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作文

时间:2022-01-01 16:46:54 思乡 我要投稿

【实用】故乡作文6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乡作文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故乡作文6篇

故乡作文 篇1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题记

  曾记得,有人说,家乡的水是仙水,家乡的土是金子。那么,家乡的月又如何呢?是否更悠,更美?

  但是,如果偌大的天空只有一轮明月,未免显得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的诗文中,月亮总会有什么东西作陪衬,最多的景物便是山水,例如“山高月小”、“三潭映月”,真是数不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江南丘陵上,水多,山也多,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景色,我是常常可以撞见的。

  古往今来,月是美的,不过八月十五的月更美,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对于我这个深处异地的人儿,中秋节时总是望月思乡。上回的中秋夜,我没能回乡。记得,那晚的月儿姗姗来迟,也不如往常那么圆,那么亮,不知是没有化壮,还是为我们那些游子孤身一人而伤心落泪掉了妆。那时,我想:月,家乡的月是否也如此的“缺”呢?不,不会的。家乡的月儿一定特别得圆,特别得亮,一定正撒下一缕缕淡光,给人们送去一片片情思。那会儿,我才真正懂得“不到异乡看看,不知道故乡的美丽”。

  的确,在那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那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那碧波万顷的漓江,巍峨雄奇的庐山上,这些月亮可以说是美妙绝伦。但是,有人说,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远远不及他心中的那个小月亮。你能说他不懂欣赏么?不,这只是因为““月是故乡明”。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朦胧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惆怅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美……月往往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处,这也是因为思乡,思亲的情感,因为天下共一月。

  月是故乡明,而今我在家乡故里,怅望南天,心中有种莫名的感觉……

故乡作文 篇2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在异乡工作的我趁着假期,又一次回到故乡。

  尽管二十年过去了,但当白发苍苍的奶奶慢吞吞地从厨房端出一碗香喷喷的年糕时,还是一直香到我的心田。仿佛又回到童年,那时我总是急匆匆地守在灶台边,急切地问道:“好了没?好了没?”奶奶总是笑眯眯地说“没呢!”年糕出锅了,热气腾腾的直冒香气。我飞似的冲到餐桌旁,“咻”地抽出两根筷子。顾不上烫了,年糕甜甜的、香香的、滑滑的,好吃极了。我狼吞虎咽地吞下去,一股香甜的味道弥漫到整个口腔,最后剩下点汤汁也是那么鲜,那么美。喝完后,肚子里面暖暖的。我常问奶奶,下顿吃什么?奶奶总是笑了笑,并没有回答。真希望下顿还吃上奶奶烧的年糕。

  尽管二十年过去了,外婆因行动不便,坐上了轮椅,她不能在给我下厨了。但曾经外婆做的灌肠是被列入我的美食谱的,简直可以说色香味俱全,每一口都是美味,都是香气。有时看外婆在做灌肠,我忍不住就垂涎三尺。吃了一个又想再吃一个,吃得满嘴流油,嚼起来不沾牙,不塞牙缝。我仿佛沉醉在了其中,正趴在一个巨大的灌肠上,周围一大堆的小灌肠,我迫不及待地左咬一口,右咬一口,上咬一口,下咬一口,真希望这些都是真的。

  尽管二十年过去了,虽然爷爷已经不在世了,但家门前的柚子树更加粗壮,结的果实又大又圆,果肉也更香甜了。我忍不住伸手摘了一个尝鲜,仿佛回到了当初,我终于等到了十一假期。爷爷用他那早已干枯变硬的手掌抓起水果刀,使劲切开了厚厚的柚子青壳,麻利地剥掉了柚子周围包着的白皮,用两根大拇指用力地掰开一瓤,递给了我。我轻轻地用大拇指和食指捏起并剥开柚子薄皮,咀嚼着黄中带白的果肉,果肉酸酸的,甜甜的,一条条短短的,远远的就闻到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我们全家分食着,开心极了。爷爷又递给了我半个柚子,乐呵呵地说:“好吃就多吃点。”我点了点头也笑了!

  这香喷喷的故乡情,依然是我熟悉的味道!

故乡作文 篇3

  独坐窗前,万家灯火,远处鞭炮阵阵,近处年味飘香。

  回忆故乡的年饭,很有一番滋味。当我再次踏入故乡小镇时,发现面貌早已今非昔比,不知那团年宴是否也变了?

  我与父亲慢步在屋前小道,看着这变化万千的小镇,闲聊着,闲聊着便渐渐聊起了团年宴,昔日的团年宴味道鲜美,不知如今能否再尝到。所幸,家乡虽然变化不小,但人与人的感情却没变,在那团年宴的背后,是长辈们希望一大家子人平平安安、团团圆圆的意思。

  外面天还是黑的,屋里早已开始忙活,只因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除夕。我们那有个风俗,谁家团年饭吃得越早就表示越早将财神接到你家里。我望着那些忙碌的身影,不知不觉中也加入了他们,每个人脸上都乐开了花,和亲人们一起干活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厨房中,奶奶与大伯母正忙着,一个炒菜,一个添火,她们的脸被柴火照得红彤彤,但仍然洋溢着开心笑容,奶奶也显得特别精神,或许,是因为今天这桌菜是给她的子孙们准备的吧!

  爸爸走过来,轻声对我说:儿子啊,这乡宴的味道没有变啊,还是昔日的乡宴。其实不只是乡宴,连人也没变。我静静地看着奶奶,看着她把自已的情与爱融入乡宴中,空气中氤氲着浓浓的情与爱,只需一点,足以温暖我的整个世界。

  时间在忙碌的人群中悄然溜走,转眼,天已经亮了,一切都已准备好了,就等着那些美味的菜肴上桌呢!在人们的眸子深处是他们对团年宴的期盼,看来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想尝这些美味啊。

  终于,大姑妈端着一盘菜走了出来,紧接着,一盘又一盘的佳肴被摆上了圆桌,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大伯放完鞭炮后,我们的团年宴就开始了。亲人们坐在一起吃着、聊着,我只是静静地听着不说话,感受着人们团聚的喜悦,我轻轻地夹起一块肉放在嘴里,一股香气在嘴中化开,伴着浓浓的情与爱直抵内心深处。桌上洋溢着喜悦,门外也到处都是一派详和景象。年味在这乡宴中愈发浓厚。人们爱乡宴或许是因为乡宴鲜美,但我认为人们爱乡宴或许是因为它使来自远方的亲人团聚,那是故乡的味道、故乡的情。

  我望着奶奶,奶奶正望着他们的子孙们微笑呢!或许,奶奶做这乡宴想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子孙聚在一起。乡宴背后,是老一辈人那纯朴的情与爱,或许也是他们对子孙一辈的期盼。

  停刀落箸,乡宴至美。我爱乡宴,爱它的味泽鲜美,爱它使亲人团聚,但我更爱我的故乡情。愿时光不老,再回首,乡宴依旧至美,我的故乡情永远不变。

故乡作文 篇4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

  我的故乡在甘孜州,我爱我的故乡,爱故乡美丽的塔公草原。

  放眼望去,塔公草原是无边无际的。那辽阔的草原仿佛同天连成了一体。在塔公草原上,你随处可以看到,一匹匹膘肥体健的骏马在拼命奔驰,一只只肥壮的牛羊悠闲地嚼着青草,仿佛在细细地品味什么……草原上还盛开着各色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

  塔公草原上四面都是小山坡。平地是绿的,小山坡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山坡,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玉似的花朵。

  放眼望去,草原远处群山起伏,山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山顶上一缕缕轻纱似的薄云缭绕着。偶尔有一只雄鹰飞过,在广阔的天空中画了一道美丽的弧形。

  草地间有一条清可见底的小溪流过,盘旋着一直延伸到了草原的另外一边。溪水里,一条条小鱼正你追我赶似的迅速逃出你的视线一眨眼工夫,它们便已不知去向了。

  雨过天晴,一道完整的彩虹,衬着蓝天和绿草,从地面拱了起来,好像一道彩色的巨门,矗立在你面前。

  雨后的天空显得更为晴朗,湛蓝湛蓝的天,像透明的镜子一样透亮。飘浮在天空中的云更是千姿百态,变幻万千。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浮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的排列着;还有的像小丑,像小狗……任由人们自由地发挥想象。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只听远处传来一阵阵圆润的歌声,一位藏族姑娘穿着美丽的藏袍出现在辽阔的草原上,她手持一根细细的皮鞭,轻轻地拍打在羊背上,驱赶着羊群,红润的脸蛋上露出一丝腼腆的微笑。藏族姑娘是腼腆的,但藏族从伙子却是豪放的,看他们正围起一圈,尽情地跳着踢踏舞。一阵阵清脆的铃声混着藏族人民幸福的歌声久久的在塔公草原上空回荡。

  我爱你,故乡美丽而又辽阔的塔公草原。

故乡作文 篇5

  “月是故乡明。”这个不讲理的句子,却以他非凡的感染力敲开远行人的心房,把那一抹流光似水的月色悄悄点亮,伴随思念和泪水一同流淌。

  曾读季羡林的篇章,他说他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曾经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他都看到过美妙绝伦的月亮,美的动人心弦,震人心魄。老年时他住的是修林茂竹,绿水环绕的朗润园胜地,景致极好,有湖光山色,为月做陪衬,婉约动人。阅历如此之丰,见识如此之广,而他心底念念不忘的还是家乡平原上,苇坑边,那平平无奇的小月亮。原因昭然若揭,他所牵挂的,思念的绝不只是那月亮,乡情的洪流推搡着他的心,让他不受控制,随波逐流。唯有那抹月光,如一叶小舟,支撑着他,让他能逆流而上,回归源头。

  小时不识月,那月亮就是月亮,那月光也就是月光。那时,常常有机会走在村庄夜晚的小路上,随姥姥去小教堂聚会,学唱颂歌,那些阴森可怖的夜晚都记不清了,隐进了记忆的影子,唯有那些月光清朗的夜晚,流光似水,在记忆中闪着斑斓的光芒。

  那些夜晚,更多是在秋高气爽之际,天高云淡,月光柔和,繁星闪烁,月亮高悬在远天上,有时锋利如刀刃,有时圆满如玉盘。月光一如既往的轻柔,仿佛被打翻的牛乳,毫不吝啬地倾倒下来,把天地都灌满,整个村庄都笼罩在茫茫的雾气中,仿佛一处天外的隐居。平房和绿树都在月光中静默,偶尔有狗吠乍起,撕开月色的一道缝隙,又被茫茫的月光迷晕了,昏昏沉沉的睡去。

  我这时往往会跑起来,脚底与粗糙的路面摩擦,撞击,沙沙的抱怨声响起来,很大声。在一片寂静中,加入喧哗的我很得意,胸口像风箱一样鼓动起来,呼哧呼哧,振响在耳边,于是全世界都是月光的缄默和我的喧哗。我和月光分享着同一个秘密。

  月光把坑洼的沙土地面照的很敞亮,灰白的尘土色,被染成柔柔淡淡的白,如同一条冰清玉洁的霜路,我甚至疑心他真是霜而去俯身触摸,只触到了粗砺的`砂土,我也是从那时真正理解“疑是地上霜”的奥秘。抬头看月亮,静静的,随着我的脚步在天际游荡,仿佛是我的另一个影子,我这时往往会跑起来,一边飞奔一边抬头仰望。月亮始终从容地追随着我,无论我跑得多快多远。抬头仰望时,月亮总是凝视着我,淡定从容地微笑。

  那时是觉不出故乡的美处的。灰扑扑的小村庄,冬冷夏热,透着月光也美化不了的平凡,我向往去外面,去有新奇天地和光鲜景致的地方去。

  中学开始在外住校,两周一回家,我几乎每天都看到月亮,沐浴着月光,看它不断由圆变缺又变圆。明明是同一个月亮,明明是同一束月光,给我的感觉却是截然不同了,月光又冷又清,像上好的佳酿,香醇,辛辣,苦涩,而家里的月光却是香甜浓郁的牛乳。

  今年夏天,有幸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赏月。躺在屋顶,一整片夜空便倒映入眼帘,深蓝的天空如同打翻的墨汁,深深浅浅地在油画上铺陈。满天星子闪动,那轮弯月金黄的,倦倦的洒下几缕清辉,若有若无的微笑着,门前的树林簇拥着茂密的树干,把那一小片天空包裹了半圈,俨然是一只小小的港湾。这时,我的心里感到熨帖极了,也像月亮一样安然的微笑起来。仿佛是在外漂泊的游子归家,把头靠在母亲膝上,温暖和爱心包裹着他,让他终于能够放下一切忧虑和惶恐,沉沉的睡去。

  这一抹柔情似水的月光呀,待我长大成人,去往异乡时,它就成了一条风筝线,把游子的心和故乡牵连起来,时不时带来拉扯的酸楚和依赖的柔情,终有一天带迷路的人儿返乡……

故乡作文 篇6

  故乡,永远是城里人的后花园;老家,永远是远方游子的牵挂。国庆期间,正值中秋,尽管秋雨绵绵,也挡不住人们回乡团圆的脚步。这天一大早,妈妈就把前几天买好准备带回老家的东西,大包小包地塞满后备箱,催促着一家老小,亲自驾车驶向老家,驶向秋之深处。

  桂子飘香,菊盈清露,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秋意,在橙黄橘绿、红叶纷飞中愈加深浓,与在雨雾朦胧中的远山,翩然而至,如约而来。

  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即到了故乡的村头。透过薄雾望去,依稀可见老屋翘起的房脊,似有人影晃动。一阵秋风拂过,便清晰地看到,曾祖母和二婆早已站在路口等着我们。“孜儿回来啦,丁儿长高啦……”只听曾祖母那爽朗的笑声、二婆那热情的招呼声由远及近。车刚停稳,曾祖母和二婆忙着帮我们拿东西,顿时让整个院子热闹了起来。

  刚落坐,只见曾祖母急匆匆地从柜子里取出花生、板栗、核桃等许多好吃的东西,见到如此“美味”,我们几个小“吃货”一下子哄抢了起来。“别抢,别抢,还有好多呢,让你们几个小馋鬼吃个够、吃个饱”。曾祖母一大把一大把往我们口袋里塞。顿时,我们几个裤兜里、手里全都鼓囊囊的,“吃货”们个个笑得合不拢嘴。

  听二婆说,曾祖母好几天就在扳着指头数,念叨我们要回来,为给孙辈们准备好吃的,年事已高的她居然不顾雨天路滑、山高坡陡,到2公里外的山顶上拣野生板栗。用了整整一上午,才收获了不到两斤“野味”,返回的路上还差点掉到山崖下。此时,我的喉咙像是有东西堵了一下,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旁的曾祖母连忙说:“哪里有这么严重哟,只是这腿脚不听使唤了,想起年轻的时候,这算个啥,背个百来斤东西上山下山歇气都不用”,又对着我说:“孙儿快吃,秋天老家的山上什么都有,只要你想吃了,给祖祖说一声,我找人给你带来。”此时的我,只是机械地点了点头,吃着板栗,甜蜜与苦涩交织在心头。

  在我的记忆里,慈祥、勤劳、善良、朴实是曾祖母的鲜明特征,她在我们这个大家庭是最有权威的,膝下有我爷爷等八个儿女,一生困苦。听大人们说,曾祖父刚过50岁就得重病离祖母而去,一大家人的重担全部落在曾祖母身上。在那个连饭都吃不上的年代,要把八个儿女拉扯成人,比登天还难。曾祖母横下一条心,硬是一个人支撑着这个家,常年省吃俭用,勤劳苦干,自己经常饿着肚子参加集体生产挣工分,让八个孩子少饿肚子,长大成人,至今她都有不吃晚饭的习惯。

  听爷爷给我讲,曾祖母很重视子女读书,为让他们八个兄弟姊妹都能有学上,每到秋天,曾祖母都得起早贪黑去山上拣桐子、板栗、松果等山货,去市场变卖成钱拼凑学费,硬是让爷爷等八个兄弟姊妹都相继接受了高小或初中教育。为子女的成长,曾祖母付出了很多,那两鬓的白发、额头深深的皱纹,和那满是死茧的双手,就是最好的证明。曾祖母就是一本书,一本让我们子孙永远读不完、读不厌的无字之书。书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每一个故事,都是曾祖母生活点滴的记载,都是生活的真谛。

  俗话说:父母在,家就在。曾祖母虽已84岁高龄,但她身体硬朗,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几十年来从没有离开过老屋半步,一直坚持独立生活,自己做饭浆衣,做一些农活,守望着老屋。曾祖母最钟情秋天,这个季节是收获的季节,看着谷物满仓,晾晒着从地里收来的花生、山里打来的板栗、核桃,成天忙着挖红薯催肥猪,一年的希望,一年的生计有了着落,心里踏实多了。而在这个季节里,远在他乡的儿女孙辈们也在盘点一年的收获,计算着回家的日程。长辈们无论工作再繁忙,路途再遥远,都会在秋意渐浓的这个季节,相聚团圆在老屋。春华秋实。我想,正是由于曾祖母的勤劳与付出,才有这个大家庭的和睦,才有这份亲情的归宿。

  一阵微风吹来,撩起曾祖母丝丝银发,院外的银杏叶打着旋儿,落在根的四周,在我心底荡起阵阵涟漪……

  故乡之秋,令我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