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莫扎特

时间:2023-04-20 09:46:43 艳盈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名人故事:莫扎特

  名人故事就是名人的曾经做过的事情,他的故事。也就是他个人的历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人故事:莫扎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名人故事:莫扎特

  人人都说莫扎特是一位举世罕见的天才,然而,他自己说:“谁与我付出同样的努力,谁便能与我获得同样的成就。”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附近的萨尔茨堡。莫扎特的父亲是音乐家、作曲家和管风琴家,一直都在当地大主教宫廷乐队里任职。莫扎特的姐姐也很有音乐才能。

  莫扎特3岁时就显示出惊人的音乐记忆力,能把所听过的乐曲片断在钢琴上准确无误地弹奏出来。他的音乐才能令父亲大为震惊。父亲决心下大气力,一定要把他培养成一名出色的音乐家。莫扎特不仅天资过人,尤其刻苦用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的钢琴技巧已有了飞快的进步。

  有一次,父亲和朋友走进房间,看见4岁的莫扎特正在纸上涂鸦,弄得满手都是墨水。父亲随手取来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莫扎特在“写”一首“钢琴协奏曲”。父亲逗他说,这首曲子或许不能演奏。小小“作曲家”未假思索就反问父亲:“哪首曲子不经修改练习就能演奏?”

  莫扎特还具有罕见的绝对音高概念。据说,7岁那年,他曾用过父亲朋友的小提琴。回到家中,他对父亲的朋友说:“我的小提琴比您那把琴低八分之一音。”父亲和朋友都不信,取来琴当场验证,莫扎特的话果然分毫不差。

  莫扎特从6岁起,便与11岁的姐姐一道,由父亲带领周游各国举行音乐会。莫扎特不仅能熟练地演奏事先准备好的作品,在演奏技术艰深的陌生作品时,也同样得心应手,就像早已经练得滚瓜烂熟。人们用绸子蒙住琴键时,他同样能准确无误地演奏技术复杂的乐曲,在场者无不同声赞叹。人们奔走相告,渲染夸张,音乐“神童”的名字不久便为欧洲各地家喻户晓了。

  1764年,莫扎特来到英国,结识了音乐泰斗约·塞·巴赫的儿子,人称“英国巴赫”的克利斯提安·巴赫。这位著名的作曲家对莫扎特后来音乐风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几年间几乎走遍欧洲主要城市,莫扎特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时,他已开始出版自己的作品。如果说莫扎特出发时主要是演奏家,那么当他11岁回到萨尔茨堡时,就已经是一位作曲家了。

  莫扎特14岁时,被罗马教皇授于“金马刺”骑士称号,并成为意大利鲍伦亚学院的院士。第二年一月初,维伦的爱乐学院也将他遴选为院士。

  几年中,莫扎特的父亲一直努力想为孩子在维也纳宫廷中谋个一官半职,但及至1873年莫扎特17岁时,仍未能遂愿,无奈,只好让莫扎特留在萨尔茨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中担任乐师。

  新任的大主教专横跋扈,为人歹毒,视莫扎特如奴仆,任意驱使。他不准莫扎特在饭厅吃饭,还强迫莫扎特为自己收拾房间。莫扎特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没有大主教的许可,他不得外出演出,不得举行音乐会,不得自已出去找工作,也不能受别人委托作曲来取得收入。

  这时正值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前夜,莫扎特随着年龄增长,受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日深。1881年,他终于忍无可忍,向大主教提出辞职。为期8年的奴隶生涯结束了,25岁的莫扎特义无反顾,离开故乡,只身前往维也纳,开始了他一生中音乐成就最辉煌的十年。但为成为独立作曲家,他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毕生为谋生奔命,毕生与穷困相伴。

  莫扎特来到维也纳后,不分昼夜拼命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写下了《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等一系列在歌剧发展史上占有光辉地位的作品。

  但这一切,并未使他的生活境况有丝毫改善。冬天,没钱买柴,他只好拉着妻子跳舞取暖;孩子们饿了,连买面包的钱也拿不出来。1778年,莫扎特已是一贫如洗,为了吃饭,他不得不在6个星期内,赶成3首交响曲。其中《C大调交响曲(朱庇特)》是他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伟大的代表作之一。生活的艰难没有压垮莫扎特,他把心中的苦楚、希望、热情和理想,全都倾注在创作中了。

  莫扎特写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受人之约的《安魂曲》。莫扎特写这部作品时非常投入。情绪过分激动,加重了他的病情。1791年12月4日夜里,他轻声吟唱着自己最中意的一首咏叹调,人生如寄,往事如烟,在温馨的旋律声中,离开了令他荣耀、更令他痛苦的人世。

  第二天,悲风天来,大雪纷扬,寥寥几位送葬的人都已中途折回,下葬时,只孤零零一位掘墓老人。几日后,妻子抱病而来,竟已无法辨认莫扎特的遗柩所在。

  莫扎特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在短短36年的一生中,写下了75卷(600多部)音乐作品,包括22部歌剧、49部交响曲和25部钢琴协奏曲,为欧洲及全世界的音乐发展做出了光辉的贡献。他曾在孤寂凄苦中离开了世界,但如今这个世界上每个善良的人都将永远怀念他。

  贝多芬与莫扎特的故事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是古典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古典乐派的三大作曲家。他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世界留下了数目惊人的音乐瑰宝,其中包括22部歌剧,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著名。在莫扎特的器乐作品中,交响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他的交响曲中有的充满了天真无邪的欢乐,表达了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有的充满戏剧性的冲突,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莫扎特的创作是18世纪欧洲音乐文化各方面成就的光辉总结。他为德国民族歌剧奠定了基础,创造了一种现实主义音乐的新体裁;他扩充并革新了器乐作品的内容,使交响曲和室内乐曲的形式格外严整,把18世纪的音乐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为后来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蔑视来自贵族的赞美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诞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是位知名的音乐家,也是萨尔茨堡的宫廷作曲家。莫扎特的姐姐娜妮是个音乐天分极高的孩子。从5岁起,父亲便开始叫娜妮学习键盘乐器,并对她的学习速度非常满意。而莫扎特4岁时便开始正规的音乐课程了。莫扎特的学习速度非常惊人,他可以在半小时内学会一整首小步舞曲和三重奏。

  在莫扎特4岁时,他试作了第一首键盘乐器协奏曲,并首次在舞台上以歌手身份露面,参与歌剧演出。从那时起,歌剧就成为他最钟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当莫扎特快满6岁,而娜妮11岁时,父亲利奥波德决定将两位杰出的孩子介绍给全世界。

  当时巴伐利亚亲王在慕尼黑有两个奢华的宫殿,许多音乐家依附其门下。利奥波德决定先带孩子们去那里参加嘉年华会,如果演出成功,再到更远的地方。结果,这场音乐会空前地成功,两个孩子成了慕尼黑嘉年华会谈论的焦点,并被邀至各大家族和皇宫演出。而令莫扎特最感兴趣的是观赏意大利歌剧,并从此产生了创作歌剧的心愿。

  一位名叫约翰·安德列斯·沙赫勒的宫廷乐手对莫扎特的童年有生动的描述:“一旦他投身音乐,他的感官就不理会其他活动了。甚至连恶作剧或游戏也得和音乐有关,他才玩得开心。比方,我们玩一种把玩具由一个房间搬运到另一个房间的游戏,谁空着手就要唱歌或用小提琴拉一首进行曲。”

  1762年9月,莫扎特一家启程前往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当时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中心之一。那儿是弗朗西斯一世皇帝与玛利亚·特丽莎皇后豪华宫廷的所在地。从12世纪阿尔伯特一世召集一批乐师组成所谓的“皇室音乐家”以来,维也纳就一直是音乐之都,音乐成为皇室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著名的作曲家约瑟夫·海顿就曾在维也纳附近的一个伯爵门下任乐长,另一位作曲家格鲁克当时就在皇家宫廷任首席作曲家。这个俯仰呼吸皆音乐的城市,早就非常期待6岁神童莫扎特的到来。

  莫扎特一行刚到维也纳,就在一个私人官邸做了第一场表演。隔天,皇帝和皇后马上召唤他们到宫廷。一位实际参与那场音乐会的人士这样回忆着莫扎特:

  当孩子们演奏时,观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弗朗西斯一世尤其满意小精灵(他对莫扎特的戏称)的表现,他还多次和莫扎特闲聊。当皇帝要求他用一根手指演奏时,他毫不犹豫地照做了,而且干净利索地弹奏了好几首曲子,让在座的每一位大吃一惊。在他当时的年纪,已经可以看出他后来一贯的态度,也就是蔑视来自高贵者的赞美,尤其若是他们对音乐没什么认识,他甚至不太愿意为他们演奏。

  漂泊不定的巡演生活

  1763年6月,莫扎特7岁、娜妮12岁时,莫扎特一家开始了他们的第一趟长途旅行——一个持续三年半,走遍欧洲各地的旅程。他们经过慕尼黑、曼海姆、奥格斯堡、海德堡、法兰克福等德国城市。每到一处,都无一例外地引起轰动,各种音乐形式对莫扎特而言都好像吃饭、睡觉一样容易,他几乎不需要任何教导,好像早已知道一切。

  1763年11月18日,莫扎特一家穿过奥属荷兰到达巴黎。在这个视世界其他地方为“乡下”的大都会,莫扎特一家一待就是五个月。父亲莫扎特带着两个孩子拜访了巴黎许多贵族的宅邸,包括凡尔赛宫。皇室对莫扎特和娜妮非常礼遇,这完全出乎那些高傲的法国贵族的意料之外。稍后莫扎特在所有宫廷权贵面前演奏管风琴,赢得在座每个人的掌声。奇怪的是,莫扎特幼年时获得的掌声和瞩目,竟一点也没让他变得虚荣或骄傲。

  1764年4月9日,结束了在巴黎的一系列演出之后,莫扎特一家前往英国伦敦。在那里,他会见了前辈阿贝尔和宫廷作曲家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在莫扎特的一生中,这是个很重大的事件。因为这两个人的创作大大开阔了莫扎特的眼界。巴赫教给莫扎特的另一项重要的技能,就是意大利的如歌快板风格,这种风格影响了莫扎特一辈子。当然,还有另外一大批音乐家也影响了莫扎特,如男高音曼兹欧里。莫扎特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写一出意大利歌剧。他与曼兹欧里成为好朋友后,曼兹欧里教他唱歌,而莫扎特则为他写咏叹调作为回报。

  在英国期间,莫扎特开了一连串的音乐会,被人们称为“大自然的奇迹”。

  1764年夏季,莫扎特一家搬到伦敦乡间修养了七个星期。在此期间,莫扎特以巴赫的作品风格写了一首交响曲,这就是他的第一首交响曲《降E大调交响曲》。不久,他又写了三部交响曲以及许多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其中包括《D大调第四交响曲》。

  1765年7月24日,莫扎特一家离开了伦敦,在荷兰海牙、日内瓦和洛桑等城市做巡演活动。在1766年11月的最后一天他们回到阔别三年的萨尔茨堡。前后两次乘马车横穿德国的山川、田野和森林,给莫扎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此,他开始了一生漂泊不定的生活。

  莫扎特曾有过这样一段自白:“人们总以为我的艺术创作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这是误解。没有人像我这样在作曲上花费如此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还没有哪一位著名大师的作品是我没有再三研究过的。”

  初露锋芒的音乐天赋

  1770年6月26日,教皇克莱门特九世颁给莫扎特黄金马刺勋章,以骑士身份晋身贵族阶级,以表彰他的音乐天分。两天后,这位14岁的黄金马刺骑士,颈上戴着以红丝带系着的十字勋章,接受教皇的亲切接见。在此之前,作曲家中只有格鲁克接受过此项殊荣。不过,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从未利用这份荣耀。事实上,他视整件事为一个玩笑。

  另外,他还在由马提尼领导下而成名的波伦亚音乐学院成就了一项殊荣。这个学院设置了一项极为艰难的测试来筛选会员,参加者必须年满21岁。14岁的莫扎特被破例允许参加,他被关在一间房子里,被要求用极为复杂的音乐形式作曲。莫扎特在一个小时内就完成了,裁判评判后,全数同意他当选学院的荣誉会员。而当时许多著名的音乐家耗费了好几个小时都未能通过。

  大约在10月中旬,莫扎特在米兰上演了他的第一部完整的歌剧《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和另一部歌剧《阿斯卡尼欧在阿尔巴》。尽管有人嫉妒莫扎特的天才和名气,企图破坏歌剧的演出,但演出还是获得了轰动性的成功。

  穿越时空的乐曲

  1772年春天,莫扎特16岁时,发生了一件改变他一生的事:萨尔茨堡仁慈的大主教史拉顿巴赫突然去世了。继位者柯罗瑞多伯爵来自一个强势的贵族大家庭,是个严肃而高傲的人。柯罗瑞多伯爵在萨尔茨堡很惹人厌,只要不是跟他来自同一个阶层的人都讨厌他,莫扎特一家人也不例外。

  刚开始莫扎特的作曲速度很快,但是不久之后,莫扎特的生命进入了一个不太愉快的阶段。他17岁了,那一段志得意满的童年已经远去,但他依旧是那个爱胡说八道、凌乱、不切实际、冲动、傲慢、热情的少年,仍对自己的天赋感到骄傲,也对这个既给他喝彩又随即遗忘他的世界感到不满。然而和一般人一样,为了糊口和继续作曲,他也需要钱,而18世纪音乐家获得稳定报酬的唯一方式就是在宫廷里占一个长期又优厚的职缺——不管是维也纳、慕尼黑、米兰还是巴黎。

  但柯罗瑞多大主教只给了莫扎特一个薪俸微薄的小职位,他的首席乐师,即乐长手下的宫廷乐师。

  在那段不顺心的日子里,莫扎特一直待在萨尔茨堡继续以惊人的速度作曲。他写了许多嬉游曲和某些为特殊场合而作的小品,一首键盘协奏曲和五部大型的小提琴协奏曲,还有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莫扎特在萨尔茨堡的日子越来越难挨了。

  莫扎特痛恨对贵族卑躬屈膝的行为。尽管利奥波德一再督促他要更礼貌些,但他越来越不善于此道。他在慕尼黑的公开演出非常成功,但仍没有人提供长久的职位给他。更让人气馁的是,慕尼黑不再有人请他写歌剧。

  1791年7月3日莫扎特与世长辞。一颗音乐巨星的陨落,却是如此凄凉落寞,唯有他的音乐,穿越时空,在全世界回响……

  莫扎特的人生实在是太短暂了,短暂得让他来不及好好地释放那与生俱来的灵感,来不及写完萦绕在他脑际的乐章,来不及享受更加完满美丽的人生,也来不及完成他的音乐理想。

  但是,这已经够了,已经足以让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以充满崇敬的心情去体会莫扎特的作品,感受他那忧伤而又辉煌的一生,品味他的每一个天籁之音。

  斯大林与莫扎特民间故事

  1953年3月5 日,斯大林死了。有人发现:在斯大林寓所的唱机里,放着一张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的唱片——显然,这是斯大林最后在听的音乐。

  说起这张唱片,有一段隐秘而又离奇的故事。人们发现:作为政治家的斯大林,在20世纪30 年代的大清洗中表现出来的无情和残暴足以让人闻风丧胆;而作为“音乐爱好者”的斯大林之“宽容”却令人难以置信。

  故事是这样的:一天晚上,斯大林亲自打电话给电台,问有没有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的唱片,并说是尤金娜演奏的。接听者立刻慌了手脚,钢琴家尤金娜演奏的这首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并没有录制过唱片,但没人敢拒绝斯大林的要求,浑身颤栗的领导只能对斯大林说电台有这张唱片。于是斯大林要求明天一早把唱片送到他的别墅去。说完便挂了电话。

  接下来的事情不难想象:整个电台慌乱成一团,离第二天早上只有十来个小时,而唱片连影都没有。怎么办?于是一个世界录音史上的奇迹发生了:电台领导当即决定,连夜录制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可以想象,如此体制所产生的特殊效率是无以匹敌的。首先乐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赶到电台,接着钢琴家尤金娜也匆匆前来。但意外还是发生了:乐队指挥一听是如此严峻的政治任务,竟情绪失控不能自己。于是马上调来第二个指挥,结果也如此。心急火燎的电台领导无奈找来了第三个指挥,录音终于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完成。斯大林如愿听到了由尤金娜演奏的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只是至死都不可能知道,这张唯一的唱片是在如此吊诡的窘境中产生的。

  不久,尤金娜意外地收到了一个装有2万卢布的信封,并得知这是奉斯大林之命给她的犒赏。看来斯大林对尤金娜的演奏十分欣赏。但接下去的事情就让人不可思议了。众所周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独断专横的斯大林一举一动决定着很多人的前途命运甚至身家性命。因此没人敢迁怒这个体制,更没人敢得罪斯大林。相反,假如能得到斯大林赏识,便可以官运亨通。但是尤金娜却不识好歹,她对斯大林的“恩赐”不仅不以为然,而且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在给斯大林的信中如此出言不逊:“谢谢你的帮助,斯大林。我将日夜为你祈祷,求主原谅你在人民和国家面前犯下的大罪。主是仁慈的,他一定会原谅你。我把钱给了我所参加的教会。”

  若按常理,尤金娜必死无疑。不要说如此胆大包天的行为,当时就算对领袖稍有不敬,轻则劳改、流放,重则失踪、消失抑或秘密枪决都不是稀奇事。而一生“等待处决”则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特征。然而奇怪的是斯大林却没有对尤金娜下手,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尤金娜把这份自取灭亡的信寄给了斯大林,他读了这封信,一句话也没说。他们预期他至少要皱一下眉毛。当然,逮捕尤金娜的命令已经准备好了,只要他稍微皱一皱眉头就能叫她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斯大林一言不发,默默地把信放在一边……

  布哈林曾经对斯大林有这样一段评价:“他是个无原则的阴谋家,要世上的一切都服从他的权力欲……他随时改变自己的观点,如果他认为这有助于干掉我们中间哪一个的话……斯大林是个怀里藏刀的人,他一心想的就是复仇……”

  对于政治层面上的斯大林来说,布哈林的话无疑已经被历史所证明。换句话说,假如尤金娜是一个政治人物抑或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分子,那么她一定会被“干掉”。但尤金娜“幸存”了,尤其是面对如此诟骂和耍弄,斯大林甚至连“眉头也没有皱一下”。

  柏拉图认为:音乐是连接灵肉之间的桥梁。而在我看来,音乐是天语,它是上帝的摇篮曲——催眠人的邪恶,同时唤醒心灵的天良。也正因为如此,卡拉扬才会说,与音乐忠诚相伴一生的人是幸福的,犹如与上帝相守一世的人,如此,罪恶才会离我们远去。

  当然,斯大林不可能是肖斯塔科维奇眼中真正的“爱乐者”,但的确是音乐让尤金娜躲过了一劫。我相信莫扎特的音乐在挽救尤金娜的同时,也柔化了斯大林的灵魂,尽管这是“单向度”的行为。

  莫扎特小时候的故事

  有一次,七岁的莫扎特随父亲到奥地利维也纳旅行演出。皇后玛利亚一德丽萨非常怜爱他。他在皇后面前演奏了几首钢琴曲,得到皇后的赞赏。莫扎特听了皇后的赞赏后,竟然得愈地爬上皇后的膝盖,吻她的头,并指着旁边的公主说:"我喜欢她,我要娶她做新娘。"

  这位公主就是后来的法兰西皇后。莫扎特结婚之后,夫妇二人都不知助俭节约,日子过得非常窘迫。但夫妇间的感情很投合,无论何时都互相慰藉。阴湿的冬天,莫扎特的房间里异常寒冷,有时他冻得无法正常练习弹奏曲子。有一次,一个朋友去拜访他们,一踏进门便看见莫扎特夫妇正在跳舞。这位朋友说:

  "这么冷的天气你们还有兴致跳华尔兹啊!"可当他看见莫扎特夫妇身上单薄的衣裳和冻得发紫的嘴唇,一切都明白了。原来,他们夫妇快冻僵了,只好发疯地在屋里跳舞来抵御寒冷。这位朋友赶快跑了出去,为他们买来了木炭。

  莫扎特的故事

  在鲜花、掌声和欢呼的背后,是艰苦的劳动、苛刻的条件和可怕的考验。为了金钱与荣誉,奥波里德要求小莫扎特无论旅途多么劳累,都要随时可以当众表演。为了宣扬儿子的天才,他让孩子必须习惯听从突如其来、异想天开的种种刁难性提议。如:当场演奏从未接触过的技巧艰深的乐曲;按照听众临时设想的几个低音即兴作曲,并根据指定的调性当即演奏用多条手帕将键盘全部蒙住而不影响弹琴;在一场音乐会上从头至尾全部演奏自己的作品,等等。并且,这样的演出每每长达四五个小时之久。

  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

  这10年对莫扎特来说,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都是极为重要的锻炼、积累和学习的阶段。他8岁就写了三首交响乐和几首奏鸣曲;12岁就为维也纳歌剧院写了歌剧《假傻姑娘》;14岁为意大利米兰歌剧院写了

  歌剧,并亲自指挥演出,连演20场,场场爆满。这轰动欧洲的出色的成绩使得莫扎特14岁就获得了意大利音乐中心——鲍伦亚学院院士的称号,被罗马教皇授予了“金距轮”奖章。

  父亲在教小莫扎特音乐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时只教点简单的曲子,但莫扎特接受能力很强,许多曲子听了一遍就能毫不费力地记住了。父亲怕儿子负担过重,所以没有过早地教他作曲,可是5岁的莫扎特在旁边看着父亲书写乐谱,也开始学着作曲。有一次,父亲和朋友走进莫扎特的房间,见孩子正在五线纸上专心地写东西。“莫扎特你写什么呀!”他随手拿起儿子写的东西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儿子在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完全符合规则。他故意逗儿子说:“你可知道,你这个曲子不能演奏啊!”小莫扎特生气地回答说:“我知道,哪个曲子在演奏前不要修改呀!”父亲竟然被反问得说不出话来。

  父亲很惊异于儿子的音乐天赋,此后也开始教他一些难度较大的作曲练习。小莫扎特非常聪明,而且勤奋好学,别的小孩子在玩的时候,他却成天待在家里不是练琴就是作曲,五六岁的孩子就像一个大人一样埋头于音乐。老莫扎特为了让儿子开阔眼界,少年时就有所成就,从1761年秋起,他就带着6岁的儿子小莫扎特和女儿安娜,到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演出。这次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接着,父亲又带他们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瑞士演出,每到一个地方,都获得观众的好评。但在这次旅行演出中,老莫扎特也清楚地看到了儿子身上的缺点:他虽然有出色的音乐天赋,但是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普通教育,所以文化基础很差。旅行回来后,父亲为儿子进行系统的补课,教他学习拉丁文,学习音乐家必修的意大利文,还学法文和英文。

  正是在老莫扎特的严格要求下,再加上小莫扎特自己的刻苦努力,最后莫扎特终于成为一位世界著名音乐家,对世界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莫扎特的名人故事

  如果可以,想要邂逅古代的君子,高冠博带飘逸出尘的那种,莫扎特,是真正的“思无邪”,宛若诗经里的君子一样。这个音乐神童,幼时成名,只活了36岁就回到了上帝那里。

  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聪明人,但缺乏真正的智者,那种真正懂得人们心底悲伤的智者。

  而莫扎特,他比普通的智者得到上帝更多的恩宠,不需要生活的历练他就能领悟诸多的道理,他的天赋与爱,与生俱来,永无止境。

  与贝多芬共鸣的人,必然要有斗争的欲望,意志软弱逆来顺受的人他基本不搭理;瓦格纳,则是非偏执狂不可与之为伍;舒伯特,如果你不是流浪者很难爱上《冬之旅》;门德尔松,想象力便不会喜欢《仲夏夜之梦》,说实话,我听不懂也看不懂。

  唯有莫扎特,能够无条件地爱每一个人,只要你欢笑,只要你流泪,只要你对生活有着一丁点的兴趣,他都会张开臂膀给你温暖。

  像音乐这种与上帝对话的语言,没有天赋还真是学不来。

  莫扎特充满了天赋,是像阳光一样炙热而永无止境的天赋,人们都被他温暖,人们都从他这里获益,人们纷纷模仿他,然而没有人可以将他超越,没有人可以将他代替。

  莫扎特是所有人的,无论你来自那个地方,多么贫困和无知,多么懒惰和愚笨,多么肤浅和天真,他都是你最真诚的朋友。

  人都说杜甫是莫扎特,而贝多芬是李白,其实有时候莫扎特也是李白。

  杜甫在黄四娘家花满溪时还是可读的,可是他的诗句读多了,人也跟着悲凉苍老起来,有人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带了浓浓的李白的味道,但李白的轻灵流畅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那一叶小舟,顺长江而下,千载而下,一直飘在我们的思绪里。

  当时的李白,已经六十多了,遭遇了半生的起伏颠簸之后,仍可以写这样轻悦的诗。

  而三十岁那年的莫扎特,宫廷乐团将他扫地出门,萨尔斯堡拒绝接受他,父亲去世,孩子夭殇,他自己更是贫病交加,去日苦多。

  为何人人都爱莫扎特可就在这一年,他依然可以写出《费加罗的婚礼》,那么平易近人,小孩子都能听懂,都会微笑,旋律不难,清澈明朗,我们都可以跟着哼唱,故事简单,无关政治、英雄、或理想。或许,36岁对他也许已经足够。

  “让人不禁要想,他转身的时候,背上究竟有没有天使的翅膀?”

  莫扎特的童年作品

  所有的音乐爱好者,甚至一些不大接近音乐的人都知道,莫扎特是一位早慧的音乐奇才。他四岁开始学琴,六岁开始作曲,不会拼读先会识谱,不会造句先会作曲, 他仿佛只是为了音乐才降生到这个世界,西方人称他是“上帝派来的音乐使者”。有关音乐神童莫扎特的种种轶话和他的音乐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有些情节以今天的 常识衡量,的确神乎其神,甚至难以置信。莫扎特毕竟是两个多世纪以前的人了,那个时候的趣闻轶事流传到今天,其中的真实成分还有多少,是很多人将信将疑的 原因。

  莫扎特成熟期以后的作品是大家经常可以听到的,童年期的音乐就很少有机会接触,因为这些作品几乎没有人演奏,只有大的唱片公司编莫扎特全集时才会收录其 中,以求其全。所以我们今天还有机会听到莫扎特童年时代的音乐,从这些音乐里来判断一下莫扎特这个神童究竟有多么聪颖奇巧,通过音乐验证一下有关莫扎特童 年时的小故事是否过于夸张。这里要谈的是莫扎特六岁时写的第一首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和八岁时写的第一部交响曲。

  莫扎特的第一首奏鸣曲是为钢琴和小提琴写的,现在在莫扎特的作品编目里,被划入小提琴奏鸣曲一栏,但这首作品和他早期的同类作品一样,严格地讲算不上小提 琴钢琴奏鸣曲,而只能算是有小提琴助奏的钢琴奏鸣曲。莫扎特开始写这首奏鸣曲时虽然只有六岁,但听力上已经建立了绝对音高,任何金属碰击的声音他都要仔细 辩听,指出这个声音的音高。他每天坐在钢琴前几个小时,只有小部分时间是在学习,大部分时间是在键盘上玩,做多种和声,玩转调游戏,兴致一高,还把即兴获 得的音乐灵感涂鸦一般地记在谱纸上,所以,在他写第一首奏鸣曲之前,已经写过近十首用古钢琴演奏的小步舞曲和单曲。他的《C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断断续 续用了一年多时间,在1764年写成,当时莫扎特一家正在第一次欧洲之旅的途中,在巴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首奏鸣曲与另外三首一起在巴黎正式出版,这是 莫扎特第一次有音符付梓,这一年他八岁,有了正式出版物,可以被称做“作曲者”了。这首奏鸣曲在寇氏莫扎特作品编目中被列为第六号。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

  《C大调奏鸣曲》规模并不大,体式却规整,用了四个乐章,在传统的三个乐章中插入了小步舞曲的第三乐章,这显然是途经曼海姆时从曼海姆乐派学来的做法,学 习并吸收新的艺术经验是莫扎特一生都没有放弃的方法。奏鸣曲的四个乐章布局成快板—行板—小步舞曲—急板,这样的布置可以称得上是中规中矩。四个乐章全部 演奏下来大约12分钟,音乐谨慎有度,旋律优雅,可以反映出当时巴黎的音乐生活风范。

  对《C大调奏鸣曲》这样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是否真的出自八岁孩子之手,是后人们经常表示的怀疑,但是当时的巴黎人却毫不怀疑这是莫扎特亲手所为,因为他们 有机会目睹过莫扎特的当场表演,有理由相信莫扎特的非凡才能。有一次在一位皇室宗亲的府邸,莫扎特为一位贵族小姐唱意大利歌曲做即兴伴奏,他从未听过这首 歌,仅是凭着敏锐的音乐感觉当即找出伴奏音型。唱完一遍以后,莫扎特要求再唱一遍,这次他就能弹出有旋律有和声的完整伴奏了。接着,他在钢琴上连续弹出十 几种不同的变奏,令在场的人惊叹不已。在巴黎,为莫扎特策划操持多种表演的是一位叫格林的贵族,这个人是启蒙运动成员,百科全书派的活动家,与大思想家狄 德罗是好朋友。格林还是巴黎最权威的音乐鉴赏家,他的评论足以左右舆论导向。在格林的举荐下莫扎特出版了《C大调奏鸣曲》。根据格林对莫扎特的种种叙述, 如蒙目弹琴、即兴作曲等,莫扎特的音乐天赋的确不可思议,格林做为一个崇尚科学与理性的百科全书派成员,似不会捏造事实,替一个孩子欺世盗名。

  当巴黎对音乐神童莫扎特的兴趣开始减退的时候,莫扎特的父亲便适时地抽身而去,带领全家到伦敦去掀起一股新的热潮,在伦敦期间,莫扎特写了《降E大调第一 交响曲》。莫扎特一家于1764年4月到伦敦。伦敦音乐界似乎很需要外国音乐家的统治,此时亨德尔已葬进西斯敏大教堂五年,伦敦正笼罩在约翰·克利斯蒂 安·巴赫的光环里,他是“伟大的巴赫”的最小的儿子,史称“伦敦巴赫”。莫扎特很快就征服了伦敦,英王乔治三世和王后夏洛特都热爱音乐,莫扎特为夏洛特唱 的咏叹调弹伴奏,在一旁的克利斯蒂安·巴赫对莫扎特的音乐才能赞赏有加,两个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在伦敦的一年多时间里,巴赫教莫扎特意大利歌剧和器乐作 曲,莫扎特很喜欢巴赫的音乐,巴赫的每一部交响曲他都能熟记于心。巴赫教给他意大利的如歌的快板风格,这种风格影响了莫扎特一生的创作。莫扎特优美精致的 音乐里萌动着青春欢乐的气韵,这种莫扎特特有的风格里隐约闪动着克利斯蒂安·巴赫早期留下的痕迹。在宫廷里,贵族们饶有兴趣地看莫扎特和巴赫在钢琴上即兴 表演,莫扎特坐在巴赫腿上,找到一个主题,两人轮流弹奏,一人几句地接续下去,便铺张成变化无穷的旋律。巴赫既是莫扎特的亲密的大朋友,又是他的老师和崇 拜者,巴赫占据了他的心,他宣布,要模仿巴赫的风格写一首交响曲,这就是《降E大调交响曲》,编号K.16。莫扎特从八岁到九岁有四五部交响曲,这一部是 最确实可靠由他自己创作的。

  《降E大调交响曲》规模不大,分三个乐章,演奏下来大约11分钟,音乐风格明显地模仿巴赫,内容按照音乐行家的眼光看是粗浅的,甚至只是把键盘音乐搬到了 管弦乐队,但是莫扎特毕竟照顾到了整个乐队,他用上了当时管弦乐团惯用的所有乐器,没有用他宣称要用的小号和定音鼓。莫扎特小时候对小号有生理上的恐惧, 有一次他父亲的一位吹小号的朋友给他表演小号,他竟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几乎要昏倒,幸亏有人把他抱起来了。

  《降E大调交响曲》在伦敦曾演出过两次,以后就再见不到演出的记录了。这部交响曲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交响曲相比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但这是八岁孩子写 的,这已足以令人吃惊。我们今天把这首曲子拿出来听听,当然也谈不上音乐欣赏,只是满足一下好奇心而已。看看二百多年前使一个音乐神童名重一时的音乐到底 什么样子。

  莫扎特在伦敦的表演引起一些人的妒嫉,他们散布说莫扎特的实际年龄要大得多,他只是不长个儿,便于瞒报岁数,又说他的作品也是假的,是利奥波德替他写的。 为此,伦敦的一位著名学者巴林顿对莫扎特做了一系列音乐测试,通过这些困难的极为专业化的检验,证明有关莫扎特的“神话”全是事实。巴林顿的报告里对莫扎 特的心理年龄做了描写,描绘出莫扎特如何在当众表演时看见了一只猫,便撇下客人去追猫,害得人们到处去找他。巴林顿曾亲眼见到莫扎特在两腿间夹着棍棒跑来 跑去,模仿骑马驰骋。巴林顿甚至查了萨尔茨堡的户籍登记,证明莫扎特的确只有八岁零五个月大。巴林顿是律师、历史学家、音乐家,他的调查提交到英国皇家学 会,这是一个独立的科学机构,所以这个调查报告的真实性是可靠的。

  直到今天有些人还是不情愿相信莫扎特童年的神奇故事,这多半出自于一种自我信心的心理保护,不愿让天才们的事迹破坏自己的雄心大志,留下勇气,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名人故事:莫扎特】相关文章:

莫扎特的家庭舞会名人故事07-09

音乐神童莫扎特名人故事05-16

音乐神童莫扎特的名人故事短文08-10

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的故事01-29

莫扎特小时候的故事08-17

经典名人哲理故事-名人故事素材02-21

诚信的名人故事名人诚信故事03-14

莫扎特的名言警句10-02

名人与植树的名人故事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