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作文

时间:2021-06-25 12:52:10 民俗 我要投稿

关于民俗作文汇编10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俗作文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民俗作文汇编10篇

民俗作文 篇1

  我的家乡是九江,在过年的时候,可有很多特别的习俗呢!

  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挂满了腊肉、腊鱼和腊肠,像是在为人们提前宣告了新年的来临,又像是在争斗谁更有喜气。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订年货,有的还在打扫卫生,还有的正在分配红包,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我们脸上的喜悦却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除夕来临,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络绎不绝,我家也不例外。家中,大人小孩正团聚在一起,手烘着温暖的火,正惬意地吃着由“顶级厨师”婆婆亲自现做的可口饭菜。可为什么大家并没有“大饱口福”呢?嘿!这你都不知道?当然是为了大吃几碗“压轴菜”——八宝饭啦!八宝饭俗称我国的年夜饭,是由甜糯米和几种干果拌成的饭,据说吃了这一年就万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饭后,便到了最令人激动的环节了,那就是——发红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献殷勤,逗得爸爸妈妈直乐,大人们才给了我们“小费”,可“小费”也不是白拿的,还要帮大人们在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这对联也是我国过年时的著名传统习俗之一,红运来临的象征。

  初一初二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街道上人来人往,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有句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咱们九江人也同样好拜年这口。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去别人家拜个年,说上几句祝福,以示祝别人在新的一年里家道兴旺。

  怎么样?你想不想也来体验体验九江过年时的习俗?

民俗作文 篇2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代汉族的多数地区,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民俗作文 篇3

  春节的潮汐刚退后不久,元宵的风暴又再次来袭。虽然这一风暴持续不久,但是这“独特”元宵节依然掀起了很大的波浪。

  那天,我来到了万泉河畔,那里没有一辆车,我漫无心际的在大马路上走着,没有车的大马路显得宽了许多,街道上的人时不时与我擦肩而过。不一会儿,来到了音乐喷泉,这里有的敲锣打鼓,还有人舞龙、扭秧歌,那种秧歌的舞步太奇特了,走四步,退两步,手中的扇子也随之摇摆,别有一番韵味,手中的长丝带随风飘舞,美不胜收。

  舞龙那边一个个敲锣打鼓的人尽力挥舞着鼓棒,鼓韵齐鸣,动作齐整划一,完美无缺。舞龙人精神抖擞,用双臂挥舞着,周围观众不时地发出喝彩声。

  我继续漫步在万泉河畔。忽然,耳边传来雷鸣般的轰响,我回眸一看,原来是那边的舞台正在演奏摇滚音乐,我挤到人堆里,看着那歌手疯狂的摇滚着,那欢快的节奏,影响着我的感观,让我有一种心要跳出来的感觉。听着那音乐,我兴奋不已!

  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十一点半。我回到家,躺在床上透过窗子抬头望去,深蓝色的天空那样迷人,空中闪动着一颗颗的小星星。它们越来越多,好像在蓝色的地毯上跳舞,又像在眨着眼睛和我说话。

  欢乐的元宵节,美丽十足的舞蹈,震撼人心的摇滚音乐,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快乐,带来了生活的美好,也给我留下了快乐的童年。

民俗作文 篇4

  在我们家乡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活动——炼火,又称“踩火”。

  一天晚上,天下着蒙蒙细雨,我和爸爸妈妈兴高采烈地去看炼火,前来观看炼火的人,有来自浙江省电视台,金华、磐安电视台的记者,有来自各乡的广大村民,还有我的同学亲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炼火就要开始了,十一位男子汉赤膊上阵。他们先到小溪洗身子,大概是去邪吧!过了十几分钟,一位老爷爷把“圣水”吸进嘴巴里做了一个动作,然后把“圣水”吐进“圣火”里,老爷爷带领他们从东走到西,又从西走到东,又从北走到南,还从南走到北,绕了一个圈。炼火正式开始了,男子汉们接二连三地冲向“圣火”,赤膊、洗脚,高歌狂舞,大声呐喊,冲进通红的火炭,那动作粗糙有力。好似驱赶妖魔鬼怪,祛瘟去邪,避祸消灾。

  炼火一步一步推向高潮,短短地二三十分钟时间,就把一堆熊熊“圣火”炼平了。火焰熊熊升起,人们欢呼着,蹦跳着,这声音震耳欲聋,传遍了整个古老的村庄、传遍了整个磐安县城,传遍了大江南北。

  炼火的场面刻在了人们的心理,据道家说“炼火”是修炼成“真果”的必经之途。含有“上刀山下火海,历尽千辛万苦,不畏艰险”之意。又有借助某种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去驱除一切妖魔鬼怪的企图。对民间来说则好愿之意。能保一方平安,所以炼火能千古流传。成为一年一度的民间活动,民族文化。更为双峰乡质朴勤劳的人们增添了一份和谐的乐园。

民俗作文 篇5

  我的老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大柘镇塘根村,那里的婚礼风俗习惯非常传统,近似于影视中的古代婚礼。

  新娘一到,新郎家就“噼里啪啦”燃起鞭炮.“呜里哇啦”吹响唢呐,热闹极了。吹唢呐的有七八个人,节奏欢快,铿锵有力,高亢明亮,那场面用语占真是无法形容;你看,从花轿里走下来一位大姐姐,接着一位老婆婆马上扶她走进大厅,新郎早已在那恭候多时啦。那老婆婆拿来一根红绸带,让新郎,新娘握在手中。司仪大喊一声“肃静”,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司仪清了清嗓子,喊道:“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旁人立刻端上来一盘食盐和一盆山石,寓意他们夫妻的婚姻海誓山盟。咦,这时大家的目光怎么都投向一个小男孩身上?原来那个小男孩正向新郎、新娘献I二两个红彤彤的鸡蛋,鸡蛋寓意早生贵子,这两个鸡蛋寄托了亲人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

  接下来该是敬茶的时候了,新郎、新娘端起伴娘托盘中香味浓郁的茶,走向父母,恭恭敬敬地把手中的茶敬给他们。父母高高兴兴地接过茶,一面细细地品味着,面从怀里掏出一个大红包递给新人,这又是长辈对他们和和睦睦、白头到老的衷心期盼。

  “送入洞房!”司仪大喊一声。顿时整个大厅人声鼎沸,新郎、新娘在众人的笑声中走向自己的快乐天地。房门前,摆放着两盆生机勃勃的石竹,寓这对新人的生活蒸蒸日I二、和和美美。窗户贴满了大大小小的喜字。床上的被褥,枕头焕然一新,希望这对新人在新的生活中能有更好的发展,在人生中再添一幅美丽的画卷。

  老家的婚礼习俗可真寓意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民俗作文 篇6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美丽的家乡——江山,除了春节贴春联、守岁及一些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些独特的民俗风情呢。

  最独特的当然是“麻糍节”,又称老佛节,已沿袭了上百年了,据说当时人们为了庆祝当年丰收并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家家户户都要宴请亲朋好友来家做客吃麻糍,那场景比过年还热闹。

  每年的冬至就是我们家乡的麻糍节。到了那天,奶奶早早起床,把前一天洗干净的浸泡了一天一夜的糯米滤干、蒸熟,倒入一个石臼里。然后二叔上场了,只见他俩脚分开站立,二叔高高扬起巨大的木质锤子,用力敲打着石臼里的糯米团,奶奶则在二叔举起锤子砸下去的那间隙,把手往水里一浸,迅速而灵活地揉一下糯米团。我看着心痒痒,趁着二叔休息空隙,抓起锤子也想试试,可谁知我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锤子却丝毫不动,怪不得二叔在这么冷的天,还额头上冒着汗呢。到了中午,家里的客人都到了,大人们一边喝着小酒,一边话着家常,小孩则欢快地抢着美味菜肴。不一会儿,孩子的打闹声与大人的划拳声融在了一起,堂屋里显得愈发热闹了,这也寓意着这家子来年会有更好的运气。

  “六月廿四贺村墟”也是我们家乡的独特民俗。一到那天,来自四邻八乡的村民早早来了,在不足几百米的道路两旁摆放着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商品,摊前小贩的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农村人淳朴,只要你砍的价格不低于成本,他们都乐意成交。小孩子对这样的交易不大感兴趣,他们喜欢前往那些特色美味的小吃摊前品尝美食。油炸豆腐的香味早就沁入鼻间,被烤得焦黄的红薯整齐地摆在铁架上,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剥开了皮,伴着腾腾热气大吃起来。

  像这样的民俗,在我的家乡还有很多。比如乡下赶集、凤林的南坞三月三……你们有机会一定要来我美丽的家乡领略这些独特的民俗风情。

民俗作文 篇7

  我的家乡是永康市外几十里的一个小村。早些年,村里的许多房屋是茅草做的顶儿,所以得了“茅鼓隆”村名。

  要问咱们小孩子最喜欢的节日是哪个?十有八九会告诉你“茅鼓节”了!茅鼓节算得上是村里的特色节日,更是孩子们的节日。

  每年立秋左右,快到“茅鼓节”的前一天,家家户户的孩子们都会争先恐后地跑去收茅草。茅草可是这活动必不可少的原料!刚收的茅草油亮亮的,怎么看都像是打了蜡似的。茅草摸上去滑溜溜的,可有韧性了!任凭你怎么折,怎么弯,都不会断掉。茅鼓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茅草编成鼓的形状。因为在老人们看来,鼓就代表着团圆、平安。

  用茅草编鼓可是有难度的,村里的大人,尤其是老人最会编了,孩子们要想参加活动,就得自己学着编。编鼓要诀就是要环环相扣,扣紧了,鼓才不会散。成形的鼓是扁扁的,厚约五至十厘米,鼓面为圆形,直径约二十至三十厘米。鼓面摸上去光滑,有格子状的斑纹。茅草的穿法也十分讲究,一根在上,一根在下,还有一根得在中间固定、支撑。

  鼓编完了,就可以往鼓里装上大把的'糖了!乡下可没有那些好吃又好看的水果糖、橡皮糖,却有孩子们最爱吃的麦芽糖和皮筋糖。皮筋糖实际上是跟皮筋相像的“硬糖”。糖的外面有一层硬硬的壳,里面却是柔软的“夹心”,是孩子们的最爱。把糖装好,孩子们的工作就完成了。此时,大人们正在搭“舞台”,布置活动场地。

  到了立秋当天,孩子们一早就抱着糖鼓出门了。来到村头的台子上,大家就开始抢夺“领地”了。争到了好位置,接到的糖也会越多。

  日上竿头时分,活动正式开始了。孩子们拿起小木鼓锤在鼓上猛敲一阵。糖果就从鼓缝里往外掉。无数的糖果随着一阵阵鼓声落下,真是令人兴奋的一场“糖果雨”啊!

  你瞧,孩子们嘴里含着两三颗糖,手里捏着两把糖,全身上下的口袋全塞满了。大一些的孩子们利用自己身高优势跳起蹲下,不时还高兴地大声嚷嚷;年龄小的只能跑到台前捡别人掉下的;个别调皮的,直接躺在茅草堆边,张着嘴,等糖自动掉进嘴巴里!

  这真是一场欢乐的糖果盛宴!

  难怪咱家乡的孩子都爱茅鼓节,都爱这个名叫茅鼓隆的小村子!

民俗作文 篇8

  新年天晴朗,万里无云,草青青,水清清,小鸟也在枝头吟鸣,太阳带着多彩的灿烂东升。

  新的一年来了,我们一家都在忙着办年货,爸爸将春联贴好,春到福又到。妈妈忙得不得了,厨房做年糕。奶奶出去买青菜,让我们吃得饱饱的。我去买彩带,来装饰家里。

  等装完了家里,我们就出去放鞭炮了。我先点了一支魔术弹。“哧——”魔术弹喷出一个个彩色的流。“红的!”我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黄的,绿的,蓝的......,”爸爸妈妈也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接着,爸爸又点了一根烟花,它喷出了五颜六色的火花,争芳斗艳,飞到了天空上,爸爸妈妈都笑出了眼泪,火光照亮了他们带皱纹的脸,他们有一颗不老的童心啊!

  零点的钟声敲响了,我们告别了——马年,迎来了——x年!

民俗作文 篇9

  春节传说之一: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叫做“桃符”。

  到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结尾:唐朝以后,除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民俗作文 篇10

  象脚鼓敲起来了,嘎光舞跳起来了,葫芦丝吹起来了……祥和的气氛笼罩着景谷县第二小学,师生们欢声笑语充满校园。“承傣族文化,秀七彩童年”的傣族文化周开始了!

  我是一名汉族孩子,从没有真正体验过这样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傣族活动。傣族服饰设计、傣文学习、傣家泥塑、傣族传统竹编工艺、傣味小吃……各种活动琳琅满目,让我大开眼界。我参加了傣族服饰设计兴趣班,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制作过程吧:一、选布料,根据你的喜好选一块布料;二、剪裁,在布料上面画出衣服各部分的形状,沿着画迹将衣服各部分形状剪下来。注意剪时一定要沉着冷静,若一不小心剪歪了就全功尽弃了;三、缝衣服,选与衣服布料一致或相似的线按结构把各块布料缝起来;四、镶花边、绣花纹。用不同的丝线缝上花边,绣上精美的图案。大功告成,一件如星星般闪亮,像月亮般淡雅的傣族服饰“出世”了,我命名它为“繁星雅月”。

  “傣味小吃”更是景谷一绝。“手抓饭”――在簸箕上铺好洗净的芭蕉叶,在叶片上摆上各种各样的丰富美食,大家在围在一起,用手抓着吃。看似粗鲁,实则包含着一种特殊的味道。“傣味烧烤”――又麻又辣又香,未见其形,先闻其香。一想到它我就忍俊不禁,口水欲流。“撒撇米线”更是独特,它的主要调料是牛胃,吃了准让你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闭幕式上,一排排傣味小吃整齐地摆在操场两侧,一件件精美的作品陈列在展览馆里。活动接近尾声,傣韵传扬永远!

【关于民俗作文汇编10篇】相关文章:

关于民风民俗作文汇编8篇03-31

关于民风民俗作文汇编9篇03-12

关于民风民俗作文汇编7篇03-10

关于民风民俗作文汇编六篇02-27

关于民俗作文汇编七篇02-15

关于民风民俗作文汇编五篇02-20

关于小学民风民俗作文汇编7篇04-05

关于春节的民俗作文汇编九篇03-27

关于小学民风民俗作文汇编九篇03-26

关于民俗作文300字汇编8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