼了。新媳妇坐在火堆旁,边上也围着很多人。说着一些吉利的话,“你看这火多旺呀”。本家很是高兴,盼望着家人人丁兴旺。说烧完的鞋灰是很好的东西。说牲口哪儿破了,是上等的好药,抹上就好。

  我们还会悄悄地去磨房,把耳朵凑到磨眼处,去听奶奶所说的新婚老鼠夫妻磨叽甜言蜜语。

  现在想想,其实这鞋底子,经过脚的处理,用烧臭鞋的火煮粥,烧花生,烤红薯。那红薯会是什么味道?

  观灯火一直闹到深夜,人们久久不愿散去。孩子们在大人们喊声和呵斥声中慢慢散去。

  现在乡亲们生活富裕了,一年比一年过的好了,但我还是眷恋童年过年的时候,犹如昨天发生的事情,历历在目动人留恋……

习俗的作文 篇7

  白露节气一般在公历9月7日或8日。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白露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白露说: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馐。鸿,大雁。元鸟,燕子。大雁、燕子这些候鸟南飞避寒。馐者,所羹之食。养馐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白露时白天的温度虽然仍达三十几度,可是夜晚之后,就下降到二十几度,两者之间的温度差达十多度。清晨的露水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白露表征天气已经转凉。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俗语: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处暑仍热,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流汗日,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华南白露时,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

  白露农谚:苹果梨子大批卸,冬瓜南瓜回了家。白露枣儿两头红,核桃熟了该挨棍。

  福建福州等地白露这天要吃龙眼进补。浙江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在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十样白”乃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在文成,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在苏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还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