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作文

时间:2024-03-13 11:29:28 清明节 我要投稿

清明作文合集【5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明作文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作文合集【5篇】

清明作文 篇1

  青瓦白墙,天井祠堂,我生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南方家族里。随着父辈们纷纷外出发展,家族所能相聚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唯一不变的是,每年清明全族相聚,共同祭奠已故的爷爷奶奶,一尽儿孙的孝道。

  绵绵的细雨笼罩着整片山林,遮蔽了爷爷奶奶的坟墓,却遮不住游子思念亲人的心。一大早,家族里的每个人都从不同的城市赶往乡下老家,大家总能心照不宣地同时到达。伯伯们在祠堂里点上几炷香,让妻子们张罗午饭,再驱车赶去祭奠那已故的双亲。

  据大伯的说法,爷爷临走时说:“找一处地方埋了也好,或者把灵魂洒进河里也好。”但是伯伯们商量以后,还是决定在幽静的山林中,给爷爷找一个与花鸟相伴的地方长眠。长眠地下,本是睡在哪里,都是睡在夜里的'豁达,可是到了子女的心中,却是一份沉甸甸的孝心。从小到大受到的孝道教育告诉他们,要铭记“叶落归根”,更要让父亲体面离去做最后奉献。在父辈的心中,孝是一个家族的颜面,更是刻在心中的传统!

  祭奠有一套烦琐的程序,摆盘,倒酒,烧纸,焚香,祷告,但父辈们都能分毫不差地做完。想必,他们之所以能如此连贯,不是后天的刻意学习,而是儿时父辈行为的耳濡目染。这是中国人言传身教。

清明作文 篇2

  窗透初晓,日照西桥,云自摇。

  我呆呆地伫立在这曾经熟悉,而今陌生的车站口。杨柳风从鼻间滑过,隐约含着思念的味道,淡淡的,涩涩的。回程的客车渐渐缩小成一个黑点,嘟嘟的车声远了,堤旁的烟柳近了。

  走走停停,堤柳仍停驻在儿时的记忆里,仍是如此妩媚婀娜。

  记得幼时,亦是在这堤柳下,外婆总会为我编一个柳环。春天的外婆,着一袭青衣,青灰瘦小的背影在春光中显得那么渺小。

  她踮起小脚,身子努力向上提,微微向前倾,就像一株弱不禁风的杨柳。她枯黄干瘦的手总能灵巧地抓住调皮的嫩柳枝,布满老茧的手指迅速一掐,柳枝便落入手心。静立在柳树下的她,将柳枝一绕,围成一个圈,手捏住交接处,另一手捏着枝末上下飞快穿梭,就像花丛中翩飞的蝴蝶,灵动,优美。

  彼时的.我定定地望着外婆,她浑浊的双眼透出一道精光,鬓间飘落的白发在招摇地舞动。鼻尖挂着细微的汗珠,嘴角挂着浅浅的笑,就像在完成一件工艺品般,专注,入迷。

  未几,一个灵巧的柳环就飞到了我的头上。我欢呼雀跃,绕着柳树跑呀,笑呀,想着怎么去炫耀。外婆额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嘴角一抹淡若梨花的笑在春光中晕染开来,袅若晨岚,浓如花香,灿烂着时光,温暖着心房……

  不知不觉,竟已行至老宅。“门前旧行迹,一一生绿苔。”

  霏霏细雨悠悠飘来,催逼着我叩开那窗久违的大门,古旧的门板吱吱呀呀地呻吟,灰尘纷纷扬扬地洒落了一地。老屋中的景色依旧,厅前仍是张八仙桌,案上供着香火烛台,月白的壁上挂着外公的遗像,简单,平静,只是那曾经永不停下脚步的旧式台钟已经睡下,那八仙桌上不再有熟悉的味道,外公的遗像旁有了陪伴他的身影……

  物是人非,欲语泪流。

  我呆呆地坐在桌前,直到月影西斜,烛花挑落,月白的壁上剪出我一人的身影。

  后院井旁的一株杨柳,在月光的浸渍中依依动人,凹凸不平的树皮倾诉着岁月的无情,在风中摇曳的柳枝却舞出生命的多彩。

  仿佛有一人茕然独立于树下,痴痴地编着柳环,痴痴地望着我,眼波流转处,笑意盈盈。

  又是清明雨上,是你吗?

清明作文 篇3

  星期六7时,一群可爱的校园记者背上行囊,兴致勃勃地来到东方红广场集合。原来,市实验小学的校园记者今天要去开封清明上河园采风。

  “出发了,出发了。”随着车的驱动,校园记者欢呼起来。一路上,大家欢声笑语,共同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优美的歌声在车里回荡。不知不觉,车已经行驶在美丽的黄河大桥上。“看啊,黄河!”不知谁大叫一声,一车校园记者不约而同地站起来,把目光一起投向了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河面上微波荡漾,河水哗哗歌唱,水面上方迷雾茫茫,就像给黄河母亲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白纱。这时,漂亮的导游阿姨发话了:“再过一会儿,我们就要到达今天的目的地——清明上河园啦。”我兴奋不已。

  我们终于抵达清明上河园,步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雄伟的张择端雕像。只见他手捧一卷《清明上河图》,微笑着向人们展示,好像正在向游客述说着北宋时期开封的市井风情。入园参观了,我们满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观看了“气功喷火”。太神奇了,熊熊烈火从表演叔叔的嘴巴里喷射出来,他居然安然无恙,不禁让在场的观众目瞪口呆。在王员外招婿的表演现场,只见一个身穿绫罗绸缎的漂亮小姐站在绣楼上,手拿红绣球,谁要是接到她抛的绣球谁就是她的新郎,真有趣!台下观众兴奋地望着,等待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那边好热闹啊,时不时传来一阵阵欢呼声,走近现场,原来正在进行女子马球表演。只见那些身穿宋代贵族服装的阿姨们,在马背上一边追逐,一边用木棍打球,十分威武。听导游阿姨介绍:“在古代,这是皇宫里嫔妃们的娱乐活动。”

  快到中午了,我和几个小伙伴品尝了开封有名的灌汤包子,味道好极了。吃完午饭,我特别来到卖各色礼品的小摊前,给妈妈挑选了一个精致的小香包。不远处,还有艺人在捏面人、吹糖人、画糖画,十分有趣。

  这真是一次难忘的采风啊。

清明作文 篇4

  清明前后,东钱湖附近的村民们会取出自家种的糯米,接来清冽的山泉水,从山坡上采摘来艾草制作青团,游客们在游览湖光山色的同时,都争相来品尝这美味的.食品。

  制作青团,就是我家乡宁波的风俗。在宁波,青团分为两种。一种无馅,又叫做麻糍;一种有馅,一般都是在里面包入芝麻、黄豆、豆沙等甜的馅料。

  要制作麻糍,需要很多道工序。人们先要将糯米粉加水和艾草蒸熟后混合,倒上白糖,放入石臼捶打。捶打的过程需要两个人配合默契才能完成。一人挥起石杵捶打,每打一下,另一人就在手上沾一点清水,快速将糯米团翻个面,以保证均匀捶打。捶打需要持续几百下。捶打完毕,给糯米团撒上一层松花粉,用擀面杖擀成长方形。冷却后,用剪刀剪成巴掌大的方片,麻糍就做好了。刚做好的麻糍色如翡翠,映衬着淡黄的松花粉,让人垂涎三尺。

  有馅的青团也很不错。这种青团面皮的做法与麻糍大同小异,只不过更加软糯。做青团的人动作很娴熟。只见她揪下一块拳头大小的糯米团,压平,从一个大碗里挖出一勺馅,放进面皮里,像包包子一样封好口,一个青团就算完成了。在制作过程中,做青团的人的手要不停地去蘸蜂蜡,这样在制作时,手才不会被糯米团黏住。快到中午时,店门口已经排出了一条长龙。据店家说,每天三大盆馅料做的青团,两个多小时就卖光了。

  清明至,艾蒿香。这小小青团,据说也传承着从七千年前河姆渡至今灿烂的民俗文化呢。每到这时,于东钱湖畔氤氲的艾香中,我和家人一起品尝青团,回味无穷——这不仅是家乡的味道,也是我童年的记忆。

清明作文 篇5

  在我的印象里,清明总是潮湿的。雨水笼罩着天际,笼罩在心头,雾蒙蒙的。

  这也仅仅是我对清明的印象。小的时候,我一直认为墓地与死亡离我很远,虽然它们是生命的终结,但我从没见过它。那时的我可能并不明白死亡的意义是什么,只是老老实实的记下了名字——是死亡,是离去。

  大了一些,我去了烈士陵园。闻着浓烈的艾香,我第一次见到了墓——只有我身体一般大小的.石坑。难道,我们离开后只能在这狭小的地方安眠吗?

  上了六年级,背得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才知道为什么清明的街道上总有一些失了魂般的人在徘徊。他们在什么中徘徊?忧伤,痛苦,以及一个人的回忆。清明的雨、清明的墓、清明的人,总在不时地透出伤感,或许清明的作用便是衔接相隔于两个世界的人,让那些可能被遗忘的人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记忆里。

  我曾遥想,千年前的杜牧也许曾在清明时节的某个城中徘徊,提着壶酒坐在街头看世间百态,雨纷纷地下,人痴痴地望。而千年后的我无所事事地趴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雨滴轻抚尘埃,打落玉兰。清明雨在飘洒,人们在对亲人景仰与怀念,一次又一次重温那随着人的离去即将消散的回忆。

  上初中了,我才隐约发现——原来从小到大我从未感受过在清明的忧伤中回忆一个逝去的人的滋味。并不是因为没有亲人离开,而是那种辛辣的像酒,苦涩的像泪的滋味可能无法在我这个少不经事的年纪懂得。

  墓志铭总是默默记载一个人的生平,清明雨总是默默洗刷着每年的灰。它拂去了灰尘,却无法拂去时光的痕。或许当人在每年祭奠时看到碑上新长的青苔,总会感叹一声——他离我们又远了一年。

【清明作文】相关文章:

清明,清明作文15篇06-23

清明,清明作文(15篇)06-23

清明作文02-05

清明的作文[精选]08-12

清明的作文【经典】09-16

清明的作文(经典)08-12

清明的作文(精选)09-04

(精选)清明的作文08-19

(精选)清明的作文09-28

清明的作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