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长故事事迹

时间:2023-05-05 16:20:47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名人成长故事事迹范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事迹,肯定对各类事迹都很熟悉吧,根据范围的不同,事迹可分为集体事迹和个人事迹。事迹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名人成长故事事迹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人成长故事事迹范文

名人成长故事事迹范文1

  雷佳音在演话剧时,入木三分,观众掌声连连。突然,他跑下舞台,走到了正坐在观众席里的妈妈身旁,牵着她的手走上了舞台。在主持人的介绍后,雷佳音深情地说道:“儿子年少时不懂事,让你操碎了心。请妈妈放心,以后儿子会踏踏实实做事,好好做人,会好好孝顺你和爸爸……”一段话说得在场的观众都潸然泪下,原来,雷佳音年少时曾是个街头混混,初中因早恋而辍学……是父母的牺牲与隐忍,让浪子回头,并在演艺道路上一飞冲天。

  初二早恋辍学,年少轻狂伤透父母心

  30岁的雷佳音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国企职工,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幼年长像清秀的他说话奶声奶气的,身材也很瘦弱。妈妈担心他缺少阳刚之气,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的男子汉气概,鼓励他勇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并在小学二年级时将其送到了足球队。

  天有不测风云,四年级时,雷佳音的妈妈下岗了。为维持生计,妈妈到学校附近一家单位做清洁工。以至于雷佳音每次经过,看到妈妈在擦窗户的身影时,自卑心理作祟的他就低头跑开。一次,同学问雷佳音:“你爸妈做什么工作啊?家里有多大面积?”雷佳音眼睛瞪得大大的,故意放高声说:“上班的,我家住两个屋呢。”而那时雷家的经济远不如以前,且一家人就住在仅有的14平米的房子里,除了一张床,电视机成了家里唯一的大物件。怕因此遭人嘲笑,雷佳音开始变得张扬起来,想以此掩盖内心的自卑。

  进入初中后,雷佳音给大家的印象是说话可乐,整天嘻嘻哈哈,一张口就能逗笑众人。加上他身高已长到1.78米,帅气而健谈,给同学们印象还不错。一直到初二,一个女孩的到来,改变了他的命运。

  那年雷佳音14岁,一天,刚做完课间操回到教室,大家就发现班里新来一位女生,长得娇小清新,像小龙女一样,有着与东北人不一样的气质。或许是为了显摆自己,正处在青春期的雷佳音做出了令全班同学惊诧的举动。他小跑跪到讲台上,双手高举着喊道:“她是我的,谁都不许和我抢啊。”同学们哄堂大笑。

  后来大家才知道,女孩叫晓雅,从浙江宁波转校过来的。虽然雷佳音对晓雅并非一见钟情,可确实有好感。于是,每天上课,他都会偷偷看几眼坐在角落的晓雅,那个角落还被他命名为“好望角”。

  每天下课后,雷佳音和同学们都会围绕在晓雅身旁,听她讲述南方趣事,还会谈论一些娱乐事件、明星演唱会。大家听得兴致盎然,对晓雅也都令眼相看。时间久了,同学们的关系越来越好,雷佳音和一位男同学每天都会护送晓雅回家。一天,刚送完晓雅,天就下起了大雨,已经上楼的晓雅突然返回来,将手中的一把雨伞递到了雷佳音的手上,而不是给边上另一位男同学。那一刻,雷佳音的小心思明白了一件事,晓雅是喜欢自己的。

  果不出所料,几天后,女孩很委婉地告诉雷佳音,说很喜欢和他在一起的'感觉,想做他女朋友。雷佳音心花怒放,甭提多开心了。于是,正处青春期的一对少年开启了各自的初恋。那是一段非常浪漫而唯美的时光,两人每天一起上学,晓雅坐在雷佳音的自行车前梁上,两人有说有笑,时而还会亲吻对方一下。晚上,雷佳音送完晓雅后已是9点半。一次,爸爸追问:“你到哪里去疯了?这么晚才回家。”雷佳音早已准备好了答案,比如,他把自行车的齿轮卸掉,把车胎的气芯拔了……,反正找了各种理由。

  一天早上,班主任老师提前进班查看卫生,惊讶的发现雷佳音和晓雅抱在一起,小小年纪,公然在班上谈恋爱,这还了得?批评教育后,老师将此事告诉了家长,爸爸气得揍了雷佳音一顿,并罚他站门外。即使这般,也没能阻止雷佳音的早恋,只是他和晓雅更加隐蔽了。

  不过令雷佳音没有想到的是,一次郊游竟给自己惹下了不小的“祸端”。

  初二下半年,学校组织全校20xx多人去郊游,而雷佳音为了陪晓雅去看日出,早起就去爬山,结果错过了集合回校的时间。当他们手拉着手从山上晃悠下来,见20xx多人站立原地就等他们俩时,雷佳音知道自己闯大祸了……

  此事影响很大,校领导通知了双方家长。很快,晓雅父母为其办理了转学手续,而雷佳音的父母气得肺都要炸了,爸爸觉得丢人,没有教育好孩子。妈妈则一连几天吃睡不好。这时,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年少不懂事的雷佳音的脑海产生——辍学。哪知话刚出口,妈妈就受不了了,她一下子从床上跳下来,一头扑撞向门口,嘴巴里还念叨:“让我气死算了……”说时迟,那时快,雷佳音父子俩同时伸手把她给拽住了。恰巧隔壁邻居正喊自家小孩吃饭,妈妈突然说道:“你们俩不要拽我,佳音姥爷喊我吃饭呢。”父子俩吓坏了,无比担心地对视一眼:莫非妈妈受刺激,精神失常了?因为雷佳音的姥爷早已在多年前过世。

  雷佳音的脸色发青,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不让妈妈受伤害,浪子回头闯入艺术殿堂

  雷佳音吓得脸色发青,扑通一下跪倒在地,抱着妈妈的腿哭着哀求:“妈妈,都是儿子不好,我以后听你的话,你可不能有个闪失啊。”妈妈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好一会儿,眼泪从脸颊滑落而下。雷佳音和爸爸将妈妈扶上床,可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妈妈是否真的病了。

  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妈妈的身体并无大碍,是心里压力过大造成的,保持良好心情休息几天就慢慢好了。妈妈康复后,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无奈的答应了雷佳音休学的请求。

  初恋分手,雷佳音好一段时间才走出失意。因为没有了升学压力,辍学后的雷佳音整个人都懈怠了下来,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小混混”。某日同学仍在教室里念书,他闲得无聊,就和一帮经常逃课的“哥们”一起拿个小DV,看哪个班有好看的女孩,就去拍视频……为此,他们还成立了组合,叫king of the love,五个男孩,老大叫“天地豪情”,雷佳音排行老四,叫“到处留情”。

名人成长故事事迹范文2

  陈晓卿1965年出生于安徽灵璧,被北京广播学院录取,学习摄影专业,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

  1991年南方发大水,淮河流域的水把村子围成许多小岛。陈晓卿奉命拍摄一个与洪水抗战的片子,取名《孤岛纪事》,在央视播出后评价不错。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还指示要把它做成英语版,而他在安徽做英语版的过程中,又与安徽台的同事开始策划一个新片——《远在北京的家》。

  该片是反映保姆生活的,关于这个主题陈晓卿早在广院念书时就动过念头。有几次坐火车回家,与在北京当保姆的女孩同一趟车,听见她们说话时故意卷着舌尖说北京话,陈晓卿就觉得有意思,很想用镜头来思考这一变化的意义。

  陈晓卿与摄制组在安徽无为县妇联帮助下,找到了22个第一次去北京做保姆的女孩,从离家的那一刻起开始跟拍,一直拍到进入北京,在某个家庭做起保姆。摄制组是临时组建的,经费很有限,出差时只能坐火车,还常常自己往里贴钱。拍摄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为了与保姆们保持联系,有时不拍片也要去看一看她们。陈晓卿把粗编带给朱羽君看,朱老师感动得哭了。1993年《远在北京的家》送去参加四川国际电视节,获得纪录片大奖。

  此后,陈晓卿在纪录片界名声大震,片约不断。20xx年拍摄《森林之歌》时,他就想要像国外一样拍摄纪录片。“你知道好莱坞的编剧怎么卖剧本?要卖一个100分钟电影剧本,你必须在3分钟内说服投资人和导演。我们也是这么干的——3分钟内必须感动我,然后再告诉我你要怎么拍摄,情节点在哪儿、高潮在哪儿、什么地方是铺垫。”一开始他就告诉手下,一定要把它做得吸引人。结果,每个编剧至少被打回去了四五次。

  有了剧本,陈晓卿让编导们确定镜头脚本,直至分镜头,严格制定每天的拍摄流程,哪天拍动物的爪子,哪天拍动物的皮毛,写得详详细细,但意外还是不断发生。为了拍摄长白山的野猪,摄制组在野猪出没的地方投了上千斤的'玉米,并在附近选好位置,搭建了掩体。很快,野猪就真的出现。不曾想,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掩体顿时被吹倒了,人与摄影设备完全暴露在野猪面前。野猪见势不妙,扭头就跑,“比刘翔跨栏还快”。

  生活中的“超级吃货”

  陈晓卿多次获得国际、国内电视节大奖,是一个著名纪录片导演,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早就是一个美食专栏作家,而且早在十年前,他就做过七八家电视台的美食节目嘉宾,平时最爱品尝和研究美食。陈晓卿的手机里,除了无数张自拍的美食照片,还存着北京乃至全中国好几百家餐馆的数据资料,包括餐馆的名称、地址、电话,甚至罗列着各个餐馆的招牌菜。他有一张令人吃惊的“美食地图”。

  陈晓卿有个绰号叫“扫街嘴”,没事就沿着北京的大街小巷展开“地毯式搜索”,凡是看上去还不错的餐馆,都要找个机会尝尝,并且有心地把餐馆的名字和地址都记下来。陈晓卿说这完全是因为梁实秋的文字,让他对北京小吃产生了浓厚兴趣。

  陈晓卿的美食专栏,散见于多家杂志报章。他热衷平民美食,因此写的很多都是街头小吃,螺蛳粉、牛肉面、卤煮,但是这些再常见不过的小吃,在他的笔下都显得熠熠生辉。

  陈晓卿的“吃货”功力,身为好友的浙江卫视纪录片高级编辑夏燕平领教过好多回。他在北京为吃犯愁的时候,只要给陈晓卿发一条短信,对方会不厌其烦发来十几条推荐。但陈晓卿从来不推荐饭店里的美食,大多是路边摊和民间私房菜。

  生活中,任何人有陈晓卿这样的朋友,都会有惰性。快到饭点的时候,各种寻求餐馆地址的电话短信纷至沓来。你只需说出自己是在北京、成都或广州等城市的哪条街,想吃什么风味的,他马上就能提供最佳方案。有一次,陈晓卿的朋友王小山要请大学同学吃饭,打电话问有什么好的馆子,陈晓卿不光推荐了馆子,还直接给餐馆打电话订位,顺带把菜都点好了。

  烹饪《舌尖上的中国》

  因为是“吃货”,陈晓卿一直想做一个比较大型的纪录片,以美食的角度,展现中国人生活当中的状态和智慧。没想到正赶上了好时候,20xx年央视纪录片频道成立,需要各种类型的纪录片。陈晓卿向台里报了这个选题,很快就得到批准。

  拍摄前,陈晓卿曾与美食家蔡澜、沈宏非深入探讨,达成共识——所谓美食,其实就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不一定非要高居庙堂。他们决定以此为拍摄基调。于是,找寻质朴、安然的中国原味的态度,贯穿到《舌尖上的中国》。“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大味必淡,往往在最边远闭塞的厨房里,你能尝到最好的人间味道。”陈晓卿说。

  寻找关于食物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主人公,是摄制组最头疼的事情。编导之一的张铭欢把这个过程形容成“大海捞针”。《时间的味道》一集中,原计划要去香港大澳岛拍摄咸鱼腌制,但到了岛上,却发现根本找不到初定的那个人,只能重新找人。几经周折,张铭欢通过当地最受欢迎的虾酱牌子找到了岛上的一个偏僻小作坊,作坊门口坐着一位老奶奶。“老奶奶说啥,我都没听懂,但我看作坊的墙上挂着好多照片,看着照片,老奶奶忽然哭了。原来,照片上的人是她故去的老伴,他俩做了一辈子的虾酱,但先生先走了。”

  拍遍五湖四海美食,却难得亲口尝鲜。陈晓卿说拍片子和当厨师一样,都很辛苦。“做菜不是为了自己吃;拍片是为了让观众高兴。”

  20xx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那晚,陈晓卿在博客上做了一个谦虚的推荐:“今晚没事都看看吧。不难看,真的。”

  不仅陈晓卿,甚至连央视领导都没料到,这部美食纪录片播出后,竟打败热播电视剧。有网友说:“《舌尖上的中国》虽是讲美食,但给人带来的更多的是感动。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驮着黄馍馍的人的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想落一点泪去,多可爱的中国。”

  令全世界“吃货”惊喜的是,从今年9月开始,陈晓卿还要拍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部和第三部。这场更大的“盛宴”无疑更值得期待!

名人成长故事事迹范文3

  1961年的三月,微风中带着丝丝春意,我家的小房子里却闹翻了天。因为已经42岁的母亲竟然再次怀孕了,而她肚里的那个小生命就是我。

  “生出来的宝宝身体可能会很弱,不要冒险,还是拿掉吧。”“科学界研究过,高龄孕育的宝宝,低能的几率要大一些。”一屋的亲朋七嘴八舌,极力阻止我来到这世上。

  但不管他们怎么举例子、讲科学,母亲都铁了心——“我的孩子个个都健康、聪明!”就是这样一句充满勇气而坚定的回答,赐予了我生命。高龄孕育和生产的艰辛,母亲默默承受,绝口不提。

  我是个特别顽皮的孩子,几乎不可能安静地在一个地方坐上半小时;上课特爱讲话,甚至惹得忍无可忍的老师用胶带封了我的嘴;为了能晚睡一小时,我把家里的钟表全调慢一小时,害得母亲第二天迟到……但母亲并不像其他家长一样对我严厉管教惩罚,反而觉得我非常有趣。

  我想,母亲一定拥有一颗年轻的心,才能如此容忍甚至欣赏孩子的调皮和淘气吧。母亲陪我们玩游戏总是很投入,有次她跟哥哥玩水战,在楼上看到哥哥从楼下经过,就把一盆水全倒在了他头上,两人玩得开心极了,家里却变成了一片汪洋。

  曾有个邻居夸口,说他家水池里养了一百条鱼,我们全家都不信。几个孩子趁邻居不在家,将水池的水放干,一条一条地数鱼,只有五十多条!鱼被折腾死不少,气急败坏的邻居到我们家抗议,母亲一面道歉,一面偷笑,因为“数鱼行动”就是她亲手策划并带着我们干的。

  和这样的母亲在一起,我们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即便是现在,母亲也和我们打成一片。

  幼儿园的第一次跨越

  母亲的宽容和“顽皮”并非没有节制。一旦与我的成长、未来相关,她就会变得严肃起来,要求也非常严格,甚至没有一点通融的余地。

  在这样的教育下,当其他同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时,我已会背《九九乘法表》和古诗词了,我并不热衷于撒娇,我渴望长大。记得那一天,母亲告诉我:“明天送你去幼儿园。”我兴奋地在床上蹦跳着,仿佛一入学就是大人了。

  刚去幼儿园的几天,一切都很新鲜,连糖果都比家里的好吃,还有这么多同学一起玩儿。但好日子没过多久我就腻了,吃点心、唱儿歌,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就足够了,但我们每天都重复着吃呀唱呀,我连做梦都是听腻的儿歌……我跑回家,大声宣布:“我不上幼儿园了行不行?我要上小学。”

  母亲问我:“怎么了,幼儿园不好吗?”

  “太无聊了,老师教的东西也太简单了。”我一股脑地倾诉着。

  我有多聪明、多厉害:“阿姨,我已经读小学了!”

  “真的吗?你不是才五岁吗?”

  “对啊,我跳级考进去的',还是第一名呢!”

  “那进去以后的成绩呢?”

  “除了100分,我连99分都没见过呢!”

  没想到,我刚夸下海口,第二周的考试就得了个90分,而且跌出了前五名。看到我的成绩单,妈妈二话不说,拿出竹板把我打了一顿:“打你是因为你骄傲。你说‘连99分都没见过’,那你就给我每次考100分看看!不只要好好学习,还要改掉骄傲的毛病。别人出自真心夸奖你,才值得你高兴。自夸是要不得的,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懂了吗?”

  “知道了。妈妈还生气吗?”

  “不气了,要不要躺在我怀里看书?”母亲的气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但她每次的处罚都能得到预期的效果——让我永远牢记。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事就是躺在母亲怀里读书。有次考了第一名,母亲带我去买礼物。我看上了一套《福尔摩斯全集》,但母亲说:“书不算是礼物。你要买多少书,只要是中外名著,随时都可以买。”结果,她不但买了书,还买了一只手表作为礼物送给我。

  从那时起,我就整天读书,一年至少要看两三百本书。直到现在,书也是我不可或缺的朋友。

  42个月的陪读生活

  我10岁时,远在美国的大哥回家探亲。他跟母亲抱怨,怪台湾的教育太严厉,小孩子的灵气越来越少。母亲叹了口气:“唉,为了高考,有什么办法呢?”

名人成长故事事迹范文4

  黄绮珊原名黄晓霞,出生在重庆一个普通市民家庭。这个双鱼座女孩不仅生性浪漫、透明,自幼还喜欢被人赞美。而天赐的好嗓音,满足了她的这个愿望。从3岁开始,小绮珊就习惯了别人被她的歌声震惊,当时她跟着外公学唱京剧,无论唱戏唱歌都字正腔圆、声音高亢,一开口准能把院子里的大人们招过来。

  上小学后,身为文体委员的黄绮珊,经常在学校的文艺比赛中拿第一名。80年代刚刚接触台湾流行音乐,她就能把邓丽君、苏芮的歌唱得惟妙惟肖。后来报考重庆华桦舞蹈团,在快男超女般的海选中,能歌善舞的黄绮珊是唯一被录取的人。

  刚开始她是舞蹈演员,直到有一次团领导偶然听到她唱歌,被她惊得目瞪口呆,“你能再唱一遍吗?”当黄绮珊又情感饱满地唱了一遍苏芮的《明天还是要继续》,领导“嚯”地站起身来,惊喜地说:“我立即把你调去唱歌!”

  然而,就在当了两年歌唱演员,开始在当地小有名气时,心比天高的黄绮珊却不顾家人反对,决定辞职闯荡当时国内的“音乐圣地”——广州。自信满满的黄绮珊觉得,凭借她出众的歌唱实力,应该能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1986年,18岁的黄绮珊来到广州。举目无亲,也无人赏识她的歌唱才华,一切必须从零开始。她当过酒吧歌手,加入草台班子搞过商演,有段时间因为接不到“活儿”,甚至还迫于生计贩卖过录音机和唱片,晚上就睡在廉价的小旅馆中。既饱尝背井离乡之苦,也深切体验到了生存的艰辛。

  两年后,她又跑到贵阳、海口等地驻唱多时。在海南,娱乐城的老板让她住最好的酒店,给她开最高的工资。虽然是一个“流浪歌手”,但她自信地说,“每走到一个城市,我都是引人注目的。”

  1991年,黄绮珊再次“杀”回广州,并梦想着能进入到“卜通100”。它是90年代初广州最好的歌厅,也是原创音乐的基地,崔健、那英、林依轮、朱哲琴等人都在这里表演。当时最流行的演艺厅文化是歌手在上面唱歌,客人在下面跳舞,但“卜通100”坚决不让艺人做“唱舞曲的”,客人只能坐着听。

  为了站上广州最好的舞台,黄绮珊考了3次,陈彼得、那英都向老板举荐过她。直到她准备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才接到老板答应她留下的电话,但只付给她每天47元钱,与她要求的120元相差甚远。

  在“卜通100”,黄绮珊与当时岭南歌坛最富盛名的“新空气”乐队合作,并很快成为这家歌厅的传奇人物。著名吉他手捞仔、词曲作者陈洁明都是这里的常客,后来也成了黄绮珊的好朋友。捞仔记得,只要黄绮珊唱两句,人都不用出现,现场一定会掌声如潮。

  1992年初,台湾著名的音乐制作人涂惠源来到内地,原本想去上海见见歌手,途经广州,被捞仔带去“卜通100”听歌。当他看完黄绮珊的演出,不由被女孩的唱功震住了,赞叹道:“这女孩的声音太有魅力了,简直就是中国版的惠特尼·休斯顿!”涂惠源怎么也想不到,在当时流行音乐并不发达的内地,居然会出现这种国际化的声音,他决定不去上海了。

  而涂惠源恰好也是黄绮珊心目中仰慕的前辈,两个相识后,经常一起去咖啡厅、酒吧,在小桥流水般舒缓动听的音乐声中交谈甚欢。话题也渐渐由音乐延伸到了各自的人生经历、童年趣事乃至爱情观。涂惠源不但是乐坛才子,而且对女孩子风度翩翩,讲起话来风趣幽默,和他在一起,黄绮珊觉得很开心。

  涂惠源不仅被黄绮珊极具天赋的绝美嗓音所倾倒,接触一段时间后,更被她独特的性格深深吸引住了。他见惯了娱乐圈那些嗲声嗲气、矫情做作的女孩,却不曾见过黄绮珊这样率真、爽朗、个性的女歌手。无论在生活中还是舞台上,她一向喜欢穿休闲装,从不会衣着暴露;作为一名艺人,她从不主动接近记者、DJ和导演。他们在一起,似乎总有聊不完的话题。相识不久,两个一见如故的人就闪电般坠入了爱河。

  婚姻破灭险自杀

  人生低谷如何走出

  相识半年后,黄绮珊与涂惠源在广州举行了婚礼。此后不久,她便随丈夫去了台湾生活。

  1994年,丈夫为黄绮珊量身定做了一张制作精良的唱片《躲在音乐背后的人》,随着这张专辑在台湾地区持续热卖,许多年轻人都记住了黄绮珊这个名字,以及她那副辨识度极高的好嗓子。

  然而,就在黄绮珊在台湾渐渐有了点小名气时,她和丈夫这段看似琴瑟和谐的跨海姻缘,却随着两人在音乐理念的上严重分歧,而走到了尽头。从每天不多言语的“冷暴力”,到夜不归宿,丈夫的每一步疏离,都让黄绮珊感到万箭穿心般的疼痛。多少个不眠之夜,她守着偌大的房子和几盏孤灯暗自垂泪,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该有多好啊!人为什么会变呢?

  还抱有一丝幻想的黄绮珊,曾试图挽回这段濒临破裂的婚姻,但没有成功。情变的打击,使黄绮珊感到万念俱灰。她曾一个人在酒店服下大量安眠药……所幸被捞仔的徒弟及时发现,把她送进了医院,才捡回一条命。捞仔安慰她,并转告了涂惠源在电话里的内容,“你这么热爱生活的一个人,你一定不会去做这个傻事。”

  1996年初,一个人离开台湾去广州时,黄绮珊有的只是一只装满衣物的皮箱。迎着寒风走在熟悉又陌生的台北街头,想到几年的围城生活,换得的竟是满心伤痕……她不禁蹲下身来,掩面而泣。

  在他们婚姻的后期,涂惠源依据两个人的情感经历写出了《剪爱》和《听海》两首歌曲,随着两人的分道扬镳,他把这两首歌给了张惠妹唱。后来,《听海》成了张惠妹的成名曲,使她在海峡两岸一炮而红。

【名人成长故事事迹】相关文章:

成长的名人故事01-28

名人成长的故事08-12

名人故事:朱丹的成长01-28

关于成长的名人故事11-26

名人成长励志故事02-16

名人成长故事02-21

中外名人成长的故事02-27

朱丹的成长名人故事09-09

林肯的成长的名人故事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