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作文

时间:2023-05-21 08:34:34 清明节 我要投稿

【必备】清明作文合集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明作文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备】清明作文合集9篇

清明作文 篇1

  昨天,我和爸爸去开封游览了清明上河园。那里风景优美,景色宜人,真是个游玩的好地方。进了大门,来到广场,就看到了一些身穿古装衣服的人,他们有的走来走去,有的骑着高头大马,还有一个小男孩,穿着红色的绸褂,正表演着踩高跷。使人感到仿佛又回到了宋朝。这些宋朝人的脸上都化着妆,还面带微笑,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走过广场,来到了吊桥。吊桥是用竹子做成的,两边用很粗的绳子连在一起,走上去摇摇晃晃,根本站不稳,必须用手抓住绳子,才能使身体保持平衡,并慢慢走过。站在吊桥上往下看,脚下直发软,真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掉下去。

  下了吊桥,我们又来到了趣园,趣园真有趣,里面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滑梯,平衡比赛,登月梯,知难而上。我最喜欢的.是平衡比赛。两根长长的杨木桩上系着绳子,绳子上铺着木板,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许多人都喜欢玩,我也不例外。我摔了好多次,仍然玩得津津有味......

  我们最后又去了佛宝阁,佛宝阁真高,站在上面向远处眺望,可以看到远处的龙亭,铁塔……

  直到下午我和爸爸才恋恋不舍地回来,还觉得意犹未尽。

清明作文 篇2

  又到清明,追念故人,特别是自己的至亲,在这几日,像约好似的,纷纷托梦,仪容相貌,如此清晰,言谈举止,栩栩如生。

  昨夜,梦见了母亲,依然笑容满面,依然大嗓门,但只见其形,不闻其声,母亲和人交谈,说话间不住回望,像担心春日的风刮走轻飘的花朵,无时无刻不在惦记自己的儿女,走多远,有多忙,都放不下牵挂,满含着不舍,怕影响孩子,怕拖累孩子,就像身患重病时也不肯让孩子们耽搁工作一样。

  多少生活艰难,多少命运坎坷,在母亲那里,都是爽朗一笑。那笑声像一把利剑,刺破苍穹乌云,那笑声似一团赤火,消融冰寒冷漠。

  可是,听不清,母亲在说什么,明明看见了我,却好像并无留意,自顾和别人交流,我大声疾呼,却发不出微丝的响声,母亲要走,欢快而急促的声音飘然而去,自己却腿也迈不开,话也说不出,急得身子前倾,想去追赶,急出一身冷汗,原来是梦。

  母亲离我如此之近,似触手可及,又如此遥远,只余思念。

  凄愁的细雨,固化着内心的悲凉,父母在,你知道你来的路,也知道你去的'路,父母不在,你只有去的路可走。你突然觉得自己像一个孤儿,像一个孤魂野鬼,心无所寄地晃来游去。

  在世时,好像没有感觉,诀别后,刻骨铭心。或许,清明时节,就是一个忏悔追忆,亲情交流的时刻,在天堂的父母和在世时一样对子女无私付出却不愿打扰子女,一心在子女身上却往往忽视自己,可能,不到一定的年纪,没有如此深刻的体会。

  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越到节日,感受越浓郁,越清晰。记得父母去世头几年的春节,合家团圆的日子,常常感觉心里慌乱无比,坐立不安,只有远行,离开这块熟悉的土地,在山清水秀,人来人往的他乡度过节日。

  这几年,内心慢慢平复,开始对家族长者给予更多的关怀与问侯。

  想想前几日梦见父亲,还是那么严厉,那么寡言,冷酷的外表下掖着一颗滚烫的心。一个退休后回到农村给母亲养老送终,妻子病重日夜操劳不分黑明,对子女无私奉献,严格要求的真正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父亲在世时,有许多不理解,但现在与镜现对,自己的神情轮廓,有了父亲的影子。

  还有祖母,这是和我最亲,也是最疼爱的人,就和祖母经常给我说的一样:“你一拃长点你妈就把你抱来,吃也不会吃,喝也不会喝,硬叫婆把你养活那!”

  祖母九十三岁无疾而终,七十岁以后几乎都是独立生活,大伯一家就在对门,祖母仍坚持自己独院居住,大妈不时抽空看看,送点吃的,但大多时间,都是自己开火,自己做饭,直到最后几年,父亲回家,娘俩相依而伴。

  记忆犹新的是祖母收拾棺材的场景,祖母早早把棺材做好放在阁楼上。记得70年代有一次祖母病了,住院一段时间后,医院说人不行了,让回家,回家后赤脚医生每天给挂挂吊瓶,家里人把棺材从楼上抬下在院子里收拾,祖母端个小凳坐在房檐台看着画材。

  匠人首先用小刷把棺材缝隙灰尘处理干净,再用腻子粉填平晾干,用麻纸将棺材里粘平糊好,在外面画些松鹤一类图案。画匠画着,祖母看着,说着,指导着,我们从棺材旁跑来跑去,也不觉清冷阴森,和自己家打家具没什么两样。

  棺材画好了,祖母病也好了,又开始张罗做饭洗衣扫院子。

  到了八十年代末,祖母腹痛难忍,腹泻不止,到医院住了半月又回来了,把棺材从楼上抬下来,十年前画的色彩已经黯淡,没了多少痕迹,又重新收拾一遍,祖母仍旧颤颤巍巍地交流着,指导着。

  这次没等收拾利落,祖母又好了,可以在村上几个聊得来的老姊妹那里走走看看,并开心地交流她收拾棺材的前前后后逸闻趣事了。

  最后一次把棺材抬下来,祖母确实老了,坐在房檐下,灿烂阳光的暖意都无法驱逐彻骨的寒凉,祖母埋怨这次材画的不好,别人不敢说,我给祖母解释说“给你画材的人都死了,这是人家他儿子,差不多就行了,再过几年就没人干这活了,好不好都没人画了。”

  亲人托梦,忆旧追远,每到清明时节,上坟祭奠,叩拜烧纸,送去感恩和思念,或许,唯有过好每一天,认真抚育他们的后代子孙,才可让生者宽慰,使逝者安息。

清明作文 篇3

  清明,毫无预兆的到来了,对于清明,却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满山的祭祀,就真的可以换来灵魂的归宿?就可以换来地下之人的祥和?萧条的清明,便总易想起一句话:生时不珍惜,死又何必长跪与坟前?的确,在世之时不珍惜,死了才懂得挽留,才愿花时间,花金钱与地下之人,才可以安心的活在世上,这便是人,以为这样,就可以无愧于地下之人,就可以赎罪,这又与掩耳盗铃有何区别?自欺欺人而已……

  坟前的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看着这年复一年满山络绎的人群,花也无奈,坟下之人,愈是无奈,到了黄泉,也要回头,回头看去,却在心底留下一烙印记,是后悔,是无奈,无奈于在世之人的无知,后悔于方才的回眸。

  雨丝打在坟前的的一片泥泞,丝丝细雨,就如同被筛子刷过的心,一条一条的血丝,横倒于坟前,看着满山的人群,似笑非笑,悲伤的天地,却洋溢着欢愉悦的气息,这种讽刺般的矛盾,令人心痛,这种赎罪的方式,便让他们觉得轻松。满山飘逸的烟雾,弥漫在矛盾的空间里,似聚似散,凝聚了,便容易散开,散开了,就想着凝合,可最终,也只会消散于空中,于天地融为一体,才终于懂得了存在的真谛,可已经晚了,矛盾的空间里,便只存在着矛盾。

  一个个的坟堡均匀的分布在一个个山头,无知的人却不知道,坟堡已如他们的心,空空如也,肉体不复,灵魂也会飞去远方,亦或是早已消散,灵魂只会在一个轮回里转着,转着--一世一世的`走向新的轮回,一世一世跪倒于坟前,再一世一世的回到坟堡。这可笑的轮回……

  满山络绎逐渐消散,只剩下一个个孤寂的坟堡,黑夜将一个个山头逐渐笼罩,他们也是害怕鬼魂才匆匆离去的?黑夜拉下了表演的帷幕,主角与配角最终也离开了这萧条之地,毫无春意的枯枝与坟堡相映成趣。当黑夜完成降临,他们还会记得,今天是清明么?

  暗淡的清明逐渐上升,飘荡,最终,只剩下一个虚影,飘渺的虚影,挣破了坟堡的束缚,渐行渐远……

清明作文 篇4

  今天,奶奶从野外采来了青,说是要包清明果。奶奶将青煮了一下,就把米粉和在一起,炒好了馅,就开始包了。

  奶奶把大团子搓成一个个小丸子,然后把这些丸子压成月饼状,捏成一只碗的形状,最后把馅放入“碗”中,把碗对折、捏好,在折一些花边,就这样一个清明果包好了。

  我们也学着奶奶的样子包了起来。“哎呀!我的皮儿破了!”妹妹尖叫起来。“没关系,我只要补一点儿皮儿上去就行了。”说着奶奶从大团子上取下一点儿补了上去,说:“这不就行了吗?”我们继续包着,前边的`几道步骤我们还行,最后折花边,我们就不行了,奶奶只好慢慢的教我们折。

  在奶奶的耐心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包清明果。于是我们便大显身手开始包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清明果。不知不觉,我们包完了,奶奶开始煮清明果了。

  奶奶摘来几片青菜叶,放在蒸锅上,然后把清明果放在上面就开始蒸了。这时我好奇地问奶奶:“奶奶,为什么蒸锅上要放菜叶?”奶奶说:“因为蒸时,清明果会粘在蒸锅上,所以要放一层菜叶!。”“哦!原来如此,我懂了。那么奶奶蒸多久才可以吃呢?”我追问道。“你真是个急性子,快了,快了,马上就可以吃了!”奶奶笑眯眯地答道。

  过了一会儿,清明果蒸好了,奶奶把它装在碗里。我连忙拿起一只清明果,咬了一口,哇,太爽了,特别是里面的馅,吃了让人回味无穷,不一会儿,我就吃下了好几只。

  包清明果让我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也使我增长了不少知识。

清明作文 篇5

  20xx年,“清明节”在千呼万唤中,已成了法定假日。这样一个节日,像一尊佛,走了几千年,又来到了雨丝缠绵的四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流传千年的诗歌萦绕耳畔,妇孺皆知。连续一周的小雨如天空无数灵魂的哭泣,勾起了对清明节的所有记忆。

  清明是一个节气,古时也叫三月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又是欢乐的节日:大禹治水成功,乡人奔走相告,在清明共庆天下太平。从唐代起,“清明”渐渐成为春游踏青的代名词,而且传承为习惯,人们在这个时节,纷纷走出户外踏青、郊游、插柳。孩子们最钟情的,当然是放风筝。孩子们的心跟着风筝飞上了天。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现在,“清明”与扫墓祭祖紧紧联系在一起。前天晚上,爷爷还打电话来,叫我们一同回去扫墓。清明扫墓已成为习俗。每到“清明”,爷爷会带好酒食、果品、纸钱、鞭炮等到祖坟墓地,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鸣炮祈祷,叩头行礼,还为坟墓培上新土。

  小小的我,一直认为这是迷信,只是觉得好玩,偶尔会怀念离我们而去已七八年的'姥姥。只到今年,我上网查了一些资料,才略微懂得这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烙印着一种缅怀和追思,其中更深蕴着尊敬老人的传统习俗。我们的今天,是父母赐予的,往上追溯,一代一代地繁衍,我们不能忘本,不能辜负父母的给予。

  清明墓碑前,祭祀者的泪珠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的泪水。岁月如流水匆匆而逝,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清明来了又去了,但愿留下孝心常在!

清明作文 篇6

  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呤:“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翻过几页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到了。

  在现代人眼里,“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这是因为,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相传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到明清时,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每逢清明时节,总要在故去的长辈们墓前砍去杂草,排除积水,供上瓜果鱼肉,挂上各种颜色的纸,点燃百十个一串的鞭炮。年长的每到一座墓前,就介绍着墓主人的辈分,功过是非,不时的“啧啧”有声,并感叹一生的不易,匆匆而又短暂,最终化为那抔黄土。末了,不忘叮嘱后生们要努力、向上、珍惜。一边上的少年,听得心里也是沉甸甸的……

  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飞舞的.泪花!也习惯了在清明节看雨,淋雨。每年此时,爷爷总会带上我和弟弟上山去祭拜。如果哪一年不下雨,心总觉得这个节不圆满,有些残缺。也许,也只有这样的情与景,才能给逝去的灵魂一丝慰藉吧!

  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礼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漉的回忆,暖和的微风抹不净伤感的眼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年,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

  在某个暖春四月的又一清明,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你在缅怀着谁?

清明作文 篇7

  说起清明果,大家一定都吃过,可你们有没有自己动手做过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次清明果DIY吧。

  这天早上,阳光明媚,是个难得的好天气,奶奶先准备好艾草、糯米粉和果馅,然后让爸爸把粉倒进大盆里,并添加了一些艾草,用手慢慢加水混合搅拌调匀,不多久,一大块面团就调好了。准备好面团,我们接着把面团搓成条形,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再把切成块的小面团用右手揉成一个碗形状,然后把果馅塞进这个“小碗”里,最后用手把碗口“缝合”起来,瞧!这样就做出小巧玲珑的清明果了。

  看着奶奶包好一个又一个清明果,我也情不自禁地想包个试试,于是,我对奶奶说:“奶奶,让我包几个好吗?”奶奶听了眉开眼笑,高兴地说:“好啊,好啊!,那几几个小面团给你包。”我听了,顿时一蹦三尺高。马上去洗好手,拿起一个小面团,学着奶奶的样子,用右手大拇指按进去,其他四个手指围着面团转,过了一会儿,我就捏出了一个又深又大的“平碗”,然后把大勺的果馅塞进去,不一会儿,“平碗”的肚子被我撑的饱饱的。最后,我也模仿奶奶的`动作把“碗口”捏紧。咦?我的“碗口”怎么捏不紧呢?原来是果馅装的太多了,于是,我又把果馅倒出来一些,结果还是太多,我再倒出一点,可又太少了,急的我不知所措。奶奶在旁边看着我笨手笨脚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走过来帮我用手一捏,“碗口”很听话地就乖乖地合上了。

  我看着奶奶做的清明果个个小巧玲珑,而我做的却一败涂地,心里很不服气,我接着又学做了几个……,经过我不断的努力,清明果终于向我屈服了,现在,我把我自己做的和奶奶做的放在一起,都有点区分不开来呢。

  学做清明果,不仅让我开开心心地体验了一把乐趣,而且让我学会了一种技能。

清明作文 篇8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是适合踏青的季节;春天,也是适合祭奠亲人的季节。

  记得小时候的那年春天的清明节,我们一家人驱车赶到了家乡——胡场。下了车,我和表哥买了几盒鞭炮,沿着一条路,过了桥,便出发祭奠亲人。

  一路上,我和表哥你向我丢鞭炮,我向你丢鞭炮。走了一会儿,妈妈说:看谁先把老家找到。我们异口同声地答应了。我们对着河对岸指指点点。终于,我们发现了老家。老家在绿树的掩映下,高楼大厦旁,显得那么孤单。

  到了下午,我们又踏上了旅途。到了乡间,春天的一切都好像欢迎我们似的。鹅黄的柳树舒展开柔软的枝条,跳起了疯狂的霹雳。快活的燕子唱着春天的歌,从树梢掠过。成群的鸭子跟鸭妈妈在小溪里戏水,眼前的大片无际的油菜花田啊,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我发现了种在小路两旁长在白色毛茸茸的植物,只要它被风一吹,就会飞走。我向表哥问:这是什么东西啊?表哥说:这是一种叫蒲公英的的植物,只要它的种子被风一吹,就会四散开,飘到别处,长成一株蒲公英。我说:哦,那我们比赛谁打的蒲公英多。哥哥答应了。我们每人抄起一根树枝开始扫荡。棍起棍落,天空中顿时飞起了一大片蒲公英的种子。我们正在争论谁打的`蒲公英多时,一颗很小蒲公英的种子飘进我的口中,我下意识地把它吞了进去。起初,我还不以为然,后来这件事告诉了表哥,表哥哈哈大笑起来:哈哈,这回你可惨了,蒲公英的种子会在你肚子里生根发芽的。我顿时想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我想把它吐出来,可是就是吐不出来。我急的快哭时,妈妈安慰我说:傻孩子,蒲公英是不会在你肚子里发芽的。我心里舒服了许多。

  临近黄昏,在与去世的亲人相聚的欢乐和满面的春风中,我们心满意足的回家了。

清明作文 篇9

  我默默的记录着逝去的岁月,包括许多的任何事.同时也在追忆曾经的似水的年华。

  -------题记

  又是清明,又是在绵绵的细雨中上坟祭奠逝去的人的时刻.细雨之下总带着丝丝的愁绪-----总在不经意间,又有好多的人离我们远去, 而我们留下的只是关于他们的点点回忆,似风.飘摇不定;似雾,朦胧一片 . 总会视线一片模糊-----为他们的离开而掉泪!

  总会离去!

  这是生命的自然法则,无法抗拒;这是生命的最终结果,没有人可以扭转-----所以,失去他们时,我选择的是背过头去,让泪水悄悄的流走,不想在脸上留下丝毫的`痕迹。

  这是结局!

  这是一场戏剧的终点,在经历了风霜雨雪和彩虹阳光之后的落幕!虽然听不到喝彩的掌声,但已足以,他的一生,得到了别人的肯定。

  写到这,突然想起了我的爷爷。他在两年前去世,作为大孙子的我却没有在他临终前陪在他的身边,这一直是我这两年来最大的遗憾。以前总感觉到是世间的残忍,而现在在经历的更多之后才发现既然不能留住他,那我则好好的活者,而不是一味的沉寂在作日的悲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