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的作文

时间:2024-02-04 09:08:28 习俗 我要投稿

习俗的作文【集合3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习俗的作文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习俗的作文【集合3篇】

习俗的作文 篇1

  “隔牖望蒿艾,弹指又端阳”。眨眼间,端午节迈着轻快的脚步,伴随着艾草的清香,栗子的淡甜,悄然而至。

  儿时的端午节,常常洋溢着粽子的香味。一到端午那日,奶奶就会包粽子,我便搬来一张小板凳,挨在奶奶身旁。包粽子的苇叶是从老家采来的,泡了一夜的水,竟还有一股淡淡的芳草味道。刚出水的糯米像极了一颗颗珍珠,其中还混杂着一些绿豆红豆。奶奶拿来一张草席往地上一铺,材料往上一摆,席地而坐,便开始包粽子。包粽子可谓是奶奶的拿手好戏。只见她拿起三片苇叶,平面朝上,竖着叠好,用手托着。接着勺一匙子糯米,薄薄地铺在苇叶中间,接着摆上三朵乌黑发亮的香菇,一片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四颗黄澄澄的栗子,然后再铺上一层厚厚的糯米封顶。紧接着,奶奶迅速用右手的食指把苇叶的两边往中间折,形成一个无底圆柱,然后把它放到腿上,用双手把苇叶的两头往中间折,最后用细竹条往粽子上绕九圈,然后把头儿往圈里一塞,另一个手接过去一拉,就把粽子扎紧了。过不了一会儿,草席上就排满了粽子,像一个个昂头挺胸的小士兵。奶奶把它们抱进灶房,摆进蒸锅里蒸上二三十分钟,香喷喷的粽子就出炉了。

  “端尖尖芦粽溢清香,处处龙舟竞浆”。赛龙舟,于儿时的我来说也是一重头戏。还记得小时,听说小区外的'小河里有龙舟赛,奶奶立刻背起我,狂奔到门口张望。不想小河边已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我们好不容易终于挤到了前头。只见江上排着五艘龙船。船头船尾高高高翘起,是金黄色的。船身是鲜艳的红色。每条船上,穿着橙红色救生服的队员们雄纠纠气昂昂地坐着,紧握着船桨,蓄势待发。“哔!”随着一阵清亮的哨声响起,龙舟赛拉开了序幕。河面上顿时锣鼓喧天,队员们快速而整齐地划着船桨,溅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岸上的人们大声地呐喊,为支持的船队加油鼓劲……“加油!”、“快冲!快冲线!”加油声此起彼伏。“冲!冲!冲!”幼小的我也傻傻地跟着喊了起来,边喊还边挥舞着小拳头,惹得奶奶哈哈大笑。

  随着黄昏时分的到来,龙舟比赛结束了。人们都欢天喜地地一散而去。但粽子的飘香,龙舟赛时的呐喊声,仍时时在我心中回荡。

习俗的作文 篇2

  在中国节俗中,关于“吃”的习俗繁多,而用一个“咬”字领名的节俗,在众多节气中,数来只有立春和立秋了。立春咬春,寓意迎新,而立秋咬秋,则为尝新了。进入秋季,田园瓜果陆续成熟,处处硕果飘香,那值得“咬”的食材要比咬春就多的多了。

  各地习俗不同,比较共性的咬秋食材,是南食西瓜北吃枣。南方人“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见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北方则吃枣,曰“咬秋”。早在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就有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是月,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

  立秋后,暑气迟迟难去,民间有“晚立秋,热死牛”“秋后一伏热死人”等谚语,所以“咬秋”习俗,就是来表达人们“啃下酷夏、迎接秋爽”之祈愿的。立秋也是秋季第一个节气,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如有减少,便要吃肉“贴秋膘”,鸡鸭鱼肉等,吃味厚的美食佳肴以补贴暑气带来的损失。当然咬秋补养,富含营养的枣也是必不可少的食材。尤其是大枣,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桃、李、梅、杏、枣)之一。

  在我的认知里,立秋的“咬”倒像是为加深秋天味道的一种身体记忆。比如南方立秋“咬瓜”,天气转凉,西瓜少了,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了,这个风俗大概是为了让吃了一夏天西瓜解暑的人们,用这种实实在在的“咬”的行为,对烈日下的瓜农和即将离去的西瓜,表示一种留恋和敬畏。常言“叶落而知秋”,这里可谓“瓜去而知秋”了。比如北方人“咬枣”,似乎又是强化一种向往和等待。俗话说:“七月十五捡枣吃,八月十五打枣吃。”立秋吃枣,正是枣子初红时,也就是青红相间,人们吃着青一半红一半的枣子,慢慢品味着枣的初甜,期待着枣老熟后的甘甜。而耐不住的是童年的顽皮,正像杜甫诗说的那样:“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在我的感受里,立秋的“咬”更像是咬文嚼字,比如抓一把枣子在手中,放一颗枣子在嘴里,细嚼慢品,嚼着嚼着就品出它的精神来,一种敬仰油然而生。就想起家乡的那些老枣树,它们一棵棵站在房前屋后,站在村头路旁,站成一种记忆,一种标志。它们不像那些娇贵的'庄稼和果树,需要种植的人们用日复一日的汗水去跟踪。枣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悄无声息地走过风风雨雨的日子,它们甚至连最灿烂的花季也不事张扬,叶子覆盖着微不足道的不被人注意的黄色小花,静静地走过。只有枣子熟了的时候,人们才想起枣子,开始用长长的杆子打枣。一年就红火这么一次,还是挨“打”。我想为什么别的果子需用手轻轻地摘,而唯独枣子却用杆子打呢?我似乎听到枣子对我说:“杆子敲打不愿落,唯恐果肉不甘甜。”是啊,枣子不愿意落不是迷恋幸福的枝头,枣子那是为了在阳光里多沐浴一些时间,更多的吸收一些大地的养分,将最红亮的成色、最甘美的果肉,感恩地满足种植人的需求。所以,枣子收获需打两三遍,杆到之处,青枣恋枝,只有红枣兴高采烈的跳下来,在大地上蹦跳成一片欢笑。

习俗的作文 篇3

  在我的家乡许昌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许昌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许昌的风俗!汉族火把节:火把节是许昌孝山汉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我们都玩得很开心很快乐!

  我喜欢我的家乡!我喜欢我的家乡!今天可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