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故事

时间:2022-11-24 10:54:35 啟宏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蒲松龄的5则故事

  蒲松龄的一生到外地旅游较少,家境贫寒,生活清苦,但他却常到济南居留。在济南期间,留下了不少文字,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蒲松龄的故事,欢迎阅读,谢谢!

关于蒲松龄的5则故事

  【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关于蒲松龄的故事】

  1、蒲松龄由奇闻异事写成《聊斋志异》

  康熙初年的一个盛夏,在山东淄川东城的满井庄大路口上,每天当金鸡唱晓,炊烟四起之后,经常可以看到在路旁一棵大树底下,三十多岁的蒲松龄粗布短衫坐在芦席上,身边放着一个装满浓茶的大瓶子,那茶瓶小口大肚,瓶边放有四五只粗瓷大碗和一包当地出产的烟丝。

  每当有行人路过的时候,蒲松龄就站起身来,热情地邀对方坐下,喝茶休息。蒲松龄有个规矩,喝茶不收茶钱,喝茶人只要讲一讲自己的所见所闻。于是来往行人都喜欢在这个茶摊歇脚聊天,说着各种奇闻异事,讲得口渴了,蒲松龄马上又献上一碗茶,让人润润嗓子继续把故事讲完。

  有一个白发苍苍的驼背老人,见多识广,蒲松龄对他彬彬有礼,毕恭毕敬地请老人讲他所知道的奇闻异事,老人一边喝着茶一边抽着烟,说了个“马骥飘海到罗刹国”的故事,蒲松龄听得入神,回去就写了“花面相迎、世情如鬼”的《罗刹海市》。他就这样搜集一篇写一篇,日积月累,终于写成了容纳百川的《聊斋志异》。

  有一天,一个身背包袱的中年人风尘仆仆地来到茶摊前,蒲松龄请他坐下,一边倒上浓茶,一边笑着说:“你得讲个故事给我听听。”中年人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茶,说:“我给你讲个茶的故事吧。”于是中年人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起来。

  说杭州灵隐寺有个和尚,以善于烹茶而遐迩闻名,他所用的茶具都十分精致,收藏的名茶也很多,而且分出好几个等次。烹献哪一等级的茶,常常根据来客身份的高低而定,最上等的名茶,如果不是贵客或善于品茶的知己,他是绝对不会拿出来的。

  有一天,寺里来了一位大官,和尚恭恭敬敬地迎上去行礼,然后拿出好茶,亲自汲泉烹茶,献给大官品饮,满以为能得到大官的一番赞誉。谁知大官只喝茶一句话也没说,和尚非常疑惑,又拿出了家里最上等的名茶沏好给大官奉上,茶快喝完了,那大官还是没有一句称赞的话。和尚急得再也等不下去了,鞠躬问道:“大人觉得这茶怎么样?”大官拿起茶杯拱了拱手说:“很烫!”

  蒲松龄一听哈哈大笑,说:“刚才一位客人说了一个鸽子的故事。一个叫张幼量的鸽子迷,四处搜罗各个品种的名鸽,像母亲哺育婴儿一样喂养鸽子。有位大官想要鸽子,张幼量见是父亲的好朋友,便选了两只最珍贵的白鸽送去。过了几天,张幼量见到大官忍不住问起鸽子,大官说:‘挺肥美的,煮着吃了。’张幼量懊悔不已。我听你说的故事与张幼量赠鸽给大官,是同一性质的笑话。”

  到了晚上,蒲松龄坐在灯下,细细品味白天所听到的故事,便加工成篇,写成了《鸽异》。蒲松龄在村口大路旁设茶摊,供行人歇脚聊天,在边喝茶边闲聊中,蒲松龄“搜奇索异”,时常能够捕捉到写书的素材。

  读故事,悟道理

  蒲松龄一生郁郁不得志,始终未能实现夺冠科场、博取功名、匡时补世的夙愿,然而,他在无限寂寞凄凉、怀才不遇的境况中,以顽强的意志,不屈的性格,终于在文学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2、蒲松龄赴宴

  蒲松龄中了贡生回来,心里很高兴。虽还没有中举,也算是个“候补举人”了。亲戚都来贺喜的时候,蒲松龄接到了新上任的淄州县官的请帖,请他明天赴新官上任的喜宴。

  几十年来,蒲松龄从不赴新官上任的宴请。今日一见请帖,倒是欢喜起来。也就答应送帖的衙役,明日准时赴宴。

  这新上任的县官,是两榜进士出身,也是苦熬了几十年,才考中进士当上知县的。五十出头的年纪,比蒲松龄小了20岁。

  第二天,蒲松龄到了宴会厅一看:在座的全是县里的财主和秀才,也有稀稀朗朗的几个举人,足有三十来号人。宴会开始,衙役们先抬上两坛“状元红”。他一看这酒,就知道不是本地生产,是从外地买的名贵酒。“三班”“六房”斟满酒,端上菜,县官起身拱手说:“列位才士、东家,下官来此,请多行方便。今日特备水酒一杯,不成敬意。来,共干一杯?"众秀才们也都起身,端起"状元红"一饮而尽。一起咂摸咂摸嘴儿,拱手说:"蒙大人恩典,好酒?好酒?"县官看大家一饮而尽,心里也挺高兴。可看到蒲松龄那里,只见他咂了一小口儿,就把酒杯放下了,也不拱手致谢,只是低头沉吟。

  县官一看,心想:此中定有道理。便自己另斟一杯,端着走到蒲松龄的跟前,说:“蒲兄,这酒如何?”“苦涩。”“这状元红是天下名酒,人人都说好,怎么苦涩哪?”“这酒来之苦涩。是富人家送的吧?”“不错,下官上任,本县富户祝贺,送酒两坛,特请大家来一起享用。”“大人应知无功不受禄。无功受禄则为贿赂。行贿者如无求于大人,何必行贿?平日说吃了人家嘴软,使了人家手短。日后,如涉官司,行贿谋私而理歪,大人何以对之?顺其歪理则不法。这样,百姓冤不能伸,理不能直,如何治天下?大人岂不就成了赃官了?做官不为民作主,满腹才学总是零。所以,我说这酒味儿是苦涩的?”县官一听,一时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时,一个衙役过来拉了拉他的袖子,说:“大人,酒喝光了,酒兴正浓,您看怎么办?”县官随即从衣袋里摸出一锭银子,说:“这是在京临上任时领的一点俸禄,到街上打点白酒,请客人们尽欢吧?”不大工夫,又来了白酒三坛。揭盖一饮,就不是状元红那个滋味了。众客为了不抹面子,都小口儿抿,只沾沾嘴唇,不比先前那个场面了,也没有拱手的了。

  蒲松龄一见,可来了劲。他大叫衙役:“拿大碗来。”衙役拿来了饭碗。只见蒲松龄一连骨突突喝了三大碗。七十多岁的人了,喝完把胡子一摸,哈哈大笑着说:“真好酒,天下第一美酒。”又向秀才们拱拱手,说:“列位知道这酒的名吗?”半天没人放声。“这叫清明酒。是咱县太爷,用自己的俸禄,买酒招待列位。它不是列位方才喝的那种贿赂酒--状元红。”就这工夫,只见那些袍儿帽儿的富户,都一个个地溜跑了。秀才、举人们没走,倒是痛痛快快地又喝了三坛酒。

  酒宴散后,这位县官闭门三天,也不问案,也不出门,只是在屋里打转转,琢磨蒲松龄这话中的道理。

  听说,这县官官做得清明如水。临卸任时,蒲松龄死了。他嚎啕大哭,挂冠出了城门,百姓也泪汪汪地送行,边送边问:"大人为官清正,今日升调本是好事,为何大哭起来?"县官擦擦泪,边走边说:"官职大小是小事,失去恩师教导,却是痛心的大事啊?""谁是恩师?""本县蒲圣人,松龄先生。"这县官叫什么名,没传下来。

  3、灯下读诗

  淄川城的东边有一个蒲家庄。村子四周被垂柳环绕,村外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不远处是蜿蜒起伏的群山。1640年,蒲松龄就出生在这个山青水秀的村庄。

  蒲松龄家兄妹五人,他排行第三。父亲蒲某很有学问,却没有取得功名,后来就去做生意。由于不善经营,买卖并不兴隆,家里人口又多,生活很不富裕,没钱请老师,父亲就亲自教孩子们念书。几个孩子里数蒲松龄最聪明,最刻苦,也最得父亲的宠爱。

  蒲松龄不但学习用功,方法也很巧妙。一天晚上,他在灯下读诗,一首古人描写月光的诗吸引了他,尤其对“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这两句,十分欣赏。他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图景:

  山峦披着月光,就像布满了积雪;河岸一片白茫茫,就像铺了一层银色的沙子。

  这两句写得多么逼真,多么优美啊!蒲松龄马上把这首诗抄在了本子上。他又想:这位诗人还有没有其它描写月光的诗呢?于是,他又翻阅起诗集,把写月的诗都找出来,仔细抄在本子上。

  后来,蒲松龄又把其他诗人写月的诗都抄录下来,还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抄录了很多古人咏雪的诗歌。

  就这样,他广泛阅读,分门别类抄录下来,再加以比较,细心体会,渐渐地掌握了写诗的方法。后来,他的诗写得十分出色,和小时候下了功夫很有关系。

  4、三次第一名

  十九岁那年,蒲松龄参加了一次考试。这次考试很重要,决定他是否能成为“秀才”。他自信能考好,因为在这以前的县、府两次考试中,他都得了第一名。

  那时候,科举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在起股到束股这四段中,每段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写的主要是四书五经上的东西,文章格式死板,就连字数都有规定。所以,这种考试制度,很难看出一个人的真才实学。

  蒲松龄参加的这次考试,主考官是著名诗人施闰章。他不喜欢八股文,所以,出的作文题目同一般糊涂的考官不大一样,有些文学色彩。

  那天,天刚刚亮,考生们排着队进入考场。考场有士兵把守,严密地监视着考生,这气氛真是令人紧张。

  蒲松龄从容进入考场,领了试卷,按照卷面上印的座位号坐好。这时候,考场的院门已经上了锁,一阵敲击木板的声音响起,场内一片肃静,只有差役举着题目牌在过道上走来走去。

  作文的题目是《早起》。蒲松龄看了题目以后,不禁有些犹豫,要是完全按照八股文的要求写,只能把文章写得死板枯燥,就对不起这道好题了。经过一番斟酌,他决定按自己的心意,写出一篇好文章。他想到,大官儿们早早起来,去朝廷争权夺利;那些卑鄙的小人,也早早起来,跑到富贵人家,奉承拍马。想到这儿,他忍不住笑了,立刻提笔写起来。一篇讽刺社会丑恶现象的文章完成了。

  考试成绩如何呢?蒲松龄又得了第一名,成了秀才。因为施闰章非常赞赏他的文章。施闰章写下了这样的批语:好像在空中闻到了奇异的芬芳,把当时人追逐富贵的丑态集中在“早起”这两个字上面。读了这样轻松明快的文字,使人能享受到甩着胳膊随意游玩的乐趣。

  后来,施闰章见到了蒲松龄,非常喜欢这个有才华的青年,就收他做了自己的学生。蒲松龄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5、摆茶摊

  蒲松龄回到家乡以后,为了谋生,到本乡的有钱人家当了一名教书先生。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从此竟一连教了四十年书。

  但是,他最大的乐趣,还是写故事。为了收集更多的故事材料,他经常在村外的路口旁边,摆个茶水摊,自己坐在席子上,招呼过往的行人:

  “歇歇脚吧,喝口水,抽袋烟。”

  “谢谢啦。您这茶水多少钱一碗?”客人问。

  “水随便喝,烟随便抽,不要钱。”

  “噢?有这么好的事?”

  “不过,您要是有什么新鲜的故事,就请讲给我听听。”蒲松龄诚恳地说。

  客人奇怪地问:

  “您这么爱听故事吗?喜欢听什么样的呢?”

  “讲什么都行。”蒲松龄爽快地说,“当然越奇怪越好,神啊鬼呀的,更欢迎。我最爱听奇闻。宋朝的苏东坡,不就喜欢听别人讲鬼的故事吗?我跟他一样。”

  客人们见他这么有趣,也就天南海北地聊起来。他们中间有出外干活的汉子,有做买卖的商人,还有云游四方的文人,见多识广,讲的故事五花八门。不管什么故事,蒲松龄听得都十分认真,回到家里,还把听到的记下来,等有了时间,再编成完整的故事。

  有一回,蒲松龄听一个木匠讲了这么一个新奇的故事:

  有个皇帝喜欢斗蟋蟀(就是蛐蛐)玩。地方官吏就逼老百姓每年捉蟋蟀上贡。有个人因为交不出蟋蟀,被官府打得死去活来,还罚了很多钱。后来,那个人好不容易捉住一只又大又凶的蟋蟀,不料又被他的小儿子弄死了。小儿子害怕父亲打他,就悄悄地投了井。全家人正哭得死去活来,忽然见到一只大蟋蟀,忙捉住它献给皇帝,全家人才免遭灾难。后来才知道,这只蟋蟀是那人的小儿子变的。

  这个故事多悲惨哪!蒲松龄听了,不觉流下了眼泪。他想: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写成动人的故事,让大家看看官府压榨百姓是多么残忍!

  后来,他真的写下了不朽的名著《促织》。多少年来,谁看了《促织》这篇故事,都会感慨万分的。

  拓展:文学成就

  蒲松龄一生的文学生涯,摇摆于传统的雅文学和民间的俗文学之间。他生长于农村,幼年受过乡村农民文化的熏陶,会唱俗曲,也曾自撰新词,只是近世传抄的“聊斋小曲”已不辨真伪。他身为文士,以能文为乡里称道。所写文章多是骈散结合,文采斐然,惜乎多是代人歌哭的应酬文字,只有几篇赋事状物的四六文,才是属于他自己的文学作品,被辞赋史家推为清初辞赋之能手。他也曾染指于词,作品较少,显然是一时之兴致或交往之所需,方才偶尔操笔。诗作甚丰。他进学伊始,意气风发,曾与学友张笃庆等人结为“郢中社”,“以宴集之馀晷,作寄兴之生涯”。(《郢中社序》)然社集倡酬不存,存诗起自康熙九年(1670年)秋南游登程经青石关之作,最后一首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除夕所作绝句,距其寿终才22日,凡千馀首,可谓终身不废吟咏。其诗如其人,大抵皆率性抒发,质朴平实,熨贴自然,可见其平生苦乐辛酸,其中颇多伤时讥世之作,有讥刺地方大员匿灾不报、为驾耗费巨赀而滥征“羡金”者,伉直之性,磊落之气,寓于其中。他身为塾师,中年曾写过《省身语录》《怀刑录》等教人修身齐家的书,晚年《聊斋志异》基本辍笔,更转而热心为民众写作:一方面用当地民间曲调和方言土语,创作出《妇姑曲》《翻魔殃》《禳咒》《墙头记》等反映家庭伦理问题的俚曲,寓教于乐;另一方面又为方便民众识字、种田、养蚕、医病、编写了《日用俗字》《历字文》《农桑经》《药祟书》等文化技术普及读物。

  蒲松龄自谓“喜人谈鬼”,“雅爱搜神”。有文献表明他从青年时期便热衷记述奇闻异事,写作狐鬼故事。对一位志在入仕的秀才来说,这未免是不务正业,“可怜无补费精神”。为此,他曾受到友好的劝阻、不友好的讥讽。40岁时,他将已做成的篇章结集成册,定名为《聊斋志异》,并且撰写了情辞凄婉、意蕴深沉的序文——《聊斋自志》,自述写作的苦衷,期待为人理解。他没有屈从社会的偏见,此后仍然执着地写作,直到年逾花甲,方才逐渐搁笔。《聊斋志异》,是他在大半生的时间里陆续创作出来的。

  1、聊斋志异

  蒲松龄作《聊斋志异》,承袭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人传奇的衣钵,但在观念和作法上却有了质的飞跃。六朝人记叙怪异之事,是信其为实有,“明神道之不诬”;唐人写怪异故事是“假幻设以自见”,重在构想之幻、情节之奇,而少现实内容和意蕴。

  蒲松龄摆脱了“明神道”的观念,以生活经验理性,驾驭六朝志怪小说和后来渗入民间宗教信仰中的神秘意识,诸如人死为鬼,幽明相通;物老成精,能化人形;得道成仙、为神,能给人以祸福等,进行文学创作,虚构出诡谲瑰丽的故事,来针砭现实,抒发忧愤,表达个人的感受、经验和情趣,寄托精神上的追求、向往。

  这样,原来六朝志怪小说和渗入民间宗教信仰中的神秘意识及其思维模式,也就转化为文学幻想的审美方式和表现方法,狐鬼花妖精魅不再是迷信意识中的神秘现象,而成为蒲松龄假幻想创造的文学意象,神仙也不再是宗教意识中不可亵读的崇拜对象,而成为观照人间官僚或某类人的文学形象,多半寓批判之意。《聊斋志异》之所以超越以前的志怪传奇小说,成为这一类小说最杰出的文学名著,根本原因就在于将宗教迷信意识转化为文学的审美方式。

  《聊斋志异》,凡490馀篇,内容相当复杂,作法不一,思想和艺术都是极不平衡的,可以说优劣并存。但是,就主导方面说,多数篇章是发自真实的感受,反映了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大体上有以下几类:

  一、揭露官府黑暗,鱼肉百姓,官军大肆掳掠,滥杀无辜;

  二、鞭挞豪绅为富不仁,凌辱良善小民;

  三、讥讽科场考官昏庸,黜佳士而进庸劣;

  四、嘲谑炎凉世态、浇薄风俗;

  五、体现人生经验哲理,赞美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寄托理想追求。

  在志怪类小说的艺术方面,《聊斋志异》也有很多创新,充分发挥了真幻相生、虚实互渗的艺术潜能力,呈现出情节结构模式的多样化。有的以情节曲折取胜,极尽起伏跌宕之能事,有的不以故事取胜,或重在刻划人物性格,或重在叙写一个内蕴深沉的场面,或重在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在叙事中,虽然基本上采用全知观点,但却多用虚笔、伏笔,制造悬念,甚至含糊其辞,造成一种扑朔迷离的情趣,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许多篇章的花妖狐鬼不仅多具人情,而且富有诗人气质,以诗句表情达意,有的故事的构成便含有诗歌意蕴,有的景物描写极富诗情画意,再加上叙述语言雅洁隽永,《聊斋志异》便呈现出浓淡不同的诗化倾向。蒲松龄堪称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创作之圣手。

  2、诗文

  聊斋文。蒲松龄的《聊斋文集》现存13卷。第一卷为赋,计11篇;第二卷为传、记,计14篇;第三卷为引、序、疏,计82篇;第四卷为论、跋、题词,计13篇;第五卷为书启,计131篇;第六卷为文告、呈文,计23篇;第七卷为婚启,计56篇;第八卷为生志、墓志、行实,计3篇;第九卷为祭文,计41篇;第十卷为杂文,计20篇(附楹联8联);第十一卷为拟表,计31篇;第十二卷为拟表,计48篇;第十三篇为拟判,计66篇。以上共计539篇,各种文体皆备。

  聊斋诗。蒲松龄的《聊斋诗集》共计五卷,外加《续录》和《补遗》,共有诗1039首。从青年时代起,蒲松龄就开始了诗歌创作,这从他写的《郢中社序》可以看出。可惜的是,他早年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现行的《聊斋诗集》为路大荒编定,起于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止于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共1029首。其中卷一的《独酌》和《续录》中的《独酌》,字句相同,系重出。《续录》中的《趵突泉》(二首)、《游龙寺》(一首)、《暮春泛大明湖》(一、三两首)、《千佛山》(一首)、《游大佛山》(一首)、《白云亭泛舟》(一首)、《登历下亭》(一首)、《北渚亭》(一首)、《环碧亭》(一首)等11首诗,系他人作品混入。(李伯齐《窜入〈聊斋诗集〉的几首赝品》,载《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三辑。)去掉以上重出和赝品,《聊斋诗集》实有诗1017首。蒲松龄的佚诗,英国伦敦牛津大学图书馆《听秋声馆抄书·聊斋诗草》中有五首,淄博张庆林家藏《聊斋诗集》抄本中有14首。(见赵蔚芝《聊斋诗集笺注·补遗》。)邹宗良从二卷本《聊斋诗集》中发现一首,加上这20首佚诗,共1037首。但高翰生《聊斋诗集跋》称蒲松龄共有诗1295首,故尚有250馀首诗的差距。

  聊斋词。蒲松龄的词现存119阕,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残存的词稿,原藏于蒲氏后裔孙某,再藏于淄川李席珍,三藏于光绪年间山东巡抚李秉衡,四藏于武安高智怡。(见高智怡《蒲松龄词稿手迹题记》,《蒲松龄集·聊斋词集》附录。)这部残稿系副本,共计42纸,包括词86阕,其中末阕《沁园春·留别钟圣舆》,只存词调和标题,实有85阕。二是《聊斋诗集》六卷抄本中末卷《诗余》多出的七阕。三是北京图书馆所藏《聊斋文集》抄本中《词集》二卷多出的26阕。路大荒先生所编的《蒲松龄集·聊斋词集》只收录了上述前两部分。

  3、俚曲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利用时调俗曲的曲牌,用白话及方言俚语填词创作的长篇讲唱叙事故事。据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碑阴记载,蒲松龄著有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后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其中《丑俊巴》为未完成作品。《磨难曲》是《富贵神仙》的增订本,在流传中成为两个独立的本子。所以俚曲实为15种,共计62万余字。除《琴瑟乐》外的俚曲均见于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蒲松龄集》;《琴瑟乐》则于1986年首次刊于《聊斋佚文辑注》(盛伟辑注《聊斋佚文辑注》,齐鲁书社1986年1月出版。)。

  4、杂著

  雍正三年(1725年)张元撰《柳泉蒲先生墓表》碑阴,附刻杂著名称五种:《省身语录》《怀刑录》《历字文》《日用俗字》《农桑经》。后来王洪谋(禹臣)撰《柳泉居士行略》中提到蒲氏又有《家政内编》和《家政外编》两种。据蒲氏“文集”中所收录的蒲氏自己所撰之序、跋中,可知他尚有《婚嫁全书》《帝京景物选略》《庄列选略》《宋七律诗选》《小学节要》《药祟书》《会天意》《观象玩占》,凡八种。另外还有康熙九、十年间,蒲氏南游于孙蕙县署中为之所拟之《鹤轩笔札》二册。这样,加起来,蒲氏所撰杂著当为16种。

  《农桑经》,张元撰《柳泉蒲先生墓表》碑阴附记杂著五种之一。由于该书是作者依据古代农书,根据淄川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其加以“增删”,所记述的技术措施切实可行,颇受淄川地区百姓的欢迎。故该书流传很广,各种抄本也比较多,但长期未刊刻,直到1962年才由路大荒先生收录进《蒲松龄集》中;1982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李长年先生校注的《农桑经校注》单行本,并收录了藏于辽宁省图书馆之《农桑经残稿》(实为《家政外编》的一部分)。

【蒲松龄的故事】相关文章:

蒲松龄落第不落志的故事01-18

蒲松龄狼扩写02-01

扩写蒲松龄的《狼》01-27

游蒲松龄故居作文03-04

蒲松龄狼扩写600字02-02

蒲松龄《狼》的改写作文(精选29篇)11-24

蒲松龄故居游记作文(通用11篇)10-26

改写蒲松龄的《狼》作文600字(通用7篇)12-06

名人故事:徐悲鸿的故事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