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时间:2022-06-27 13:20:58 [第二单元]民风民俗 我要投稿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合集6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民俗的作文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合集6篇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1

  艾草在舟山叫青,是一种长在田边的青草。艾草制成的糕点叫青饼,它是舟山的传统食品,一般在清明前后制作。这里的人们祭拜祖宗时,青饼必不可少,它又叫“清明饼”。

  今年清明节前,妈妈带我们兄妹俩采艾草。一到田野里,我们就手忙脚乱地采摘起来。可没过多长时间,妈妈就叫我们停下了,把我们叫到了身边。原来,我们采的不是真的艾草,而是假艾草。

  妈妈告诉我们,艾草的叶子有点椭圆形,背面还有白白的绒毛,闻起来带有一种香味,轻轻咀嚼,苦中带甜。而假的艾草,叶子长而尖,背面没有绒毛,闻起来是青草的气息,嚼一下,带点苦味。我们连忙倒出自己采摘的艾草,果然,有假艾草混在里面。我们还发现,假的艾草颜色更深。小小的艾草还有这么多学问,实践出真知啊!我们又开始仔细地采起来,边采边闻一闻,还不时请教妈妈。经过2个小时的劳动,我们提着满满一篮艾草来到了家里,准备制作青饼。

  一回到家,妈妈叫我们把艾草倒在地上,把一些黄叶摘掉,把粗粗的茎剪掉。这下子,满满一篮子艾草只剩下半篮子了。接着,我们把艾草倒进盆里,清洗干净。看似干净的艾草原来也很脏,不知洗了多少遍,水才变得干净。

  这时,锅里的水已经开了。我拎起篮子把艾草倒进了锅里,又拿起锅铲上下翻动。妈妈还在水里倒了些小苏打,她说,这是为了软化茎叶。还告诉我们,只要艾草瘪下去就行,大概焯5、6分钟就够了。时间过长,艾草会烂,颜色会变黄。原来,焯艾草也是门学问啊!没一会儿,整间屋子充满了艾草的清香。

  我们把焯好的艾草又倒进篮子里,目的是沥干水分。随后,我们开始和面(一半是糯米粉,一半是面粉)。没一会儿,我的两只手又酸又涨。但是看看妈妈和妹妹高涨的干劲,我也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接着开始剁青,我们把沥干水分的艾草放在砧板上,用菜刀使劲剁。艾草要剁得很细很细,剁成浆糊状,这样才能和面粉完美融合在一起,吃起来细腻光滑。我使出了洪荒之力才把所有的艾草剁好,累得直喘粗气。随后,妈妈把剁好的艾草和和过的面混合在一起,开始捣面了。妈妈用手使劲地揉搓,妹妹用擀面杖使劲搅拌。妈妈告诉我们,面团要揉搓得有弹性,不软也不硬。

  终于到了做青饼的关键时刻,我们围坐在桌边,我和妹妹用月饼磨具压青饼,妈妈用手把面团搓成圆形再压扁。看着一个个青饼在我们手中诞生,累点也是快乐的。

  最后,我们把做好的青饼放进蒸笼里蒸。十多分钟后,一股浓浓的清香扑鼻而来,我用力地咬上一口,啊,又香又糯,还不粘牙,真让人回味无穷!一口气可以吃四五个,而且不用担心会胀气。

  我拿着自己亲手做的青饼往外跑,轻轻吸口气,各家各户都飘出了青饼的香甜味,还不时传出小伙伴们清脆的笑声。

  衢山的美食有很多,可是回家做客的人,回去时总爱拎一袋自家做的青饼,大概是青饼寄托着人们浓浓的乡情吧!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2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家庭,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的泼水节、火把节,热热闹闹的春节等等。当然在我的第二家乡:茂名也有自己的节日和风俗,那是茂名的节日,渔民的节日,也是大海的节日——开渔节。

  茂名市,广东省辖地级市,地处广东省西南部,鉴江中游,东毗阳江,西临湛江,北连云浮,南临南海。由于靠着南海,许多人都靠打鱼为生。但是,为了让海洋中的鱼类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长时间,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内,禁止任何人在规定的海域内捕鱼。这样做,对鱼类的生长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这就叫“休渔期”。每年各海区的休渔期时间长短不定。

  现在国家实行“休渔期”。“休渔”结束为“开渔”。博贺的政府和旅游部将原来民间的祭海活动组织成节庆活动,称之为:“开渔节”。在开渔节前一天,庆祝活动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在码头舞台上表演。而且,所有的船都会被停放的很整齐,每条船上都会装上彩灯和大红灯笼。码头也会好好布置一番。

  在开渔节当天,上午会有隆重的游行和祭海活动。其中“祭海”是渔民出海捕鱼时,为求平安、丰收的一种仪式。在下午,渔民们会在码头摆开酒席,其实是老板请家人和员工们吃饭,为的是让员工们在开渔后好好工作。

  开渔节时候,原本风平浪静的海面瞬间成为汽笛长鸣的活跃场景。送别的码头人头涌动,鼓乐喧天,大家都希望渔船能平安归来。晚上,爆竹齐鸣,烟花怒放,一派壮观的景象!

  啊!这是多么隆重的盛典,多么壮观的景象啊!相信你也很想亲身体验一下。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家乡的这个独一无二的风俗!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3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过年的谣,反映了河南过年的大事记。

  在河南过年虽大同小异,但每个城市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在我家乡信阳过大年,腊肉成一绝。

  信阳淮南各地民间都有腌制腊肉的习惯。对于爱吃、会吃的信阳人来说,腊鱼、腊肉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年货。信阳腊肉跟其他地方烟熏火燎的腊肉不同,这里的腊肉纯属自然风干,没有一点烟熏味。四五个月以后,味道极佳,人们会用腊肉做各种美味佳肴,如:腊肉膳片、腊肉炖萝卜。

  我到了家乡,吃的腊肉就没有以前的好吃。因为现在的人很懒,有的人简简单单搞一两下就好了;有的人在外面买现成的腊肉;还有的人是用不好吃的猪肉或者有病的猪做腊肉,吃了一点也不健康。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在买年货,有的人很早起来去街上玩牌,有的人在家里看电视;还有的人在贴对联。而我和爸爸去买做腊肉的材料。有的人看到我们说:“你们去干什么?”我和爸爸异口同声地说:“去买做腊肉的材料。”他说:“还要做腊肉,现在这个地方都有的卖,你买就行了。”最后我们没有理会他,因为他不懂个中的滋味。我们买完材料回到家开始腌制腊肉。三四天就腌好了,爸爸炒给我吃,那滋味让我回味无穷。

  又到了春节,谁还会去做腊肉,全都去买腊肉了,一个“买”字让人们失去了美好的东西啊!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4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题记

  在中国,春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但各个地区过同一个春节,风俗便不同。我们新疆的春节,便别有一番风味。

  新疆的春节大约,是从腊月三十开始的,在这之前的几天,人们要准备年货。

  好在这一天为儿女们,准备上一桌好菜,无论如何,儿女们都会回家,即使回不来,儿女们的心也是在家里的。

  在腊月三十一这天晚上,大部分家人会坐在桌前吃着团圆饭,看着春晚,享受这难得的时光。

  “5、4、3、2、1……”没错,这就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跨年。每当这个时候,人们便会倒数,迎接新年。父母们还会给小孩发红包。

  大年初一,本来一个宁静的早晨,却被一阵阵鞭炮,吵醒。人们纷纷起床,准备吃饭。一般情况下,大年初一,这天早晨是要吃汤圆的,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团圆汤圆圆的。饭后父母开始把干果拿出来,摆放好。然后开始做饭,这一做便要到下午的三四点钟才能吃饭。

  饭菜可丰盛了,有香肠和红烧鱼,海鲜,丸子等等,除了这些吃的真的他还有个特点——热闹。一般是男人或者长辈们开始互相敬酒;女人和孩子们开始吃饭,聊天,谈天说地。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在后来的十几天我们俗称“走亲戚、拜年等”。相互串门,孩子们时不时还能拿到红包,我们到别人家去的时候,他们总是摆上好酒好菜迎接客人,若是别人到我们家来时,自然也不例外。

  院子里布满了初一放的鞭炮,是不可以扫掉的,必须要在正月十五之后后扫掉,提前扫掉会把一年的好运扫走的,这是习俗。

  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元宵节,以前的人们会放孔明灯,看花灯,而现在我们一般吃元宵,接下来:低头看手机,成为手机的奴隶。

  如今的春节虽少了几分,代代相传的“年味儿”,却多了几分当今社会的气息,冷了身边的人。

  这是新疆的春节。地区不同,人不同,“年味儿”自然也不同,你们家乡的“年味”呢?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5

  我家住在西南一个偏远的农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山清水秀,四面环山的小山村里。这里的人们朴实、善良,过着幸福快乐无比的生活。

  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山乡田园生活,有着山里人宽宏、热情。生活虽然艰苦,但是也有滋有味,累了就会有一些风俗节日让大家欢声笑语、心情舒畅。

  我生长在山野里,喜欢农村,喜欢山里的生活,更喜欢家乡的风俗节日。我庆幸生在这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家乡的习俗让我快乐、童趣无限。

  我就拿两个不同的例子给大家讲讲家乡的民风习俗吧!

  去年我们家办了一场喜事-------哥哥结婚。这天天气特别好,一大早太阳从云缝里探出了脑袋,好像也来看热闹,家里也来了很多客人,是来喝喜酒的,我也格外高兴哼着小调东瞧瞧西看看。我听长辈们跟我说,你去给哥哥打洗脸水,他会给我红包的。我想这怎么回事呢?但我没有这样做,觉得都是自家人了,没必要吧。现在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原来是家乡的风俗。

  我屁颠屁颠地跟着大人们快活地忙碌了一上午,到下午了,我又跟着哥哥嫂嫂背了一块肉到嫂嫂的娘家去,听长辈们说这叫做“回门”。哥哥看我忙活了大半天,怕我累着了,就找来了一辆摩托车,带着我和嫂嫂“回门”去了,来到嫂的娘家我左等右等,天快要黑了,已经“虚着了眼”哥嫂们才办完事,哥又带我和嫂嫂回家去。这天我过得即高兴又劳累。

  家乡的习俗除了婚娶,还有丧葬出殡独具风味。记得前几天我们村子有人过世了,人们也来悼丧。死去的人停放在堂屋的中央的棺材里,我当时状着胆子去看了一眼呢。

  到了出殡那天下午,“灵人”上山抬出去了,走了以后有人在堂屋里放了一串鞭炮,据说这样做就是把死人的“灵魂”赶出去。路上还要一边洒灵纸一边放鞭炮。把尸体抬上山盖好棺木,儿子们要跪在棺盖上用锄头挖三锄土,以表示亲手把亲人埋葬了。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习惯,唉!多有趣呀!欢迎到我家乡来欣赏吧!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6

  我的家乡──兴义,有一种风俗习惯: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夜晚,大人小孩都去摸秋,分享一年辛勤劳动的成果。

  我和小伙伴最喜欢这一天。早在几天前,我们就盼望着……这一天终于到了。晚霞姐姐刚和我招手再见,我就背起小背筐,提着小灯笼去找小丽、玲玲、祝梅。我们大家手拉着手,一蹦一跳地朝地里走去。

  今夜是这般宁静,远远望去千盏灯笼闪闪发光,萤火虫也亮着小灯笼来凑热闹了,星星和月亮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为我们照亮。不知不觉,已到了地里。我们按传统方法,先拔一些葱、蒜、白菜和青莱。听老人说,你拔了这些东西,新的一年中你就会变得聪明,会算,还很清白。

  我们最感兴趣的当然是去摘蚕豆,“我家的蚕豆最好,又嫩又大还很甜。走,去摘我家的。”祝梅先发出邀请。“我家的才好。”小丽也不甘示弱。望着她们,我想了想说:“这好办,我们一家里摘点,吃着一比,不就行了吗”这主意大家都同意了。

  于是我们一会儿在这家地里,一会儿又蹿到那家地里、不大工夫,就摘了大半筐。走出菜地,坐在一块干净的草坪上。这时我的肚子“咕咕”地提意见了,我想出个好主意,就说:“咱们把蚕豆煮熟了吃。”我的话刚出口,玲玲马上拍手赞成。小丽和玲玲挖坑、剥,祝梅回家找锅、柴,我去提水大家齐动手,很快就把蚕豆煮上了。

  蚕豆很快就煮熟了。我着又软又甜的蚕豆,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大概小星星也闻到了香味,都从云层中钻了出来。一大锅蚕豆很快就被消灭了。“真好吃!”小涛说。“谁家的最好吃?”小丽问。祝梅、小丽两家蚕豆我都摘了,分不清哪家的好吃,哪家的不好吃,只好说:“两家样好吃。”

  月亮姐姐照着我们踏上了归途。今年真有意思,大人摸回一年的成果,我们呢?摸到了欢乐。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民俗作文12-06

家乡传统民俗作文04-25

家乡的民风民俗的作文08-05

家乡新年民俗的作文07-27

作文范文:家乡的民俗09-02

家乡民俗作文08-27

介绍家乡的民俗作文12-07

家乡过年的民俗作文01-30

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03-10

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