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的作文

时间:2022-06-23 11:21:27 习俗 我要投稿

习俗的作文九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习俗的作文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习俗的作文九篇

习俗的作文 篇1

  “中元节”,桂东人称之为“七月半”。

  关于中元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传说。

  一说是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莲救母的故事。目莲历经千辛万苦才到阴府,见到死去的母亲被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母亲,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经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饿鬼再也不敢来抢夺了。为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都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道教也在这一天举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让无主孤魂饱吃一顿。

  另一说是由古代“郊社”演变而来。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灵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古时中元节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是用素筵祭祀,并规定不能在别人家中过夜。后来从素食发展为荤食,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孤鬼”。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称为“鬼月”,需要祭奠, “七月半”也就演变成“送鬼节”。

  在桂东的习俗中,“七月半”是清明节之后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时节。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清明节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纸、冥衣、灵屋、线香和鞭炮,琳琅满目。自初十日开始,家家户户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神龛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备酒肴馔品连日供奉,以迎故祖。家人不许吵闹、不许赤身露体,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鸟等一列不能打死,并且要焚香烧纸,说这些东西极有可能是祖先变化的。到了十三日,焚烧冥衣、冥钱、灵屋祭奠新逝的长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纸写上祖先的名讳在户外焚烧以祭奠故祖。烧纸钱是不能只独给自己的亡亲,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点,否则难免他们不会在阴间为难自家故祖,于是这便有了十五日夜为孤鬼“烧孤衣”传统。

  虽然民间有关于牛郎织女七月十五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但在桂东人的心目中,却永远抹不去鬼的阴影。“七月十五鬼乱窜”,传说阎王爷要在七月大开鬼门关,让众鬼夜出地府至阳间游走,夜晚在外行走是极有与鬼相遇的危险,因而七月切忌迟归或夜出。如果你偏不信这个邪,一定会有人绘声绘色地向你讲叙:某人就曾在某年七月半的夜晚看到过野外的山巅之上有簇簇鬼火游动,凝神间还听到鬼们絮絮之语。保让你毛骨悚然,汗不敢出,哪还有心情顾及牛郎织女“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浪漫!

  桂东有句俗谚:七月半的鸭子--不知死期。大概是七月跟死鬼和亡灵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所以人们的禁忌也不少。除前面所说的夜不出户之外,还有不少传统禁忌:农历七月间,要避免搬家,婚宴更是罕见;不能开市、讨债,免得落个发鬼财、做收帐鬼之嫌;不得下河游泳或进行各种水上运动,以防被“水鬼”拉走;偶有小孩子生于月半,作父母的一定会将其的生日改为七月十四或十六,以避“与鬼俱来”之嫌;或有长者亡于月半,家人往往会大不高兴,说是长者不善作长,死了还要“与鬼同去”……总之,“七月半”在桂东人眼里是“草木皆鬼”的一个节日!

习俗的作文 篇2

  说到节日,我会不假思索地想起端午节,说到端午节,那大家肯定会不约而同地想起赛龙舟和包粽子这两大习俗。今天,哦就带你们去看看我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吧!

  上午,我们一家人一起去看龙舟比赛。只见龙舟选手们各个身材魁梧,身强体壮,比赛开始了,“怦”的是一声枪响,一艘艘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起跑线。只听岸上的人大声喊着:“加油!加油!”就连我也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快看,快看!那只龙舟快要赢了!”只见第一名的龙舟“哗”地一下冲出了终点线。有趣的龙舟赛就在一片欢呼声中结束了。

  吃过了中午,我们一家人呆在家里也怪无聊的,我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点子:“都是端午节了,我们是不是该包些粽子吃?”“好啊好啊!”家人们连声应道。说干就干,爸爸赶忙去菜场里买来糯米、肉和粽叶。

  材料都准备好了,我便开始学奶奶包粽子。我先观察了一下奶奶是怎么包的:先把粽叶卷成漏斗壮,然后在里面放一些糯米,接着又把肉放进去,最后再把它包住,用绳子绑紧。看的简单,做做也太难了点,我状态百出——一会儿粽叶破了,一会儿糯米漏了,一会儿肉掉了……这粽子就象调皮的孩子一样,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个粽子包好,“哎,累死我了!”我连声说道。一个小时过后,我的粽子终于出炉了,虽然看上去和奶奶包的粽子简直是天壤之别,但是我吃着觉得特别的香,因为那是我自己包的。

  我喜欢端午节的习俗,因为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看到精彩的龙舟赛,还可以让我们自己动手包粽子、吃粽子。

习俗的作文 篇3

  祭灶是春节传统习俗之一,灶神是民间家家灶房供奉的菩萨,被尊称为“灶君司命”。早在夏代,他就是民间尊奉的一位大神。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或说钻木取火的“ 燧人氏”,神农氏(炎帝)的“火官”,黄帝作灶的“苏吉利”为灶神,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尊敬。

  灶王龛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或将神像贴在墙上,上书“ 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等文字,两旁的对联为:“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一家老小的安全。

  民谣云:“二十三,糖瓜粘。”这是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祭灶之日。又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指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老百姓在二十四日,水上船家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其意在于欢送灶王府君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来的善恶行为。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将新的一年中这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交给灶王爷之手,由他掌握处置。因此,每户人家都十分重视祭灶。

  祭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灶王神像敬香,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再摆上纸马和草料。焚香完毕,请出灶王神像,连同纸马和草料,在院子里点火焚烧。全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此时,有的地方还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

  除夕之夜,灶王爷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又回到了人间。每家要换上新的灶君神像,点上新灶灯,摆上供品,在灶龛前焚香化纸,算是“接灶”,灶王爷又开始了新一年的监护工作。

习俗的作文 篇4

  听爸爸讲,我的老家在巴中,巴中位于大巴山和秦岭交界的大山深处,只有巴中人才有的登高节,在每年正月十六举行,到了这一天都全家出动,外出登高游玩。我小的时候,也常和爷爷奶奶在这一天登高玩耍。

  当年,章怀太子因为犯错被母亲武则天贬入巴中,要求他面壁思过,章怀太子日思夜想,非常怀念他的母亲,常常站在高处了望长安方向,希望能早日回到长安母亲跟前,和母亲一起生活。后来,巴中人民为了纪念他,他常常站的地方改名为望王山,他离开巴中的正月十六作为巴中人民的登高节。

  我很喜欢这个节日,因为在上山的路上可以看见很多小动物,如松鼠、蜻蜓、蝴蝶、老鹰,还有河流中的小鱼儿以及山上的蘑菇等各种植物;还有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章怀太子想念妈妈,因为我也爱妈妈,很同情他爱妈妈的行为。

习俗的作文 篇5

  前两天,我去妈妈的老家—山西平定参加表舅的婚礼了。

  我是婚礼的“一叫孩”,就是要过去接新娘,新郎的姐姐也要去,所以妈妈也去了。过去时我披着红布,我很奇怪,为什么要这样?回去时又多了一条绿布,顿时感觉热了不少,妈妈解释说:这是婚礼的习俗“披红戴绿”,所以我能有什么办法来拒绝呢?反正我以后也不能这样几次了,所以我忍住了。婚礼习俗还有很多,比如不能空腹接新娘等等。

  鞭炮声好响啊!我们开着车,转眼就到了新娘住的宾馆房间。这个房间号非常奇怪,“88888”。新郎先给守房门的人行贿,一人一个红包,每个红包里都装着一百元到两百元不等。新郎不给红包,看门人就不让新郎进门。进门后新郎又给了守在卧室门口的人一个红包,真是重重关卡啊。最后还要找新娘被藏起来的鞋,找不到鞋有要给红包。整个过程下来,新郎总共要给四个红包,总共六百元。习俗真可怕!看来钱不多的人注定在平定娶不到老婆。

  更可怕的是,新郎要背着新娘回家!新郎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流,这时,新郎朋友开始打新郎,因为新郎非常疼,所以要叫他以后疼新娘。在打新郎过程中,新郞摔倒了,新娘差点摔伤。我的天哪,太恐怖了!

  我收到了当“一叫孩”的红包,打开一看,一张闪闪发光的一百元映在我面前,看来这次努力没有白费!

习俗的作文 篇6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满族妇女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习俗的作文 篇7

  暑假到湖南旅游时,由于唐导是土家族的族人,所以给我们讲了不少土家族奇特的习俗。

  第一是“踩脚Y”。大家认为就是生气地狠狠地踩人家的小脚Y,或者是鞋子。在土家族可不是要决斗的意思,这里可隐喻着爱情呢。究竟什么意思呢?请听我细细道来:土家族的男孩十分直率,喜欢谁就直接告白或“踩脚Y”,踩得越疼就说明你越喜欢她。如果女生也喜欢对方的话,那她也会踩一下男孩的脚Y。在此,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感人的故事。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位姑娘叫“翠翠”,她花容月貌,有很多男孩子喜欢她。经过层层挑战,一对兄弟成了候选人。翠翠就让他们唱山歌,谁唱得好听,她就嫁给谁。第一个晚上,哥哥唱起子山歌,不知是哥哥嗓子好还是声音圆润,博得阵阵掌声和句句赞美。弟弟起了嫉妒心,跳江自杀了。哥哥不敢相信,于是,便追寻弟弟去了,生死未卜。翠翠就一直去小溪边,等,等哥哥来娶她……;男孩子告白方式还有就是“攀高楼”。在土家族有一种建筑是上面一间屋子,下面八排竹子。女孩子站在屋里,男孩比攀高楼,谁先攀上去,谁就可能被接受,如果女孩不喜欢这个男孩子,就把他狠狠地推下去。

  第二是“哭嫁”。当女孩子到了该嫁的年龄时,婆婆就会将她许配给一个男人。在出嫁前的两个月,也是十分有讲究的,第一个月要接受祝福,从哥哥嫂嫂,叔叔婶婶,阿姨姑姑那儿“要”点儿手链、挂坠、项链等之类的贵重物品。怎么“要”呢?当然就是在他们来跟姑娘告别的时候,哭哭啼啼地抓住他们的手臂、衣襟、脖子,死活不肯放手。然后长辈们就会拿出银项链或者手链等贵重物品安慰姑娘……第二个月,姑娘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日日哭,夜夜哭……

  看了这么多土家族习俗,大家是不是十分惊奇呢?你是否也知道不少民族的一此习俗呢?那就一起来分享吧!

习俗的作文 篇8

  “新年好啊,新年好啊,祝福大家新年好。”你知道吗,关于过年有一个这样感动人的传说。

  从前,在一个山脚下有个美丽的小山村,村民们安居乐业,高高兴兴地过着幸福的日子。

  直到除夕那一天,山上来了一只可怕的大怪兽,它长得虎不像虎,叫做年。它下山去吃那些人,人们有的把门关紧,生怕年进入他们家了,有的和它拼搏,还有的被年吃了。过了一会儿,年就吃光了上百个人,大家非常惧怕它,说:“年这个大怪兽比老虎还要厉害。”

  过了几天,有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想出了一个对付年的办法。他把全村人召集到了一起,他说:“我想到了一个对付年的好办法,你们如果看见年来了,就放鞭炮,敲鼓,然后再点燃火把,再拿刀来对抗年。”

  过了一年后,又到了除夕,年又来侵略村民了,年刚想进入一个村民的家,发现家里没有人,后来就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敲鼓声,还有人拿着明亮的火把,村民们还没拿起武器对抗年的时候就吓跑了。

  伺候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放炮,敲鼓,点火把,贴对联,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年”。

习俗的作文 篇9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风俗。每个家乡的习俗都有各自的讲究和不同。而我们家乡的习俗也颇有讲究,下面让我为你们介绍吧!

  我们是蒙古族,主要居住在美丽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牧民喜爱穿滚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喜欢挂鼻烟壶,脚穿长皮靴,多住于蒙古包。

  我们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讲究礼仪。我们请客进入蒙古包时,总站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上后,并把哈达托献给客人。当客人接过后,左手捧杯,用右手无名指蘸下向上,先祭天“再蘸朝地下,表示祭地”第三滴向前,祭祖先,随后一饮而尽。

  招待来客的家宴有手把肉和烤全席,我们蒙古族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我们蒙古族熬得奶茶非常纯,奶豆腐做的非常香,嚼口做得非常好吃。只要你来,保准让你满意而归。

  那达慕大会是我们蒙古族的传统节目,一般会在每年的七、八的月份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群众性盛大集会。其中包括:赛马、摔跤、赛骆驼和射箭;女人们比针织,辫绳子和挤奶比赛。每个人都有强项。其外,大年春节和腊月二十三是蒙古的重要节日。

  我们蒙古族很有讲究吧!如果你来我们这做客,一定会让你大饱口福,也会让你充分了解我们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和好客。怎么样?我们的家乡习俗颇有讲究吧!欢迎你来我们美丽的家乡,我们会热情接待你的。

【习俗的作文】相关文章:

有关习俗的作文:正月的习俗11-25

习俗的作文01-17

汉族的习俗作文600字-习俗12-22

过年习俗_写节日习俗的作文01-07

过年的习俗作文600字:过年习俗01-12

春节习俗作文600字:过年的习俗09-09

传统习俗作文-大屋谌的习俗12-31

春节习俗的作文300字:过年习俗03-27

中秋习俗的作文10-12

除夕习俗的作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