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习俗作文

时间:2022-12-23 18:00:47 习俗 我要投稿

节日习俗作文集锦1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节日习俗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节日习俗作文集锦15篇

节日习俗作文1

  广州人过年有逛花街的习俗,所以年二十九我们全家人去天河体育中心逛花街。

  一走进花市,远远地我就闻到了花的香味,花市里人山人海,大家脸上带着笑容,好多人都是满载而归的,有的抱着一大盆蝴蝶兰,有的扛着一大棵桃花,还有的手上拿着一大束剑兰。有的小朋友手里还拿着各种各样的玩具。

  花市分成了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卖花的,一部分是卖吃的,还有一部分是卖工艺品和玩具的。我们先逛了卖花的地方,这里各种各样的花,多得数不清。我看到剑一样笔直挺立的挺立在花瓶里,蝴蝶兰远看就像有好多蝴蝶在树枝上飞舞,水仙花像一位白衣少女在水中翩翩起舞,难怪人们叫它水仙。这么多花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菊花了,菊花的颜色丰富多彩,有黄色的,白色的,红色的……它们的形态也各不相同,有的高高地挺立着,仿佛在炫耀自己的美貌;有的像准备照相一样,争先恐后地往前面挤;还有的羞答答地低垂着脑袋,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多在别人的后面。

  逛累了我们就去买吃的,爸爸给我买了羊肉串,里面放了孜然,好辣!我们还试了臭豆腐,可是这个臭豆腐不怎么臭,我最喜欢的还是冰糖葫芦,妈妈给我买了一串冰糖葫芦,真的很好吃。

  今天逛花市,我既看到了美丽的鲜花,又吃到了好吃的冰糖葫芦,真是开心的一天。

节日习俗作文2

  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吃香喷喷的粽子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是要洒雄黄酒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是要在门前挂草药,身上涂药酒的呢?

  没错,的确,只有端午节,一个伟大的节日,一个神圣的节日。要说起来这端午节,还得从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说起。

  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国上大夫屈原上谏楚王,提出富国之计,可楚王不仅不听,还将其流放。结果屈原悲愤交加,伤心欲绝,抱一块石头,带着自己的愤愤不平,带着他的高远志向,一起永沉柏罗江底。

  屈原死后,人们为纪念他,为了使他的尸首不被鱼虾吞食,人们便做了粽子,来喂鱼虾。流传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习惯。这天,满街都有一股粽叶的清香。要说这做粽子,先得把粽叶洗净,用粽叶把肉、糯米、豌豆包一起煮,从锅里散发出的诱人香味,不禁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盼着,想着早点煮熟。终于,冒着热气的粽子上来了,一家人围坐在桌子那儿一起吃,其乐融融。夹起一块糯米,放入口中。啊!香甜可口,甜而不腻。让我忍不住想把整个粽子吞下去。虽然家附近几乎天天都有粽子卖,但今天的粽子仿佛有股节日特有的,浓浓的气息。

  吃完粽子,大人们便忙着去洒雄黄酒,据说可以驱鬼辟邪,以保平安。端午这天,满街都有一股酒味,有些大人还会用雄黄酒在孩子的额头上写个大大的“王”字,象征生龙活虎、虎虎生威。

  洒完雄黄酒,大人们便在两边大门上挂菖蒲等中草药,菖蒲那股刺鼻的味道可以驱赶鬼魔,使邪魔不敢靠近你家。挂完后,还要在孩子身上涂药酒,可保以年不生疮。涂药酒也可使你百病不入,一生平安。

  转眼间,这年的端午就要过完了,但是,端午给我留下的痕迹是永远也抹不掉的,又开始期待来年的端午了。

节日习俗作文3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非常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然而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非常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然而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咱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咱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 ,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非常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然而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节日习俗作文4

  我最喜欢端午节了,因为那是可以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如,划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点朱砂。

  去年端午节那天,我早早地来到汨罗江边,人还不多,我迅速找了个位子坐下。不一会儿,人们说三五成群地来到了江边。

  比赛开始了,来自浙江的龙舟飞速地向前划去。一阵风吹来,浙江龙舟减速了,另一艘龙舟超过了他们。浙江队员重新振作起来反超之后,得到了第一名。比赛结束后,他们唱起了《招魂曲》:

  大夫大夫啊,听我说哟,嘿嗬!

  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万里,

  地不可下啊,下有九关八级,

  东不可往啊,东有旋流无底,

  南不可去啊,南有财狼狐狸,

  西不可向啊,西有流沙千里,

  北不可游啊,北有冰雪盖地,

  唯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

  听完这首《招魂曲》,手表里传来妈妈的声音:“快回家包粽子。”

  我回到家,我和妈妈一起包粽子。我学会了包粽子,先把粽叶卷成圆锥体状,再往粽叶里放上糯米,然后用线捆起来,就做好了。妈妈把粽子放进大蒸锅里蒸了起来。一阵香味飘了出来,啊!原来是粽子蒸好了。我抓起一个就开吃,外婆拿来一盒白糖,在我的粽子上撒了一些白糖,我咬了一口——真香!

  就在这时,爸爸在一旁给我讲了一个端午节的神话传说故事《白蛇传》。很久很久以前,白蛇修炼成仙。后来她变成一个美丽的姑娘——白娘子,她爱上了善良的许仙。端午节时,他们在一起喝了雄黄酒,白娘子现出了白蛇的原形,吓死了许仙。

  我喜欢端午节,因为可以看龙舟比赛,可以吃到粽子,还可以听到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

节日习俗作文5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春节,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母亲。

  我看见母亲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母亲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不同颜色、口味的菜,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何必呢?

节日习俗作文6

  潮汕从一月到十二月每个月都有节日,除了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节、春节等几个典型的传统节日外,还有其它节日,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个吧。

  在潮汕,各家各户都有祖宗的“忌日”,差不多每个月都有两个祭拜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有祭品美食的制作,也有娱神民间艺术的展示,名目繁多,但是都为了祭拜自己的祖宗。这一天,家族里的亲戚全都来家里举行祭拜活动,相当于一次大型的家族聚会。

  正月至二月,各乡各里都会选一个吉日或固定时间游神赛会,也就是社日。这天,游各乡各里的四个门头的老爷,还要做“大戏”,十分热闹。乡里还要做美食,供奉老爷之日,公开拍卖,据说得到者算是幸运。拍卖的钱可作为老爷宫的费用,或做公益事业。

  潮汕的每个节日都要专门制作祭品美食,其中有:寿桃、芋丝酥、荷兰薯、花过面酥、红萝卜丝酥、汤圆、棕球、碱水、酵、甜面包、“梭罗包”、“桥徘”、粟穗、“五身人仔”、“三角楼”、月饼、腐乳饼等。除此之外,还有三牲、五牲,以至整桌潮汕筵席,简直就是一个小吃大荟萃。

  在这些节日里,大家为营造节日气氛,增添欢乐气氛,每个人都要表演自己的拿手绝活。所以,潮汕民间过节和游神,又增入了民间风俗。

  这些就是潮汕的部分节日习俗。

节日习俗作文7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是一个清明节,按照习俗,我们今早该去山上扫墓。

  吃过早饭,背上锄头等一些工具,就和家人们上山扫墓去。

  刚刚从家走时,我是热血沸腾。可到了山脚,就已气喘吁吁了。把锄头“扔”给妈妈,脱下外套,十分坚难得爬着山——其实这座山很矮。此时,早晨那温暖的太阳已变得毒辣。

  终于到了山顶。穿过羊肠小道,就能来到墓地,可我在要穿过墓地时,被某种不知名的草给割伤了,流出鲜红的血。就因为这点小伤,本该干活的我被妈妈二话不说地拉到一棵大树下,清理了块空地,然后让我坐下。

  看看爸爸、妈妈、奶奶正洒着汗水地干活,在看看树下闲着没事干的我(我也想帮啊,可妈妈不让),真是鲜明的'对比呀。

  终于,墓四周的野草都割完了。奶奶从篮子中拿出供品、纸钱、打火机、蜡烛,开始拜拜起来。

  我拿出看家本领,跑到奶奶那帮忙。奶奶在墓碑前、土地公那和邻居那摆上供品,插上蜡烛叫我去烧纸钱。烟把我熏得直咳嗽,于是我蹲在烟的反方向,拿了个树枝,去挑纸钱,生怕哪没烧到。

  又过了会儿,奶奶将鞭炮放完了,收好了供品,准备回家。

  临走前,我还特地把灰堆里的火星踩灭,吹灭蜡烛,去追已经走到前面的家人……

  又过了一个清明,期待下一个。

节日习俗作文8

  今年春节中,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三顿”。

  第一顿:拜菩萨。腊月二十七晚上,我在奶奶家见到了“第一顿”。吃饭前,我发现桌上的菜和平常大不一样,桌上放着一大块肉,一大条鱼,还有一只留着几根尾羽的大公鸡?我感到很奇怪,就问:“爸爸,今天是什么日子,为什么菜都是整个儿的?”爸爸说:“今天要拜菩萨,为了表示我们对他们的尊敬,所以菜要整个儿的。”我说:“哦,奶奶是希望菩萨保佑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快乐!是吗?”爸爸笑着点了点头。

  第二顿:老祖宗“回来”了。今天傍晚,奶奶先在桌上摆上了菜,饭,酒、水果,然后点上蜡烛,还烧了香。奶奶在摆碗筷的时候,我发现了有一双筷子是摆在左边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去问爸爸。爸爸说:“因为你的外曾祖父是左撇子,所以这双筷子要放在左边。”

  之后,奶奶在桌子旁边放了两个桶,把西屋里的两个麻袋拎在了旁边,里面都是用黄纸做的元宝。只见奶奶点起一张红纸烧了起来,随后把一个个元宝放进去烧。烧的元宝,有大有小。听奶奶说元宝是给老祖宗们在天堂用的。小元宝呢,是他们的零花钱,大元宝呢,让他们先收起来,用完了小元宝,再用大的去换。

  第三顿:外公外婆来了。今天是大年二十九,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外公外婆也来了,他们的到来给过年增添了一份浓浓的喜庆之意。奶奶因为外婆来了,把菜做得更好吃了;妈妈因为外公外婆来了,手脚更加勤快了;我因为外公外婆来了,更懂礼貌了。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年夜饭,我又长大了一岁,这年夜饭里饱含着亲人之间浓浓的情谊和快乐……

节日习俗作文9

  广西壮族的节日风俗丰富多彩,下面我就挑几个有代表性的跟大家分享下。

  歌婆节(歌墟)

  壮族人民的歌婆节一般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举行。()它是壮族地区传统性的群众活动。壮语称“窝埠坡”或“窝坡”。届时,青年男女从各地汇集在固定地点,每次一天或数天不等,一般有数百乃至数千人参加。各三五成群互相对唱,这一组同那一组问唱,那一对同这一对唱答,并多是触景生情、随编随唱。据文献所记,“歌墟”始于宋代,明代的“歌墟”已与今接近。

  娅拜节

  广西者宁、索乌的壮族每年4月属兔的那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48条鱼,到娅拜山上祭奠壮族传说中的妇女娅拜,礼仪十分隆重。相传,娅拜是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百姓与压迫他们的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众人把她埋在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定名娅拜山。每年到她遇难那一天,壮家人都要祭奠她,表达怀念之情。

  吃立节

  “吃立节”是龙州、凭祥一带壮族特有的节日。据说中法战争时,当地壮族人民因忙于抗击外国侵略者而顾不上过春节,直到正月三十才凯旋而归。为了庆祝胜利,补过春节,当地人便把每年正月三十作一个节日来过,此后相沿成习。

  壮族的节日风俗是不是很独特,大家有机会一定要亲自过去体验下哦。

节日习俗作文10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而春节的习俗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现在许多国家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贴对联、福字、吃饺子等比较广泛。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并沿用至今,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还在屋门上、墙壁上、窗户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到了”。“福”字还有各种图案的,有寿星、寿桃、金童玉女、财神等。

  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总之,春节的习俗有很多,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了新的形式,但是更主要的是春节期间一家人能够其乐融融的聚在一起享受生活的美好。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秉承并发扬。

节日习俗作文11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十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让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欢迎。

节日习俗作文12

  放了寒假,离过年就不远了。我很喜欢过年,到那天会和母亲一起买好多好吃的边看春节晚会边吃,特别开心。春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节日。许多的风俗习惯流传至今。

  进入腊月后,很快就是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因此要祭灶。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市集”,“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腊月三十就是除夕了,要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还要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吃完年夜饭我最开心了,给姥姥姥爷拜完年,就发压岁钱。一家人都聚在一起,话新春,其乐融融!

节日习俗作文13

  明天就是大年初一,我的心里高兴地不得了,就情不自禁的向妈妈问起有关春节的习俗,于是,妈妈认真的讲起春节的习俗。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听了妈妈的详细讲解,我十分意外,原来,过春节,还有这么多仪式呢!

节日习俗作文14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很少了。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有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地方,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月饼与中秋节的联系是在明代。

  具有关资料说,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身和赠于亲朋好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比如,山西省介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出国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的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小孩们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节日习俗作文15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称端午节。 “段”与“早”同义。又称“小五”。五月是“正午”。而且因为中午是“阳辰”,所以五也称“端阳”。 5月5日,月日都是五,所以五也叫中午。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名称,如:夏节、玉兰节、少女节、天中节、地拉节、诗人节等。

  端午节到了,我乖乖地看着奶奶,我觉得简单的饺子帮不了我这个天才。我不学会了解自己。谁知道,当我真正去包的时候,我明白做粽子是一门手艺,要把它包得漂亮结实不容易。

  第四天下午,我跟着妈妈学做粽子。妈妈拿了一块粽子,用手一卷,粽叶就变成了空心的圆锥形。跟着妈妈的样子,拿了一片粽叶,想把它卷成圆锥形,可是卷得不好,上下卷起来还是直筒。我看到了妈妈,指了指周围。 “左手捏住粽叶的一个角,右手卷起粽叶的另一个角,底部收紧,顶部放松。”在妈妈的指导下,我卷起了粽叶。

  接着,妈妈将筷子插入空心的锥形粽叶中,用勺子舀一些糯米,然后用筷子摇晃均匀,直到糯米被裹紧。我也把筷子插在粽叶里,放好的糯米。但是晃动筷子的时候,要么是粽叶断了,要么是糯米包不紧。妈妈说:“摇筷子的时候,轻一点,把粽子捏紧。你看——”妈妈一边说一边说。示范,我在听和学习。哈哈!我包的粽子有点像。

  最后一道工序是系绳子。只见妈妈用双手捏着粽叶,将绳子在粽子尖角上缠了两圈。绳子系好后,就裹上了一个漂亮的粽子。

  吃着自己包的可爱粽子,开心极了。通过这次制作粽子,我学到了一个道理:要学一门手艺,就必须真诚、细心、持之以恒。

【节日习俗作文】相关文章:

节日的习俗作文04-30

节日习俗作文06-10

节日习俗作文10-28

习俗节日的作文07-30

节日的习俗作文11-08

节日的习俗08-13

过年习俗_写节日习俗的作文07-14

传统节日习俗节日作文09-09

传统节日习俗的节日作文09-18

民族节日习俗作文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