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传统文化的作文素材

时间:2022-01-27 18:43:38 民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民俗传统文化的作文素材

  【篇一:传统文化的作文素材】

  何为忠孝仁义?何为信礼智勇?现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见到它们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轶序不再回来,也切断了我们与"忠孝仁义"的关联。"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各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要求,但我们嫁接了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内涵不再。

民俗传统文化的作文素材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

  [四书五经]

  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几乎都是群"拜经教",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生绝望。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的时候,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作为后果,近一个世纪后,已经没有多少人回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了。孩子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现在,舒乙在北京创办了一家现代私塾馆,专门教授四书五经。

  [任侠之气]

  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是荆轲、是聂政、是专诸、是李白、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救过伍子胥的渔女。不过,今天他们都在风中消散。再不见独行万里为曾允朋友一诺的男人,再也没有了"拼将一生休,尽君今日欢"的女子。高晓松在他《青春无悔》的文案里这样幽幽地写道。

  从小就被教导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何来的狂狷豪迈之气?何来风流洒脱的风骨?从来没有过年少轻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读再多的金庸古龙也不管用。

  [匹夫有责]

  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而今天,我们既没有为别人奉献的义务,也没有权利向别人索取,只能为自己负责。《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成为镜花水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和平时期更像是一句空谈。于是,我们坚持不长大,看日本漫画,听Twins,玩PUPA或HelloKitty,穿满身口袋的阔脚裤,口号是"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滥,让责任感处处失守。而年方10岁的那一拨孩子,耳濡目染的是这一代人放任自流、无限延长的青春期,他们怎么会知道责任感是何物呢?

  [诗词曲赋]

  如果上世纪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里才开始接触到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有点迟了?《全唐诗》有42863首,《全宋词》有19990首,李白有诗900馀首,陆游有诗6000多首,这还只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零头。然而,我们直到中学毕业所背的还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小情调,如何让我们爱慕上我们的`浩瀚诗海呢?

  不是说古典诗词应被广泛应用,但它从我们的视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就是这个社会审美能力的丧失。一个从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袅情丝吹来闲庭院"、"醉里挑灯看剑"这样的情韵滋养着的孩子,他们长大以后,心灵或许不至于那么麻木、冷漠。

  [琴棋书画]

  现在,年轻有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懂得如何赚钱还要懂得如何花钱,再也不是纳兰容若那种精通琴棋书画的浊世佳公子了。成人的价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复制,甚至强化。学琴(指的是钢琴而非古筝)一定要考级,下棋除非是想成为常昊那样的国手,书画是少年宫的常备项目,为的是升学时加分……那种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的形状了。

  [孔融让梨]

  "孔融为什么让梨?""是因为大的梨是坏的。"那个古执而陈腐的孔融如果听到现在的孩子这样回答,肯定气得在棺材里跳起来。是的,传统的道德范式正在流失。90年代的孩子被教导:不劳动者不得食。他们几乎从懂事开始就置身于竞争当中,天生就是达尔文主义者。三年级的孩子每周要上40节课,每天要练3小时的琴,六年级的孩子每天做功课到深夜12点,初二的孩子课外还要参加数学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学生会竞选……。他如何能够说:同学,第一名我不要,让给你吧?

  没人会感激孔融。只是,当整个社会都开始认同"谦逊使人落后"这种工业文明的价值观的时候,中国古人那种曾有过的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没了。

  【篇二:民俗文化素材】

  《乡下纸牌》

  在寂寞的日子里,忽然想起乡下纸牌来,窄窄长长的那种,只有手指那么宽,一大把拿在手里,像拿着一朵菊花。一屋子的祖母、外祖母,每人手里拿着一朵菊花,无声无息地坐在淅沥的雨声里,坐在萧瑟的秋风中,一任白露、霜降这样的节令在窗外飞逝。

  很多上了年纪的乡下女人迷恋纸牌,我祖母就是其中之一。她们称之为抹纸牌,是抹,一点声音也没有。随便找一处有天井的老房子就行,就在悬着腌肉、艾叶、粽叶的天井里摆开了桌子。纸牌拿在手里,黑白两色套印着奇怪的图案,咒语似的`,神秘莫测。常见一个女人隔一段时间提一只元宝篮来一次,鬼头鬼脑的,怕被人揭发贩卖赌博用品。揭开蓝布巾,才发现元宝篮里躺着一把把捆扎好的青色纸牌,像一捆捆小菜秧,也像豆腐店里的百页。我祖母其实并不清闲,乡下的祖母们都是这样:如果是春天,她要赶早踩着露水去菜园,拔几棵蒜,炒田螺或腊肉;采一把青菜苔,顺手再捋一些青白的韭菜花,好给孙子炒蛋吃。她们年年月月如此,却并不怨烦,因为有纸牌,日子便过得有滋有味,好像一上午的忙碌只不过是一个过程,只是为了下午能平心静气地坐着抹纸牌;好像年轻时生儿育女的劳顿也只是一个过程,只是为了到晚年能静静地抹纸牌。

  春天,雨乱灯昏的路上,老房子里到处都有抹纸牌的女人,杏花桃花开得有些撩人,田蛙跳到后门口来了。接下来是夏天,抹纸牌不行,天热,蚊子也多。秋风一起,祖母们就笑了,六七十岁的老人唤着各自的乳名无声无息地坐在一起。房顶上大雁正在往南飞,红红黄黄的乌桕叶落满瓦沟,蜻蜓落在芝麻秸上,一只花蝴蝶飞进来,又从窗口飞出去。输和赢都是次要的,日月能这样静悄悄地过,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呀!纸牌也有吸引我们这些孩子的时候,比如她们用季节性的乡土小吃作钱的替代品,到最后再换算成钱。春天,蚕豆上市,一颗蚕豆代表一分钱,秋天就用炒蚕豆或炒蚕豆,我有时候看到祖母面前蚕豆越来越少,替她着急,就偷吃别人的蚕豆,结果账算不对引起她们互相埋怨。我还见她们用屋外盛开的桃花或秋天金黄的乌桕叶代替钱。特别是经霜的乌桕叶子,金黄金黄的,真像金币一样。但有时候捎着黄叶的秋风会猛然破门而入,这时候牌桌往往大乱。冬天用得最多的是荸荠,紫红的长着芽嘴的荸荠在小油灯下像画家桌上的静物一样。我有时候也得到一颗,不吃,一直在手心里焐暖,然后荸荠连同我一起在祖母取暖的火桶上沉沉睡去。半夜开门回家,哇,一场雪下得好大啊!雪也是悄悄来的,雪光将我童年映照得像童话一样纯洁。

  现在在江南一些乡镇上,偶尔还能看到那种乡下纸牌,和青花瓷坛、桃红纸包着的酥糖放在一起,像一些散乱的令人伤感的往事。每当我见到它们,总要想起我逝世多年的祖母,也总能闻到农耕深处散发出来的乡土芬芳。

  [美文解析]

  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由得向往起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作者表面上描述的是乡下老太太们抹纸牌,其实讲述的是一种生活哲学,“因为有纸牌,日子便过得有滋有味,好像一上午的忙碌只不过是一个过程,只是为了下午能平心静气地坐着抹纸牌”。这就是生活,悠闲,祥和,踏实,平常的日子平常地过。这样的生活似乎与“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格格不入。然而,弓拉得太紧弦是要断的。紧张、忙碌、高负荷运转的当代人,不也应该继承一份前人的从容和淡定吗?

  【篇三:民俗文化素材】

  《谈“目连戏”》

  吾乡有一种民众戏剧,名“目连戏”,或称曰《目连救母》。每到夏天,城坊乡村醵资演戏,以敬鬼神,禳灾厉,并以自娱乐。所演之戏有徽班,乱弹高调等本地班;有“大戏”,有目连戏。末后一种为纯民众的,所演只有一出戏,即《目连救母》,所用言语系道地土话,所着服装皆极简陋陈旧,故俗称衣冠不整为“目连行头”。演戏的人皆非职业的优伶,大抵系水村的农夫,也有木工瓦匠舟子轿夫之流混杂其中,临时组织成班,到了秋风起时,便即解散,各做自己的事去了。

  这些场面中有名的,有“背疯妇”,一人扮面如女子,胸前别着一老人头,饰为老翁背其病媳而行。有“泥水作打墙”,瓦匠终于把自己封进墙里去。有“挑水”,诉说道:“当初说好的是十六文一担,后来不知怎样一弄,变成了一文十六担。”所以挑了一天只有三文钱的工资。有“张蛮打爹”,张蛮的爹被打,对众说道:“从前我们打爹的时候,爹逃了就算了。现在呢,爹逃了还是追着要打!”这正是常见的“世道衰微,人心不古”两句话的最妙的通俗解释。又有人走进富室厅堂里,见所挂堂幅高声念道:“太阳出起红绷绷,新妇滹浴公来张。公公唉,甮来张;婆婆也有哼,唔,‘唐伯虎题’!高雅,高雅!”

  这些滑稽当然不很“高雅”,然而多是壮健的,与士流之扭捏不同,这可以说是民众的滑稽趣味的特色。我们如从头至尾地看目连戏一遍,可以了解不少的民间趣味和思想。这虽然是原始的为多,但实在是国民性的一斑,在我们的趣味思想上并不是绝无关系,所以我们知道一点也很有益处。

  还有一层,在我们所知道的范围以内,这是中国现存的唯一的`宗教剧。因为目连戏的使人喜看的地方虽是其中的许多滑稽的场面,全本的目的却显然是在表扬佛法,仔细想起来说是水陆道场或道士的“炼度”的一种戏剧化也不为过。我们不知道在印度有无这种戏剧的宗教仪式,或者是在中国发生的国货,也未可知,总之不愧为宗教剧之一样,是很可注意的。滑稽分子的喧宾夺主,原是自然的趋势,正如外国剧间狂言的发生一样,也如僧道作法事时之唱生旦小戏同一情形罢。

  可惜我十四岁时离开故乡,最近看见目连戏也已在二十年前,而且又只看了一小部分,所以记忆不清了。倘有笃志的学会,应该趁此刻旧风俗还未消灭的时期,资遣熟悉情形的人去调查一回,把脚本记录下来,于学术方面当不无裨益。英国弗来则博士竭力提倡研究野蛮生活,以为南北极探险等还可以稍缓,因为那里的冰反正不见得就会融化。中国的蒙藏回苗各族生活固然大值得研究,就是本族里也很多可以研究的东西,或者可以说还没有东西曾经好好地整理研究过,现在只等研究的人了。

  (选自《谈龙集》,有删改)

  [美文解析]

  作者以悠闲趣致的笔法勾勒了故乡的“目连戏”,斯乡斯景斯情缓缓展现在我们眼前。作者对目连戏的起源和一些剧目甚为了解,以此起笔顺乎自然,也符合他一贯的写作风格。作者作为一个文化学者,对目连戏的乡风乡俗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研究,并勾连相关的文化社会学研究。这篇文章即使是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也颇有其学术上的价值。

  【篇四:精彩素材】

  [家书]

  品读名人家书,我们时常被书中蕴涵的殷殷关切、希望与爱所感动,所折服。读鲁迅给许广平的信,你会发现先生柔情、可亲的一面。读闻一多留美期间的家书,你会明显感到落后国家的公民在他国受到的歧视和屈辱。读巴金、萧珊及沈从文、张兆和家书,你会明白命运如何将崇敬和爱慕连在一起,让有情人饱经岁月风雨、人世沧桑,而终身不悔。家书无疑是历史发展的一个最佳缩影。

  然而,到了信息时代,家书却有被电话、手机、E-mail、MSN、短信等取代之势。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在其名作《明信片》中断言:"电信时代"的变化不仅是改变,而且会确定无疑地导致文学、哲学、精神分析学、甚至情书的终结。美国著名学者J?希利斯?米勒也认为,新的电信时代正在通过改变文学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而将其引向终结。

  的确,随着电视、电脑以及网络的迅速发展,有不少人没有耐心坐下来认真阅读文学作品了,更有不少人懒得动笔写家书、做笔记。

  [素材点拨]

  家书,是亲人之间交流情感的一个特殊平台。忙碌的人们通过写信、寄信、等信、读信的简短过程,细细体味亲人之间的情感,从中找到亲情,顾盼着人生的寄托和眷恋,让我们有一种深度的诗性情感体验。然而,电话普及、网络蔓延的现代电子通信,已改变了中国几千年家庭情感交流的'经典方式。越来越空的家门口的邮箱早就搬到了网上,以光速邮来邮去;而即时聊天的QQ或MSN更让所谓的"遥远"变成了声音和图像的"现场对话"。是进步,还是一种倒退?是肯定,还是否定?我们必须辨证分析。现代通讯技术确实给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沟通,但它在帮助人们求得效率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的情感体验方式,使现代人日渐粗糙的情感变得更加直露和表面化。而书信却代表着另一种情感体验方式。那写信的急切,等信的期待,收信的激动,读信的陶醉,这都是快捷的现代通信工具永远无法替代的。

  【篇五:精彩素材】

  长春中小学生传统国学热,纷纷走入国学讲堂

  中新社长春二月十一日电(记者王宇)在网络文化日益泛滥的今天,吉林省长春市的中小学生们,却开始对中国传统国学喜爱有加,纷纷走入各类国学讲堂,认真地钻研起中国传统国学。

  据了解,目前在长春市,由吉林省社科联、孔子学会、图书馆等机构主办的各类正规国学讲堂有几十个,除了专门免费向中小学生讲授外,还有部分国学讲堂是为孩子家长共同开设的。目前,长春市的.很多中小学生,都可以熟练地背诵并解释《论语》等国学经典语句。

  [素材点拨]

  中华传统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优秀的民族依靠自己的传统文化来传承和推进。在当今国外兴起汉语热的同时,我们自己更应该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

  [适用话题]

  “语言”、“文化”等等。

  【篇六:高中语文作文素材集锦——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月饼:

  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趁八月十五(阴历)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作暗示,以次相互号召反孟复国。随着时间的推移,月饼的人文内涵不断被丰富,时至今日,它已经象征着团圆和美满。

  月饼的种类:按产地分:有苏式、广式、京式、宁式、潮式、滇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就造型而论,又有光面月饼、花边月饼和孙悟空、老寿星月饼等。目前,全国月饼可分五大类:京、津、广、苏、潮。

  月饼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也能够起人们对往日的回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注重家庭的团圆、美满,月饼的外形正好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食品。月饼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文化。

  粽子:

  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屈原,端午节前家家户户包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七成人端午吃粽子,八成人不会包粽子(《解放日报》)

  由一个标题想到的`(灯花)

  近些年来,围绕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文化遗产项目,国人一直很反感韩国人抢在我们前头,把我们中国、特别是汉族人固有的传统节日作为他们的什么项目去申报了,似乎掠了我们的美。但我们自己是否应该反省一下呢?这么多年来,我们对自己的传统节日注意得怎么样了呢?其实是不够的,至少与我们小时候经历的那种节日氛围与情景相比,现在除了春节,其他如端午、七夕、重阳,甚至包括中秋节,我们重视的程度已经远不如从前了,有时节日过了才突然想起。用时髦的话来说,叫“淡化”了。既然如此,既然你安于做“八成”中人,你怪人家抢先、掠美又有何用?倒是应该检讨我们自己的观念,端正一下对民族传统节日的态度。

  现在有些人对国外的情人节、愚人节十分热衷,但数典忘祖,对自己国家或民族的传统节日却“冷静”了、淡却了。所以,我认为,每逢重大传统节日来临,不仅要在生活中营造一些节日氛围,而且媒体上也要适当做点文章。这是很必要的。

  茶:

  茶是世界上最受青睐的植物冲泡饮料之一,与咖啡齐名。中国是茶的故乡,盛产名茶。茶叶以产地来分,有黄山毛峰,西湖龙井,江西婺源,福建普洱等。冲泡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比较著名的有工夫茶。好茶大都叶片细嫩,冲泡后茶水清澈、碧绿,有着浓浓的茶香。茶叶有止渴、解热、助消化、利尿、明目等功用。饮茶有益健康。茶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龙:

  龙是中华民族幼年时期所创设的图腾崇拜物。它的外形是由牛的眼、鹿的角、虾的须、麒麟的头、蛇的身体、鱼的鳞、鹰的爪等组合而成。“龙生九种,种种不同”,人们赋予它们上天入地、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本领。龙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封建社会皇帝自封为“真龙天子”,坐龙椅穿龙袍;民间有舞龙、赛龙舟等娱乐、纪念活动;中国特有的生肖上有龙的一席之地;有关龙的成语俗语更是数不胜数: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神龙见首不见尾……

  有这样一首歌:“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会随着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而传遍世界。

  文明:

  抓清洁,就是抓民生,抓生活品质

  杭州要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

  “以前,来杭州的游客都说‘西湖真美丽’,但少有人说‘杭州真干净’,现在,我们要用五年时间让杭州干净起来。”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在近日召开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动员大会上,作了如上表态。

  提高生活品质、全面改善民生,这是杭州提出的自我要求,。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清洁就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之一。

  着力抓好:农贸市场、河道环境、“八小”行业等整治。(八小:小餐饮店、小副食品店、小食品加工厂、小浴室、小美容美发厅、小歌舞厅、小旅馆、小网吧。五乱:摊点乱摆、车辆乱停、广告乱贴、垃圾乱扔、工地乱象)这样,到2011年,杭州市区将彰显清洁、清静、亲水、无视觉污染的城市特色,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花更艳,老百姓喝得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看得到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环境生活品质,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中国最清洁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