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习俗作文

时间:2023-09-06 16:14:18 习俗 我要投稿

【经典】家乡的习俗作文9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习俗作文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家乡的习俗作文9篇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

  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有很多很多,有大扫除、购年货、包饺子、拜年等等简直数不胜数。

  我和爸爸也按照习俗去购年货。大街小巷里,买年货的人们数不胜数。小摊上,小店里的东西琳琅满目。摆满了鲜艳的衣服、有好吃的食品、以及各种各样的烟花爆竹。真是让我大饱眼福。我和爸爸又开始了疯狂大抢购,各种各样的东西被我们一扫而光,鞭炮、衣服、食品装了满满一大袋子。

  我的家乡最少不了的一项习俗当然是包饺子了。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我们家当然也是不例外的啦!

  除夕之夜,我和爸爸妈妈就开始包饺子啦!包饺子还需要技巧呢!我负责擀皮,我这里擀擀,那里擀擀,简直就是四不像。妈妈给我做了示范,包饺子应该均匀的擀,让它在擀面杖上转起来,这样就可以擀的圆圆的了。我按照妈妈的办法,怎么也不能把这个“淘气鬼”制服,还是擀的乱七八糟。不过经过我九九八十一次的艰苦训练,我终于把这个淘气鬼给制服了。

  我们这里包饺子还要包里面钱呢!只要谁吃着带钱的饺子,就代表着他在这一年中平安无事,运气很好。谁要是吃的`最多,谁就是一家之主。我们家也包了好几个钱呢!我和爸爸妈妈都想吃到钱。我为了得到拿到那几个硬币,于是抢了很多的饺子。嘿嘿!我们家里的钱竟然被我吃到了三个,把我的牙都快咯坏了!

  吃过饺子之后,我们当然还要放鞭炮,放鞭炮可是我们男生最喜欢干的事情。我们拿起一个大*花,迅速点燃。顿时,天空中出现了五彩的烟花,美丽极了。

  我们这的春节习俗最重要的就是拜年了。每逢过新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回老家给爷爷奶奶磕头,给他们拜一个年,说一些祝福的话语。然后长辈们就会给我们一些压岁钱,发一个红包。然后再与亲戚们一起吃一顿团圆饭。表达互相之间的感情。

  我们家乡的春节习俗就是这样的,怎么样!你们的呢?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2

  我家住在一个河北小镇,大门大院大平房,而且当时爷爷奶奶和爸妈家住一个院的,两间房,共走一个大门。那时每年中秋节一家人都在一起过,节日晚上的九点多钟,一轮圆月升起来后,爷爷奶奶就会搬出个桌子放到院子中间,再摆上几样水果和一盘月饼,水果有西瓜、葡萄、沙果等,摆上满满一桌。接着正式的`愿月 仪式开始,也就是年轻人给月亮磕头祈福,在月下许愿。拿出个椅垫铺到院子中间,然后我们几个年轻人开始按年龄依次朝着月亮的方向磕头,都磕完了,我们大家就开始享用桌上的水果和月饼了,当然,吃之前要揪下一粒葡萄冲月亮的方向远远的扔出去,那意思就是给月亮吃了。记得小时候中秋节的晚上,天气就挺冷了,往往我们都是边吃东西边冻的瑟瑟缩缩的,然后就赶紧搬桌子端盘子回到屋里。

  后来,只要每年中秋节我们能聚到一起,仍然会在节日当晚延续这样的习俗,当然,我们队伍也在渐渐壮大。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3

  我的家乡正月十五闹元宵,很热闹,主要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午饭刚吃过,锣鼓一响,狮子队、高跷队、旱船队就忙活起来了。只要锣鼓一响,五村六庄的男男女女就赶过来了,表演队走到哪儿,人们就跟到哪儿,从中午跟到天黑,一路演下去,只见人多,不见人少,那个疯狂劲儿,就像一群追星族,要知道,这样的热闹一年可只有这一度呀。这元宵节舞狮子、踩高跷,除了艺术和技术,还要有勇气。就拿狮子队来说吧。狮子队还没来,每家每户早已准备好了大大小小的方桌,一层一层码上去,每一层都会放上烟酒或精美的点心,越往上去,礼物越贵重。本领越大的舞狮队就爬得越高,越高,得到的礼物也越多,喝彩声和掌声也就越热烈。本领最高的舞狮人可以爬到八层高。这时候,主人往往还要特别放上一大挂花炮,以示感谢和奖赏,因为,在庄稼人看来,那可是沾了最大的福气。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妈妈的`旱船队。妈妈天生一副好模样,身段好,歌也唱得脆亮,自然就成了旱船队的主角。平时,只要一说起划旱船,妈妈的脸就像星星月亮一样放光彩,她这一辈子,因为元宵节划旱船而变得无比闪耀。旱船又叫采莲船,因为表演的内容是江南女子采莲的情境。漂亮的采莲船美过华丽的轿子,一舞起来,轻盈如风,船身摇曳,如凌波仙子。表演的时候,采莲船中的女子两手抓着船帮,人走,船便走,脚步似行云流水一般,小小采莲船便恰如在长满莲花的湖水中穿行。船旁边还会跟着一两个艄公,艄公多打扮成小丑,他们故意不好好撑船,惹得采莲女东倒西歪,笑若莲花般灿烂,抖出百般笑料,引来观众一阵阵喝彩和掌声。妈妈玩的采莲船,能让观众笑出眼泪来,直到第二天还讨论和重复着那些精彩动作。看了妈妈表演的元宵采莲船,古诗中那“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的热闹景象就再现在我的眼前。我们育溪古镇近年打造全国文化名镇,专门修建了民俗博物馆。

  今年的元宵节更是盛况超前。你看,高跷队来了,如潮的人流被从中劈开,远处走来了一个个衣着艳丽、踩着高跷的古装女子。待走近一瞧,踩高跷的“女子”竟然都是一个个年轻小伙子!他们化着艳妆,踩着高高的木桩,随着鼓点不时变换队形,还舞着长长的水袖,一个个美得如同出水芙蓉一般。街道两边的观众兴奋不已,掌声雷动,笑声不绝。高跷队刚过,舞狮队就过来了。只见一雌一雄、一黄一白两头狮子随着锣鼓舞动,舞狮人手拿红绣球穿梭于两狮之间,两头狮子还不时为争绣球互相追逐。突然,绣球高高抛起,两头狮子竟然腾空跃起,争着用嘴叼绣球。顿时,密集的鼓点紧张得使人喘不过气来,大家都屏住呼吸,等待最后的结果。随着那头黄狮子的胜出,狮子的庐山真面目也终于露了出来,哈哈,扮演狮子的原来是两个小伙子,只见他们满身大汗,脸上却是掩饰不住的欣喜。压轴戏就要上场了,人们翘首以待。终于,老人孩子欢呼起来,啊,采莲船蹁跹而来。只见粉的红的,一朵朵莲花状的采莲船摇着摆着,徐徐而来,那莲花的粉色,那莲花的轻舞,让人仿佛嗅到了莲花的清香。看那采莲女,一个个妩媚妖娆,莲步轻移,巧笑倩兮。蓦地,一个采莲女冲我一颦又一笑,我惊呆了,那不是我妈妈吗?没错,那最美的采莲女正是我妈妈!多少年来,妈妈一直就是这个节庆习俗的主角。有时我常想,以后的元宵夜,是不是还会有这份纯真和朴实?假如妈妈老了,舞不动了,假如人们蜗居在室内你我不相往来,这华灯如昼的元宵夜还会如此热闹吗?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4

  端午节在老家叫做五月端午,日子也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但老家的人似乎不知道这个节日为何而来,我在上初中以前,是不会把端午节和屈原联系在一起的。

  许是因为老家地处平原,没有吃米的习惯,因此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必备吃食,即便是备受宠爱的饺子,也不是主角儿。小时候,农村条件都不太好的时候,端午节的特殊只是体现在早饭上,即糖包子和咸鸭蛋。糖包子,用发好的白面包成三角形,里面放上白砂糖或者红砂糖,蒸熟即可。即便是这样,糖包子在平时也是很少吃到的。

  糖包子是甜食,又是三角形,很明显这是粽子的替代品了,至于为什么吃咸鸭蛋,就不得而知了。我推测,或许是因为家乡的人以面食为主,不爱吃甜食,而腌的很咸的鸭蛋刚好可以中和糖包子的`甜。

  甜食对于小孩子的诱惑是很大的,尤其是小时候甜食并不多,因此最喜欢吃糖包子的是小孩,砂糖包在面里,等出锅的时候,糖早已融化成糖水了,而嘴馋的孩子往往拿起刚出锅的糖包子就吃,结果可想而知,被糖水烫的直叫。

  咸鸭蛋平时吃的也少,因为鸭蛋贵,一般家里养有鸭子的人家才会经常吃到咸鸭蛋,若是会过日子的妇人,还会把积攒下来的咸鸭蛋卖掉。没有咸鸭蛋的人家也是有的,那就只能煮鸡蛋来代替了。

  小时候,早饭吃好就是过端午了,因为午饭又和平时一样了,能吃的起饺子的人家很少。现在不一样了,早上的糖包子和咸鸭蛋越来越少人吃了,中午吃饺子到慢慢变成了主要的过节吃食,一到做午饭的时间,家家厨房里都传出“笃笃笃”剁饺子馅儿的声音。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不觉中,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还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不仅有利于传递亲情、尊崇孝道、弘扬正能量,而且有利于传承文化习俗。所以,在清明节的时候,人们都要祭奠英烈和先辈。

  还记得,小时候,跟着家人一起去扫墓时,经常看到人们在烧香、烧纸钱、燃放烟花爆竹。大量焚烧纸钱造成灰烬遍地,浓烟纷纷,甚至引发了不少山林火灾。这样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空气质量还能好吗?

  令人欣慰的是,这几年,在国家的`号召下,在新闻媒体的宣传下,在学校的教育下,家乡的祭扫习俗悄然发生着变化。

  镜头一:网上祭祀

  清明节快到了,我们五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安海烈士陵园开展祭扫烈士活动。在烈士墓前,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花,齐唱歌曲《烈士墓前》,缅怀烈士们抛头颅、撒热血、挺身而出的革命精神。

  在老师的号召下,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在网上绿色祭祀,感悟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将“鲜花”献给烈士,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表达我们对英烈的缅怀。

  镜头二:绿色祭扫

  清明节这天,爸爸妈妈一大早就带着我们去祭扫祖宗。在祭扫时,我却发现,周围的人都没有什么人在烧纸钱、烧冥物、燃放鞭炮了。

  我好奇地问爸爸:“今年怎么跟以前不一样啦?”爸爸笑着说:“过去,人们上坟烧纸、燃放鞭炮,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引发火灾,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隐患。现在,不是都在提倡绿色祭扫吗?大家都很自觉配合啊。”说着,爸爸在爷爷的坟前敬了一杯酒,妈妈把一束鲜花摆放在坟前。接着,爸爸给我们讲起了爷爷生前的故事,我们听得入了迷,心里对爷爷充满了敬重与怀念。最后,全家人一起动手,在爷爷的坟前种了一棵树,爸爸说:“明年我们再来的时候,这棵树就长大了。”离开时,我恋恋不舍地回头看了一眼,“爷爷,小树,明年再见……”

  网上祭祀、绿色祭扫,真好!家乡的绿色习俗,我为你点赞!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6

  一年一度的庙会开始了,一想到可以买卖商品,那心里别有一番风味。

  庙会起源于寺庙附近,所以叫庙;又由于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居多,在庙外摆起各种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如今人们节日假期,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庙会不会再封闭的空间里,所以不会找不到摊位卖东西,卖家们排地而坐,买家们则可以一摊、一摊、一家、一家的找自己商品;本身热闹的场面,因为锣鼓声,变得锦上添花。除了祭神,娱乐和购物,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画糖画。

  我走到糖画铺子前,兴奋的说,师傅,来个猪的。我说。好嘞!师傅大嗓门一吆喝。只见他左一手,右一手,这么随意的一挥,一个胖乎乎的`小猪糖画做好了。看着做糖画这么简单,我好奇的问师傅,这是什么糖,他竟然毫不吝啬的告诉了我糖的做法。我回家就按照师傅告诉我的方法调制了糖浆,原以为是何方神圣,竟然是神似蜂蜜的一种糖,我小心翼翼的用糖浆一点一点的绘制我想要的各种图案,可是不管怎么尝试,无一成功。画糖画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简单,不要小瞧任何一个“师傅”,他们可都个个“身怀绝技”。从这件事教育了我任何事情都不能眼高手低。

  这庙会上好看好玩的民俗文化还很多,我喜欢庙会,是因为有好吃好喝的,是因为有玩好看的,更是因为有我喜欢的糖画。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7

  香喷喷的粽子熟了,黄澄澄的雄黄酒酿好了,赛龙舟的船也准备好了,端午节也就随风而来了。 端午节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传说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著名的大臣,名叫屈原。他不仅诗词写得好,还有相当的谋略;既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政治家。屈原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起初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进谗言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农历五月除五投汨罗江自尽。屈原写了很多不朽诗篇,比如有:《离骚》、《天问》等等…… 端午节还有许多别名,有:浴兰节、女儿节、五五节、端阳节等等……

  我非常喜欢端午节,因为这其中寓含着很丰富的意义。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8

  我的家乡在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位于美丽的嘉陵江畔,这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县城,安宁而热闹.在家乡的民间传统节日中,最热闹的要数春节了,在我们当地俗称"过年".

  武胜人对于一年一度的春节都很重视,刚过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就热火朝天地忙着采购各种年货了,卖鞭炮,卖春联的门店生意火爆.超市里人头攒动,收银台前排起了条条长龙.除夕一早,各家各户都喜气洋洋地在自家门前贴上了象征吉祥如意的春联,挂上了意味着团团圆圆的大红灯笼.在天南地北工作的亲人们都高高兴兴地踏上了归途家乡的春节.

  除夕夜,阖家团圆,吃完年夜饭后,小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兴高采烈地来到小区空旷处燃放烟花家乡的春节,只听"嗖嗖"的几声响声后,黑漆漆的夜空中盛开了朵朵绚丽的花朵,它们重叠在一起,五彩斑斓,闪闪发光,天空成了光的海洋,最后渐渐变成一道星光瀑布慢慢坠落下来,漂亮极了.孩子们兴奋得手舞足蹈家乡的春节.放完烟花,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家乡的春节前兴致勃勃地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其乐融融地一起"守岁".深夜12点正,窗外就会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此为"除旧迎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时是小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刻,孩子们恭恭敬敬地向长辈们作揖、拜年,口里还不忘调皮地念着"恭喜发财,红包家乡的春节拿来",引来阵阵笑声,大人们则笑呵呵地给着一个个红包,名曰"压岁钱",期盼来年孩子们健康平安!

  大年初一的早晨,无论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新衣,吃过象征团团圆圆的汤圆或意味着富贵长寿的面条后,一家人相携相伴地出行.大街上,锣鼓声声,鞭炮齐鸣,扭秧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满街的人目不暇接,人声鼎沸,小孩子们骑在爸爸的`脖子上追着队伍叫,年轻人搀扶着老年人跟着队伍跑.在一阵阵鞭炮声中,那条条长龙和大红大绿的狮子正卖力地在各商户门前舞动着,向各家各户拜贺新年,人们早已经将这里围了个水泄不通,个个伸长了脖子,踮起了脚尖,瞪圆了眼睛,津津有味地观看着这精彩的场面,这热闹的场面为春节增添了浓浓的欢乐气氛.

  从初二到初六,不管是大街小巷还是乡间小路上处处可见三三两两的人们手提礼物,到亲朋好友家去拜年,到处一片欢声笑语.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9

  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人们称之为“祭灶节”。这个春节,我随爸爸回老家河南有幸一起过了这个有趣的节日。路上,爸爸就神秘的告诉我,有可能会赶上过“祭灶节”?什么是“祭灶节”,那个做饭的炉子有什么好祭奠的?看着我一脸的狐疑?爸爸告诉我,传说灶王爷是由玉帝指派,下界监管人间是非,为此每当这一天到来,人们敬请灶王爷吃灶糖,希望用糖把灶王爷的嘴黏住,回到天宫后不再搬弄人间是非,向玉帝多说好话,以求来年可以五谷登丰,人人都可以吃饱肚子。以前环境十分恶劣,田地有时颗粒无收,人们都吃不饱,因此祈求上天。哈哈,看来这个灶王爷是个贪嘴的老头。

  好不容易盼到晚上,我与父母来到灶神庙前,人们恭敬地跪在灶王爷面前,脸上展现出崇拜的神色,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感到好笑,觉得这只不过是迷信而已,只有辛苦劳作,才会有好的.收获。但为了不失礼节,我赶紧随着妈妈一起跪在灶神面前。爸爸把事先准备好的公鸡放入我怀里,这是一只红公鸡,看来灶王爷要骑红马上天了。因为据说鸡是灶王爷升天之马,故鸡不称鸡,而称为马,若为红鸡即为红马。奶奶说接下来就要到高潮了,为的是让灶王爷在走的最后时刻依然对我们保留着好印象,因此专门举行仪式,为灶王爷送行。我跪在灶王爷面前,看着爸爸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将酒浇在鸡的头上,鸡在我怀里扑棱扑棱发出声响,我惊讶的看着爸爸,爸爸微笑的说了声:“噢啦!”我松了口气,将鸡还给爸爸。祭完灶,爸爸给我和妹妹一人发了一块灶糖,吃着甜甜的灶糖,望着散去的人们,我突然想到,这并不是可笑而愚昧的迷信,而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我不该嘲笑他们。他们使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对美好未来的寄托。

  这一次我领略到了劳苦人民用自己那独特的方式表示自己对来年大丰收的期待,在这无形的鼓励下,用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期望变成现实。

【家乡的习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习俗作文02-01

家乡的习俗作文01-27

家乡习俗作文精选02-02

作文:家乡的习俗01-28

家乡的习俗作文01-21

家乡的习俗精选作文01-28

《家乡的习俗》作文01-26

家乡习俗作文06-22

家乡的习俗作文11-06

家乡习俗的作文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