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与“尊卑”的历史典故

时间:2022-01-26 20:41:09 历史典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左右”与“尊卑”的历史典故

  如今行人靠右侧行走,靠右侧行驶已经成为了一个固有的习惯,那你们可知左右与尊卑其实是有关系?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左右”与“尊卑”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左右”与“尊卑”的历史典故

  “左右”与“尊卑”的历史典故

  众所周知,我国现在的道路交通基本规则,行人靠右侧行走,汽车靠右侧行驶。这个“靠右行”的规则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事实。因为我们生下来就被告知按这样的规则,因此,我们行走在马路上都遵守“靠右走”的规则。

  那么,假如,把时间延伸到中国古代,难免好奇一下,古代人也是按这规则的吗?答案是不肯定的!

  追溯一下中国历史,似乎“靠左行”的历史更为悠久些……

  我国正式“靠右走”的历史远不及“靠左走”长远,这个简单的规则蕴含着很多历史典故与渊源。

  在古代中国,“以左为尊”还是“以右为尊”,不是一成不变的,朝代不同树立左右尊卑的观念和规矩是不同的,它们经历了多次来回的演变。周、秦、汉时,是“以右为尊”的,从东汉至隋唐、两宋,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元朝又规定“以右为尊”,到了明清复改“以左为尊”。

  当然,“以右为尊”的传统即使是在某朝个某个地方,也不是适用于各个方面的。比如,乘车和走路之时。古代出行乘车之时,如果是日常出行,多人同乘一车,那么坐在左边的人一定是尊长。如果是战车,那么靠右边的人一定是长官,而靠左边的人只能是车夫,还有就是马车夫都是右手执鞭,自然坐在马车的左侧也为方便驾驭马车。

  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为了安全。因为古代车行靠左,在战场上坐在右边安全系数相对较高。

  同样道理,如果几个人一同步行出行,那么,尊长要走在前面,如果尊长需要在行进中与人交谈,那么,地位稍低的人就要靠在右边,这样做同样是为了保障尊长的安全。宋代大儒朱熹曾对弟子说:“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来左去右”,在我国古代首个“交通习惯”始于唐朝。“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颁发了《唐律·仪制令》,不过当时只是出现于文书中。其中有一条内容是:“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像长安、洛阳这样的大城市逐渐兴起,每天进出城门的人数很多,仅靠“交管人员”每天的疏导,往往无法及时达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唐太宗时期,特别颁布法案规定出入城门必须按照“入由左,出由右”的规定进行。这是我国第一个对交通“来左去右”的规定,对后世影响极大。到了宋代,仪制令被刻在木板上,竖立于大街要道,以规范道路上的行人与车辇。后世不仅出入城门按照此规则,其他诸如出入宫殿、房屋、校场、庙宇等也都按此行事。

  当然,这些规则对皇帝并不适用,因为皇帝自古以来都要走“专用道”,进出“专用门”,如果有他人误闯或僭越,那等待他的就是“十恶不赦”中的“大不敬”罪名,轻则流放处斩,重则全家受到连累。

  朱熹曾以“靠左走”为例,向弟子说明“君子暗室不欺”的典故。

  有一天,朱熹与众弟子行走在山路之上,弟子发现老师一直靠着左边行走,因为左边靠近山边较为危险,弟子就劝老师说,这里是山间小路,没有必要遵守“靠左走”的习惯,靠右边走能更方便些。

  朱熹却以“君子暗室不欺”为由拒绝了,仍然靠左侧行进。他所坚持的观点就是,君子应该做到人前人后都一样,即使身边没有人,也要和身边有人一样,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修身养性。

【“左右”与“尊卑”的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历史典故大全-历史典故素材02-09

赵州桥的典故历史典故08-02

精选历史典故01-30

经典历史典故09-23

「历史典故」08-11

历史典故:旱魃拜夜叉-历史典故素材03-28

无双黄童的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02-21

晁错削地的历史典故历史典故02-27

「历史典故」三十个经典历史典故及简析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