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中元节的文章

时间:2022-01-27 16:01:26 六年级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六年级关于中元节的文章

  【篇一】中元节的文章

小学六年级关于中元节的文章

  中元节又称“七月半”,“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按照习俗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给自己已故的亲人敬上一品香然后烧烧纸钱,用以表示后人对先人的孝敬。

  离过节还差几天,大伯就提前通知我们中元节这天在他们家过节。

  今天刚好是七月十五中元节。上午我和爸爸早早地就到了大伯家,礼貌地和大家打完招呼后,爸爸就带我走进一个房间。

  一进房间就看见一张桌子,桌子上面供着爷爷、太公、太奶的肖像。相片上爷爷坐在凳子上,太公和太奶头发白了,看起来像是七十多岁的样子,但是面容十分慈祥。我和爸爸在香炉里上了一品香,在肖像前跪了几跪,就离开了。

  午休以后没什么事,我正在菜园里摘油菜花,远远就听见大伯在喊我:“聿坤,过来邦忙,要烧贡品(纸钱)。”我赶紧过去,大伯先报把火砖垒起来。底下放好柴火,打火机一点,那些贡品不一会儿就烧起来了。

  之后,我同妈妈和大婶就把它用桶装好,提到不远的小河边,倒入河里,这时听旁边也在倒纸钱的人喃喃自语:太公、太奶会在这条河的某一处等着收。

  我晓得这都是迷信的东东,其实这个节日的很多活动是想告诉我们要记住先人、孝敬前辈,不要望记先人曾经对我们付出的爱。

  【篇二】中元节的文章

  七夕过完便是中元。中元节(农历七月半),是道教的称呼,在佛教称“盂兰盆会”,儒教称“孝子节”,而民间多称为“鬼节”。是一个佛、儒道互相融合的节日。据传这一日,阎罗王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被关押着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到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于是,民间趁这一天进行祭祖活动,以超度亡灵,化解怨气。

  中元节风俗最早起源于佛教的“盂兰盆会”。“盂兰盆”是梵语,译成汉语是“解倒悬”的意思。佛教的“盂兰盆会”是为了解除天下生灵死后的痛苦,以普渡众生到极乐世界。据说这一天,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尊者在未得道前父母双亡,他十分思念自己的母亲。等到道行修成以后,他便用天眼通察地狱,寻找自己的母亲,结果发现母亲已经堕入饿鬼道,食物入口,便化为熊熊烈火,苦不堪言。目连很心痛,便去向师尊释迦牟尼请求解脱之法。释迦牟尼训示道,你母亲生前罪孽深重,死后堕入饿鬼道,万劫不复,如要解脱,非你一人之力可为,须集合众人力量,方可化解。目连于是历尽艰辛,广集僧众比丘,于七月十五做了一场盛大的法会,超度地狱亡魂,终于使母亲脱离苦海。如佛教《盂兰盆经》曰:“目连见其母在饿鬼中,即以钵盛往饷其母。食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驰往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一人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代父母厄难中者,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佛敕众僧皆为施主,祝愿七代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是日目连母得脱一切饿鬼之苦。目连白佛:‘未来世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盂兰盆供养。’佛言‘大善。’”在中国“盂兰盆会”祭祖始于南北朝时期。据《谚氏家训·终制篇》曰:“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非,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可见其时已经有七月半盂兰盆会祭祖现象,但只是“有时斋供”,尚未成俗。真正形成七月半祀祖风俗的是到了梁武帝时代才开始设盂兰盆斋(佛教著作《佛祖统记》有所记述)。以上所述可见,由佛教的盂兰盆会演变成七月半中元节祭祖风俗的原因是佛教目连救母的故事,正好与中国儒家传统的“百德孝为先”的“孝”的思想相吻合,从而使得中元节祀祖风俗得以盛行。据《荆楚岁时记》载,节日期间,各地寺庙“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彩,模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可见其盛况。

  至唐朝时,代宗好佛,尝七月望日(即七月半)于内道场设盂兰盆,饰以金翠,费资十万,又设高祖以下七帝神座,备幡节龙伞衣裳之制,各书皇帝各号于幡上以织之,并从宫中抬往寺院陈列,排开仪仗,百僚分官阶,排列于光顺门等候,蟠花鼓舞,近呼道路,岁以为常。

  至宋朝,道教以这天为地官“赦罚之辰”,各地道观要作斋醮荐福。而地官——舜正好是个孝子。于是中元节终于以“孝”为纽带把佛儒道 及民间鬼神等多种信仰关系在一起,成为各家信徒及民众祭祀祖先、追荐亡灵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节日。此时人们以一枝三到五尺长的竹杆裂成三、四或五足,中置竹圈,上面织成灯窝的形状,并将目连画像插其上,称其为“盂兰盆”。祭礼完毕,将冥衣、冥钱挂搭于“盂兰盆”上焚化。当时民俗还以盆倒的方向来占气候。节是中人们皆以素食供养祖先,自己也多以素食。据周密《武林旧事》载曰:“祭先例用新米、新酱、冥衣、时果、彩缎、面棋。”城外有新坟的人家,,则要出城祭扫。寺庙宫观这天普作法事,设道坛祭亡灵。佛教寺院在传统仪式中还新增了放灯活动,说是可以照亮阴间,度出幽冥深处的鬼魂。皇宫中也有放河灯的习俗。

  明代中元节,北方形成祭麻谷、上坟的习俗。据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载“燕城乡民,薯黍苗、麻粟苗连根及土缚,坚门之左右,别束三丛,立之门外,供以面果呼为祭麻谷。”至于上坟祭祖习尚,据刘侗、于奕正著的《帝京景物略》载,是日京师“上坟如清明时。”在南方,中元节除祭祖外,还要祭野鬼。谢肇浙《五杂俎》曰:“闽人最重中元节,家设先人牌位,祭而燎楮陌。女家具父母衣物祀笏之类,笼之纱,谓之纱箱,送父母家,是夜具斋馄饨楮钱,延坐于市,祝祀无主鬼神,谓之施食。”在广东同,则以七月十四祭祀祖先。明代的放灯活动已从寺院和宫内传到了民间。此时正是暑热未消,金风乍起时节,人们经过一天的闷热,夕阳西下时,城内外的各处水面上就亮起了一盏盏随波荡漾的荷花灯,星星点点,煞是好看。还有那些玩皮的孩子,举着长柄荷叶或是镂瓜皮掏莲蓬做成的灯,结帮成群,过街穿巷唱着:“荷叶灯,荷叶灯,今儿点了明儿扔。”明代人庞垲的诗句“万树生凉露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描述的就是这一习俗景象。

  至清代后期,中元夜除陆上盂兰盆会外,浙江杭州等地还衍生出了水上盂兰盆会,取其名曰“水会”,以赈济水上孤魂。据近代人钟毓龙《说杭州·记风俗》载“每岁七月二十左右,在中城河、上城河,各雇大船五六只,船中有道士、有和尚,有吹唱道场,有老太婆念佛号。船头设佛笼灯塔一座,四围设立冥镪制成之伞扇等……朝发夕还,沿途则焚冥镪。凡此水会过时,上下货船均须让路。”

  今时中元节,因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进步,民间逐渐摒弃了对鬼神的祭祀,而以祭祖的方式而流行着。在有些地方尚流行着放灯活动,像湖南湘西地区在放灯祭祖的同时,有的甚至还保存着赶鬼习俗。两广地区的民间对鬼节至今仍十分看重,有鬼节在过年的说法。浙江东阳等地,在祭祖时必有用米粉浆制成的“糖洋”上桌,而人们在这一天也都有吃“糖洋”的习俗,民间流传有“七月半,糖洋顿”即指这一天的每顿饭都吃“糖洋”。而这一天市上售“糖洋”者必以荷叶作为包装物,让“糖洋”入口时带着荷叶的清香。


【小学六年级中元节的文章】相关文章:

小学中元节作文:中元节全国各地的习俗01-27

中元节作文:中元节习俗01-27

中元节作文:中元节意义01-28

中元节作文:中元节传说01-27

中元节作文:中元节文化01-27

小学生关于中元节的作文01-27

中元节小学作文(通用6篇)08-11

关于中元节的作文:中元节的传说07-24

关于中元节的作文:中元节介绍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