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习俗作文

时间:2023-07-16 07:34:10 习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家乡的习俗作文(优选15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的习俗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习俗作文(优选15篇)

家乡的习俗作文1

  我的家乡在广东省汕头市,那儿是一个繁华美丽的城市。有古朴自然的古钟园,有整洁美观的住宅区,有热闹非凡的自由市场,有……但是,值得一谈的还是我老家的文化习俗。

  每到重要的日子,我们的习俗还真不少。端午节我们有称五月节,最主要的是赛龙舟。这既是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一项体育活动。

  还记得在老家最后一次过端午节的情景,那天很早,我很弟弟就到岸边等待看龙舟,出乎意料的是,岸边不是稀稀落落的几十个人,而是那些和我们一样,怀着期待的心情在等待。

  迷雾紧缩得大江上,隐约传来嘿咻嘿咻的号子。一排排人划着浆,随着节奏,整齐而有力。身形狭长的小船,巧妙的集中了人力,昂首破浪,逆流而上。

  这时才发现,岸边已是人山人海了。欢呼声,喝彩声,震撼运动员的心。显得更有气势了。

  近了,近了……我看到龙舟上的人了,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响亮的口号声,伴随着龙舟在激流中穿梭,来去自如。不禁让我陷入思考,这一刻,我才明白,团结就是力量,集体才是我们发展才能的地方。一滴水,不融入大海,总有干涸的时候。就像我们一样,不也需要集体的'力量吗?

  赛龙舟正进行激烈的比赛中,我的心情随之激动起来,我想看到,团结后的成功;我想告诉自己,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甚至,渴望自己,也拥有一个团结的集体,一起向成功的顶峰出发。

  那一次,最后一次看赛龙舟了,我不再是以前那个懵懂的女孩,只在一比赛的结果;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赛龙舟已是一个象征了。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首流传千古的歌谣,作为文化,他已遗失了很多,但它的含义却被人们流传下来了。也许,当我无意间唱着这首歌谣,心中找已渴望,自己能亲身去体验赛龙舟,也只有龙舟矫健的身影,才能充分显示出我心中的那一份渴望。

家乡的习俗作文2

  祭祖,是清明节中客家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个仪式通过烧香三拜来纪念已经逝去的亲人。

  清明节的早上,我还在睡梦中,被一阵阵声音吵醒,有叫喊声,有欢笑声,有狗吠声。起床洗漱过后,才发现,原来,大家都在忙着祭祖的准备,有拿着香前往祠堂的,有搬着大批红鞭炮到祠堂外的平地的。我也像往年一样帮着爸爸妈妈搬着鸡、鸭和酒到失去的亲人前面。爷爷奶奶也已经准备好了祭祖的工作,先祭拜上天,再祭拜菩萨,差不多经过两个多小时,转眼间已经到了七点半。我们匆匆忙忙吃完早餐,我和妈妈前往祠堂,等候族人们的到来。

  八点整的时候,族人们陆陆续续的到来了,见面后,大家互相问候,寒暄。年长的.长辈们抱抱这个小孩,摸摸那个小孩的头,所有的小孩都浸在了收利是的海洋里,个个都笑逐颜开。在外工作的人都说些吉祥祝福的话语;握着长辈的手嘘寒问暖,祝福老人;同辈们见面后,相互问候,过去一年的状况,并祝福来年好兆头。

  八点四十分整,经过了长时间的祝福,族里年老而又德望的老人,大喊一声准备祭祖,青壮年们点燃大烛大香,将点燃的大香恭敬地交给族老们,媳妇们将几大把小香点燃后,分别交给每一个人。族老们站在第一排,下一辈的男丁站在第二、三排,孙辈的男丁站在第四、五排,后边站着的便是媳妇们和女儿们。八点四十五分整,其中一位年老而德高望重的老人大声喊道:“大年三十,祭祖开始,一上香,再上香,三上

  香。”三旬上香后,族老们上酒上茶,媳妇们收回大小香插到香鼎上。接着,媳妇们和女辈们忙着烧纸钱给祖宗,妈妈立刻把我叫到跟前说:“儿子,去烧纸钱的火堆旁烤烤,把一年中身上的污渍烤掉。”青壮年们捧着几十盒鞭炮到祠堂平地挂好,等到纸钱烧完后,大伙们就接连着几十盒鞭炮陆续点燃,噼噼啪啪震天响,那仗势犹如排山倒海,气贯如虹。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欢乐的喜庆的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期待着来年的好年景,好收成。

  隆重而传统的祭拜仪式,寄托着人们对祖宗的挂念和感恩,通过这次祭祖仪式让我领悟了客家人的勤劳、团结和互助。

家乡的习俗作文3

  我的家乡有很多独特的习俗,炸油角和炸煎堆是其中之一。

  俗语都说:“煎堆碌碌,金银满屋”每到过年时,放糖果等零食的桌面上总少不了两种食物,那就是——油角和煎堆。过年前,我和奶奶都会一起做油角、煎堆,而且总会炸一大锅。炸完后,无论谁到我们家来拜年,都会把油角、煎堆和糖果等拿出来,给客人们吃,如果油角、煎堆太多的时候,还会把其中一些送给客人们带回家吃。因为,它们都寓意着好兆头。

  除夕一大早,我们就回家乡帮奶奶制作过年必备食品——油角和煎堆。虽然它们看起来很平凡,但是制作起来可不简单呀,必须经过许多工序,才能把它们做的好吃又好看。做煎堆要准备:爆谷、糯米粉、粘米粉、花生、砂糖、芝麻等多种材料。煎堆的陷做起来比较复杂,要将花生、砂糖和爆谷加热搅拌在一起,然后趁热用双手把它们捏紧,把它们捏成一个个圆球状。这是一个考验人的功夫,只有奶奶才能做好。我们就只能做简单的油角陷,只要将花生和砂糖碾碎混在一起就行了。制作完内陷,就要做外皮了。将粘米粉和糯米粉按一定的比例混在一起,用开水搅拌,搓成粉团备用。

  最令人开心的制作马上就要开始了。每个人都要动手,奶奶就小木棍把粉团搓成薄薄的表皮,然后我们用它把内陷包起来,搓成一个个的.圆球。包油角更可笑,每个人的手法都不同,形状各异的油角很快就把桌面摆得满满的。由于我的手上沾满了面粉,不一会儿,就把小脸蛋弄成一个大花脸,引得他们哈哈大笑起来。

  最后的工序就是下油锅了。首先用猛火烧开油锅,然后改用慢火,将包好的煎堆和油角放进油锅慢慢翻滚,让它们受热均匀。不一会儿金灿灿的油角和煎堆就出锅了。

  制作油角和煎堆既费时又烦琐,但却是我们的春节习俗之一,人人都乐意去做。

家乡的习俗作文4

  大年初六是个好日子,六六大顺啊!这天也是堂哥结婚的大喜的日子。婚礼是在我们邳州老家举行的。那里的结婚风俗和南京大不一样。在举行婚礼的前两天,就开始闹喜了,闹新郎新娘自是不必说,就连新郎新娘的叔叔、姑姑也是大家闹喜的对象,我爸爸是堂哥的叔叔,而且还在南京工作,在农村人的眼里是“有钱人”,所以更是大家闹喜的对象,几个给爸爸叫叔叔的胖小伙突然过来“擒获”了爸爸,爸爸的两只胳膊被两个人抱住,后面还有人推着走,旁边还有几个跟着走,大家的目的就一个:去超市买烟买酒。到了超市,不想买或买便宜货都是不允许的,否则大家不会给你走,爸爸没办法,买了两条苏烟,旁边的小孩还喊着要买糖,爸爸也答应了,我的乖乖,平时无比节俭的爸爸一下子花了一千多!闹喜闹喜,不闹的话还不喜呢!大家都这么说。

  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在堂哥家门口搭了一个戏台,有小丑表演杂技,有人表演魔术,还有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姐姐们唱着好听动感的歌曲,台下的孩子们兴高采烈,在台下蹦蹦跳跳,整个晚上玩得开心极了。

  初六这天,随着新娘被十部轿车接来,热闹进入了高潮,从新娘子下车到婚礼舞台的几十米像走了几公里,闹喜的人可不能放过这个机会,新郎要是不掏红包不拿喜糖,很多关卡是没法过的.。当主持人让新郎新娘接物时,害羞的新郎对主持人说:这个就免了吧!,谁知他刚说完,几个小伙子不干了,他们冲上台大喊,不进行这一步可进不了洞房啊!话说到这个地步,哥哥和新娘子只得顺从,在大家的鼓励和叫喊中,表演了儿童不宜的节目。舞台周围挤得里三层外三层,笑容快乐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到了中午开饭时间,是正席,鱼、虾、鸡肉……,样样不少!连我最爱吃的猪蹄也有,真是丰盛啊!邳州老家的婚礼真热闹啊!

家乡的习俗作文5

  每个国家,每个地方,每个乡镇,都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习俗。然而,我的家乡,然而我的家乡也有着,与众不同的习俗。但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习俗。

  我们家乡的春节从除夕就开始啦!一说到这儿,我不禁想起儿时学的,腊八歌。是这样唱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过年是每个小孩都喜欢的一个习俗。因为过年有很多好吃的,还有很多压岁钱,在外打工的父母们也会回来过年,除非万不得已,小孩们,一年只能见上一次在外打工的父母,那一次也就是春节的时候,不仅这样,而且小孩们都不用早起晚归的去上学了,在家里面和小伙伴们玩,吃好吃的,玩自己喜欢玩的,或者和小伙伴们做游戏,和小伙伴们一起去超市,一起买炮,买玩具,买吃的,因为那时我们都有压岁钱,还会有新衣服穿。

  过年是要吃饺子的,吃饺子要四顿,一顿在中午,一顿在晚上,另一对是在凌晨,还有一顿是在初一的早晨,中午的那一顿饭,待先放一盘炮才能吃,到了正午,你就会听见,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能从中午十一点多到下午3点多,间结不断,到了晚上才是最热闹的时候,那时我们每个小孩都要提前买三个孔明灯,晚上大点的小孩自己放,小点的让父母放,并写上心愿,放飞它们,放灯的环节一过,就开始放烟花了,那时你会看见,五彩缤纷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像一位美丽的姑娘,再比美貌,

  看到这,我不禁想起,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烟花掺杂着雷鸣般的鞭炮声,整个夜晚炮声不断,也没有几个人能睡着,一般男人们都是打牌,或者和家人一起看联欢晚会,一直看到去拜年的时候,那就是第三顿了,这也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地方,那就是去拜年,不过压岁钱也不是好拿的,要磕头如捣蒜。

  这第四顿基本没人吃,一般都在睡觉,只有耶稣教徒们,早起吃过饭去教堂,迎接新春,我爷爷奶奶就是耶稣教徒,除此之外,所有的门都紧闭着,全村的人都在休息。门外还堆放着燃过的爆竹皮,和除夕的景色截然不同,一切都平静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呢?

家乡的习俗作文6

  从县城坐个多小时的车,再走十七、八里的山路,就到了我的家乡。

  家乡有二、三十家人,我家住在寨子的中央。由于爸爸、妈妈待人和蔼,所以来我家拉家常的人特别多,我家也自然成了聚会点。

  对于大自然我没有多大的欣赏能力,但我只知道家乡草青、水绿、山可爱。近年来,经常看到许多外地人来我们这里什么写生、照相、吃农家饭等等,还不时听到他们在议论什么“原始风貌”、“世外桃源”等好多我们听不懂的`语言。

  家乡的节气很多,小朋友们最爱过节气,但我最喜欢的是重阳节。

  每年的九月,粮食收获,糯谷进仓,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

  “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妈”,那几天大人们碰到就爱说这句话。听说“老虎要咬妈”,我们小孩非常害怕,但看到他们嬉笑的脸色,我就知道是逗我们玩的。

  初八的晚上开始泡起糯米,第二天大清早就上蒸,我们只知道拼命的往灶里加柴。糍粑是非常耗柴的,蒸了快两个小时,糯米饭的清香已经由厨房溢进堂屋再散到院坝。我们认为已经蒸好了,但老爸老妈此时才开始捣炒香的黄豆。待它全部变成细面面了,又加上一大包白糖。豆面制好了,他们就起蒸,把雪白的糯米饭倒进窝。窝是大力士的乐园,你有多大的力都可以尽情往里使。大概有半个多小时,糯米饭完全变成了糍粑,此时男女老少就开始动起手来。

  农家人从不吝啬,糍粑好了,总是对着周围的人家高喊大叫“我家糍粑好了,我家糍粑好了”,希望有更多的人分享这种无尽的喜悦。

  夕阳照在山坡上,金黄的石蒜花光彩夺目。“走啊走啊走啊走,走到九月九……”家乡的大大小小都爱唱这首歌,而那“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妈”的古老歌谣将随风而散,为此,我真的有些感到惋惜。

  而今,九月九又要来到了,朋友,来家乡尝尝我们的糍粑吧!

家乡的习俗作文7

  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有很多很多,有大扫除、购年货、包饺子、拜年等等简直数不胜数。

  我和爸爸也按照习俗去购年货。大街小巷里,买年货的人们数不胜数。小摊上,小店里的东西琳琅满目。摆满了鲜艳的衣服、有好吃的食品、以及各种各样的烟花爆竹。真是让我大饱眼福。我和爸爸又开始了疯狂大抢购,各种各样的东西被我们一扫而光,鞭炮、衣服、食品装了满满一大袋子。

  我的家乡最少不了的一项习俗当然是包饺子了。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我们家当然也是不例外的啦!

  除夕之夜,我和爸爸妈妈就开始包饺子啦!包饺子还需要技巧呢!我负责擀皮,我这里擀擀,那里擀擀,简直就是四不像。妈妈给我做了示范,包饺子应该均匀的擀,让它在擀面杖上转起来,这样就可以擀的圆圆的了。我按照妈妈的办法,怎么也不能把这个“淘气鬼”制服,还是擀的乱七八糟。不过经过我九九八十一次的艰苦训练,我终于把这个淘气鬼给制服了。

  我们这里包饺子还要包里面钱呢!只要谁吃着带钱的饺子,就代表着他在这一年中平安无事,运气很好。谁要是吃的最多,谁就是一家之主。我们家也包了好几个钱呢!我和爸爸妈妈都想吃到钱。我为了得到拿到那几个硬币,于是抢了很多的`饺子。嘿嘿!我们家里的钱竟然被我吃到了三个,把我的牙都快咯坏了!

  吃过饺子之后,我们当然还要放鞭炮,放鞭炮可是我们男生最喜欢干的事情。我们拿起一个大*花,迅速点燃。顿时,天空中出现了五彩的烟花,美丽极了。

  我们这的春节习俗最重要的就是拜年了。每逢过新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回老家给爷爷奶奶磕头,给他们拜一个年,说一些祝福的话语。然后长辈们就会给我们一些压岁钱,发一个红包。然后再与亲戚们一起吃一顿团圆饭。表达互相之间的感情。

  我们家乡的春节习俗就是这样的,怎么样!你们的呢?

家乡的习俗作文8

  我的家乡在济南的西郊,虽说都是济南人,但,有一些习俗却不一样。我们这,除夕那天要去买个猪头,鱼、鸡、肉等,还要买好多鞭炮。

  除夕午时3点钟,就开始包饺子了。在5点左右,要去请家堂(祖先)。小的时候。我不喜欢过年,请加堂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我5、6岁时,弟弟还没出生,我就代替。有两根筷子,插在胡萝卜上,再用烧的黄纸,写上字。有一个是“先父李学善之位”,之后我才明白,他是我爷爷。还有三个,我也不明白是谁。把写好的堂位放到个盘子上,带上一小挂鞭炮,就去村头请去了。

  到了那,我看见几个人也在请。我们必须跪下,爸爸又用木棍画了个圈,把带来了鞭炮放那里面点燃,说什么是把祖先的魂请来。我那时很害怕,然后,还要让祖先们先进去,还要用个长棍,把大门压住,还说什么别把别别的鬼引来。爸爸还让我找个棍子,应对漆黑黑的院子,本来胆小的我,更害怕了。可是父命难逆,天啊!这么大的院子,让幼小的我上哪找去啊?!当时,吓得我拿了把刀,又拿了个手电筒。小声嘀咕:“鬼啊!我不怕你!我手里有刀,你要敢来咬我,我、我、我就杀了你…。”边说,还边打哆嗦。好不容易容易找到了长棍,抓住就跑。心里还挺害怕。耶!跑到了灯光下,鬼害怕喽!我开心的笑了。我爸长棍给了爸爸,压好后,又去屋里磕头。爸爸先磕的,然后是叔叔,最终是我。

  除夕那天,我们这儿再吃年夜饭前还要拉上一挂鞭炮。晚上还不能关灯,我要守岁,可是我撑可是11点。

  大年初一这天,还不能把客人吃剩的东西倒掉,不能把垃圾倒掉。好像全是“钱”。必须初二才能倒掉。

  大年初二午时5点左右,端着有家堂的盘子出去,把长棍拿开,又去村头上拉上一挂鞭,把牌位放到鞭炮中,再磕上几个头,就完成了。

  此刻,我有了那两个弟弟,我就不用去了。

  这,就是我们家乡——请家堂的习俗。

家乡的习俗作文9

  家乡的习俗有很多,不过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习俗都慢慢淡化了。被人们所遗忘了,但是,有些习俗保留了下来,在成长的路上扎下了根,开出了花。

  小时候,常跟着爷爷去家旁边的公园,在那里,一排排的老奶奶、阿姨在舞动着红色的手绢,身上穿着红色的衣服,在夏日的炎阳下边走边舞,这就是扭秧歌。她们手中的一团红在飞旋着、在跳动着、在狂舞着。引得人们在旁边喝采。几个人在一旁吹起了唢呐。小时的我不太懂得他们具体是在干什么,也不懂何为艺术,但是能感受到那一个个火红的身影。时慢时快的步伐,那烈日下激昂的音乐声,都漫溢出青春向上的气息,心中也怏乐起来。爷爷看到我高兴的样子,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现在爷爷的腿脚不再如以往那么利落,体力也大不如前,现在路过那个公园,听到唢呐的欢快的声音,便回忆起曾经和爷爷一起散步的情景,心里便淌过一阵暖流。记忆之河的某一处翻越了浪花。

  过年时,年年都要放鞭炮,在鞭炮售卖处,买来红纸包着的能给我带来无限乐趣的窜天猴、滴滴筋等,一家人下楼去,在映照着月光的白雪上铺上红彤彤的鞭炮,点燃后都跑得很远,在远处看着那一大串红鞭炮伴着噼里啪啦的.声音爆炸,耀眼的光像花一样在眼前绽放,眼里看到的不仅是火光,还有新年的希望。一会儿,放完了,全世界都安静下来,只有远处的绽开的声音。

  现在,人们对环境更重视了,国家也禁止燃放鞭炮了,过年时心里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只能回忆起以往的场景,那火光仿佛又绽放在眼前,心里又感到了踏实、温馨、热闹的节日气氛。看到了新年的希望。

  家乡的习俗已经在我心里开出了美丽的花朵,不会因为不再重现而有一丝丝的忘却,反倒在我的心灵深处久久的刻画出更加美好的状美卷。我将永远珍藏它们,静待它们结出果实,滋润我的心灵!

家乡的习俗作文10

  今天,我坐在老爸的车里,窗外景色迷人,但我无心欣赏,只回味着昨晚看到的奇特的“游神”仪式。

  所谓“游神”,简单地说,就是抬着菩萨的雕塑满大街的走。小时候只是听爸爸妈妈说“游神”只是为了祈求平安和得到神的帮助保佑,是封建迷信,没什么好看的。但我好奇心就是那么强,没有亲眼见到过“游神”我就心痒痒,今年的初十晚上,我终于见到了!

  正所谓“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我家乡的“游神”会怎样的与众不同呢?想着想着我就迫不及待地左顾右盼起来,越来越近的锣鼓声引来我的一阵欢悦,太好了,“神”快游来了!慢慢地,“神”“游”了过来,我也看清了大致形状。

  两个人拿着铜的锣和皮做的鼓在整个列队的最前面吹吹打打,四个人抬着类似于古代花轿的'轿子,里面坐着一尊菩萨,后面还有两个人拿着喇叭在吹。花轿前面的下方挂着两个筒,里面插满了香。我还注意到,四个人很有默契,抬花轿的肩膀都是一起一落,上下起伏的,菩萨在中间摇晃。菩萨雕塑也随着轿子一起一落的,远看就像真人一样。四周都是静悄悄的,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庄重二字,这种逼迫感倒让我这个小孩子不知所措了。我无意间把目光放在了菩萨身上,我发现,菩萨的脸竟然是红的!那也难怪,世人做了那么多违反天理的事,菩萨不生气才怪呢。菩萨的眼睛就和普通人的眼睛差不多大,脸上都没有一丝表情,嘴唇微抿着,好像还为世人犯错的事情耿耿于怀呢。菩萨他昂首挺胸,左手优雅地放在大腿上,右手拿着一把铁锤。这把铁锤,仿佛可以把世间所有的坏人锤死,仿佛可以把冤枉好人的铁笼锤破。正在浮想联翩之间,猛地感觉……有人推了推我,我结束了我的联想。

  我睁着茫然的大眼睛,不解地看向了打扰我的人。妈妈笑着说:“我看你一直睁着眼看着窗外,还不眨眼,以为你和鱼一样可以不用闭眼睡觉嘞。”听完后我哈哈大笑,对妈妈解释说:“我在回想昨天晚上的“游神”呢。”“喔……”妈妈似乎也沉淀在回忆之中。

家乡的习俗作文1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满入屠苏”春节终于来了,压岁钱,年糕,庙会……这些让我们喜爱的习俗也开始了。可让我最喜欢的是……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鞭炮声把我从睡梦中拉了出来。“表姐,表姐,该起床了!你不去土地庙了吗?”淘气的表弟的楼下大声呐喊着。我不耐烦的捂住耳朵,可土地庙这个词猛然闪过我的脑海,我立刻跳起了床,回答道:“来咯来咯!等等我!”我手忙脚乱的穿好衣服,打着赤脚跑下了楼,冲到卫生间,急急忙忙的洗漱。洗漱完,便飞快的拉着表弟的手,向土地庙跑去。

  刚到土地庙,我们便冲到大门后,急切地用眼睛寻找彩旗。忽然,我的眼中闪现出两面彩旗,幸好,老天可怜我,给我了两面彩旗,我的心中呵呵直笑。我迅速地把它们紧握在手里,跑去告诉表弟。

  “当当,当当”乐队开始演唱起来,欢乐的歌儿在我们的耳边响起。我们拿着彩旗在她们的前面奔跑。鞭炮在我们的身边连连响起,我们连忙左蹦右闪。在快乐的气氛中,我们连走路走了很久了也不知道。

  “咕噜,咕噜”,也不知道,是不是我表弟的吃饭铃响了,正巧,我们劳作了半天,终于可以到一户人家蹭饭了。这也是我最不解的地方,因为,就在上一年,我们是到我外公家。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一习俗是一家轮一家的呀!

  中午时,下了一场小雨,但依旧没有影响我们蓬勃的兴致。我们下午的目标是一家饭店,还听说他们家的手艺是一等一的.好,我的吃货表弟已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口水了。因为在饭店在半山腰,所以在泥泞的山路上走,十分得难走。但我们又寻找到了一些乐子,我们把彩旗举得高高的,用力的挥舞着彩旗。在绿油油的山林中,忽然出现了十几只小鸟,有红,有黄,有蓝,有黑……它们在山林中穿梭着,嬉戏着。在我的家乡这也代表着一个寓意:自己就像一面彩旗一样,跑得快,看得远,就是成绩好,有见识,成为社会中的一个亮点。

  彩旗,是一个很普通的一个东西,但在我的眼中它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我也希望我也能像它一样,有本事。虽然,这是一个虚构的寓意,但是在我的眼中,它是一个可以实现的愿望。

  这就是我家乡的一个习俗,你呢?

家乡的习俗作文12

  在我的老家安庆,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清明节祭祖”,别认为这很普通,其实我们全家人对其是非常重视的。

  在离老家几十公里处,有一个小镇——许岭镇,是我们每年都要去的地方,那有一座山—许岭,安葬着我们徐氏几十代先人们。

  山上,数不清的树木,荒草和荆棘,证实了他的`古老。可是他也阻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为了祭拜祖先,我们也不会屈服,折断多余的树枝,踩平多刺的荆棘,一步一步向前走。到了坟地,我们看见了大大小小的坟。爷爷带路,先找到我们最亲近的先人,然后爸爸和叔叔除去坟上的荒草,爸爸拿着三根香串上六张纸钱插在坟头上,接着叔叔拿出一叠纸钱在墓碑前点燃,我当时亲眼看见墓碑上玄孙一栏里有我和两个弟弟的名字,还有几个没见过面的堂兄弟的名字,当时我的心情很沉重,为什么他们没有来祭祖呢?也许是他们在外地过年,没有回来。然后就是放炮竹了,接着我们就要给祖先叩头了,叩头时,先要双膝跪下,然后双手触地掌心向上,叩头三次,这样重复三遍才是对祖先最恭敬的礼节——三拜九叩大礼。最后,我们要把祖先“请回家”。

  回家后,要将祖先供奉在牌位上,在牌位前还要摆上供品,这供品也是有讲究的,鸡、鱼、肉、豆腐、糕点、水果、酒、茶等一样都不能少,而且鸡和鱼的头要向着牌位。拜完祖先才能吃年夜饭,在吃年夜饭时,餐桌上也要空一个座位,那是留给祖先享用美食的。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四之前,祖宗牌位前的香火是不能断的,否则寓意香火不旺!

  到初四的早上,我们就要送祖了,送祖时要将供品移到餐桌上,鸡和鱼的头也要向着门外,我们要先向牌位拜三拜,再向门外拜三拜,以示将祖先送回到极乐世界。这样整个清明节祭祖仪式才算结束。

  就像奶奶祈祷时说的那样,祖先们时时刻刻在身边保佑我们,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幸福吧,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让我们也时时刻刻怀念他们吧!

家乡的习俗作文13

  我的家乡在惠州市横沥镇,那可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小镇,只因一碗汤粉而闻名天下。虽然我从小在喧闹的城市中长大,但是,那静谧的乡村,才是我最惦记的地方。

  每逢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去吃一碗汤粉,仿佛没吃就等于没回老家似的。总要让自己的味蕾先过一把瘾。那油光可鉴的猪脚、卤蛋,在金黄色的汤汁里面,散发着迷人的`香味。粉条也充分吸收了汤的味道,但又不失素食的平淡。这汤粉,说得上是完美中的完美。不拍下发个朋友圈记录一下,那就有些大失兴致了。

  春节,是小镇里最热闹的时候,街市上喜气洋洋的。虽然是乡村,但热闹繁华的场面一点也毫不逊色于城市。从大年二十八开始,家家户户就都贴上了春联,预祝来年平平安安,事业有成,每天早上六点,锣鼓队就在街上闹起来了,他们不嫌辛苦,顶着狮子头,敲着锣,举着旗,走街串巷,整个镇子洋溢着一股年味,而锣鼓队是其中最卖力的,这样的热闹要一直持续到元宵过完。

  夜晚,江边就亮着炫美的灯,我们叫“赏灯”。惠州的母亲河东江穿过小镇,那里的落日美极了。没有高楼的阻拦,没有喧闹的吵杂,船启动了,马达轰轰响了起来,在水面荡起波澜,打破这片宁静,也拨乱花灯在水面的倒影。这灯虽然没有西湖花灯那么光彩夺目,没有那么人山人海,只有孤零零的几艘小船,但这丝毫没有打乱大家赏灯的兴致。夜光下,断桥边,成群结队的,全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人们。

  到了正月十五,大家会齐聚一个地方看戏,我也去看过一次。戏的内容我记得不是太清了,但是戏后的烟花却让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我家乡的习俗还有很多:包粽子啊,吃糍粑呀,中秋赏月……但我认为,每一个习俗,都是一种文化,都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是无价之宝,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华夏子孙的印记!

家乡的习俗作文14

  中国,一个文明古国,论起习俗,可谓“一地一样”花样繁多,单新年习俗,就五花八门。但亘古不变的是那份喜庆和热闹。

  在我的家乡,新年从腊月二十几就开始了。二十九家家都准备好年货,门上贴好了“福”,有的人家还挂上了两盏大红灯笼。这天中午,照例要吃顿好饭,还要拜神家。下午就该大扫除,门窗擦得亮亮的,屋顶扫的净净的,桌上摆满了瓜子和糖。小孩子们手中已拿上了大小的鞭炮,大街上整天都噼噼啪啪的。大人们也已经在准备新钞,用来装红包。年前这几天热闹的很。

  腊月三十,也就是除夕。晚上是要吃饺子的,一般是肉馅的,吃完了饭就去看看春晚。因为初一要起早,大人一般都不睡,可小孩子就顶不住,把新衣服放在床头,早早就睡下了。别以为一睡就着,家家都放拍炮,鞭炮、花炮,什么震天雷、窜天猴、笛音炮,声音此起彼伏,整整响一夜。

  大年初一,凌晨三四点钟,就被妈妈叫起来了,睡眼朦胧的,一看见新衣服立马精神起来。穿好新衣服,好好打扮一番,要去拜年了。先去给爷爷奶奶拜年,再给爸爸妈妈拜。给家人拜晚年就该吃饺子了,正月初一不让动刀,不让说不吉利的话,还不能吃荤。不过白菜馅儿的饺子还可以凑合的.。

  吃完饺子就要去给本家的亲戚们拜。爸爸和弟弟最累了,要给长辈磕头。女人就要轻松多了,鞠个躬说句吉利话,就完事了。爸爸领着弟弟去拜年,妈妈带着婶婶们去拜年。我做为家中的长女也只能在家待着。爷爷奶奶也不闲着,在门口放好席子,铺好垫子,一拨一拨的人来拜年,贼热闹。我呢,更不闲着,我守在大门口,见有人来,先给他们拜年,坐等红包拿来了。

  渐渐的东方泛起鱼肚白,天上还残留着花炮的烟雾,来的人也渐渐少了,大火都困了,来不及吃午饭,一个个倒头就睡,连小孩子也被赶回家睡觉。晚上又是一顿大餐。这一天一大家子的大当家要去请新媳妇来吃饭,表示这个大家庭接受了她,而当院的老媳妇要做陪客,带着新媳妇认当院人。初二,媳妇们要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过了这几天,年也算安静点了,等过了十五,吃完汤圆,年味也就渐渐淡去了。

  新年那么热闹,那么让人留恋,不知多年以后这些习俗是否还能保留。但我想,不论怎么变,家人不变,一家的和乐不变,幸福就不变。

家乡的习俗作文15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不知不觉中,春节已经悄无声息地到来。刚学会在地上四处乱爬的小孩,可以独自背起书包去上学的大孩子,嘴角旁留了少许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过年,谁不是嘴角洋溢着天真的笑容,乐呵呵地进入美好的回忆中。谁不盼望过年吃团圆饭和拜年、吃汤圆时的情景呢?

  过年期间谁家不是都聚在一张会餐桌旁,享用着美味的菜肴,在餐桌旁谈笑风生,讲着一年的劳作与辛苦。在这一天里,奔赴四面八方的打工人在这一天里都会赶回家,享用着这富含美好意义的饭菜。

  大年初一的光景是最和睦,最热闹的。从一大早开始就有连续不断的鞭炮声从四面方传来,一听到鞭炮声,还在床上打盹的小孩子们就躺不住了,一溜烟地穿上新衣裳,把自己打扮得俏皮可爱。当拜年队伍陆续赶来时,年轻的大人们会带着的`娃参加这庞大而热闹的队伍,老人们就会在家招待客人。这一天要数小孩最高兴了,提着大袋子,四处“讨吃讨喝”这跟天上掉馅饼没什么区别。

  元宵节紧随着春节的脚步红红火火地走来。为什么元宵一定要悬灯结彩呢?我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只神鸟被猎人射死,帝知道后大怒,下兵正月十五放火活活烧死人们,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看着百姓们被烧死,于是冒着风险到凡间告诉人们。其中一位老人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挂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知道人们都死了。”为了记念这次的成功,人们都会在正月十五日在自家院子里悬灯结彩,灯火通明!

  元宵时还要吃汤圆。软软糯糯的一个个,放在嘴里轻轻一咬,就会流出黑色的香浓的黑芝麻酱,吃完一个还想吃第二个。汤圆虽然好吃,但吃多了也不健康:糯米做的皮、豆沙、芝麻,等糖馅都是高糖分,高热量食品,所以要少吃!

  春节可真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