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习俗作文

时间:2022-06-15 12:11:45 习俗 我要投稿

【精选】家乡的习俗作文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的习俗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家乡的习俗作文7篇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

  每年二月初二,爸爸都会念叨“二月二,龙抬头”,并在这一天爆玉米或炒黄豆,还会吃春饼。我对此充满好奇,这是什么风俗呢?

  原来在爸爸的家乡,二月二是“春龙节”。自这天起,传说掌管雨水的龙王抬头苏醒,雨水会渐渐多起来,万物开始复苏。

  关于“春龙节”,有很多传说,最有名的一个和武则天有关。传说,当年武则天当上了女皇帝,让玉帝震怒。于是,玉帝下旨龙王,三年不得降雨。但龙王不忍百姓受苦,在二月二这天偷偷降了雨。玉帝因此将龙王压在山下,并扬言待到“金豆开花时”才能放了龙王。聪明的百姓将玉米爆开,并做好春饼,家家户户供奉上,救出了龙王。

  从此,二月二那天,爆玉米、吃春饼、祭龙王就成了一种风俗。这既是表达了百姓们对龙王的感恩之心,也是对龙王的唤醒,祝愿新年风调雨顺,事事如意。

  现在,供奉龙王的形式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春饼这种美食代代相传了下来。民以食为天嘛!每年春龙节,我最期待的事就是和爸爸一起做春饼。

  大盆大盆的木耳、白菜、青笋、肉,光色泽就能让人馋涎欲滴。爸爸“当当当”地剁肉糜,我笨手笨脚地切白菜和木耳。一会儿,水灵灵的大白菜叶就在我的鬼斧神工下,变成了小月牙儿、火柴棒和青柳叶。肥嫩嫩的木耳也不能幸免于难,一根根细细长长的像蚯蚓,哈哈!但这些并不影响春饼的口味,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

  “嗞啦”,“啊”每次爸爸煸炒馅料的时候,我都无一例外地帮他配音。既然是龙抬头的日子,那就该热热闹闹。厨房间,一时里炒菜声、尖叫声、锅碗声、欢笑声混作一团。龙王也会被我们吵醒吧?

  每到最后一道工序煎春饼时,我都守着油锅,馋得口水直流,恨不得直接从锅里捞一个出来解馋。不知熟睡的龙王是不是和我一样被这四溢的香味吸引呢?

  爸爸离开家乡很多年了,每年过春龙节吃春饼时,就会给我们讲一些家乡的故事。我们一家人也会一起吃着美味的春饼,一起憧憬着未来一年的新变化。

  这家乡的风俗,包含着思念,也充满了期盼。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2

  我的家乡有这样一个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十四那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歌会。

  从小我就在大哥、大姐的带领下,每年都到歌场去凑热闹。耳濡目染,我对歌会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去年歌会那天,吃过早饭,我便和伙伴们结伴向给山民们带来无限欢乐的歌场走去。一路上,隐隐约约听到了从山坳那边传来的悠扬的歌声……

  听爷爷、奶奶说,歌场自古以来就设在我们这个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的岩湾村。这一天,太阳公公似乎格外善解人意,一直张开着笑脸。姑娘们穿着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打着一把把精致的花伞,迈着轻盈的步子来了;平时不注意打扮自己的壮阿哥,也穿戴一新,迫不及待地赶来了;连满脸皱纹,霜染两鬓的爷爷奶奶们也蹒跚而来,满面春风地想寻找失去的青春……

  中午时分,已是人山人海,四邻八寨的乡亲们都赶来了。这时歌声更燎亮了,此起彼伏。我仿佛置身于歌的海洋之中,歌声打破了山林的寂静,整个山坳沸腾起来……

  你瞧,这儿围了一圈,那儿围成一堆,一株株枝繁叶茂的枫树下,就是一个个歌台。歌台的“布景”是一簇簇的枫树叶和一张张甜甜的笑脸。看,大家笑得多开怀,笑得那样无拘无束,你听歌声是那样的清脆,那样的婉转。笑声停了歌声又起……

  我好不容易才挤进一个围得水泄不通的歌台。只见左边站着6个阿哥,右边站着6个婷婷玉立的阿姐,他们正在对歌。这种唱歌的形式叫对,一般由阿哥先唱山歌邀女歌伴,通过一唱一和,阿哥、阿姐慢慢围拢来,对歌才算正式开始。大山里特有的清泉,滋润着山民们的歌喉,山民们都有一副天生的嗓子,音域宽广,歌声浑厚。阿哥常常能用高亢的歌声把远处的阿姐邀请来。对歌还有这样一个规律:阿哥一般不和同村的阿姐对歌,都是邀请其他村寨的姑娘,通过对歌,使他们相识。

  他们唱得那么投入。那歌声,多么悠扬,多么动听,让人回味。虽已夕阳西下,但阿哥、阿姐们的歌兴更浓,唱得更起劲。这歌声,就是苗乡人民的心声。唱出了他们的.情,唱出了他们的爱。歌会一年一次,但歌声会时刻陪伴着勤劳的父老乡亲,伴随他们走向山林,走向田野,走向幸福生活。他们的生活就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夜幕降临,陶醉于歌声中的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那个小山坳。歌会结束了,但歌声仍萦绕于耳。于是,我又盼望着更盛大的一次歌会的来临,也盼望着远方的伙伴们能来领略这一道苗乡特有的风景。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3

  只要提起习俗,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春节了,春节与其他节日不同,春节要放鞭炮、去拜年、吃团圆饭等等,但是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家人团聚的时刻。

  除夕晚上我们一家人吃着团员饭,给远方的亲人打视屏通话,开开心心地聊聊天看着春晚节目,吃完饭就休息,因为大年初一天还没有亮,鞭炮的声音就四处的响起,果然,天蒙蒙亮时,四周的鞭炮声就已经响起,我迷迷糊糊地穿上衣服,爸爸妈妈也早早地准备好了我的新年礼物“红包”,我便喊了一声:“新年好”。

  按照习俗,大年初一的早上要吃饺子,妈妈和奶奶包饺子,外公和外婆下饺子、我负责烧火,爸爸和爷爷准备放鞭炮,都忙得不亦乐乎。

  早上七点钟我们吃着热乎乎的饺子,在我的记忆里,以往的春节初二要开始拜访亲戚和朋友,爸爸、妈妈和我一同去亲戚家串门,到了亲戚家都热情的招待我们,我们每个人聊着天、笑着。到谁家都那么的亲热,一点也不拘束,我和姐姐、哥哥弟弟们玩耍,心中满是欢喜。吃完晚饭亲戚们都出来送我们,直到看到我们走了很远才进屋里。

  然而今年的春节却十分特别,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不能出去聚餐,只好待在家里,等到明年我们在过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4

  我的家乡在三明大田,在这里有一个传统节日,那就是“迎灵相尊王”活动,五年一次,周期比奥运还长,吸引媒体之盛,热闹之极,人们兴奋之至尤其令我无法忘怀!

  盼望中,迎尊王活动在人们的期盼中慢慢的到来了。活动开始前,大家都在灵相尊王庙前集中准备,正装待发,那种专注,似乎随时等待神的召唤。首先吸引人们眼球的是乐队和舞狮队,接着十里八乡的人都慢慢赶到了,四处人山人海,大家都在盼着尊王起身的时刻。尊王共三位,每位尊王的灵位都有两名壮士前后抬着,随着20发手提火炮的鸣放,活动开始了。整个队伍行进时,是由火炮队带头的,每过一地,他们都会鸣放,以为着驱魔赶鬼。紧跟在火炮队后面的是一百多名儿童组成的红旗方阵,里边最小的儿童只有四、五岁,最大的也不过八、九岁。每次,红旗方阵往往成为孩子们最揪心的,最抢手的活动。因为大人们认为,为灵相尊王拿红旗可以保平安,而且有不累,又锻炼孩子筋骨。接下来是七架“铁机”,之所以叫“铁机”呢,是因为整个架子的很多部分都是由铁组成的“机器”。这些铁机先是用在下方搭起一个立方体的空心木架,再用铁在木架上方搭制简易的椅子,然后让一个两三岁大的孩子坐在上面,再在周围以花朵修饰。铁机被人们抬肩膀上行走,上面坐着的孩子离地面就足有4、5高,所以这就特别需要一些胆子大的孩子,不然孩子受怕后的啼哭可就影响这还了的气氛了。

  铁机后边紧跟着乐队,在那最热闹的时刻,往往是他们将气氛推向最高潮。接着是舞狮队。要说这些舞狮子,那是相当的有意思。共由两种狮子组成,一种是布狮子,一种是狮子身由布做的,而头确实由大平木头镂刻而成,这些巧夺天工的民间手艺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狮子”里藏两个人,正如大多数人所知道的,一个人负责舞狮子头,一个人弯腰配合前面的人做“狮尾”。再就是金鼓队,共20个人,一根两头漆红,中间漆黑的大棍做担,一头绑着红毯子,以示喜庆,另一头挂着金鼓,整个金鼓队一起敲着相同的节奏,总能吸引旁观者的许多注目。

  尾随金鼓队后的是三位菩萨的神像了,每一位菩萨的神像都被小心翼翼地安放在轿子里,由两名虔诚的教徒前后抬着。

  整个行进队伍有好几百米长。它们从灵相尊王庙出发,环绕村子的每个角落,“灵相尊王”经过哪里,哪里的村民就出来恭迎,全家老小先是朝三位尊王恭敬地叩拜三下,在鸣放鞭炮,响声震天,村子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队伍每到一个祖祠都会停下,把尊王们的轿子齐放一块,许多村民边蜂拥而至,烧香祈福,鸣放鞭炮,热闹至极。这时舞狮队、乐队、花鼓队也会在也会在祖祠里,各就各位表演精彩的舞狮等节目,围观的群众每每达到几堵墙那么厚,里三层,外三层,真是水泄不通。精彩的“人狮对打”“双狮对斗”……更是引起欢呼阵阵!

  整个队伍在村子里的环绕,速度较为缓慢,因为在这个南方村庄,大大小小的桥梁还真不在少数。队伍在桥上的行进可谓小心翼翼,特别是舞狮队,总是左探深右探浅,谨慎异常。因为狮子怕水!最惊险的是村子里有一座距水30米高的桥,队伍经过这个桥时,舞狮的人要被绳子绑着,从桥上被吊到水面。这种场面在淳朴的农村也可谓惊险壮观了!

  郑重其事的“尊王”游行在白天。到了晚上,村民们会请来戏班,演社戏,要知道,在农村,看戏可是最好的娱乐休闲方式,所以整个戏场座无虚席,见缝插针,连行进都有困难,知道半夜才会散场。

  为期两天的“迎灵相尊王”活动告一段落了。兴奋之余,我也有很多感想。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尊王游行活动。解放初,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度招致破坏,许多风俗民俗不再,而如今有繁荣起来。其中的每个细节都足以让人神游古国。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硕果,体现了农村物质建设,精神建设的新风貌。在尊王活动中村委干部团结合作,分工负责,是活动圆满成功,获得了《三明日报》等媒体的极大好评。也是村民兼加强了了解,加强了团结,相处更加和谐了。村干部的办事能力也得到体现和提高。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延续了传统文化。真是一句多得呀!

  但愿这喜庆的氛围随时间发酵,越酿越醇,越酿越香!揭开红布盖,醉的春风杨柳酣眼不欲醒。也愿祖国各地的风俗文化都能很好的复活于人民生活中!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5

  家乡过清明节时有着和其他地区不一样的风俗。

  首先呢,我们会把桌椅搬出,放好。再在桌上放好蜡烛,放9个酒杯再放9双筷子。但一定要放右边,这样方便老祖宗吃饭。

  在倒酒时,不能一次性倒满,要分三次倒,每次倒三分之一。在放香时也有讲究,点着后要弯一下腰,然后放上,再准备个垫子,然后就跪下来磕头。一般要磕九次,因为有九个老祖宗,所以都得拜一次,好让老祖宗保佑我们。其实,在我家乡,大家只要发现家里有蜘蛛,就知道祖宗要来了。

  最后等待菜上齐后,我们就可以开大门,迎接老祖宗的到来。如果不开门,就像我们平常那样,老祖宗就进不来了。其实只要你是善良、诚实、懂事、礼貌的小朋友,还可以看见老前辈们哩!有一次我还看见了我奶奶的爸爸呢!

  接着我会把折好的钱烧了给老祖宗,让他们在天堂过无忧无虑的生活。

  我家乡的清明节是独特的、是逝世老人们的节日,清明节是为了天堂的人们所准备的。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6

  家乡,是梦想的摇篮,是温暖的港湾,也是童年的乐园。我永远忘不了那熟悉的面孔,熟悉的味道,还有那泥土淡淡的清香。

  小时候,记忆里的家乡是天堂。在那里,我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着。累了,可以坐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休息;饿了,可以吃奶奶做好的香喷喷的饭菜;渴了,可以喝那甘甜的泉水。那时候,家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我觉得可以在那里待一辈子。长大了,又觉得家乡是个“魔法”盒子装满记忆的盒子,每次回到这,都能勾起儿时温馨的回忆。不过,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元宵节时的迎龙灯(俗称板凳灯)了。

  龙,是吉祥的化身,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龙灯,顾名思义,就是把灯放在用纸糊成的“龙”里。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组成,所以,龙头就属最重要的部分了,要选在正月初八进行。先是准备材料,因为整个龙头是用毛竹加工过后扎成的,所用的毛竹也是有讲究的,去砍的人叫“偷”,砍好后要放鞭炮,同时边上还要放点象征意义的“礼士”(红包)。龙头做得高大威武,两只眼睛大如灯泡,嘴如脸盆,口里还含着一颗大龙珠,头上插满了彩旗。背龙头的人要经过精挑细选,年富力强,一点儿马虎不得。中间的“龙身”,就是用一块块木板接起来的,每块木板上都插着两支蜡烛,最后用灯罩罩上,如果人越多,“龙身”自然也就越长,不过迎起来也越困难。最后就是龙尾了,有的用鱼当尾,意欲年年有余的意思。

  迎龙灯,是一个很传统的习俗,农民伯伯为了一年的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平平安安,每年的正月十五期间都用这样的活动方式来祈福。所以,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远远地便听见了那锣鼓声,响彻云霄。那喜气洋洋的气氛,至今也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那时的我可真开心,牵着由外公给我做的兔子形状的灯笼满大街跑,龙灯去哪,我也跟到哪,即使小脸和小手已冻得通红,也不放弃,继续追赶着。

  记忆中,一条“龙”要去许多地方,隔壁村子都要地“游览”一遍,只要看见龙灯来了,家家户户都拿出最好的鞭炮,“霹里啪啦”地响起来。大街小巷也都围满了人。最好看的,就是转圈了,在平时农民伯伯用来晒粮食的空旷的场地上,“龙”开始“跳舞”了,一圈一圈不停地在展现它那婀娜多姿的身体,龙头在里,龙尾在外,当整条龙围成一个圆时,突然中间一串鞭炮响起,锣、鼓等乐器也加快了节奏,这时看见龙头高高抬起转了一个身开始从里向外,这就是俗称的龙翻身,速度也加快了,这时整条龙一圈高一圈低相对而行,煞时好看,当龙头出来后,龙尾乖乖的往里钻了,慢慢的,龙尾越来越靠近中心了,又形成了一个圆,听大人们说这样意喻团团圆圆。

  夜渐渐深了,可“龙”还在四处转悠,我却玩累了,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刚进家门,就飘来了一阵香味,原来是奶奶把夜宵给烧好了,那就是我最爱吃的—粉干。深泽的粉干,那可是名副其实、味道一绝啊。吃起来爽口,而且很有弹性,煮久了也不会糊。小时候的我,经常吃这个,每次端着小板凳,把碗放在板凳上,自己蹲着吃。而如今,再也找不到那种熟悉而陌生的味道了。

  乡土上,一个个脚印来来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时代的变迁,以前的土石路变成了水泥路,一座座楼房也拔地而起……长大了我们守着的是那片自己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土地。我们得留住乡土的记忆,别让它溜走,让它在我们的脑海里永远、永远……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7

  相信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我的家乡,就有它自己独特的风俗。

  就先说除夕夜吧!在这个不平常的夜晚,小孩子们可以打着灯笼,到处去玩。不仅是小孩出来玩,有的大人也会忍不住出来玩呢!大人小孩都在街上放爆竹,那场面,好不热闹!

  除夕过完,第二天便到了大年初一,这一天,连着大年初二、大年初三,全家人都等于放假了。对了,这三天还不许动针线、剪刀呢!听那些年老的人说,这是为了劳累了一年的妇女们放了三天假。可见这是多么公平!大年初一这一天,大人们就领着小孩去长辈家拜年,拜完年,长辈们会发红包的!这红宝是给小孩子们的,小孩子们可以自己攒起来,自己支配,比如买点书了,买点文具了。对了,这一天,大家还得放鞭炮呢!有兴趣的人们还可以在家里打开VCD,插上话筒,尽情的唱一番。

  到了元宵节之后,也就是正月十五,小孩子们可以买元宵,到晚上煮元宵吃。哦,对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还得点蜡烛呢!家家都点,屋里,院子里,还有大门外面,都点上了蜡烛,从外面看,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一样小学生家乡的习俗作文400字小学生家乡的习俗作文400字。

  十五过后,到了十六,就开学了,人们有各忙各的去了。

【家乡的习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习俗作文12-31

家乡的习俗作文12-29

家乡习俗的作文12-10

作文:家乡的习俗10-08

家乡习俗作文01-03

家乡的习俗作文05-29

家乡的习俗精选作文11-08

家乡习俗作文精选01-18

家乡的习俗作文09-07

家乡的习俗的作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