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曲高和寡

时间:2022-08-21 09:35:36 历史典故 我要投稿

历史典故:曲高和寡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iǎn gù。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曲高和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典故:曲高和寡

  历史典故:曲高和寡 篇1

  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学家,也是楚襄王的大臣。

  一次,楚襄王听到人们议论宋玉行为不端,就把他找来说:“别人对你很不满,你应好好反省一下。”

  宋玉回答:“大王,您先不要责备我,请您听我讲一个故事:在咱们楚国国都郢城,来了一个唱歌的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这样通俗流行的曲子,随着他一起唱诵的有几千人;后来,他唱《阳阿》和《薤露》这样比较文雅的曲子,跟随他一起唱的只有几百人;而当他唱《阳春》和《白雪》这样高雅的曲子时,能够跟随他一起唱的人仅有几十人而已!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曲子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那些平庸的人怎么能够理解我宋玉的行为呢?”

  楚襄王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就不再追究了。

  解读

  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和“曲高和寡”就是从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阳春白雪”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下里巴人”代表通俗浅近的文艺作品。“曲高和寡”比喻知音难得,后亦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这则故事阐明了一个道理:高雅的艺术或者有个性的人,暂时不被多数人理解和接受,是常有的事,我们不应因此而简单地否定它;而对于艺术家来说,也应当植根于大众,让艺术不再“曲高和寡”,而是变成“与民同享”的文化产物。

  历史典故:曲高和寡 篇2

  宋玉是战国时楚国著名的文学家,他与唐勒、景差等人共同继承和光大楚辞。虽然他的成就不及楚辞的创始人屈原,但在同时代人中,他的成就是最高的。他在楚襄王手下做事,由于文才出众,遭到了许多人的妒忌,这些人不断地在楚襄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楚襄王本来不相信,但听多了也就开始怀疑了。

  有一次,楚襄王问他:“先生最近有行为失检的地方吗?为什么有人对你有许多不好的议论呢?”宋玉据理力争,清楚地向楚襄王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楚襄王听了他的话,不禁疑惑地说:“你说的确实很有道理,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与你不和呢?”宋玉若无其事地回答:“请大王宽恕,听我讲个故事:最近,有位客人来到我们郢都唱歌。他开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他唱起了还算通俗的《陽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开始时少多了,但还有好几百人。后来他唱格调比较高雅的《陽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调高雅的商音、羽音,又杂以流利的徵音,城里跟着唱的人更少了,只剩下几个。由此可见,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圣人有奇伟的思想和表现,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楚王听后恍然大悟。

  比喻知音难得。也比喻说话、写文章不通俗,能够理解的人很少。

  大尺子坚硬而沉重,就像一堵围墙,外面的人要进来却总是碰壁,他自己要出去也找不到出路。如果不合群,即使是再有能力的人,也难以得到别人的拥护。至察者无朋,一味对别人苛刻、挑剔只能让别人和自己合不来。真正有修养的人会以宽容、豁达的胸襟对待周围的人,包括他们的失误和缺点。容人就不要过于精明,给他人创造一个宽松的人际环境的同时,也给自己一个快乐的空间。

  历史典故:曲高和寡 篇3

  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以至于很少有人能理解或接受。

  战国时,楚国大夫宋玉才能很高,但是他写的文章太深奥,许多人都看不懂。有些人因此不满,背后说他为人孤傲。楚王听到,就把他找来问道:“人们经常在后面议论你,对你不满意,是不是你的行为哪里不端正,要好好检讨一下!”宋玉非常聪明,而且能言善辨,回答说:“有一个人在市中心唱歌,他先是唱‘下里’、‘巴人’一类的.通俗民谣,人们很熟悉,有几千人都跟着唱起来。后来,他唱起‘阳阿’、‘薤露’等意境较深一些的曲子,碉有几百人能跟着唱。后来,他开始唱‘阳春’、‘白雪’这些高深的曲子时,碉剩下几十人跟着唱。最后他唱起用商调、羽调和征调谱成的曲子时,人们都走开了,剩下两三个人能听懂,勉强跟着唱。可见,曲子越深,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用这个事例比喻自己的文章深奥,有些人看不懂,才会惹来他们的诽议。楚王听了这一番话,也就无话可说了。

  历史典故:曲高和寡 篇4

  宋玉是战国时楚国著名的文学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问他;“先生最近有行为失检的地方吗?为什么有人对你有许多不好的议论呢?”宋玉若无其事地回答说:“喂,是的,有这回事。请大王宽恕我,听我讲个故事:最近,有位客人来到我们郢都唱歌。他开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他唱起了还算通俗的《阳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开始的少多了,但还有好几百人。后来他唱格调比较高难的《阳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

  最后,他唱出格调高雅的商音、羽音,又杂以流利的徵音,城里跟着唱的人更少,只有几个人了。”说到这里,宋玉对楚王说:“由此可见,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圣人有奇伟的思想和表现,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楚王听了,说:“哦!我明白了!”

  历史典故:曲高和寡 篇5

  宋玉是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学生。有一天,楚襄王问宋玉:“现在不少人对你有意见,你是不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宋玉转弯抹角地回答说:“有位歌唱家在我们都城的广场上演唱,唱《下里》《巴人》这些通俗歌曲时,有几千听众跟着唱起来;唱《阳春》《白雪》这类高深歌曲时,能跟着唱的只有几十人;到了唱更高级的歌曲时,跟着唱的只有几个人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曲调越是高深,能跟着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自己品行高超,一般的人不能了解,所以有人说三道四。

  “和”(音贺)指跟着别人唱;“寡”是少的意思。

  这个成语后来比喻言论、作品很深,能理解的人很少。有时也用来讽刺别人自命不凡。

  历史典故:曲高和寡 篇6

  人太过优秀,就会孤独;人太过出众,就会寂寞。

  悬崖上的古参,珍贵却无人采集,只能孤守在石缝里;雪山上的雪莲美丽,却无人欣赏,只能在寒风中颤抖;月宫中的嫦娥令人向往,却只能在悲凉中痛苦;伯牙琴艺高超,却无人能懂。他们让人迷恋、令人神往,使人仰慕,却遥不可及不,让人望而兴叹之。

  《阳春》、《白雪》是极其着,却只有极少人会唱,不是他不好,是无人能懂。才高志洁的人自然会让心胸狭窄心生妒忌,朋友自然很少,他们如万丈山崖上的胜者,高处人自然很少,有几个能懂他们的作品,理解他们的人呢?皇上万人之上,也是万人之上的孤独,他的意思几个人能懂呢?才能与之匹配的人很少,更不用说性格合拍的知音了。

  既然技高志洁,难免承受孤独。

  不了解他们的人以为他们孤傲冷漠,其实他们活出了真性情,在自己喜爱的领域里尽情畅游而已,不愿趋炎附势,也不愿委屈求全。他们悠然自得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不懂的人始终不懂,所以真正的好是不被大多数人理解的。纵然作品不通俗,了解、追捧的人很少又如何呢?何不忘却得失,自己开心就好。

  艺术最高境界是孤寂的,曲高和寡是必然的。

  就以中国画为例,绝好的东西初始能欣赏的人不多,需要时间,真正的雅俗共赏很难,齐白石做到了,黄宾虹却没做到,就以徐渭来说他的《墨葡萄》能看懂的人不多,书法《青天歌》能接纳的人也很少,但这些东西往往是中国书法国画的闪光点。

  大师们的东西不是不好而是不懂欣赏,“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所以曲高和寡又如何?孤家寡人又如何?他们活出了自我,大家都在按自己的志愿生活,路不同罢了,不能说谁不对,正是这些才子高人,使文化更加不凡。

  大智不众,何惧一人,何惧孤步!

【历史典故:曲高和寡】相关文章:

历史典故:曲高和寡07-19

曲高和寡历史典故04-06

历史典故大全-历史典故素材02-09

赵州桥的典故历史典故08-02

「历史典故」03-20

精选历史典故12-11

经典历史典故04-25

晁错削地的历史典故历史典故02-27

历史典故:旱魃拜夜叉-历史典故素材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