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2-04-01 16:03:36 历史典故 我要投稿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精选6篇)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精选6篇),希望有所帮助!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精选6篇)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 篇1

  战国初期,7个诸侯国中,秦国是比较落后的。有一天,在秦国京城的南门外,一根三丈长的木头竖立着,周围站满了人。担任左庶长(秦国官名,相当于中原各国的卿)的商鞅当众宣布,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就赏他10金(秦以一镒为一金,一镒合24两)。人们听了,议论纷纷,都不相信有这样的便宜事,谁也没去动它。商鞅又下令说,谁要是搬了,增加到五倍,赏他50金。这时,一个男子从人群中走出来,说“我来扛”就不费力气地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刻叫人赏他50金。围观的人都惊呆了,不由自主地说:“左庶长说话是算数的。”

  商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得从头讲起。商勒(约公元前390~前338年),卫国人,原名公列鞅,后因他在秦国变法有功,封于商地(今陕西商县),后人叫他商鞅。当时的秦国,因远在西方,与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相比,比较落后,经常受到强国的欺负。比如秦国河西地区大片肥沃土地就被魏国强占了。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使秦国强盛起来,便下令求贤,广聚“有能出奇计强秦者”。这时在魏国怀才不遇、有志难以施展的商鞅得到了这个消息后就来到秦国。他三次晋见秦孝公,对他说,“要使秦国富强起来,必须实行变法,一方面要奖励英勇善战的将士,同时还要制定新的法令,做到依法办事,赏罚分明”。秦孝公很赞成商鞅的主张。可是一些朝廷大臣却竭力反对。甘龙说:“圣人不改变民俗就可以统治,智者不变更制度就可以治国。”商鞅驳斥他说:“治国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必须因时因事而异。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一味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没有恪守古制,却能使国家强盛;夏桀、殷纣倒是死守古法,没有变革,却灭国了。可见,反古法者,无可非议;因循守旧的人却不值得赞扬。”他劝说秦孝公不要犹豫,要下定决心,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就不必遵守旧习惯和老规矩。秦孝公很快颁布了新法。新法令规定:官职大小和爵位高低,一律以战功的大小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老百姓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因懒惰而贫穷的应入官府做奴婢。

  新法实行后,效果十分显著,农业生产发展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秦国很快摘掉了落后帽子,并打败了曾欺负过它的魏国。秦孝公更加信任商鞅,在公元前362年提升他为大良造(相当于相兼将军)。两年后,商鞅又开始了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奖励垦荒;健全地方行政机构,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规定刑无等级,不管普通百姓还是王公贵族,凡是违法者,一律依法治罪。并建议迁都咸阳,以便向东发展。

  商秧实行新法触犯了王公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他们不敢公开抵制,便由太子驷的两个师傅唆使太子故意违犯新法。可是商鞅不畏权势,坚决维护新法。他狠狠地把太子批了一顿,又给两个教唆犯治了重罪。这样,其他王公贵族再也不敢触犯新法了。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 篇2

  秦孝公为了摆脱秦国国力衰弱的困境,在社会广发求贤令,希望寻找一位有志之士来秦国进行变法运动。商鞅得知秦孝公为人贤明,便从魏国来到了秦国,秦孝公被商鞅的才智所折服,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实行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是一场彻底的社会改革运动,为了让百姓信服商鞅变法的决心和信心,商鞅进行了一个活动,旨在秦国上下树立诚信的形象,这便是立木取信的故事。

  商鞅为了得到百姓的信任,便让人在南门竖立了一根木头,并且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可以获得十两金。很多百姓都围了上来,但是大家都对这件事持有怀疑态度,没有一个人动手扛木头。随后,商鞅把赏金提高到了50金,围观的百姓更不相信事情的真实性了,没有一个人去扛这根木头。突然,人群中出来了一个人,他将木头从南门扛到了北门。到了北门后,商鞅立即派人给这位扛木头的人50金,大家看后议论纷纷。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觉得商鞅是一位言而有信的人。商鞅“立木取信”这一做法,是为商鞅变法前所做的预热活动,恰好,他的言而有信被秦国百姓所信服,顺应了改革民意。

  作法自缚这一成语,讲诉的也是商鞅的故事。商鞅变法得到秦国上下的拥护,这让秦惠文王有了警惕心。秦惠文王以此为借口下令抓捕商鞅,商鞅得知后,逃到了边关。夜已经很深了,商鞅打算找一家客栈住宿,商鞅从家中匆匆逃出,没有带相关凭证,客栈的主人不敢收留他,并且声称,如果不遵守,就会实行商君的连坐惩罚,商鞅听后,哭笑不得。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 篇3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了巩固本国政权,纷纷启用人才,进行变法运动。魏国李悝变法的成功,引起了秦孝公极大的兴趣。秦孝公认为只有通过变法运动,才能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于是在秦国广纳贤才,希望能寻觅一位变法人士。

  商鞅来到秦国后,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在秦孝公的推动下,商鞅开始了大规模的变法运动。当初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使秦国走上富强之路。商鞅变法通过设立郡县制,进一步加强了统治阶层的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之后,秦孝公便于对郡县每个官员进行管理,将行政透明化,进一步加强了秦孝公对各地的控制。

  商鞅为了让秦国走上强兵富国之路,颁布了大量的措施。废除了井田制,鼓励百姓多多开垦荒地,进行粮食种植,商鞅进一步实行了重农抑商做法,进一步巩固了统治者的利益。在军事方面,商鞅实行奖励军功的方式,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在军队中对于表现优秀的士兵给予鼓励,商鞅的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能力。

  在商鞅两次变法之下,秦国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比如经济的发展,军事战斗力的进步等等。商鞅变法为后来秦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有了显著的提升,才得以攻打其它诸侯国,夺得领地,扩大了秦国的疆土面积,提高了秦国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 篇4

  《史记》中有这样一件事,说在商鞅变法之初,曾受到了甘龙、杜挚两人的反对,此时商鞅反驳说:“论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智者作法,愚者制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认为,能干大事的人会高瞻远瞩,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常常遭到世俗的质疑与排挤,而两位大臣却主张法先王,守旧制,不可贸然变法。

  这场辩论的最终结局大家自然知道,商鞅以他过人的口才赢下了这场舌战,得到孝公的肯定,他的变法也得以推行,尽管商鞅最后因失去秦孝公的庇护而被处以车裂极刑,但他制定的法却没有因为他本人的死而被废止,而是一直沿用至秦国灭亡的那一天,他的法,可以说对秦国乃至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都非常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成功变法了。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成功的法家代表人物,太史公评价说其“天资刻薄人也........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其评价的依据无非是他的生平经历,仔细想想,不难发现,他生平干的最大一件事不就是他的变法吗?换句话说,司马迁认为商鞅刻薄少恩,正是从他那不够人道的变法中得出结论的,而变法正是商鞅在前述辩论中所坚持的东西。

  这样说,并非是毫无根据,因为太史公说过:“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意思是读了商鞅的两篇大作之后,简直与他的为人处事一模一样,终于明白他在秦国人见人恨的原因了!《开塞》与《农战》(即太史公所说的耕战),都是《商君书》的篇目,而《商君书》就是商鞅对其变法中关键内容与核心理念的集中表达,太史公却说读过之后,明白了他为什么会遭人憎恨的原因,自然他对商鞅变法的反对态度也就溢于言表了。

  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法,竟让人们如此厌恶?如果说这个法究竟还是不得人心,那么对之前的辩论中,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的观点又应该作何评价呢?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的确,似乎那些高瞻远瞩,有创新思想的人,总是遭到世俗的质疑排挤,而他却丝毫不顾及他人的目光,坚持走自己的路,最终获得了成功,据说曾经有苹果公司的顾问,问乔布斯,说在做新产品之前,要不要征求一下顾客的意见,问问他们到底想要什么?乔布斯摇了摇头说,只有当你把精巧的新理念产品放在他们的面前时,他们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是顾客根本不懂产品,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有你把产品做出来,他们才会说:“哇!这正是我想要的!”这就是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包括我们之前讨论的伍子胥,不也是遭受着世人的质疑与辱骂么?假使他为这些世俗的言论所左右而死去,又与蝼蚁有何区别?

  看来商鞅的这些道理本身似乎没有错误,商鞅,似乎也是这样一位智者,勇于创新,却遭到了世俗的质疑,当然应该坚持自我。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商鞅所谓的“勇于创新”,影响的不仅仅是他本人的命运,更是千千万万秦国普通黎民百姓的命运,以创新变法的名义,驱使千千万万人奔向未知的旅途,商鞅是否担得起这份责任?我们之前所讨论的人物,他们在人们的质疑之下,不走寻常路,最终影响的都只是他们自己,不会影响他人,所以也不会为别人所憎恶,换句话说,你乔布斯创新失败,把公司弄垮也不过是自己破产,与我们无关,顶多我们没有智能手机用而已,你伍子胥若是复仇失败,也不关旁人的事,顶多笑掉别人两颗大牙,可是与上面两位为自己命运做选择的人物不同,商鞅站在创新变法的道德制高点上,为别人选择,况且还带着强制力,其性质自然与前文所述人物不同,你不谋于众,不在乎别人的建议,这不是赤裸裸的强迫和阴谋吗?更可悲的是,商鞅的法还真不是什么便民的好法,现在的法治讲究的是捍卫人权,商鞅的法,更擅长的是剥夺人权。换句话说,乔布斯的创新是赌上了自己身家财富,商鞅的变法,是剥夺百姓选择的自由,在命运的天平上,强行赌上千万黎民百姓的头颅!这不能不令人怀疑了。

  要说商君之法,不得不要分析一下商鞅变法的理念,作为一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坚信人性本恶的,他认为人就是趋利避害的欲望体,而且他认为民强国弱,民弱则国强,百姓的能力一旦强大,便会难于管理,统治成本升高。因此围绕以上两点,他制定了以“农战”“赏刑”为中心的法条体系,农战,就是一套军国主义的战争体系,内部专心务农,不断生产,外部发动战争,不断扩张。所谓专心务农者,就是对其他行业如商业的无情打压,让大家都成为不黯世事的朴实农民,其目的也是愚民弱民。而“赏刑”,更加用意明确了,既然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那我就利出一孔,把胡萝卜与大棒紧紧捏在朝廷手里,并把胡萝卜大棒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诱使并强迫人民执行商鞅的农战策略。赏还好说,至于刑就过于残酷了,单说刑法的连坐制,就足以灭绝人性,连坐就是一人犯罪,全家受罚,连累自己的邻里也将遭到牵连,并且商君法鼓励互相检举,举报有奖,隐瞒严惩。于是在极端的高压下,一时间,爱情,友情,亲情,人情,统统荡然无存,每一个人都不值得信赖,子女会出卖父母,朋友会出卖朋友!人人都成为警察的同时,也全部成为了小偷(黄仁宇先生语)!由此看来,商鞅的法中似乎没有一丁点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有的只是威胁、伤害,利益、欲望,在商鞅的世界里,人已经不是人,而是互相撕咬的群狼!这也不奇怪,毕竟商鞅在他的《农战》篇中说过: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意思就是什么诗经啊,音乐啊,善良啊,国家有这些便无法强大。当然这些美好的东西都在他的变法中被无情的抹去了!的确,他的变法成功让秦国成为一个对内疯狂压榨、对外疯狂扩张的战争机器。可是,百姓呢?他们的想法呢?难道人群应该像羊群一样被鞭子抽动着驱赶吗?那还是人的世界吗?

  回到之前的辩论,虽然甘龙与杜挚没有提出有效的措施,显得保守,但是他们的出发点仍是“吏习而民安之”,使百姓安居乐业。可商鞅说的是:“便国不法古”,他出发点是便国,是有利国家,但国家又是谁的`?是秦孝公的,而为了达到孝公富国强兵的目标,并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与荣华富贵,你商鞅就可以任意屠杀人们的肉体和灵魂,把千千万万的百姓变成趋利避害,行尸走肉的动物?一个人的选择,居然能自私到这种地步!

  动物尚有情感,毕竟虎毒不食子,亲情尚在,而人们活在商鞅的法令里,居然逐渐在功利的侵蚀和酷刑的威胁中,变得六亲不认,被抹掉一切人类的美好情感,我想这才是商鞅创新成功之所在了,只是这种创新,我实在不敢苟同。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 篇5

  因时而化,说的是国家。的政策、法令、体制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商鞅(?一公元前338年),姓公孙,名鞅,战国时期杰出的改革家。他是卫国人,又称卫鞅。后来在秦国变法有功,当上了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被封为商君,故历史上称为商鞅。

  春秋战国时期,是新兴的封建制度取代腐朽的奴隶制度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当时,奴隶的起义和斗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奴主阶级的反动统治,为新兴地主阶级推行法治造成了有利的形势。公元前361年,商鞅到了秦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实行了变法。

  商鞅批判了拘泥古制的观点,提出了“前世不同教”,“帝王不相复”,“治民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世事变而行道异”的进的历史观。从这个观点出发,他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和实践,制了一条以“法治”和“农战”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路线,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壮大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为了贯彻这条路线,商鞅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按军功奖授官爵,废除贵族世袭特权,确立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并乡邑为县,长官由国君任免,以强中央集权;实行“轻罪重刑”、“严刑去奸”,严密户籍编制,推行“连坐法”,以强化专政;废井田,“开阡陌封疆”,承认土地私有,准许买卖,以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生产多者免徭役,以发展封建经济。他还创立了按丁男征赋的故事办法;统一了度量衡。这些改革为了秦国的富强奠定了基础。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在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 篇6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此时的秦国,地处西方,在七雄中最弱小、最落后。秦孝公感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立志要使秦国富国强兵,为此,力图实行“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建立统一的封建帝国,于是下令求贤,从各国引进变法人才。商鞅闻讯后入秦,向秦孝公提出了新的变法主张,受到秦孝公的赏识。

  商鞅意识到颁布的新法如果没有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贯彻执行起来势必困难重重。为了保证新法的在百姓中顺利进行,于是,采取了“立木为信”的方法,在百姓中得到了信任,提高了政府的威信。新法颁布以后,秦国很快就发生了变化,由上至下都能依法行事。尽管后来太子公开反对新法,但由于有言在先,反对新法就要受罚,秦孝公也不能不同意处罚太子的老师。由此可见,推行新的政策,贯彻执行新法,一要取信于民;二要广泛征求意见,保证新法的正确性;三要一视同仁,任何人都不能游离于法度之外。否则就难以成就大事业。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的变法措施得到较为彻底的推行,于是秦国废除了奴隶制。新的制度和规定,使秦国上下形成了崇尚耕战的风气,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很快成为国富民强的封建国家,实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划时代的大变革,从此以后为统一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奠定了中国自秦以后2000多年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发展模式。

  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我们提倡的讲诚信,这就是对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我们应该从小以诚实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支持改革,维护改革开放的成果。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精选6篇)】相关文章:

商鞅南门立木历史典故11-24

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08-31

带有历史故事的成语10-09

历史名人孟尝君的故事12-10

关于周朝的历史典故故事02-24

简单的历史成语故事范文10-03

关于荷花的历史典故传说故事02-14

中考作文素材历史故事04-08

华盛顿的历史功绩的经典故事09-24

三国历史故事成语故事11-29