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时间:2021-01-23 17:41:12 童年读后感 我要投稿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童年的秘密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5篇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

  《童年的秘密》这本书,是半年前的新教师培训大会上,主讲教师向我们推荐的,本书由玛利亚·蒙台梭利撰写。蒙台梭利是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医学女博士。

  蒙台梭利致力于诊断儿童身心方面存在的缺陷,她从智力、节奏、运动、人物角色认识等多个方面对儿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敏感期”理论,抓住“敏感期”,对儿童的成长可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阅读本书时,我常常被作者温柔的话语打动,蒙台梭利女士把儿童放在与成人平等的地位,观察儿童的行为,分析成人应该改进的方面,让我尤为感动的是《爱的智慧》这一章节。

  儿童热爱成人,并且尊重成人。很多时候,作为家长的成人,发出的命令如果儿童没有听从时,就会认为是儿童在闹脾气,却没想到,这是儿童成长中的必然,我们应该做的不是立即大发雷霆,而是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用爱去包容儿童,用爱去理解儿童,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法,避免一味地指责。

  我一直认为,用爱浇灌长大的孩子和普通的孩子是不同的。在学校里也能感觉到,有的孩子会非常勇敢地表达内心的爱,会在课余时间大方自然地与老师表达情感,不畏惧老师,在这些孩子的心里,成人和他自己是可以平等交流的。但有的孩子总是很腼腆,甚至有时面对老师的主动关怀,他们会下意识地逃避,甚至无助地涨红脸跑开。用爱浇灌的孩子,就像小太阳一般,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周围一切都充满友善和真诚。

  奇奇是我班上的一个小男孩,大大的眼珠子总是骨碌骨碌转,他常常蹦出几句天真的话语,老师们听了都忍俊不禁。就是这么一个天真善良的孩子,总是在早晨偷偷地将一盒牛奶,或者一只苹果放在讲台上。

  在一次单元练习中,奇奇获得了满分,一年级的练习难度并不高,全对的人数也比较多,其他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地从我手中拿过练习纸,只有他,快步跑上来,轻轻地拥抱了我,对我说“谢谢你,石老师”。我很惊讶地问,为什么要谢谢我呢?

  他说,因为是你教了我知识,我才能全部做对。

  那一刻,我真正地感受到了为人师的喜悦。晚上和他妈妈聊了这件事,他妈妈的声音很温柔,但又充满力量,对我多次地表达了谢意,感谢我对孩子的付出,也为孩子这么暖心的举动感到自豪。

  在和他妈妈聊完之后,我思考了很久,果然,只有心中充满善良和爱的妈妈,才能教育出这么优秀的孩子,如果说奇奇是一件“小棉袄”,那他的妈妈,就是温暖的太阳。

  作为家长或老师的我们,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和爱,在孩子取得进步时,真诚地说一句“孩子,你做得真棒,我很爱你”,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长此以往,他也会成为一个不吝惜表达情感的人,一个温暖而有力量的人。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对此,我也深有同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家长阻止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成人看孩子做事“不顺眼”,怕孩子浪费时间、打坏东西等,总是让孩子按照他们的节奏来生活。当他们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们本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的时候,这时他们就会按捺不住自己地想去帮助这个儿童。比如,早上起床时,孩子正在努力地学着自己穿衣服,父母看见了,非但没有给予表扬、鼓励,反而担心孩子穿衣服的速度太慢,会耽误自己的上班时间,于是一把夺过孩子手中的衣服,麻利地为孩子穿戴整齐。又如,当一个成人看到自己的孩子端了满满的一杯子水,正小心翼翼地向前挪动着步子时,他就开始担心孩子会不会摔倒、摔疼?杯子会不会摔破?……内心的种种担忧迫使他快速地从孩子手中将杯子夺过来,不让孩子自己端杯子。

  另外,迫于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有些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给孩子报这报那的辅导班,双休日时,家长带着孩子穿梭于各种学习班,小小孩子没有了游戏时间、没有了童年的欢乐。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仔细想一想,我们成人确实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由此我想,成人如果给予孩子不恰当的帮助或以不科学的教养观去教导孩子,过分地给予些什么、看到孩子发生错误急着想干预些什么,还不如做一个观察者,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其自然地展现和成长。还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最好的教育或许就是不教。这也许让那些拥有“满腹经纶”的父母们大吃一惊,但,事实确实如此。

  在《童年的秘密》中,蒙台梭利毫不留情地对成人进行了斥责,他把成人对儿童的关爱看作是成人的自私自利,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成人在照看及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时会走弯路,或出现一些错误的举动,但在孩子面前,我觉得,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

  试想,如果没有成人组成的人类社会,一个婴儿怎么会凭自己的能力而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成人的努力是在教会孩子怎样去更好的适应社会(当然也不排除极少数的成人对此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成人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最自然的本能就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适应社会并能够生存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成人参与,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性格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是自然存在的矛盾相对论,但依照现在社会的发展。

  总体来说,人类还是在不断的发展的,人类的教育总体来说还是好的。现在,部分家长还缺乏正确的引导,我想,只要将正确的方法加以推广,科学的理念得到普及,相信未来的人类将是更加智慧无比的!所以,作为教育者,尤其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我们更加感到了肩上任务的重要性。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3

  就算再汹涌的海面,也会有平静的一角;就算再荒芜的小岛,也会藏着救命的“稻草”;就算再黑暗的天堂,也闪烁着微弱却耀眼的星。生活是充满荆棘的,但只要你不放弃,时刻怀着一颗积极感恩的心,你总能遇到那些善良美好的事,触摸到冬天的温暖。

  相信很多人都对阿廖沙这个名字耳熟能详,没错,他就是《童年》的主人公,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化身,是带领着我们在黑暗中勇敢走下去的明灯。阿廖沙的童年与现代的我们相比,那可是艰难多了。生活的困苦与现实的黑暗时刻紧逼着他那颗幼小的心。但是,虽然那么幼小,却又那么坚强乐观,那么顽强无畏,那么伟大以至于令人佩服。他在痛苦、屈辱的生活中,满怀信心,奋斗拼搏,坚信并寻找着那如死一般黑的夜里的点点希望之火。

  夜里,燃起油灯去感受阿廖沙的生活。三岁时,阿廖沙便遭到了不幸,上帝张着大黑手将他父亲带走了。于是,他与母亲寄居到了外祖父家。然而,尼日尼的幸福生活并没有降临到他那儿,但也不至于完全没有。当时,外祖父家业衰落,脾气愈来愈暴躁,阿廖沙因此遭受了不少打骂。米哈伊尔舅舅与雅科夫舅舅的分家斗争更使这个家、这片土地充满仇恨之雾,连孩子也被这种气氛所毒害。但是,生活是要继续的,它不会断人生存之路,只要你怀着积极乐观的心,即使在这种家庭中,即使生活再恶劣,也总会有那么一些善良美丽的人与事围绕身旁让你发现,给你温暖。阿廖沙找到了属于他的那份温暖与关爱,找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清莲,那便是他的外祖母。阿廖沙从内心发觉外祖母是一个善良、热爱生活、有着圣徒一般宽大胸怀的人,也知道外祖母信仰的上帝是那么可亲可爱、与人为善,和外祖父的恰好相反。外祖母是这片污泥中最清纯的小花,她给了阿廖沙许多温暖与关爱。

  生活也还不至于如此悲凉,在一大片荒漠中只树立一棵白杨。在小阿廖沙身旁,除了外祖母外,还有那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利,也都是他心中获得温暖的一把明火。

  迁居到卡那特街后,苦难并没有停止侵蚀阿廖沙。与继父的不合、外祖父的破产、母亲的死,使他心中时刻承受着种种的痛苦与压迫。他似乎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然而并没有至于到达这种地步。因为他时刻怀着那颗积极乐观的心,以至于总能感受到冷酷生活中不灭的热情与温暖。他有与“好事情”的友谊,有相同邻居孩子们捡破烂卖那充实美满的生活。这些人、这些孩子都是纯洁的,是阿廖沙生命中一道道美丽的风景。阿廖沙最后选择离开课堂,到“人间”谋生,那是因为他要探索新的生活,那种即使在黑暗中也有着善良、美丽的人的生活。

  就像高尔基所说:我们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有滋生各种无耻的败类的肥沃的土壤,但这种土壤终究会生长出来的,健康而且富有创造性的力量,生长出善良和人道的东西,它们不断激发我们建设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灭的希望。所以,生活是不会让你走上绝路的,即使再黑暗也总有那么·些美好的东西。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4

  读了意大利著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觉得这本书真的让我了解了很多,特别是书中讲到我们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为中心,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与儿女有关的一切,这样最终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误会越积越多。儿童并不是什么也不懂,有时候成人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赏儿童,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多做自我反省。

  书里还提到:我们无论多么热爱自己的儿女,从他一出生,我们就本能的开始对他提防,凭着一种本能的守财欲,我们赶紧保护拥有的每一件东西,即使是毫无价值的破烂。从儿女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这样一种思想支配,管住这个儿女,不能让他惹麻烦,看住他。在成人的眼里,儿女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儿女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儿女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儿女会要求自己拧瓶盖、吃饭、穿鞋等,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成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一切事务全部由父母代劳。

  儿童成长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书中举例:带儿女出去散步的时候,当儿女停下来的时候,大人也应该停下脚步等待儿女,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大人往往会因为自己不愿等待,不断的催着儿女往前走。有时候对儿童的尊重,我们人还是动物做的好,像小象跟着象群走,走累了,停下来时,大象也会停下来等待。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曾经看到带着蜗牛去散步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让我们知道,尊重儿童成长步伐。

  我觉得成人真的应该承认自己的错误,对儿童的成长我们真的不能再干预太多,有时候成人的“冷眼旁观”,对于儿童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看这本书,解开了心中有些疑惑,更愿意去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感觉让自己的理论知识也增加了不少,看来多看书真的还是有这个必要的。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5

  《童年的秘密》中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启示。

  “精神分析揭示出儿童所遭受的痛苦源于成人对儿童自发性活动的压抑”这是《童年的秘密》第一章今日儿童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无法忘却。让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是否运用教师的压制了孩子自发性的活动?

  蒙台梭利还从七个方面讨论了儿童的发展以及成人是如何阻碍儿童的发展的。第一、成人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强迫儿童长时间睡觉。蒙台索利指出,如果我们要为儿童的个性发展提供帮助,鉴于儿童是一个弱者,那么有着更强个性的成人在指导儿童的时候必须控制自己。第二、蒙台索利认为,儿童并非守株待兔般地等待行走能力的发展,而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因此,成人必须调整自己以帮助儿童享受行走的乐趣。第三、蒙台索利表示,当我们评价儿童的心理发展时,我们应该根据言语的出现以及从工作中激发出的手部动作的出现来考虑幼儿的心理发展。第四、蒙台索利批评成人并不是从儿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发去帮助儿童,而是取代儿童完成了所有他们想要自己独立完成的活动。第五、蒙台索利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动取代儿童的行动不仅表现在行动方式上,还表现为通过暗示把自己的意识渗透到儿童的意识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第六、蒙台索利认为,由于成人不理解运动对于儿童的重要性,所以他们阻止儿童的身体活动。而一个“失去肉体自由”的人要比耳聋的人和盲人承受的痛苦更悲惨也更严重。第七、蒙台索利独辟蹊径地提出,儿童具有天赋的特殊的“爱心智力”,这种爱赋予了儿童观察的能力,儿童以一种热情的、注意细节的方式赋予了儿童观察的能力,儿童以一种热情的、注意细节的方式观察他们周围环境中的一切,包括成人。正是由于儿童对我们成人的爱,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被唤醒。如果没有儿童帮助成人振奋精神,那么人类就会颓废。

  看本书时。让我想起赵岭老师在课堂上说起儿童享有的权利——这是《儿童权利公约》赋予与规定的。1、有生存权——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和健康权;2、受保护的权利——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被保护的权利;3、发展权——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儿童有权接受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以及儿童有权享有促进身体、心理、精神道德、智能的权利;4、参与权——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儿童利益的原则;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尊重儿童的观点与意见的原则;无歧视原则。

  给我的启示:面对儿童的成长,我们应该像蒙台梭利那样,学会观察、学会引导、学会等待,用“有准备的”适宜环境导引儿童的内在生命力,并耐心的等待儿童完成其内在的心理变化,而不是用我们成人自以为是的“对儿童的帮助”去打扰其破茧而出的过程,造成人所皆知的“拔苗助长”的严重后果。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6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本书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启示。

  “精神分析揭示出儿童所遭受的痛苦源于成人权威对儿童自发性活动的压抑,……”这是《童年的秘密》第一章今日儿童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无法忘却。让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是否运用教师的权威压制了孩子自发性的活动?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感到这本书挺枯燥的,甚至有点夸大儿童的作用,讲到儿童的精神,潜意识及儿童的心理,似乎把人类人生的成败都归结到了儿童期,未免将儿童期成长的作用有点太夸大化了,可是经过后面内容的阅读才明白,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后面的讲述中,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蒙氏工作,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知识的提升!试想想,处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怎会不快乐,我想这是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愉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一定的揣摩与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对幼儿进行死教育,从来也不考虑他们的心理状态及需要,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什么学习成果了!

  所以作为教师,学习对幼儿进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我们教师对幼儿的引导将会游刃有余,还怕孩子调皮,会造成教育失败吗?而且我还有更深的理解,拥有一位“好”老师,不光是孩子的幸运,更是家长的福气,我相信教师的行为、教育方法及理念无疑会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家长,从而影响到一代人的一生。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7

  读了《童年的秘密》的几个章节,我首先感觉到的是儿童教育远远比高等教育以及精英教育要复杂的多,教育者的责任也重的多。

  婴幼儿教育所探索的信息点更隐秘,也更加易变。如果说婴幼儿在思维成熟前会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期间,而这个期间又不是想我们很多成人所认为的那样是白纸一张,那么,在这个时间段里,他(她)的心理信息应该只有通过成人的解析和表述才能为外界所承认。许多教育学者和儿童心理专家往往通过大量的心理测试和案例对比来分析和表述婴幼儿的心理历程,进而形成科学理论,成为教学方法,应用到所有的早教、幼教和义务教育中,儿童的可塑性也配合了教育理论的印证。于是,现代教育的成品在许多学者、教育家和社会工作者所组成的生产线上完成了生产再造过程,正式推向市场。

  蒙台梭利博士的教学方法被很多人列为典范,很多教育学者都将蒙氏教学认为是一个划时代的产物,是教育和人权趋于成熟的标志。蒙氏的教育理论在我看来,它的独到之处是将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演变成了开放性的学科。它不再像以前一样对儿童心理发展下较为生硬的定义和规定权威的概念,也不再像先前的心理学研究者一样对所有儿童的行为进行病理学一样的研究。总之,蒙氏的贡献首先是教育了教育者本身更加谦虚,就像序言所说:“我们必须摆脱成年人的那种所谓无所不知的心理角色,披上蒙台梭利所说的‘谦逊的外衣’。”这是《童年的秘密》给我的最为深刻的印象之一。

  蒙台梭利博士的教学思想,让我们对婴幼儿教育开始小心翼翼起来,既不敢肆无忌惮的放任生命像野草一样疯长,又不敢擅自划分成长的界限,因为当你面对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造访者时,蒙台梭利博士会在你每每想做出一个胆大妄为的行动时,及时的在你耳边叮嘱:“这是一个生命。这个生命与你我的没什么不同,想象下他(她)对你所做的会有何感想?”这时,我相信,即使你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或是皮亚杰,手心都会冒汗了。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蒙台梭利的教育方式和理论无论是多么经典和具有指导意义,其研究方法依然没有超出根据大量案例的统筹归纳。范例是蒙氏教学的主要依据。所以,对婴幼儿教育者来讲,我个人认为蒙氏的教学方法应建立在理论基础上,并以此为平台,探索出自己的社会,自己的人群,甚至是自己的社区的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毕竟,一个在哥特式教堂穹顶下敬畏上帝的少年和一个远在东方泥土里耕田的孩子,对自由的概念的理解还是存在差别的。

  作为这个世界的真正主宰者的一员,面对生命,我也须低下头,谦逊的审问自己:我真的正确吗?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8

  在读全书的过程中,有一种情感一向在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人对儿童缺乏明白。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得他的行动不仅仅仅正因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应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个人无法到达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主角的统一。成人无法明白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因此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

  成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潜质只能理解,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搞笑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但是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系绳子的工具。

  《童年的秘密》中还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试想这天,我们在解读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在创造的幼儿教育中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发奋为孩子创造回归以人为本的生态式教育环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于发现儿童的渴望,我们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好处上的幼儿的解放和童年的真义吗?

  作为教师,我们无疑是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的。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我们那样的辛苦那样的劳累那样的甘于清贫那样的不计名利,而学生们应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却似乎总是无动于衷。其实,这一切的尴尬都只因我们对学生的爱过于武断、包办与****。对学生,爱是立场,爱的智慧则是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留意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留意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加倍呵护。这种保护就是一种教育。

  以上就是我读《童年的秘密》一书的主要感受。我想每个童年秘密的发现、教育方法的实施、孩子的点滴进步都将成为我今后不断发奋、不断前进的动力!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9

  《童年的秘密》是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得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的,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认知的提升!我想,这时,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愉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动接受教育,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是孩子了!

  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学习对儿童进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将会游刃有余,还怕孩子调皮,会造成教育失败吗?我相信,教师的行为、教育方法及理念无疑会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学生,从而影响到一代人的一生。儿童内心的真实景象,它与我们对儿童习以为常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是“童年的秘密”。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所学的内容要对孩子很有吸引力的。作为教师要想把课上好,首先就要把课设计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知道的、感兴趣的!

  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它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即我们所说的客观的心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观察,少去说、去批评!孩子不喜欢一个爱唠叨的教师。

  最后是要给儿童特殊的作业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运动,从而使他们聚精会神,精力集中。儿童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这样儿童就向正常化迈进。即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及喜欢学习。

  关于这本书,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的知识与内容,虽然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育中未必实用,但却提高了我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在今后的实践中应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长。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0

  假期里利用闲暇之余阅读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一书,该书讲述了童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时期,除生理发展外,幼儿的心理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书中收集了许多生动而又颇具代表性的例子,使读者能更好的理解儿童,了解儿童心理,从而帮助儿童的身心发展,使儿童的个体潜能最充分地得以实现。

  在读全书的过程中,有一种情感一直在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我的行动,使得他的行动不仅仅因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应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个人无法到达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主角的统一。”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我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

  书中还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试想今日,我们在解读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在创造的幼儿教育中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为孩子创造回归以人为本的生态式教育环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于发现儿童的渴望,我们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儿的解放和童年的真义吗?

  作为教师,我们无疑是深爱着我的学生。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我们那样的辛苦那样的劳累那样的甘于清贫那样的不计名利,其实这一切的尴尬都只因我们对学生的爱过于武断、包办与专制。对学生,爱是立场,爱的智慧则是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细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加倍呵护,这种保护就是一种教育。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你想看到花开的灿烂模样,现在就要用心学习浇花的理论,不是提了喷水壶的人都能成为好园丁!为了我们的孩子,加油吧!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1

  假期内有幸阅读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一书,该书讲述了童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时期,除生理发展外,幼儿的心理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书中收集了许多生动而又颇具代表性的例子,使读者能更好的理解儿童,了解儿童心理,从而帮助儿童的身心发展,使儿童的个体潜能最充分地得以实现。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由于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带给了儿童很大的伤害。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大人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甚至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可往往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成人们却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的、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还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此外,由于成年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他们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儿童身上。因此,儿童从小就被戴上无形的枷锁,被迫按照成人的意愿去执行命令,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久而久之,他们就缺乏了自主性。

  所以,蒙台梭利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发育与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

  “成年人应该受到控告”这样一个观点让我觉得十分可悲。或许,很多父母都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却不知,他们的行为正在一步一步地伤害孩子。儿童不仅仅是肉体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存在。我们正确地理解儿童,适应孩子的思维,适应他们的步伐,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真正地关注他们的成长。

  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儿童的问题,在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孩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除了考试、作业之外还要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家教等等,试问小小的心灵是否能承受呢?事实上,孩子们都在控诉这样的生活,可家长却一意孤行。如何才能让儿童在如此残酷的社会竞争环境中,仍能保持着最初的美好呢?这样一个沉重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2

  假期,在飞往香港的飞机上,我翻开《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读起来如沐春风,不忍释卷。当放下手中的这本书时,内心感到无比羞愧,自觉得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可是读过书后我却发现,自己对儿童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的了解却是远远不够的。其中有一个观点引发了我对自己教育方式的反思,蒙台梭利指出: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文中写道:“精神分析揭示出儿童所遭受的痛苦源于成人权威对儿童自发性活动的压抑,……”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无法忘却。让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是否运用教师的权威压制了自己孩子和学生自发性的活动?

  她在书中批评成人并不是从儿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发去帮助儿童,而是取代儿童完成了所有他们想要自己独立完成的活动。同时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动取代儿童的行动不仅表现在行动方式上,还表现为通过暗示把自己的意识渗透到儿童的意识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由此我想,面对儿童的成长,我们应该像蒙台梭利那样,学会观察、学会引导、学会等待,用“有准备的”适宜环境导引儿童的内在生命力,并耐心的等待儿童完成其内在的心理变化,而不是用我们成人自以为是的“对儿童的帮助”去打扰其破茧而出的过程,造成人所皆知的“拔苗助长”的严重后果。

  在传统教育中,往往将儿童处于在教师主导地位下的被动发展地位,即使有的学者强调教师只是处在主导地位,儿童才是主体,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发展自己,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演变成教师控制教育环节的各个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甚至是直接将自己的知识体系不加修改的复制到一个处在由“空白板”向“丰富板”发展儿童的思维体系中。

  在阅读《童年的秘密》一书时,我对蒙台梭利的观点十分认同,我觉得儿童本身拥有一种探求外界的冲动和本能,这种主动性赋予了儿童积极发展的生命力,儿童正是通过主动地探索来使自己在各方面适应由复杂的因素构成的环境,由此我觉得此阶段的教师不应将环境加以人为改变或安排,而是将儿童放在其所处的任意自然环境中,因为每一个环境都是由不同的因素组成,不同因素组成的环境,都会对处于此环境中的个体提出一定的适应要求,也就是每个个体都会针对相应环境发展相应的适应能力,当然了,此时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外围观察者和辅导者,主要是对儿童的适应动力予以保持和强化及儿童出现的各种困难予以帮助,以保证儿童在此环境中形成一定自己能够凭借主观能动性他驾驭的能力。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在“关键期”内,发展儿童所能够发展的各种智力。

  实际上这本书里的珠玉比比皆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在某个地方被弄丢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重新认识我们自己。不能再习惯性的用父辈们教育我们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而应遵循教育科学,沿着儿童成长的规律和精神世界的需求顺势而教。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3

  读了意大利着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觉得这本书真的让我了解了很多,异常是书中讲到我们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为中心,只会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这样最终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误会越积越多。儿童并不是什么也不懂,有时候成人应当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赏儿童,也要对自我的行为多做自我反省。

  书里还提到:我们无论多么热爱自我的孩子,从他一出生,我们就本能的开始对他提防,凭着一种本能的守财欲,我们赶紧保护拥有的每一件东西,即使是毫无价值的破烂。从孩子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这样一种思想支配,管住这个孩子,不能让他惹麻烦,看住他。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趣味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我拧瓶盖、吃饭、穿鞋等,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可是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成人们看不下去了,最终一切事务全部由父母代劳。

  儿童成长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书中举例:带孩子出去散步的时候,当孩子停下来的时候,大人也应当停下脚步等待孩子,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大人往往会因为自我不愿等待,不断的催着孩子往前走。有时候对儿童的尊重,我们人还是动物做的好,像小象跟着象群走,走累了,停下来时,大象也会停下来等待。看到那里我想到了以往看到带着蜗牛去散步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让我们明白,尊重儿童成长步伐。

  我觉得成人真的应当承认自我的错误,对儿童的成长我们真的不能再干预太多,有时候成人的“冷眼旁观”,对于儿童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看这本书,解开了心中有些疑惑,更愿意去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感觉让自我的理论知识也增加了不少,看来多看书真的还是有这个必要的。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4

  《童年的秘密》这是我在电脑上完成阅读的第一本书。我没有要求自己快速读完,而是精读,以“读懂”为原则。此书原为一本电子书,文字排列非常密,几乎没有行间距,读起来很不顺眼,还有许多错别字。为了方便自己阅读(当然也方便我的群友阅读),我以重新编辑的方式开始了我的阅读。首先将电子书复制成了现在的Word格式,将文字设成了现在的大小,并删除了每段中的空格(虽然只能用手工进行),加进了目录及文内的链接(只要按住Ctrl键点击,就能进入相应的章节),又在阅读中修正了不少错别字和病句。因此,现在阅读起来比原来的电子书养眼多了。

  “蒙氏”已经在目前的幼儿教育中大为流行,但其中有几人读过此书?我不得而知。在此前我所见的种种有关“蒙氏”的宣传中几乎都是片面的。到是冯德全的理论显然来自于蒙氏,但他却很少提及蒙特梭利,而他的“两个生命”、“两种语言”、“人格培养”等理论全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蒙特梭利的一些让我感到震惊的观点已经在译者的《校对手记》中提到了,这儿不赘述。

  不过,在阅读中最让我震憾的则是作者对儿童工作的论述,她提到儿童的工作就是负责创造一个成人,而且这个工作是无法让任何别人替代的,唯有儿童自己来实现,并进而提出了“儿童是成人之父”的论断。闭卷静思,真是啊。成人的工作几乎都可以让别人代劳,唯有儿童的工作是无法由别人代劳的。由此可见,儿童的工作比起成人的工作来熟轻熟重岂不一目了然?

  其次,她关于儿童的工作与游戏的关系让我非常吃惊。我们总是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学习,是他们的天性,但她却认为工作才是儿童的天性,并进而论述了“正常化”的概念,指出正是缺乏正常化步入了歧变才导致不爱工作而爱游戏的。甚至断言,是儿童找不到工作才游戏的。因此早期教育的任务就是要让儿童有工作可干,并帮助儿童实现“正常化”,避免“歧变”。这个观点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第三,她关于儿童想象的论述也让我很是意外。她认为儿童将一件物品不看成那物品是一种心理发展的歧变,只有真正认识那一物品的特性才是正常的发展。可我们却常常将孩子的丰富想象看成是一种有能力的表现(想象力强)。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看法与她的观点真是大厢径庭啊。但我觉得她的观点是对的。孩子的想象正是其认知不足的表现,这与成人在对事物充分认知基础上的想象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艺术创作需要想象,但这种想象不是儿童的想象,不是对事物无知的想象,而是成人的想象。将两种不同的想象混为一谈并为儿童的想象叫好,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在早期教育中的误区。如果将儿童的想象看成是儿童情感的表现,这是非常正确的。但如果以想象的丰富来为儿童认知的不足作开脱,那就大错特错了。儿童认知的发展需要以“真”为前提。儿童接触的东西应当是真物、真功能,而非想象之物。

  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是从事早期教育的人的必读书,不只是读一遍,应该精读,反复地读。我从今天开始将进入第二遍的阅读。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5

  主旨:是固执还是意志坚定小孩有一个很有趣的特性,在他们的想法里某些事一定要按照某种顺序去做才行,当看到妞妞日记爹地妈咪一切请按标准程序来时,只是觉得很有趣,我没怎么看到自己的孩子也有同样的情形(可能是小孩多由我在照顾,都是按小孩熟悉的方式在做),当家中来了另一个家庭的小朋友,我才发现儿童的秩序感真的很强,而这一特性很容易被大人解读为固执。

  似乎这种大人与小孩的冲突特别容易发生在由多个照顾者照顾的情况,如果小孩心中已经形成某一件事的流程(如妈妈教会了某一刷牙的步骤),他会很坚持要这么做,当另一个大人换了另一种方法,小孩就可能会生气,或者要求要找知道要怎么做的大人(通常都是妈妈)。蒙特梭利在儿童的秩序感一章中举了很多极易引起共鸣的例子,看的时候可能很多父母会说,是的,我的小孩就是这样,由于错误的解读,大人常将孩子这些行为解释为无理取闹,而强制要求孩子妥协。

  例子一:一个二岁多的孩子坚持用某一种汤匙才肯吃晚饭时,父亲认为这是一种无理取闹,反而斥责孩子不吃饭的行为,同样的要求在午饭时也出现,当时妈妈就顺着孩子的意思去拿那个汤匙给他,孩子拿到汤匙后很快安静下来吃饭,在晚饭时出现同样的事,因为父亲的做法不同,父子为此都很不高兴,结果最后小孩没有在斥责后吃饭,还是等拿到对的汤匙才吃。

  例子二:外婆不断劝说三岁多的外孙去睡觉,说了一大堆的道理,但小孩就是一直说「不要」,外婆已失去耐性。妈妈过来问了一句「你要拿什么一起去睡觉」,孩子拿了一个火车头,然后非常顺服的牵着妈妈的手去睡。这件事有人的解读可能是孩子比较听妈妈的话,但Motessori在类似的儿童行为观察中发现了儿童的秩序感的存在,是因为妈妈比较了解孩子的需要,才显得孩子的行为较为顺服,有人称之为爱,但这种说法易让人误以为是用错方法的人不爱孩子,其实不然,在上个例子中,外婆也爱孙子,只是讲大道理不若理解儿童更能符合孩子的需要。

  虽然某些要求我们不理解小孩的想法,但只要没什么伤害性,为何不顺着小孩的意思呢?当事情按着小孩的预期发生,他比较会有安全感,我们大人不也较喜欢用习惯的方式做事嘛。当满足了小孩很小的要求,大人将很惊讶地看到小孩竟可以完全的顺从,不然小孩就会奋力的争取,如果长期外在发生的事都不是他能控制的,有可能会产生无用感,对小孩意志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5篇】相关文章: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100字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06-29

【精】《童年的秘密》读后感03-10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推荐】02-25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02-25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热】02-24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热门】02-18

【热门】《童年的秘密》读后感02-18

【热】《童年的秘密》读后感02-17

【推荐】《童年的秘密》读后感02-16

【荐】《童年的秘密》读后感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